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其他国际会议
一、国际马传染性贫血病免疫学术讨论会
1980年美国农业部研究局申大为博士在中国访问期间,认为中国在马传染性贫血病免疫
学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并表示了希望中国能举行一次国际性马传染性贫血病的学术会议。经
中国方面同意,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卢良恕于1980年10月,向法国、日本、秘鲁、巴西、
美国等国家的有关学者发出邀请,并取得了积极响应。
会议于1983年6月6日至8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共有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
12位学者和中国28名学者共41人参加了会议。按国际学术界惯例,会议的主席由中国农业科
学院院长卢良恕教授担任,副主席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名誉理事长程绍迥博士和理事长陈凌
风教授。会议的执行主席由法国托马斯教授、日本的中马英男博士、美国的科金斯博士、中
国的程绍迥博士、陈凌风教授轮流担任。
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22篇,在会上宣读的论文共20篇。其中法国1篇、日本1篇、美国10
篇、中国8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马传染性贫血病的免疫和病原生物特性方面的研究,以及
马传染性贫血病的诊断及其防治方面的研究。会议认为马传性贫血病,目前仍给一些国家或
地区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研究出诸如血清考核、免疫马的攻毒试验等完整的防治
性措施。
二、中美、中日地震学术讨论会
(一)中美双边地震小区划讨论会
根据中美科技交流方面的协议,中美双边地震小区划讨论会,于1981年9月11日至16日在
哈尔滨举行。中国方面出席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胡聿贤等22人,美国
方面出席讨论会的有加里弗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系教授雷斯曼尔等13人。这次讨论会共
宣读论文28篇,其中综合性报告5篇,有美国2篇,中国3篇;地震小区划地质研究方面的4篇
,中美各2篇;小区划地球物理方法方面的3篇,均为中国方面提出的;有关区划动力学方面
研究的4篇,中美各2篇;震害预测及区划图研究方面的5篇,有美国1篇,中国4篇;场地反应
与相互作用研究方面的5篇,有美国2篇,中国3篇。
(二)中美双边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
按照1982年中美地震科学交流计划,中美双边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8月27日至
30日在哈尔滨举行。中国方面出席会议的有国家地震局科研计划处处长王志新等51人,美国
方面参加的有美国加里弗尼亚阿格巴比安公司总经理阿格巴比安等21人。会议的四位主席是
:中国两位主席由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长刘恢先教授和上海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教授
担任;美方两主席由加州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应用力学系詹宁斯教授、豪斯纳教授担任。
会上共宣读论文42篇。其中强震观测台阵与地面运动研究方面的6篇,有美国1篇,中国
5篇;关于砖石及钢筋混凝土研究方面的12篇:有美国5篇,中国7篇;关于结构动力学方面的
5篇,美国1篇,中国4篇;土动力学方面的5篇,有美国2篇,中国3篇;其他有关地震研究方
面的7篇,中国2篇,美国5篇。
这次讨论会,还邀请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费恩、印度洛基大学教授克里希
纳、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教授柴田碧,作为邀请学者,出席了讨论会。
(三)中日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
中日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9月17日至21日在哈尔滨举行。出席讨论会的有日本
震灾预防协会理事长冈本舜三教授,团员9人,中国方面有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刘
恢先教授等24人。列席代表10人。本次会议共宣读论文15篇,其中中国7篇,日本8篇。
三、中苏联合水文工作组第二次全体会议
中苏联合水文工作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于1958年10月6日至9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
。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为中国水利科学院副院长谢家泽教授,团员有中国水利电力部
水文局副局长王子平、黑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孙瑛、水利电力部长春水电设计院工程师张家
瀛等6人;苏联代表团团长为苏联水文气象总局水文处处长C·K·切尔卡夫斯基,团员有苏联
远东水文气象局局长B·A·克拉夫左夫、苏联科学院生产力研究委员会黑龙江考察队队长C·
B·克洛色夫等5人。
双方代表回顾了第一次会议以来对提出的关于黑龙江流域水文研究工作协调建议的实施
进展情况,并对此感到满意。
为了进一步发展黑龙江流域水文研究工作,会议决定向中苏两国有关行政和科学研究部
门提出若干建议。
四、国际语言生成法研讨会
第一届国际语言生成法研讨会,于1983年6月14日在哈尔滨举行。黑龙江大学英语系教授
宁春岩主持会议。参加讨论会的有英国、美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的十几位语言学者
。国内来自26个省、市60多所高等院校的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研讨会。大会共收到论
文80多篇。黑龙江大学教授李锡胤、刘耀武,佳木斯医学院副教授丁继君,美国教授乔木斯
基等20多人在会上宣读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