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机构概况
龙江省情
党史研究
党史知识
志鉴研究
宣传教育
机关党建
馆藏资源
预决算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馆藏资源
>
数字方志
馆藏资源
数字方志
数字年鉴
数字农垦志
史志龙江展馆
第二节 农产品比价
1931年前后,因国际贸易市场影响,加之流通领域投机商人作祟,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制 约,品种之间价格差异很不稳定。大豆和小麦在商品粮中占主要地位,由于部分地主兼营粮 食加工业,直接控制原料,国外资本家对主要商品粮食又大肆掠夺,使大豆和小麦销售价格 水平高于其他粮食品种。1929年和1930年哈尔滨市场每百市斤大豆价格分别为5.21元和4. 85元(哈大洋,下同),高粱分别为2.75元和3.43元;高粱价格与大豆价格相比,两年分 别为大豆的52.8%和70.7%。1931年之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农产品销售市场的加剧, 大豆和小麦价格暴跌,农产品品种间比价发生明显变化。1934年黑龙江地区每百市斤高粱平 均换大豆81.08市斤,1936年下降为61.41市斤,到1939年又上升为89.48市斤。在此期间 粮食与其它农副产品比价亦忽高忽低,1934年每百市斤大麻换高粱1144.68市斤,1935年降 为976.86市斤,1936年又上升到1033.5市斤,1937年以后又有所下降;1934年每百市斤生 猪换大豆495.71市斤,换高粱623.03市斤,1936年降为换大豆368.08市斤,高粱611.62 市斤,1939年换大豆556.31市斤,高粱617.39市斤。
“九·三”抗战胜利初时,黑龙江地区农产品比价不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 着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对农产品比价进行了调整,高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价格 逐步上升,农产品比价渐趋稳定。1952年每百公斤小麦换高粱192.8公斤,1955年换209.1 公斤,1961年至1965年换181.6公斤,1970年至1978年换167.1公斤,1979年至1984年换17 0.4公斤,到1985年换170.23公斤。小麦与其他粮食品种比价,随着各种粮价的调整,总的 呈下降趋势。
由于国家多次调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使粮食与其它农副产品之间的比价逐渐趋向合理 。1952年每百公斤生猪换小麦293.3公斤,换高粱565.5公斤;1957年换小麦391.4公斤, 高粱816.6公斤。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为了大力发展生猪生产以满足肉食品市场供应,国家 在连续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同时,突出地上调了生猪价格,使生猪与小麦、高粱的比价明 显高于1952年水平,1962年至1965年粮食收购价格下降,4年共下降9.7%,畜产品价格1965 年比1957年却提高了24.5%,影响猪粮比价变化较大,1965年生猪与小麦、高粱价比率明显 上升,每百公斤生猪1965年换小麦412公斤,换高粱748公斤;1970年降为换小麦346.7公斤 ,换高粱579.3公斤;1975年换小麦361.3公斤,高粱603.7公斤;1979年至1983年一直稳 定在换小麦372.5公斤,换高粱634.7公斤;1984年换小麦371.3公斤,换高粱632.7公斤 ;1985年换小麦400.5公斤,换高粱681.8公斤。
粮食与经济作物类的甜菜、烤烟、大麻等比价,随着各品种价格有计划地调整,亦稳定 地趋向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