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外国专家

第五章 外国专家、留学生、实习生

  自1950年开始有苏联专家来黑龙江省工作以来,截止1985年末,共6789名专家、学者来 黑龙江省工作或讲学。
    一、外国专家在黑龙江省内分布情况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2年末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个时期来松江、黑龙江省工 作的外国专家,都是苏联专家。他们工作在哈尔滨伟建机械厂、东安机械厂、哈尔滨亚麻纺 织厂、哈尔滨铁路管理局、鸡西矿务局、哈尔滨工业大学等6个单位,总人数为265人。这些 专家的任务主要是协助恢复生产、改造旧企业、协助新工厂企业进行勘测、建设、安装等工 作,并指导管理这些企业;文教专家则负责高等院校的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指导等。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苏联第一批援建的156个项目,其中有22项分布在松 江、黑龙江省的18个企业中,加上松江、黑龙江省自建新企业、新学校的增加,使聘有苏联 专家的单位,由1952年的6个增加到45个,苏联专家的人数也由1952年的256人,增加到644人 。这些专家分布面很广,不仅有苏联援建的工厂、煤矿,以及新成立的大学,而且包括一些 科学研究机构,如水利勘测设计院、哈尔滨工具研究所、哈尔滨市兽医研究所、森林调查队 等,商业机构和国营农业系统也有苏联专家在工作。
    1958年至1960年7月这一时期,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黑龙江 省的现代工业,已有了一个较好的基础,技术力量也已大大增强。苏联专家人数开始减少。 1960年5月统计,黑龙江省共有苏联专家227名,其中有二分之一是在国防工业中工作,还有 从事尖端技术和在大学中任教的。在普通工业企业中工作的苏联专家已为数不多。至1960年 7月,苏联政府下令撤退全部在中国工作的专家时,在黑龙江省工作的苏联专家只有96名,其 中在哈尔滨的73人,在齐齐哈尔的23人。
    苏联专家回国以后,在黑龙江省工作的外国专家只有捷克、波兰、瑞典、日本等几个国 家的少数文教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几个大专院校和工厂里工作,总数不足20人。
    自1963年起至1978年的16年中,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极左路线的干扰,特别是受“文化 大革命”的影响,来黑龙江省工作的外国专家为数极少。据1966年6月1日统计,全省只有4名 外国专家在高等院校工作。4名工程技术专家在工业企业工作。
    1974年5月,大庆卧里屯合成氨厂动工兴建。由于工厂的设备是从美国和荷兰引进的。1 975年共有34名美国和荷兰专家,来黑龙江省工作。
    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黑龙江省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引进的项目,不断增 加,来黑龙江省工作的外国专家人数猛增。截止1985年底统计,7年中,在全省长期或短期工 作的外国专家,总数达5919人。他们来自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联邦德国、澳 大利亚、苏联、捷克斯洛伐克、荷兰、丹麦、新西兰、意大利、民主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和 香港地区。其中有工程技术人员、文教专家、经济专家等。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第一年即1979年,来黑龙江省长期或短期工作的外国专家、工程技 术人员、文教专家等有62人次。1980年,猛增到268人次。1985年,即达1652人次。在1652人 中,按类别分,机械制造业227人次、动力设备安装业115人次、国防工业27人次、冶金、煤 炭和交通运输业148人次、科学研究和技术交流662人次、参加勘测和试验的31人次、轻工业 66人次、从事农业的61人次、到各高等院校长期或短期任教、进行学术交流、学术报告、讲 学的外国文教专家173人次,余142人次为从事社会科学和其他门类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 这一时期来黑龙江省工作的外国专家,是前30年的83倍。
    二、外国专家的管理工作
    早在50年代初,外国专家人数较少时,各聘用外国专家的单位,都有专人负责专家工作 。但仅限于生活方面的照顾、翻译人员的配备、工程、教学辅助人员的配备等。在省或哈尔 滨市政府部门,均未设管理外国专家的专门机构,未建立有关外国专家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 。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以后,松江省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指标 ,首先在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设立了哈尔滨市专家招待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聘用外国专家各 单位的管理外国专家工作。
    1956年,哈尔滨市专家招待委员会改组为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外国专家处。此外,在齐 齐哈尔、佳木斯等地,也建立了政府级的专门负责管理外国专家工作的机构;在一些聘有外 国专家较多的单位,建立了相应机构。这一时期的外国专家工作,除了在生活上对外国专家 予以照顾,在工作上予以支持外,并将外国专家管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组织中方工程技术 人员,如何根据本地、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学习和运用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上来。
    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后,由于工人、工程技术人员水平的提高,聘用外国专家人数明显 减少,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忽视专家作用的现象。为了适应这一新情况,在1959年4月1 7日至24日召开的第一次黑龙江省全省外事工作会议上,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市长吕其恩, 作了《关于外国专家工作的报告》,会议作出了相应的决议,要求各地加强外国专家工作。 为了加强专家管理工作,交流专家工作经验,1960年5月17日至21日,在哈尔滨召开了黑龙江 省第一次外国专家工作会议。会上,学习和贯彻中央指示,总结和交流专家工作经验,批判 了部分人中存在的对待外国专家的骄傲情绪。强调在专家工作中要贯彻“坚持团结、坚持原 则、多做工作”的基本方针。会后,整顿了专家管理工作的队伍,健全了与专家管理工作有 关的各项制度。自1958年黑龙江省外事办公室成立后,即明确规定,由省外事办公室负责统 一领导全省外国专家及外国留学生、实习生的管理工作。1960年2月,管理工作由外事办公室 下属的领事侨务组负责。1961年,又成立了领事专家组,总揽专家工作。自1961年,在黑龙 江省工作的外国专家人数减少,外国专家的管理工作,已不受重视。“文化大革命”期间, 曾发生在黑龙江省高等院校任教的英国文教专家海瑞被学生揪斗并勒令出境的事件。省外事 办公室恢复后,虽然设有领事专家处,因专家人数过少,专家管理工作仍不被列为重点。
    1979年以后,由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来黑龙江省长期或短期工作的外国专家人数大增 。为了适应这一形势,除省外事办公室仍设有领事专家处,统一协调、领导全省外国专家管 理工作外,在归口各系统,由各系统的外事处负责本系统的外国专家管理工作。各高等院校 也都设立了外事办公室或外事处,负责本单位的外国专家管理工作。各系统、各聘用外国专 家的单位,还建立健全了有关外国专家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以保证外国专家管理工作 正常进行。1982年2月25日,省外事办公室会同省文教办公室,分别在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 范学院,召开文教专家工作座谈会。5月15日省外事办公室,召开了聘用外国专家单位负责人 会议,部署外国专家管理工作。1985年3月25日,又召开了全省文教专家工作会议,交流了外 国专家工作经验。
    三、苏联撤回全部在华专家
    1960年7月17日,中国政府接苏方照会,苏联要在8月份内,分批撤退在中国工作的全部 苏联专家1400多人和他们的家属1700多人。
    当时在黑龙江省工作的苏联专家共有96人,家属130多人。专家中有16人在哈尔滨军事工 程学院工作,有23人在齐齐哈尔工作。其余在哈尔滨为数不多的几个国防工业部门和高等院 校中工作。
    7月28日,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向苏联专家宣布,苏联政府要在8月份内撤退全部在华 苏联专家。苏联总领事馆还向苏联专家宣布“纪律”和一系列“措施”,诸如限制专家接受 中方赠送的礼品等,并向专家施加压力,甚至指使个别专家节外生枝,无事生非,与中国方 面为难。少数专家听到即将 回国的消息后,立即将其交由中方技术人员使用的资料收回。但大多数专家都能以中苏两国 人民的友谊为重。有的在临走之前,主动将其据有的资料交给厂方,有的在苏联总领事馆宣 布撤退决定后,仍坚持照常上班,表示要在最后的短短几天中,以国际主义精神工作到底。
    黑龙江省的送别苏联专家工作,由中共黑龙江省委直接领导,具体工作从1960年7月27日 开始。8月3日,黑龙江省省长李范五以省政府的名义,在哈尔滨中苏友谊宫举行盛大宴会, 欢送在黑龙江省工作过的苏联专家及其夫人、子女。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的官员应邀参加 了宴会。省长李范五在宴会上致词,表达了中国黑龙江省人民对苏联人民和苏联专家的友好 感情。8月4日,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向苏联专家宣读了苏联政府7月17日关于撤退全部在华苏 联专家给中国政府的照会,使专家们明白事实真相。
    在送别苏联专家工作中,黑龙江省一切具体工作,如物资供应、保卫、交通、生活接待 等方面都从政治大局出发,从而加快了工作进度;各聘请苏联专家的单位,也都按本单位的 具体情况,将送别工作做得全面细致。除宴请外,还向专家赠送礼品,协助买东西,解决个 别专家的经济困难。
    经过二十多天艰苦细致地工作,8月18日在黑龙江省工作的苏联专家最后一批启程返回苏 联。至此,黑龙江省苏联专家96名(其中哈尔滨市57名,齐齐哈尔市23名,军事工程学院16 名),家属135名,全部安全离开黑龙江省回国。
    苏联专家回国之后,是年根据中央指示,黑龙江省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善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