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牛 奶

  一、收购价格
    黑龙江地区奶牛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牛奶主要供应奶制品 厂,价格由市场调节,冬季价格比夏季价格高10—30%。1949—1953年鲜牛奶每公斤收购价格 0.14—0.24元(合新人民币),哈尔滨、齐齐哈尔市每公斤收购价格分别为0.24元和0. 2元。在此期间,粮食、饲草价格较低,奶料比价为1:2.6—1:3.7。1952年起,政府开始 有计划地兴建乳粉厂,增加了牛奶收购量。1954年齐齐哈尔、牡丹江市每公斤收购价格为0. 24元。1955年乳制品开始少量地进入国际市场。1956年后,由于饲料价格上涨,奶料比价降 到1:1.4—1:2.5,养奶牛成本上升,农民收益减少,养奶牛积极性不高,牛奶产量下降 。为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奶源,1957年1月,黑龙江省将齐齐哈尔、牡丹江市牛奶收购价格每 公斤由0.24元提高到0.28元,哈尔滨市由0.24元提高到0.3元。其它市、县(含农场)由 0.18—0.19元提高到0.24元。实行季节差价的地区继续执行。
    随着乳制品加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奶需求量不断增加。为了扩大奶源 ,于1959年10月,提高了牛奶收购价格。哈尔滨市每公斤由0.3元提为0.38元,提高幅度为 27%;齐齐哈尔、牡丹江市由0.28元提为0.36元,提高幅度29%;其它市、县由0.24元提为 0.28元,提高幅度17%。随着主要副食品价格的提高,1961年5月5日又提高了牛奶收购价格 。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伊春、鹤岗、鸡西、双鸭山、北安市,每公斤由0. 28—0.38元,提高到0.5元,平均提高幅度61%;其它市、县由0.28元提高到0.4元,提高 幅度42.9%。这次调价后城乡执行同价。随着整个经济形势的好转,加之收购价格提高后刺 激了农民养奶牛的积极性,牛奶产量增加。在牛奶产大于销的情况下,1963年6月调低了牛奶 收购价格。哈尔滨市每公斤由0.5元降为0.42元;齐齐哈尔、牡丹江市由0.5元降为0.36 元;其它市、县由0.4—0.5元降为0.32元,全年一价。1964年6月实行季节差价,夏季收 购价格降低10—25%。从同年9月1日起,执行冬季价格,冬季价格比夏季价格提高23—31%, 哈尔滨市每公斤收购价格由0.32元提为0.36元;齐齐哈尔市由0.28元提为0.3元,安达市 、肇东县由0.26元提为0.28元。
    鉴于牛奶收购价格与猪肉、鸡蛋之间的比价偏高,1965年5月调整牛奶收购价格。由于牛 奶生产进入旺季,5月15日起,哈尔滨市每公斤收购价格由0.36元降为0.3元;5月20日起齐 齐哈尔市由0.3元降为0.28元。安达特区和安达、肇东县由0.28元降为0.26元。同年11月 1日起,牛奶执行冬季价格,哈尔滨市每公斤由0.3元提为0.33元;齐齐哈尔市由0.28元提 为0.3元;安达特区和安达、肇东县由0.26元提为0.28元。1966年6月1日起,牛奶执行夏 季价格,哈尔滨市由0.33元降为0.31元;齐齐哈尔市由0.3元降为0.28元。同年10月,恢 复冬季价格。
    随着饲料价格上调,牛奶生产成本上升。为扶持生产,1971年11月对哈尔滨市郊区、国 营农场和农村人民公社不产粮的专业奶牛队、个体养牛户实行以奶换料,人民公社集体饲养 奶牛可自行留料。国家、集体养奶牛每交售3公斤鲜奶供应1公斤精饲料,个人养奶牛每交售 4公斤鲜奶供应1公斤精饲料。为适应奶制品业的迅速发展,自1974年6月1日起提高牛奶收购 价格,哈尔滨市由每公斤0.33元提高到0.37元;齐齐哈尔市由0.3元提高到0.34元;牡丹 江市由0.32元提高到0.36元;佳木斯市由0.36元提高到0.37元;杜蒙①(①杜尔伯特蒙 古族自治县的简称,以下同。)、安达、肇东县由0.28元提高到0.32元,全年一价。
    根据国家部署,1979年8月1日起提高牛奶收购价格。全省鲜牛奶收购价格平均提高25%, 哈尔滨、佳木斯市每公斤由0.37元提高到0.46元,齐齐哈尔市由0.34元提高到0.44元, 牡丹江市由0.36元提高到0.46元,杜蒙、安达、肇东县由0.32元提高到0.4元。其它市、 县按25%的幅度作了上调。10月1日,调整了“以奶换料”的范围,扩大到哈尔滨、齐齐哈尔 、大庆、安达、肇东、双城、杜蒙7个奶牛基地市、县。1981年1月19日,省政府颁布了养奶 牛划给饲料地的政策,牧区和半牧区每头奶牛划给2亩饲料地,农业区每头划给1—2亩饲料地 。
    实行“以奶换料”,由于饲料价格低于国家粮食部门的收购价格,其差价和经营费用由 地方财政负担,养奶牛者的收益是通过低价饲料获得的。实行这种办法虽然对奶牛的生产发 展起到一定作用,但随着奶牛的不断增多,供应奶牛的饲料大量增加,加之实行粮食亏损包 干政策后,低价限量供应奶牛饲料限制了奶牛生产的发展。1984年10月1日起,将“以奶换料 ”的饲料供应价格改为按粮食收购价格供应(低于成本价格)。饲料粮价调整后,奶牛饲养 户的收益受到一定影响,为了扶持奶牛生产的发展,又相应提高了牛奶收购价格。产地鲜牛 奶每公斤收购价由0.4元提高到0.41元。高于0.41元的不再提高。牛奶收购价格不断提高 ,促进了牛奶生产的发展,1985年全省牛奶产量达43万吨。
    二、零售价格
    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地区农民基本无力饲养奶牛,牛奶产量很少,个别农户和商贩经 销的牛奶,价格受市场供求调节。1944年每公斤牛奶零售价格,齐齐哈尔市为伪满币(下同 )0.26元,牡丹江市0.3元,佳木斯市0.36元。哈尔滨市“四合一”瓶装牛奶,每瓶0.2 5元。“九·三”抗战胜利后,一些小型乳品厂相继建立,奶牛饲养量逐步增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牛奶价格由市场调节,随行就市。1949—1953年,哈尔滨市牛 奶每公斤零售价格0.5元,齐齐哈尔市0.2—0.32元(换算为新人民币)。1954—1957年, 哈尔滨市零售价格未动,齐齐哈尔市每公斤上升到0.36元。在此期间,牛奶供求基本平衡, 零售价格比较稳定。
    1959年,随着收购价格的调整,牛奶零售价格也相应调整。哈尔滨市提高幅度为27%,齐 齐哈尔、牡丹江市提高幅度为29%,其它各市、县提高17%。1961年居民饮用奶,到供应点购 买的,进销差率为20%;送到用户的,进销差率为30%,哈尔滨市每公斤牛奶零售价格0.66元 ,其它地区自行确定。1963年6月规定哈尔滨市消毒牛奶每公斤由0.66元降至0.54元,其它 市、县比照哈尔滨市的降价幅度自行确定零售价格。1964年,夏季牛奶销价一般降低10—25 %,冬季需求量大,销价一般提高23—31%。
    1965—1974年,牛奶销售价格随着收购价格调整而变化。
    1979年11月1日起,随着主要副食品价格的调整,提高了牛奶零售价格。哈尔滨市送货到 门的0.5公斤瓶装消毒牛奶,每瓶由0.24元提高到0.29元。其它市、县按不超过25%的进销 差率自行调整。主要城市牛奶零售价至1985年未作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