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道士碑
曹道士碑原在松峰山太虚洞内(见“松峰山道教遗迹”),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
遭到破坏,断成二截,后被阿城县文管所运回所内保存。
碑身以汉白玉凿琢而成,长条形,高102厘米,宽65厘米,厚13厘米。正面碑文刻于碑身
中间,碑背面是题记。碑身四边刻有精细蕃草纹。碑座是以花岗岩雕凿成的莲花纹须尼座,
高60厘米、宽48厘米、厚78厘米。60年代调查中发现残断碑首,汉白玉质,雕龙纹,正面刻
篆书“曹道士碑”,背面残存篆书“崇”和“建道”等。
原碑保存较好,仅左下角微损,但因溶洞石缝长期滴水浸蚀,致使碑第四、八、九行下
部字迹模糊不清。碑文楷书,刀法流利,清秀端正。碑文全文如下:
先生姓曹讳道清西楼人也幼绝荤茹无儿戏事鲠介拔俗之光(?)甫冠辞亲就师蠒足千里
金源乳峰古洞升(?)仙(?)觉(?)太虚之秋也悟玉清隐文以恬愉为务以喜(?)静(
泊?)为心□糠食充肠布衣蔽体循小大於天倪忘寿天於彭殇道尊行苦羽流往往北面事之逮承
安四年葵望日凌旦告於众曰吾解去行□凡而逝春秋四十有几其高第弟子康道进等泣涕涟临丧
哀祭三日形色不变寻卜吉宅而安措之会八月二十有九太虚奉道清交素友请太清□师(?)於
(?)大师张洞明作黄箓录大醮—□□□□□□安(?)五色造成□□□□天表昭示丕祥噫
真人气□质□□限□俗眼不□□□□□请□勒文於玄石传於后世矣真铭曰
大道希夷 非视非听 若人观妙
果获明证 丹成九转 功陟三山
云卧天行 逸驾岂攀
高功 张洞明 监斋 高圆明
侍经 苏守信 都讲 郝洞修
侍香 王善贞 侍灯 高一真
承安四年五月初五日太虚崇道邑糺首提点郭彦温等立石
碑阴:
糺首 郭净
陈彦忠
提点 郭彦温 闫淳安
邑长 李敬天 王嗣成
二官 李俊成 李辛
三官 赵甫成 田恪
三官 孟解愁 刘太郡
邑师 赵玄明 李肃
举事 刘义
祝重□
钱帛 王□胤 程智光
判官 芦超哥 刘小奴
杖录 冯子秀
金源 杨士才 刊
玄菟 道 士 赵 玄 明 书
安东 进 士 刘杰 遗文
碑文与题记的人名姓氏共33个,其中三人重复,实为30人姓氏。
曹道士碑是金代“内地”发现的惟一一件道教碑刻,对于研究金代上京地区道教发展及
其影响有很大价值。
二、“永宁寺记”碑
“永宁寺记”碑为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明朝内官亦失哈奉命前往黑龙江下游奴儿干
都指挥使司所在地特林时所立。邢枢撰文,碑高179厘米、宽83厘米、厚42厘米。碑阳上方额
题汉字楷书:“永宁寺记”;碑文竖刻,凡30行,行62字,楷书,计1066字;碑阴刻有蒙古
文、女真文,均是碑面汉文的摘译;碑的两侧刻有汉、蒙、藏、女真4种文字的佛教“六字真
言”,即“唵嘛呢叭

吽”。这块碑记录了明朝内官亦失哈受命拓土,风雪长行,历经艰辛
,身履其境,择地“奴儿干之西”,修建永宁寺,经营包括库页岛在内的黑龙江下游地区的
历史过程和明朝实施远古“尧舜之治”、“柔化斯民”,民族与国家融为一体的史实。它是
明朝建设和巩固东北边疆的历史记录。
永宁寺记碑全文
伏闻天之德高明,故能覆懤;地之德博厚,故能持载;圣人之德神圣,故能悦近而服远
,博施而济众。洪惟我朝统一以来,天下太平五十年矣。九夷八蛮,梯山航海,骈肩撞踵,
稽颡于阙廷之下者,民莫枚举。惟东北奴儿干国,道在三译之表,其民曰吉列迷及诸种野人
杂居焉。皆闻风慕化,未能自至。况其地不生五谷,不产布帛,畜养惟狗。或野人养驾□,
运□□□物,或以捕鱼为业,食肉而衣皮,好弓矢。诸般衣食之艰,不胜为言。是以皇帝敕
使三至其国,招安抚慰,□□安矣。圣心以民安而未善,永乐九年春,特遣内官亦失哈等,
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昔辽金畴民安故业,皆相庆
曰:□□今日复见而服矣。遂上□朝□□□都司,而余人上授以官爵印信,赐以衣服,赏以
布钞,大赉而还。依土立具卫所,收集旧部人民,使之自相统属。
十年冬,天子复命内官亦失哈等载至其国。自海西抵奴儿干及海外苦夷诸民,赐男妇以
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馔,皆踊跃欢忻,无一人梗化不率者。上复以金银等物为择地
而建寺,柔化斯民,使之敬顺太祖以圣□为相之瑞。十一年秋,卜奴儿干西,有站满泾,站
之左,山高而秀丽。先是,已建观音堂于其上,今造寺塑佛,形势优雅,桀然可观。国之老
幼,远近济济争趋□□高□□□□□威灵,永无厉疫而安宁矣。既而曰:“亘古以来,未闻
若斯。圣朝天□民之□□□上忻下至,吾子子孙孙,世世臣服,永无异意矣”。以斯观之,
万方之外,率土之民,不饥不寒,欢忻感戴难矣。尧舜之治,天率蒸民,不过九洲之内,今
我□□□□□□□□□□,蛮夷戎狄,不假兵威,莫不朝贡内属。《中庸》曰:“天之所覆
,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日配天”。正谓我朝盛德无
极,至诚无息,与天同体。斯无尚也!无盛也!故为文以记,庶万年不朽云尔。
永乐十一年九月廿二日立
钦差内官:亦失哈、成□胜、张童儿、张定安
镇国将军都指挥同知:张旺
抚总正千户:王迷失帖、王木哈里玄城卫指挥:失秃鲁若、弟秃妻叭麻
指挥:哈彻里、□蓝、王谨弗提卫指挥签事:秃称哈、母小彦弗提卫千户:纳蓝
千户:吴者因帖木儿、宁诚、马兀良哈、朱诚、王五十六、□□、黄武、王□君、□□
□……
百户:高中、刘官永奴、孙□、口得试奴、李政、李敬、刘赛因不花、傅同、王□里帖
木、韩□、张甫、金卫、□原、高迁、叶胜、□□……赵锁古奴、王官音保、王阿哈纳、崔
源、里三、□□□□拭、康速合、阿卜哈、哈赤白、李道安、□道、阎威□总旗:李速右
所镇抚:王溥、戴得贤、宋不花、王速不哈、李海赤、高歹都、李均美都事:席□医士
:陈恭、郭奴□总吏:黄显、费□
监造:千户金双顶撰碑记:行人铜台邢枢书丹:宁宪书蒙古字:阿鲁不花书女真字:康
安钻字匠:罗泰安
来降快活城安乐州千户:王儿卜、木塔兀卜里阿卫镇抚:阿可里阿刺卜
百户:阿刺帖木、□纳所镇抚:赛因塔、把秃不花、付里住、火罗孙
自在州千户:□剌□、哈弗□的、阿里哥出百户:满秃□
木匠作头:石不哥儿、金卯白揭英妆塑匠:方善庆、宋福漆匠:李八回……□匠:□□
、黄三儿、史信郎烧砖瓦窑匠:总旗熊闰军人张猪弟井泥水匠:王六十、张察罕帖木
奴儿干都司都指挥同知:康旺都指挥佥事:王肇洲、佟答刺哈
经历:刘兴吏:刘妙胜
此碑现藏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阿尔谢耶夫博物馆。
三、“重建永宁寺记”碑
“重建永宁寺记”碑为明朝内官亦失哈于1433年(明宣德八年),在永宁寺碑近侧所立
。碑高207厘米、宽122厘米。碑阳上方额题汉字楷书:“重建永宁寺记”;碑文竖刻,凡30
行,行44字,楷书;碑阴和碑侧皆未镌刻文字。此碑除与“永宁寺记”碑一样记录了明朝经
营东北边疆的历史事实外,主要记述了重建已毁的永宁寺的因由。
重建永宁寺记碑文全文
惟天之高覆,四时行,万物生焉;地之厚载,二气合,万物育焉;圣人至德,五常明,
万姓归焉。故尧舜仁昭而□□□□所化□,无为而治,后世□闻□者,恭惟我圣朝布德施惠
,□而愈明,天下归服,隆盛久矣。是以蛮夷戎狄,闻风向化,而朝□贡者,络绎不绝。惟
奴儿干国远□□之表,道万余里,人有女直或野人、吉列迷、苦夷。非重译莫晓其言,非威
武莫服其心,非乘舟难至其地,非□□难处其居。风俗之异,弗能备举。洪武间,遣使至其
国而未通。永乐中,上命内官亦失哈等,□锐驾大航,五至其国,抚谕慰安,设奴儿干都司
,其官僚抚恤,斯民归化,遂捕海青方物朝贡。上嘉其来,赐爵给赏,劳慰还之。朝廷尤虑
未善,更命造寺,使柔化之。十一年秋,择地满泾之左,创寺塑佛,曰永宁寺。国民仰观,
忻然皆曰:“我地亘古以来,未□有此□□也!”宣德初,复遣太监亦失哈部众再至。以当
念圣天子与天同,躰,明如日月,仁德之大,恩泽之渥,谕抚之其民悦服。且整饰佛寺,大
会而还。
七年,上命太监亦失哈同都指挥康政,率官军二千,巨舡五十再至。民皆如故,独永宁
寺破毁,基址存焉。究□之,其□人吉列迷毁寺者,皆悚惧战栗,忧之以戳。而太监亦失哈
等躰皇上好生柔远之意,特加宽恕。斯民谒者,仍宴以酒,给以布物,愈抚恤。于是人民老
少,踊跃欢忻,咸喷喷曰:“天朝有仁德之君,乃有贤良之佐,我属无患矣。”时众议西郭
仍建原寺,敢不复治。遂委官重造,命工塑佛,不劳而毕。华丽典雅,优胜于先。国人无远
近,皆来顿首,谢曰:“我等臣服,永无疑矣。”以斯观之,此我圣朝聪明德博,道高尧舜
,存心于天下,加惠于穷民,使八方四裔,多士万姓,无一饥寒者。其太监亦失哈、都指挥
康政尤能宽仁厚恕,政治普化,服安蛮夷,懿欤尚矣!伟欤懋哉!正谓圣主布德施惠,非求
报于百姓也。郊望禘尝,非求报于鬼神也。有隐行必有昭名,此之谓也。故为文记万世不朽
云
大明宣德八年癸丑岁季春朔日立
钦差都知太监:亦失哈、御马监左少监:白金内官:范桂、潘昂、阮落、阮蓝、阮通给
事中:□昂
辽东都司都指挥:康政指挥:高勖、崔源、高□、李□、杨龙、王□、王□……康福、
徐监……金宝、金振、崔越、刘三、□□、□□、丁振、杨越、刘□、王□……王胜、王宣
、……高□、□□、马旺、黄督、马□……徐□、王达太医院士:吕谦
□□等卫指挥:蒋旺、王□、□□、杨春、陆兴、……
海西□城等卫指挥:木塔兀哈、弗家奴、李希塔、木刀兀、李□马刺、□□木儿哈、…
…
……周美、□□金海、王全……□英、□□通事:百户康安书丹:郿人张兟吏:王□、
□□□、□□、□成
画匠:□升、孙义木匠:□成石匠:□□、余海泥水匠:□□
铁匠:雷遇春……
奴儿干都指挥:康福、王肇舟、佟胜经历:孙□吏:刘观
此碑现藏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阿尔谢耶夫博物馆。
四、阿那保碑
阿那保碑,位于讷河县龙河乡新生活五队屯北百米处“将军坟”墓地中。阿那保,达斡
尔族,郭布勒氏,布特哈讷莫日扎兰正白旗莽鼐屯人。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阿那保由
驻京马甲战士荐升上驷院司辔长。1791年(清乾隆五十六年)阿那保随军从征廓尔喀平叛,
在战斗中功绩显著,被攫升为二等侍卫(正四品),并随其贡使入觐。1795年以后,因从剿
黔、楚苗族人民起义和赴川剿抚白莲教起义有“功”,被赐奋图里巴图鲁勇号,并晋升头等
侍卫(正三品)。1801年(清嘉庆六年),阿那保由于不适应南疆潮湿气候,奏请回旗。18
06年朝廷命其为乾清门行走。1808年赏穿黄马褂,翌年授正红旗蒙古副都统(正二品)。18
10年充御前侍卫。1816年赐紫禁城骑马,寻迁镶蓝旗蒙古都统(从一品),兼管上驷院。此
后历任正黄旗蒙古都统、正蓝旗汉军都统、内大臣、总谙达、管理健锐营事务等职。1825年
,阿那保请准长假回乡,道光皇帝特旨令支广储司银500两,并命阿那保长孙巴凌阿护送其回
籍原品休致。1837年卒,谥勤勇,葬于莽鼐郭布勒氏家族墓地中。
阿那保墓地,原有院墙,石狮守门,院内有石桌、凳,碑下有龟趺底座,石龟跌长2.2
米、宽0.85米、高0.8米。龟四肢半屈,龟首长1米、颈粗0.34米。龟背的纹饰图案雕刻精
美。龟趺造型美观,神态逼真。碑身边缘刻“二龙戏珠”浮雕。碑高2.19米,宽0.86米、
厚0.26米。
〔正面碑文〕
原品休致都统内大臣总谙达奋勇
巴图鲁谥勤勇阿
道光辛丑年二月立
〔背面碑文为道光皇帝圣旨〕
奉
天承运
皇帝制曰:朕惟御侮重干城之寄,力效驰驱;酬庸兴鼙鼓之思,职应军旅。惟成劳丕著
,久扬虎帐之威;斯茂典特颁,式焕鸾辇之重。功昭丰碣,荣逮重泉。尔原品休致都统阿那
保,奋勉趋公,纠桓著绩。拔
自龙骧之队,爰锡嘉名,得随豹尾之班,益资伟略。直分宿卫,勖谨慎以持躬,艺习韬
铃,矢公忠而奉职。迨以养疴,遂请。未忍王事之重劳,爰令舆疾言旋。不惜帑金以厚赉,
恩施渥被,俾全俸之常支。奄逝忽闻,何遐令之下享。蚨心深恻,恤典优加。复镌级而易名
。哀荣备至,赐赙金以襄葬,恩礼兼隆。表厥生平,谥曰勤勇。于戏!书功勋于竹帛,马鬣
初封,焕纶綍茂于松楸,螭朕永建。从兹宠命,勖尔后昆。
碑文为正楷汉字,阴刻。共232字,工整严谨。原石碑上九孔透龙碑额已佚。“文化大革
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墓毁碑折,龟趺身首离异,石狮肢体不全,散存于屯东水沟西侧
。
阿那保是清代较为著名的人物,祖籍在黑龙江省,他的墓碑对研究其生平及有关历史事
件,具有一定价值。
五、李杜去思碑
李杜去思碑,位于穆棱县下城子镇公路北侧,坐北面南。
碑座厚0.4米,用花岗岩凿成。碑额为磨光的青石,高0.81米、宽0.81米、厚0.29米
。阳面上端正中有一阳刻五星,由交叉的中华民国旗和国民党旗托起。下有交叉枪支图案,
其下为阳刻楷书横排“□□常隆”4字;下端两侧为阳刻交叉的谷穗。碑阴图案与阳面相同,
阳刻楷书“怀德思威”4字。碑身青石凿成,高1.9米、宽0.73米、厚0.28米。阳、阴二面
边缘均阳刻浮云托八龙六日。阳面阳刻楷书碑文16行,每行56字,总计791字。现49字难以辨
认。
李杜是东北著名抗日将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杜在依兰县率部誓师抗日,
组建了吉林自卫军,任总司令,转战松花江沿岸。该部失败后,李杜进关,仍坚持革命活动
。1956年病逝于重庆。)。1880年生,辽宁省义县人。原名荫培,字植初。曾入东北讲武堂
学习,毕业后在东北军任职。1921年任黑龙江省森林警察局局长。1924年任东三省陆军第二
十一旅旅长,驻节宁安后兼绥宁镇守使,中东路护路军长绥副司令。治军严谨,爱护百姓,
政绩卓著。1926年在其升任东北边防军第十五师师长兼任依兰镇守使后,穆棱县民为其立下
“李杜去思碑”。
碑文:
“东北陆军第二十一旅旅长兼吉林绥宁镇守使中东路长绥副司令
陆军上校三等文虎章李公子锋去思碑
东北大学教授国立北京大学学士陶明澹撰文
东三省考选任用国立沈阳高师华业韩明槙书丹
盖闻保庸著於□礼以安而有功丕绩嘉於尚书惟德□不朽勘难则□於
竹帛茂勋而铭於□钟立政之范永民之思贞石□庸良又写状不亦
宜乎然而纪於纲常国家有褒功之典勒诸穹碣人民有载德之述并重无穷之文用垂不朽□绩
经道左之丰碑无忘大□指庭中之□树每想
清风此去思碑之所为作也我镇帅李公子锋为奉天辽阳人有猷□□允文□□诚曰一俾臧俾
嘉幼而沉毅长更英豪叱咤可废乎千人
拔戟赏自当一队尧庙文寻踏壁而飞捷亭楼千尺跳掷而超腾因之转□无前威殚旁达□生祈
□之才遂受分阃之任屡总戍麾深知兵枢之
要早持旌节人钦军政之严以民国十三年调升东三省陆军第二十一旅旅长驻节宁安十五年
兼绥宁镇守使中东路长绥副司令节钺
初临旌旗变色慴枭桀慄□迩安遐凡宁安穆棱东宁密山等四县防区千里□平一军□肃候檄
□缭则身亲按视烽□堠则同或不严因之
桴鼓消声萑符匿迹□盗刻不待成□宁威则肃於雷霆□风□雨不辍寻行游徼□□□□勤事
椎埋攻剽者则大举以剿攘羭踰□者则潜踪
而索游手为功者徏以他往奸民之雄者化而为良穆棱属境万山环罗如蜀道蚕丛多番土罂粟
毒愈虫蛊啸聚豺狼更多搏□之徒舆之相为
因倚公迺棕以剿匪禁烟断赌三事并行群奸慴伏使游击八人以伺奸候变令枭桀百□束手为
擒生间反报人以为神□密悉察盗不敢伏
遇烟则分段铲除侦赌则全局皆获盗源一空群氓称便清沟高岭石头诸河又抬马沟凉水泉子
等处天险莫开负隅自固而公涤穴搜巢伏
戎尽殄□门传箭知令出之如山绝塞追踪见盗迹之如扫于是商旅傮然似行户庭之间归孺晏
如不畏声影之嚇□队肃银刀法严金挟健儿
不以身手自豪士卒颇舆平人相等师行所至而民如□德化远被而□如归不期常

帡幔何意
递移旌节公□□□□□迁擢十六师师长四民雨泪怀莫能留爰立去思之碑以抒爱戴之意庶几常
滋□□武侯之贤可思□□□□李公之德如在云云
碑阴阳刻楷书是:
吉林穆棱县全境农商公民敬立
奉天何廷铨代办
中华民国十五年岁次丙寅十二月谷旦
奉天双发石铺刻
“文化大革命”时期,碑及碑亭遭破坏。
六、哈尔滨文庙碑
哈尔滨文庙碑坐落在哈尔滨文庙内第二院右侧,为1929年12月10日张学良为哈尔滨文庙
落成题记的碑刻。全碑通高551厘米、宽121.5厘米、厚56.5厘米,由碑额、碑身、碑座3部
分构成。碑额高110厘米,正面浮雕有二龙戏珠,中间阴刻“文庙碑记”篆字。碑身高291厘
米,周边刻有12条小龙戏珠组成的云龙图案,阳面镌刻14行欧体碑文,共496字。全文如下:
哈尔滨文庙碑记
哈尔滨据松花江上游,东省铁路横贯其间,欧亚商旅麋集而鹑居,列肆连鄽,言庞俗杂
。自政权收回后,百务聿新。当事者以学校浡兴,不可废崇祀先圣之典。於是鸠工兴事,凡
历时将三载,庙成,余为君子之敷教也,必端其本,夫亦植于仁孝而已矣。孔子之教以孝弟
为仁之本,其所恒言,则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盖以孝经教天下之顺,即以春秋遏天下
之逆。而其三世之说,尤以世界大同之治为极归,使人人以仁孝宅心,则蒸之为善俗,即恢
之为郅治,亲亲长长,而天下可平。孝之极诣,所由通神明而光四海也。輓近学子,年少气
盛,其持论唯新奇是骛,而抑知民德即漓,势必至于家邦陵替,本实先拔,而求其枝叶之无
伤,胡可得也。今欧美诸邦,类皆厌兵戎而趋文化,其究哲学者,且旁搜中国经籍,以尼山
之学为能止至善,而共深其企向,盖世界大同之机兆,而孔教之气昌矣。中华为至圣祖国,
哈埠又为华裔错处之区,使无杰构,以虔奉明禋,其何以动学子钦崇,而回易反邦之视听。
夫古之人抚车服礼器,犹不胜其慨慕流连,而况趋跄将事,摄以威仪,其有不感观兴起者乎
?记有之曰:“祭者教之本”。此文庙之
建所为不可缓也。庙基在南岗文庙街东南计地九十亩,经始于十五年十月,至十八年十
一月,则大成殿暨配殿两庑皆蒇事。其用款,由官商全筹为圆七十三万有奇。董其役者前行
政长官张焕相及今长官张景惠也。
中华民国十有八年岁次己巳十一月庚戍朔已未张学良记。
杭州钱拯敬书
北平陈云亭刻石
碑座由赑屃和台基底座两部分组成。座高110厘米,赑屃长251厘米,雕工细腻,形象生
动逼真。碑座基石的四角,浮雕有鱼、鳖、虾、蟹4种动物和水纹。
此碑是黑龙江省现存近代名人题记的碑刻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七、吴愙斋筹边遗迹碑
吴愙斋筹边遗迹碑原立于距穆棱县兴源乡1公里的公路大桥西侧路北。现移存于兴源乡人
民政府院内。碑用花岗岩刻成,高190厘米、宽80厘米、厚20厘米。碑座高140厘米、宽80厘
米、厚20厘米。碑阳与碑阴上下边缘均雕有二龙戏珠图案。
吴大澂,清朝末年官员,字清卿,号愙斋、恒轩。1835年生,江苏吴县人。1885年,奉
命赴吉林与俄国使臣会勘边界,据理力争,收回珲春黑顶子一带被沙俄侵占的国土,并立界
碑,建铜柱以示标界。他在督办吉林边务期间,曾赴穆棱县境,选上城子(今兴源乡)为屯
垦要地。除驻扎军队外,还设穆棱河招垦局,办理垦荒事宜,使这里的荒芜土地很快得到开
发,垦民得以安生。1931年农历11月,兴源乡民众任承沆等20人联名立碑,以怀念吴大筹边
的功绩,同时也记叙了兴源乡开发的历史。
碑题、碑文均为阴刻。碑阳自上而下由右及左,刻有3行文字。第一行为“辛未仲冬之月
”,柳体;第二行为“吴愙斋中丞筹边遗迹”,小篆体;第三行为“江宁邓邦述题”,柳体
。
碑阴为柳体碑文,自右而左,共13行328字。
全文如下:
“斋吴公筹边遗迹之铭并序
无锡许同莘撰金山陈陶遗书
清光绪七年辛巳吴县吴公大澂督办吉林边务起珲春迄三姓旁达密山相土所宜募民开垦所
部巩卫绥安靖边诸军戌列其间建威销萌边患以息公忠勤称天下其功业在东陲尤著傍穆棱河有
镇曰兴源镇之南有邱曰粮台高可十寻石壁削立公屯兵设局处也距公之来五十余清光绪七年辛
未乡人游滋土者相与景慕遗烈刻石为铭曰穆棱西东肃慎故虚皆为穷荒今也经途謇謇吴公绥滋
东服仗节乘边山贼慑伏居民无舍公则治之无耕无犊公则字之公之始来榛莽际天公之受代编户
以千有券者阿公迹斯在摩挲法物犹怀风采月明水曲籁椒声林如闻謦欬右玉吉金抱江有楼表界
有柱视此丰碑相望万古
立碑及刻石者
任承沆顾次英史光书魏声和范绪良杨寿桐李仲子卞福孙陈浦储镇张崇纲黄尔宇顾思范王
超李芳顾羲吴兴基裘维莹顾祖德阚家郎立石孙永刻”。
吴愙斋中丞筹边遗迹碑是研究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加强东北边防,实行屯垦戍边的重要
实物资料。
八、珠河抗日游击队纪念碑
珠河抗日游击队纪念碑,位于尚志县尚志镇北岗烈士纪念馆院内。纪念碑是根据周恩来
总理1963年6月的提议兴建的。1965年6月动工,1965年11月停建,1984年接续施工,1985年
9月竣工。
纪念碑耸立在二层水泥平台之上。底层大平台东西长26.5米、南北宽21米、高1米。上
层小平台东西长9.5米、南北宽8.5米、高0.6米。碑座在小平台中央,用灰红色花岗石砌
成,东西长4米、南北宽3.4米、高2米。碑身面南,高12米、宽2.4米、厚2.35米,下宽上
窄,也用灰红色花岗石筑成。碑冠为四面起脊翘檐屋顶式。碑身东西两侧面镶贴有麦穗火炬
浮雕。正面碑心镶嵌着7块1×1米汉白玉石板,上面竖写阴刻“珠河抗日游击队纪念碑”10个
金色大字,为黑龙江省省长陈雷所题。
碑座正面竖写阴刻黑字碑文:
一九三三年十月,赵尚志、金策等同志创建珠河反日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者。游击队
依靠各族人民,团结其他反日武装,在战斗中成长起来,极大的威胁着敌伪的统治。一九三
六年八月扩建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赵尚志为军长,第三军六千名指战员英勇抗敌威震北
满。他们转战于松花江沿岸、兴安岭上、黑龙江边,艰苦卓绝,战绩辉煌,深得人民爱戴。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赵尚志及三军将士的丰功伟绩,一九四六年十一月珠河县第一
次农工代表大会决定将珠河县改为尚志县。为缅怀先烈,以励后人,继承先烈遗志,建设祖
国,敬树此碑。
尚志县人民委员会
一九六五年五月一日
碑座背面中间自左至右横书阴刻黑字:“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
九、八女投江地纪念碑
八女投江地纪念碑,位于林口县境内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东岸小关门嘴子山西坡上。西
南距三家子村4公里。占地1444平方米。月台为西南向45°,正方形,边长5米、高1.09米,
由114块花岗石砌成。碑座长1.7米、宽1.26米、高0.26米。整个碑身由29块花岗石砌成,
高4.1米、宽1.2米、厚0.51米,造型古朴,雄伟壮观。碑冠为起脊的四面坡形,顶端立一
铁质红
五星。碑身正中碑心由一大块花岗石板雕凿而成,高1.5米、宽0.6米、厚0.32米,上面竖
写阴刻黑字,右侧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冷云等八烈士永垂千古”,中间2行为“八女英魂
光照千秋”8个大字,左下脚为题字人陈雷落款。碑身底部中间自左至右3行横书:“中共林
口县委员会、林口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二年十月立”。碑心背面竖写阴刻“八女投江殉难地
志铭”:
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在指导员冷云同志率领下有杨贵珍安顺福胡秀芝郭桂琴黄桂清王惠
民李凤善八位女战士于一九三八年十月在此地与日寇英勇作战投江殉国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代
特立此碑以志纪念。共5行86字。
十、三五九旅烈士纪念碑
三五九旅烈士纪念碑,位于密山市政府门前,占地30平方米。纪念碑通高9.5米,耸立
在边长5米、高0.4米的正方形小平台上。碑座在小平台中央,长2米、宽2米、高1.5米,碑
身面东,碑冠为起脊四面坡形。全碑用钢筋混凝土筑成。
碑身四面均竖写阴刻文字,正面为“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毛泽东”。背面为“中国
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消灭日寇光复祖国,为人民翻身而战的功绩”。并附烈士名单110名。
右面为“为创建根据地而牺牲虽死犹荣。”并附烈士名单189名。左面为悼词。署名为:旅长
:刘转连、主任:何宣太、政委:宴福生、副旅长:谭友林、副政委:李倍。
1946年,密山县为纪念三五九旅将士转战南北,创建根据地的丰功伟绩,建此纪念碑。
十一、刘英俊纪念碑
刘英俊纪念碑,位于佳木斯市永红区友谊路中段北侧刘英俊公园内。纪念碑通高13米。
碑座上竖立着刘英俊全身石雕像,高10.27米。碑座正面镶嵌的1.18×0.89米的大理石板
上,镌刻碑文:
刘英俊同志生平事迹简介毛主席的好战士刘英俊同志,是三零二六部队某部炮连战士。
一九四五年四月八日,生于长春市的一个贫农家庭。一九六二年六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刘英俊同志积极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以雷锋为榜样,努力学习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的一代共产主义新人的杰出代表。一九六六年
三月十五日,在一次野营训练中,因战马受惊,危及行人,他以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六名儿童
的安全,在此勇献青春。英雄与人民永别了。但他“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里,永远活在千秋万代的共产主义事业中。人民的好儿子刘英俊永
垂不朽!
碑阴镶嵌的大理石板上,横刻着落款:“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二六部队敬立,一九六六
年三月。”在纪念碑后40米处为刘英俊烈士墓。
这里已成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纪念先烈,接受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
十二、六角密檐砖塔
六角密檐砖塔,建于辽代。位于黑龙江省泰来县塔子城镇西南2公里处。塔坐落在一个呈
东南——西北走向的土岗的东南端。今已坍塌无存。
该塔原为六角密檐实心攒尖式,青砖构筑,高约15米。由塔基、塔身、塔顶3部分组成。
塔顶部为5层密檐重叠,塔身6面,每面均浮雕一尊坐式佛像。塔基部因数百年间风剥雨蚀,
未倒塌时即已部分毁坏。
据当地居民讲,1932年有两个日本兵用战刀在塔基的东北角下挖一个洞,直通塔心。后
因一无所获而停止。
该塔于1953年秋农历八月十四日午夜,在一场特大暴风雨中倒塌。翌日,群众在拆取塔
砖时发现鼓腹灰陶罐1件,内盛骨灰。同时发现1根竖在塔中心的粗木桩,由塔底通向塔顶。
木桩上每隔1—1.5米间距便安装有数条锁链,一端固定在桩上,另一端钩挂在塔的外壁上,
使其起到加固塔身的作用。
1973年,省博物馆对塔基进行了清理发掘。发现该塔并无地宫,而且基础较浅,仅在塔
基东南角发现一条约2米长的由两层青砖砌成的塔基墙。在塔基中部发现有方砖,长、宽各为
30厘米,当是铺地砖。据认,其中似有辽、元两时期烧造的,可证此塔于元代曾经维修过。
在“大安七年”刻石题记中,镌有“建办塔事”字样,当指此塔无疑。其建造年代当为
1091年(辽大安七年)前后。
十三、衍福寺双塔
衍福寺双塔,位于肇源县民意乡南6公里处大庙村,嫩江左岸的漫岗上。原衍福寺殿宇等
建筑,被1949年春一场大火焚毁,惟双塔和影壁墙幸存。
双塔为覆钵式,砖结构,坐北向南。建于衍福寺山门殿前两侧,东西并峙,间距32米。
塔高约15米,主体结构由塔基台座、塔身与塔刹3大部分组成。
塔基由基座和基台两部分构成。为白色素面方体砖构筑,底边长8米、高约3米;基座各
面塑有彩绘图案,居其中为3颗燃着火焰的宝珠,内侧为伏狮对立的浮雕。
塔身覆钵状部分呈白色,一周均塑8只镇塔兽头。于南面开券状龛门,东塔门边饰双龙,
西塔为莲瓣和蔓草。以下为台阶,各级立面有梵文,当为佛教的警句格言或咒语。梵文的内
容,仅知“扎刄

”为佛教著名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意为“呵,祝愿你像莲花上
的神一样!”
塔刹高约5米,主体亦有梵文警句,顶端有宝珠,
日、仰月和莲瓣伞构成金顶,原莲瓣伞(亦称宝盖)镂刻有精致花纹。
双塔前中轴线上约27米处,保存有一影壁,长约16米、高5米余,厚约0.9米。边角与中
央部分是雕砖、正面浮雕为“海马朝云”,背面浮雕为“二龙戏珠”。
衍福寺双塔是黑龙江省惟一现存的历史较久、规模较大的喇嘛教建筑。1981年1月,经黑
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极乐寺塔
极乐寺塔,亦称七级浮屠。位于极乐寺东侧,紧靠哈尔滨市东大直街文化公园。由倓虚
法师的弟子静朗和尚发起募捐修建。1939年建成。塔区占地总面积23313平方米,建筑面积为
1331.21平方米。
极乐寺塔是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29.7米。塔身南向,正面连通一幢砖木结构、面
阔3间、硬山式屋顶的地藏殿。殿前紧连面阔3间的卷棚敞厅,殿塔内供奉阿弥陀佛、释迦牟
尼佛、药师佛和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王菩萨像。塔身东、南、西三面和北面三层以上,
都设采光窗,其余塔壁皆筑拱型龛,塑罗汉浮雕30余尊。殿塔内壁绘有佛教故事壁画。塔内
各层均有木梯以供登临鸟瞰。各层塔檐下的雀替,
雕有龙、凤、狮、鹤等吉祥之物,造型生动。
殿塔前东西两侧设有二层塔式砖筑的钟楼和鼓楼。
“文化大革命”时期,极乐寺塔遭到严重破坏。1979年省文管会拨款对极乐寺塔进行了
全面维修。1981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极乐寺塔
划归宗教界管理。
十五、哈尔滨苏联红军纪念塔
哈尔滨苏联红军纪念塔,位于哈尔滨市火车站站前广场,1945年10月24日动工修建,11
月23日落成。
纪念塔的设计体现了欧式建筑风格。塔为实心砖砌,表面贴花岗岩条石,由月台、塔座
、塔身3部分组成。月台为八边形,高0.48米,直径19.6米,由花岗岩石板铺成。月台的四
边有通道口,并筑有矮墙。月台正中是正方形的塔座,底边长9米、高6米。塔座底层距月台
高0.75米,有4个石墩,石墩高1.20米、宽0.90米。塔座正面与背面2米高处,镶嵌有宽1
.98米、高1.60米黑色大理石,上面镶金色俄文字。正面为:
BEЧHAЯCЛABAГEPОЯM
ПABШИMBБОЯX
CЯПOHCKHMИ
ИMПEPHAЛИCTAMИ
ЗАЧECTЪИПOБЕДУ
COBETCKOTО
COЮ3A
(为苏联的光荣和胜利在同日本帝国主义者战斗中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
背面为:
CЛABA
ГEPOИЧECKOЙ
KPACHOЙAPMИИ
OTCTOЯBШЕЙ
CBOБОЛOИ
HE3ABИCИMOCTb
COBETCKOГO
COЮ3A
(光荣属于捍卫苏联的自由和独立的英雄的红军)
塔座左右两面有宽1.84米、高1.45米的浮雕,呈草绿色,其画面左边为3位手握冲锋枪
的红军战士随坦克冲破鹿砦;右边为乘风破浪的军舰与搏击长空的飞机。
塔座上为方形塔身,通高30米。塔身正面与背面的底部均有草绿色海、陆、空军3位战士
的浮雕像,高3米。塔身上部嵌有苏联国徽,塔顶装有一金属角红
星。
苏联红军纪念塔,体现了苏联红军的国际主义精神,也是中苏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历史
见证。
十六、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塔
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塔,位于哈尔滨市八区广场北端,是建国前解放区修建的
第一座大型纪念塔。1947年7月7日正式破土奠基,1948年10月10日
落成揭幕。
烈士塔由塔基、主席台、塔身3部分组成。塔基为十字型,高1.5米,占地面积450平方
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塔基边缘上砌花岗石矮墙,高0.6米。塔基后缘的矮墙上有10只旗杆
,均布在十字塔基的中轴线两侧。前部筑有供召开大会用的主席台,长8.6米、宽4.4米。
主席台后部为高31.1米的塔身,塔顶上装一木质“八·一”红星。塔身正面2米高处,贴有
高7.8米,宽1.9米的黑色花岗石,上镌刻“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塔”鎏金大字。
底部东西两侧有淡绿色浮雕。东侧一组刻着7名人民战士,手持上了刺刀的步枪,紧握手榴弹
,呐喊冲锋向前;西侧一组刻着7名支前民兵,肩扛弹药箱、手抬担架,奋勇争先。
多年来,这里已成为哈尔滨市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缅怀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的重要场所。
十七、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北端松花江畔。1957年,哈尔滨
市人民战胜了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市人民政府决定建塔以志纪念。1958年7月动工,11月1
日落成。
纪念塔坐北面南,其整体结构由塔、廊两部分组成。塔高22.5米,用花岗岩石料筑成。
塔顶塑有工、农、兵、知识分子全身雕像,是哈尔滨市人民团结一致,英勇顽强,战胜特大
洪水的英雄群像。塔基是由两层不同高度的底座组成。下层底座海拔标高119.72米,表示1
932年哈尔滨被洪水洗劫时的水位;上层底座海拔标高120.30米,表示1957年特大洪水的水
位。塔周建有21孔的半圆形回廊,东端石壁刻有原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的题词“
塔镇江天”。
防洪纪念塔是哈尔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记载着哈尔滨市人民战胜特大洪水的光辉
业绩,也是哈尔滨的一个代表建筑。
十八、巴彦德政坊
巴彦德政坊,俗称牌楼(两座),始建于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位于巴彦县
城内纵贯东西的人民大街。(原名太平街)。两坊相距500米,各距东西城门旧址(原名兴仁
门、阜财门)1000米,遥遥相对。
德政坊系巴彦县仕绅为清朝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与署将军齐齐哈尔副都统增棋而建。
牌坊系木结构,无斗拱庑顶飞檐建筑,底部有8块莲花扁方石合抱4根方形大木柱,石外
各用两道铁箍固定,每根木柱还各用两根斜着支撑的辅助木柱加固。牌坊檐顶龙首相顾,飞
檐斜翘,每个檐角各系一个铁制风铃,微风吹拂,铿锵作响。两牌坊各有黑底赤字正匾2块,
配匾4块,共6块匾额。东牌坊正匾为“德培中兴”、“德塞千古”,配匾为“恩周赤子”、
“惠及苍生”;西牌坊正匾为“棠爱常留”、“樾荫永庇”,配匾为“泽流恩布”、“德洽
惠周”。每块正匾都有题款和押记图章。“德培中兴”匾图章两方,一为“汤岁全镌”,一
为“子兴书记”;“德塞千古”匾图章两方,一为“文公父章”,另一图章因字损而无法辨
认。西牌坊的正匾上也有篆书图章两方,一为“江城邑属印信”,一为“鹤鸣撰书”。牌坊
匾额题款:
恭颂 法什尚阿巴图鲁尧山依
“钦命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
署理 齐齐哈尔副都统瑞堂增公秉节以来,苏厅戴沐仁慈,是以建坊题额,以志不朽。
巴彦苏苏阖境商佃人等同叩”,“大清光绪岁次乙未嘉平月吉日敬立”,清楚记载该处牌坊
于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初一日竣工落成。
巴彦牌坊与该县的历史息息相关。巴彦,原名是巴彦苏苏。而“巴彦苏苏”有三说,一
说是蒙语,一说是满语,也有说是达斡尔语,译成汉语为“富贵”之意。
巴彦苏苏于1859年(清咸丰九年),开始招民垦荒,县城名中兴镇。1862年(清同治元
年)分呼兰城东北境置呼兰厅,治巴彦苏苏(即今巴彦县城),并设理事同知一员。所以当
时亦有苏厅、苏郡、苏镇、苏城之称。1879年(清光绪五年)呼兰城守尉改设副都统,呼兰
厅仍归其所辖。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分呼兰厅北境濠河(今泥河)以北五段地为绥化厅
,治北团林子(今绥化市)。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升呼兰厅为府,移治呼兰城(今呼
兰县)而设巴彦州。1913年(民国2年)改称巴彦县至今。
据牌坊匾额题款所记“公秉节以来,苏厅戴沐仁慈,是以建坊题额,以志不朽”,可见
巴彦仕绅、商贾和佃人给两将军(指依克唐阿和增祺)建立牌坊的原因。
1977年秋德政坊重新复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