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第一节 工农产品比价
第二章 商品比价
一、综合比价
黑龙江地区在1939年以前出现过工农产品交换差价缩小的情况,其后呈逐年扩大的趋势 。
以1934年为基期,1935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上升20.87%,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上升10. 72%,工农产品交换差价缩小了8.4%(即换取同等数量的工业品所需的农副产品比1934年减 少了8.4%)。农产品收购价格逐年上升,而且超过工业品价格上升的幅度,1939年农副产品 收购价格与1934年相比上升124.12%,同期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只上升94.62%,工农产品交 换差价缩小13.16%。1939年之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加剧对殖民地经济掠夺,低价收购粮食 和工业原料,使工农产品交换差价扩大。1934年至1939年每百市斤高粱可换白细布22市尺, 到1944年只换6.03市尺,减少73%。构成日伪统治时期工农产品比价变化的原因较多。1934 年至1939年正值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帝国主义为解脱经济困难,独占中国东北 市场,将国内大量的剩余工业品以低价向黑龙江地区倾销,其利润只有6.14%,大大低于了 日本国内市场商品销售利率。这一极不正常因素迫使黑龙江地区工业品市场价格疲软,民族 工商业受廉价日货冲击,生产和经营无不亏损。日本帝国主义在倾销剩余工业品同时,利用 其统治特权强行压低谷物及工业原料的收购价格。伪满洲国国立公主岭农事试验场资料证明 ,由于农产品价格过低,生产者亏损严重,小自作农的生产亏损率一般都在7%以上。第二次 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更加疯狂,方面猛涨工业品零售价格,一方面以 政治手段强行压低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造成工农产品交换差价扩大。这种工农产品差价扩大 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九·三”抗战胜利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国家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整顿 市场经济秩序,平抑市场物价,并逐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与1950年相比,1951年农产品 收购价格上升16.6%,而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只上升9.9%;1952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上升3 1.6%,而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只上升22.9%。与1950年相比,1951年农产品交换差价缩小5 .75%;1952年缩小6.65%。
1953年对粮食和油料实行统购统销,1954年又对棉花、棉布实行统购统销,继而对大城 市的粮、糖实行计划供应,对生猪、烟、麻等先后实行派购,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为了加速农业生产发展,在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第一个五年计划 期间,先后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使工农业产品交换差价进一步缩小。全国农副产品收 购价格,1957年比1952年上升37.76%,而同期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只上升7.48%,工农产品 交换差价缩小22%,平均每年缩小4.1%。1959年至1961年,由于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农业减 产,农民收入明显减少。为了使农民生活不受更大影响,国家在努力保持农村工业品价格基 本稳定的情况下,尽管财力困难,仍然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与1957年相比,1960年和19 61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分别上升15.2%和47.3%,而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只分别上升0.1 %和4.6%。1959年至1966年的工农产品交换差价与1957年相比逐年缩小,1958年缩小6.87% ,1959年缩小9.91,1960年缩小13.11%,1961年缩小28.96%,到1966年缩小29.66%。
“文化大革命”初期,为稳定经济秩序,国家采取了冻结市场零售物价的政策,并降低 了文化用品、医药类商品和生产资料价格,同时提高了粮食和经济作物收购价格。1966年农 副产品收购价格比1965年上升12.2%,一直保持到1970年。1971年、1972年和1975年国家连 续提高粮食、经济作物和畜产品收购价格,使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分别比1965年上升17.14%、 19.01%和20.68%。由于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不断提高,而同期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与1965年 相比逐步下降,1978年比1965年的工农产品交换差价缩小19.91%。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在改 革开放和发展农业方针的指导下,1985年全省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38.9%,轻工业总产 值增长近1倍,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1.43倍。好的经济形势为价格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为 确定合理的工农产品比价打下良好的基础。1985年与解放前6年(1934年至1939年)的平均水 平相比,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5.25倍,而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只提高2.3倍,工农产品交 换差价缩小了45.8%;与1950年相比,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4.22倍,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只 提高65.7%,工农产品交换差价缩小68.2%;与1978相比,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74.4%, 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只提高17.7%,工农产品交换差价缩小32.6%。
二、分类比价
以粮食、经济作物和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为100,粮食、经济作物和畜产品收购价格与农 村工业品零售价格的比价变化如下。
(一)粮食与工业品比价
以1934年—1939年6年平均为基期,工业品比价指数:1950年为177.6,1960年为111. 3,1961年为86.2,1978年为64.2,1979年为47.2,1985年为38.3。以1950年为基期,工 业品比价指数1951年为94.2,1960年为62.9,1961年为48.5,1985年为21.6。以1978年 为基期,工业品比价指数:1979年为73.5,1985年为47.6。
(二)经济作物与工业品比价
以1934—1939年6年平均为基期,工业品比价指数:1950年为151.3,1953年为115.4, 1954年为89.6,1961年为59.7,1972年为53,1985年为42.5。以1950年为基期,工业品比 价指数1951年为89.5,1960年为47.9,1961年为39.5,1962年以后逐年降低,至1985年为 28.1。以1978年为基期,工业品比价指数1979年为78.1,1980年为71.1,1981年、1982年 和1983年分别为66.9、66.6和69.7,1984年和1985年分别为76.4和78.8。
(三)畜产品与工业品比价
以1934—1939年6年平均为基期,工业品比价指数1950年为159.9,1978年为114.3,1 979年为83.2,1985年为86.1。以1950年为基期,工业品比价指数1951年为96.8,1952年 为101.6,1953年为89,1961年为74.8,1978年为71.5,1979年为52,1985年为53.9。以 1978年为基期,工业品比价指数1979年为72.8,1985年为75.4。
三、单项比价
东北沦陷时期的1934—1939年,黑龙江地区农产品与工业品单项品种之间的比价处于不 稳定状态。以高粱换白布为例,1934年每百市斤高粱交换白布16.87市尺,价比率为100:1 6.87,1935年为100:21.38,1936年为100:24,25,1937年为100:21.96,1938年为10 0:17.36,1939年为100:17.94。其他品种之间的比价也不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随着国际局势恶化,工业原料紧张,工业品价格上涨,1944年高梁与白布的价比率为100: 6.03,工农产品“剪刀差”不断扩大。
“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初期,黑龙江地区民主政权虽然相应建立,并采取措施整顿市 场经济秩序,但由于日伪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经济破烂不堪,一时尚无财力缩小悬殊的工农 产品“剪刀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国家为恢复经济,发展生产,采取一系列措施 。1951年和1952年连续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并实行私营商业改造,打击不法私商的投机行 为。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工农产品比价逐步缩小。1950年每百市斤高粱换白布9.6 市尺,价比率为100:9.6,1955年至1957年为100:14.8,1961年为100:21.9。随着工农 产品价格的逐步调整,自1965年以后工农产品比价发生新的变化,1979年每百市斤高粱换白 布31.8市尺,价比率为100:31.8,1985年为100: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