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 药
第六章 药品价格
中药文化属中国劳动人民独创,历史悠久,成就卓著。哈尔滨世一堂药店的传世产品“
鹿角胶”在1915年(民国4年)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大奖,便是佐证。
黑龙江地区自民国初年起,中药业逐渐兴旺。1932年仅哈尔滨市就有中药店130多家。中
药价格由经营者自定,随行就市。同一市场乃至同一药店的同一种药,时有一天一价或一天
几价之现象。1939年以后,市场药品缺乏,价格暴涨。日伪政权不顾经营者利益强行压低中
药价格,结果一些小规模药店因亏损严重纷纷倒闭,到“九·三”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哈
尔滨市中药批发业只有10余家,零售药店80余个,因中药短缺,价格较高。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50至70年代中期,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国家对医药经营价格实行“从低、微利”
方针。由于中药价格偏低,中药事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家对中药价格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进行了有升有降的调整。特别是1984年放开中药价格以
后,价格水平发生较大变化。
一、中药材
黑龙江地区出产的人参、鹿茸等名贵中药材,历来享誉中外市场。在繁多的药材品种中
,产量可列为全国重要位置的仅有16种,绝大部分靠外省进货以满足市场需求。1955年黑龙
江省药材公司成立后,对中药材价格作了规定,其中几个主要品种在哈尔滨市场的零售价(
均以10克重为计价单位):鹿茸(2等马鹿茸片剂,下同)为16.2元,黄芪为0.056元,五
味子为0.026元。根据国家对医药价格实行从低、微利的政策,于1957年、1960年和1969年
连续3次修改了中药材作价办法,使经营环节的进销差率先后由50%缩小到25—33%、15—18%
,零售价格随之下降。哈尔滨市场鹿茸零售价格,1958年由16.2元降为16元,1960年、196
5年又先后降为14.4元和8.4元;1959年黄芪由0.056元降为0.044元,1960年、1965年又
先后调为0.08元和0.068元;1959年五味子由0.026元调为0.036元,1960年、1965年又先
后调整为0.044元和0.034元。自1969年12月起,全省中药材实行统一零售价格。修改进销
差率后,大部分中药材的零售价连续下降,小部分品种因收购价格提高而价格上升。1973年
哈尔滨市场鹿茸调为9.6元;黄芪调为0.054元;五味子调为0.044元。由于中药材价格偏
低,经营部门亏损,为减少亏损,一些经营单位将带有泥土等杂质的毛货出售,该切的不切
,该炙的不炙,既影响药效发挥又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国家开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中药价格随之发
生变化。黑龙江省根据国家规定调整了31种地产中药材收购价格,并调整了部分品种的零售
价格。1979年哈尔滨市场鹿茸零售价由9.6元调为9.8元,黄芪由0.054元调为0.052元,
五味子由0.044元调为0.056元,人参(3等山参,下同)为47.8元,其它品种亦有不同幅
度的上下调整。1982年调整中药材零售价格时,上调幅度最大的是熊胆、麝香、黄芪、田鸡
油、银花、枸杞、赤芍、黄柏等。其中,哈尔滨市场每10克熊胆由1979年的20元调为43元,
提高幅度115%;黄芪由0.052元调为0.11元,提高幅度111.5%。1983年在改革中药材价格
时,取消了地产药材全省统一零售价的规定,实行地区差价,规定批发与零售之间差价率为
30%。与此同时,适当下放了价格管理权限,省管中药材价格66种,市、县管26种,其余由经
营部门自行管理。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行,中药材市场开始活跃,价格比较稳定。1984年放
开了中药材市场价格管理,实行议购议销后,大部分中药材价格稳定上升。哈尔滨市场鹿茸
零售价由9.8元上升为12.3元,五味子由0.061元上升为0.068元,田鸡油由2元上升为2.
26元,人参由47.8元上升为56.8元,熊胆(仁)由66.6元上升为77元。上述中药材品种哈
尔滨市场1985年价格水平与1984年持平。
二、中成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及建国初期,黑龙江地区生产中成药的能力较低,一些私营中药
材经营业沿用手工生产的少数品种满足不了需要,大部分品种靠外地进货供应市场。中成药
价格在没有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其销货价格随进货产地价格和本地市场供求变化而变化。19
52年哈尔滨市场牛黄解毒丸零售价每丸东北币(下同)700元左右,小活络丹每丸900元左右
。
1953年,随着国家提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一些国营中药厂相继成立
,中药价格由国家统一管理。在“从低、微利”经营方针指导下,中成药市场稳定,价格低
廉。特别是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国家从关心人民群众健康着想,几次降低了
中成药价格。哈尔滨市中药一厂生产的名贵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简装,下同),哈尔滨市场
零售价,1956年每丸为1.88元,1960年7月降为1.12元;每支七厘散,1956年零售价为0.
41元,1960年降为0.38元;每丸苏合丸零售价,1956年为0.3元,1960年降为0.25元;每
丸紫草丸零售价,1956年为0.59元,1960年降为0.41元;每丸牛黄解毒丸零售价,1956年
为0.25元,1958年降为0.07元。1965年12月,在降低省内产35种下乡中成药品的厂、销价
格时,全省平均出厂价降低了34.7%,零售价降低了31.1%。每支七厘散零售价由0.38元降
为0.23元,苏合丸由每丸0.25元降为0.18元,紫草丸由每丸0.41元降为0.27元。1966年
4月,安宫牛黄丸价格因麝香、朱砂、黄芩、雄黄等原料价格大幅度上涨而上升,每丸零售价
由1.12元上升为2.84元。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药品应当降价”的指示,1970年中成药价
格再次下降。全省平均,牛黄解毒丸、银翘解毒丸的出厂价格降低34.6%,零售价降低25%;
小活络丹的出厂和零售价分别降低23.6%和14.3%。安宫牛黄丸的批发和零售价于1970年7月
1日分别由每丸2.375元和2.84元降为2元和2.31元;1978年1月1日再次降低销价,批发价
由每丸2元降为1.29元,零售价由每丸2.31元降为1.5元。1980年11月3日,因安宫牛黄丸
原料价格再次上升,将批发价由每丸1.29元上调为1.98元,零售价由每丸1.5元上调为2.
3元。1983年下放了部分中成药价格管理权限后,由工商企业协商定价的82个小品种中成药价
格虽然普通上升,但市场活跃,品种齐全,群众买药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1985年10月1日哈尔滨市中药一厂生产的安宫牛黄丸,精装品批发和零售价分别为5.17
元和6元;简装品仍保持在1980年11月的价格水平,批发零售价格分别为1.98元和2.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