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章 畜、禽价格

  黑龙江地区气候寒冷,畜、禽生长缓慢,成本高于其它地区。东北沦陷时期,由于农业 生产粗放,加之伪政权收缴“出荷粮”,农民生活困苦,畜、禽生产因饲料紧缺而凋敝不振 ,工农产品比价差价过于悬殊,为了满足掠夺的需要,日伪政府不得不提高过低的畜、禽收 购价格,但与全面上涨的零售物价相比,收购价格明显偏低。除少数畜、禽由国家收购外, 多为议价成交,价格较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畜、禽逐步由农村供销社收购,但国家财力薄弱,百废待兴 .收购价格依然偏低。1953年开始的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巩固工农联盟. 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改善农民生活,逐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并实行各种经济政策 ,鼓励农民发展畜、禽生产。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畜、禽归集体集中饲养,由于管理不善 ,加之连年遭受自然灾害,畜、禽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为促进生产发展,1961年较大幅度地 提高了生猪、家禽收购价格。“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由于批判“资本主义”,“割资本主 义尾巴”,畜、禽生产出现萎缩。为与邻省畜、禽价格相衔接,70年代初,适当提高部分畜 、禽价格。1979年,按国家统一部署,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畜、禽收购价格。1980年取消家禽 派购,1985年全部放开畜、禽经营,收购价格稳中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