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绵白糖

第四章 食品价格

  黑龙江地区以甜菜为原料的制糖工业创办于20世纪初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仅有阿 城、哈尔滨两座制糖厂,由于规模小产量有限,市场所需食糖多靠外地进货。
    东北沦陷初期的食糖价格较低,1939年以后随着市场物价全面上涨,食糖价格上升。19 34年哈尔滨市场绵白糖零售价格每市斤为伪满币(下同)0.14元,1939年上涨为0.296元, 同年的齐齐哈尔市场分别为0.143元和0.29元。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食糖价格继续上涨。哈尔滨市场1946年每市斤绵白糖零售价为 东北币(下同)750元,1947年上涨为1363元,1948年又上涨为16839元;齐齐哈尔市场1947 年为2383元,1948年为25613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于国民经济刚刚开始恢复,物资短缺,市场物价依然不稳 ,食糖价格涨势不减。1952年哈尔滨、齐齐哈尔市场每公斤绵白糖零售价分别为旧人民币( 下同)14280元和16040元。随着经济情况好转,食糖价格逐渐下降。1953年哈尔滨、齐齐哈 尔市场每公斤绵白糖零售价格分别为11000元和12000元,比1952年平均下降31.8%。随着甜 菜价格提高,食糖成本上升,1954年调整了食糖销售价。哈尔滨、齐齐哈尔市场每公斤绵白 糖零售价格分别提高为12460元和13270元,1955年两市分别上调为新人民币(下同)1.466 元和1.47元。1958年12月,省以上掌握作价商品牌价规定,省内机制绵白糖销售价格,除牡 丹江市每公斤为1.48元外,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市场统一为每公斤1.46元。1960年 农业遭灾,甜菜减产,为保证农民收益,省人民委员会将甜菜收购价格提高了30%。尽管制糖 工业亏损,但食糖价格一直未动,制糖业发生的亏损额由财政退库弥补。
    1962年国家调整国民经济时,为发展粮食生产而减少了甜菜种植面积。省内7个糖厂关停 6个,只留阿城制糖厂。1962年食糖产量仅为5850吨,比1959年下降了95.8%。在食糖产量大 幅度下降,市场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实行凭票定量供应,销售价格没变。1963年11月,为满 足市场需要,根据国家规定,在保证食糖平价定量供应部分外,实行高价敞开销售,全省城 乡高价供应的绵白糖与白砂糖执行同一价格,每公斤为4.4元。与此同时还调整了平价供应 部分的食糖价格,由省掌握的哈尔滨、阿城市场每公斤绵白糖售价由1.46元调为1.78元, 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讷河等市场由1.48元调为1.8元,其他市、县按哈尔滨市场调 后价格加规定的地区差价作了相应调整。
    随着国民经济状况逐年好转,食糖产销亦恢复正常。为减少群众负担,1964年食糖退出 高价商品销售市场。在食糖产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为扩大销售量,1965年11月调低了食 糖销售价格。哈尔滨、阿城市场每公斤绵白糖售价由1.78元降为1.62元,齐齐哈尔、佳木 斯、讷河市场由1.8元降为1.64元,牡丹江市场由1.8元降为1.66元。此后,除1980年因 增加包装费用使袋装绵白糖零售价每公斤增加0.14元外,食糖销价一直到1985年未作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