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旧 址

  一、哈尔滨救国唤醒团总部旧址
    哈尔滨救国唤醒团总部旧址,位于道外区北五道街246号。二层楼房,砖木结构,当年是 滨江商会地址。哈尔滨救国醒团成立时,总部设在这里。现为道外区税务局办公室。
    1922年2月2日,在共产党员马骏指导下,王精一、袁世安、韩铁声、张树屏、于芳洲、 姜宪臣等8人,发起成立“哈尔滨救国唤醒团”。其宗旨为:唤醒同胞,群策群力,反对国际 共管中东铁路,取消“二十一条”。
    2月5日,救国唤醒团在道外滨江商会门前举行时事讲演会,会后各界群众千余人手持小 旗,高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反对共管中东路”等口号游行示威。8日,又组 织第二次抗议中东路共管示威游行,并到三十六棚等地讲演。10日,救国唤醒团发起组织哈 市20多个团体,在道外滨江公园举行市民大会,抗议太平洋会议(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 九国远东公约》,会后,冒雪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在救国唤醒团影响下,哈尔滨市 民组织了“救国集金赎路会”、“女子救国会”等进步群众团体。救国唤醒团于1923年2月2 1日创办了《哈尔滨晨光》报,主编韩铁声。早期《哈尔滨晨光》报以提倡白话文,宣传进步 思想,反映民众呼声为宗旨,对哈尔滨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此旧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地点之一。具有永久的纪念意义 。
    二、东华学校校址
    东华学校校址,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南极街8号。建于1925年,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建 筑面积约5888平方米。现为哈尔滨市第二中学校址。原建筑已大部拆掉,改建新校舍,遗留 下来的部分房屋由现校办工厂使用。
    东华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富于革命传统的学校,始创于1918年,学校创办人邓洁民, 原是天津南开学校学生,1914年官费留学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法政系。1917年回国后, 为振兴中华教育事业来哈尔滨筹办起这所东北地区最早的私立中等学校。当时校址在道外二 十道街,1923年迁至大水晶街,1925年迁入南极街新校舍。
    东华学校以南开学校为楷模,确定建校宗旨为:“培养社会中坚人材,兼重德、智、体 三育,以养成爱国精神,陶铸济世能力。”邓洁民思想进步,倾向革命,邀请许多同窗好友 来校任教。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活动家周恩来、马骏、张太雷等,在建党前后,都曾在这所学 校留住和进行革命活动。
    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哈尔滨后,东华学校立即致电北京政府,抗议当局镇压 学生,并组织了赴京津各校学生代表团。师生走上街头宣传,演出新剧《越南亡国泪》,声 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1923年东省特别区市政局接管后,改为公立东华学校。1926年改称 东省特别区立第二中学校。此后,校内建立了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师生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1928年11月9日,哈尔滨市数千名大专学校学生,在二中操场召开反对日本劫夺路权大会。 会后游行示威,遭军警镇压,百余人受伤,其中多为二中学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二中师生曾积极支援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许多二中学生投笔从 戎,奔赴抗日前线。著名的抗日烈士王铸、陈庆山、吕大千等都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在解放 战争中,二中师生参军参战,参加土改,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建国后,这所学校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材 。
    三、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
    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光芒街22号(原小戎街2号)。木结构俄式 平房,房子四周原为绿色木板障(后改为砖砌围墙)。房内三室(一间客厅两间卧室)一厨 ,北侧入门处为一大玻璃花厅。总建筑面积为116.44平方米。是中共满洲省委机关在哈尔滨 保存下来的惟一旧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央指示于1932年初把省委机关从沈阳 迁到哈尔滨,机关住址曾改换多次。1933年夏,机关转移至小戎街2号。省委的许多重要会议 在这里召开。同年11月间省委机关迁走,省委秘书处由马家沟河沟街搬到这里。省委秘书长 冯仲云以大学教授的公开身份为掩护在这里安家。省委的全部重要文件都保存在客厅的大沙 发靠背里。省委的主要领导同志经常在这里阅读文件,研究工作。省委对各地党组织和抗日 部队的许多重要指示都是在这里起草发出的。各地党组织和部队给省委的报告也都通过交通 员转送到这里。这座住宅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总指挥部”和 省委的“文件库”。冯仲云的妻子薛雯担任内部交通员,经常从道里取来文件。交通员宋兰 韵(女)也住在这里,她们曾多次巧妙地应付敌人的检查。这个地方始终没有被敌人发觉, 后来因为其他机关暴露,省委秘书处于1934年夏天由此转移。
    1981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哈尔滨口琴社旧址
    哈尔滨口琴社旧址,位于道里区西四道街2号二楼楼梯右侧房间,现为居民住宅。
    哈尔滨口琴社是哈尔滨地区成立最早的进步群众音乐团体。1935年,德国人在哈尔滨开 办的孔士洋行,为了推销“真善美”牌口琴,招聘口琴教员。当时在邮局当职员的地下共青 团员袁亚成经考试合格应聘。他利用合法身份,在中共地下党员姜椿芳、任震英,地下共青 团员侯小古等的热情支持和参与下,决定创办进步群众文艺团体哈尔滨口琴社。1935年4月1 日在道里中国四道街2号(现西四道街2号),召开成立大会,袁亚成任社长。报名学员十分 踊跃,最多时达100多人。后搬到中国十五道街25号。姜椿芳、金剑啸、任震英等利用这个合 法团体,团结广大爱国青年,巧妙地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同年9月,口琴社从学员中择优组成了口琴队,队长侯小古、副队长王家文。队员有任震 英、侯竹友、张君悌(即金人)、陈涓等数十人。年底,在道里巴拉斯电影院(今兆麟电影 院),举行了第一次口琴音乐大会,除演奏斯特劳斯圆舞曲等名曲外,还演奏了描述“九· 一八”事变之夜的协奏曲《沈阳月》,乐曲悲愤激昂,奏出了东北3000万同胞的心声——中 国不会亡。音乐会连演3天,场场满座。
    口琴队的演出成功,惊动了日伪当局。为避免意外,口琴社一度停止活动。过了几个月 ,侯小古、王家文等又进行串联聚会。1936年6月,金剑啸、姜椿芳等突然被捕。口琴社的主 要成员被迫转移到太阳岛上坚持活动。当年10月,他们又在巴拉斯影院举行了第二次口琴音 乐大会,演奏了聂耳的《大路歌》、《开路先锋》等歌曲。
    口琴社的活动更加引起了敌人的注意,袁亚成、任震英等相继离开哈尔滨。1937年4月1 5日,敌人开始对我地下党员和爱国人士进行逮捕。4月18日侯小古、王家文等12名口琴社员 一起被捕。侯小古在狱中受尽酷刑,宁死不屈,9月23日在太平桥圈河被敌人杀害。王家文被 判处5年徒刑,其余人员因查无“罪证”先后释放。
    进步文艺团体口琴社的活动,在日伪统治下的哈尔滨,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产生了 一定的社会影响,其活动旧址具有永久的纪念意义。
    五、中共中央东北局北满分局旧址
    中共中央东北局北满分局旧址,位于宾县城内的西北隅的一座天主教教堂内。平房,正 南向,青砖墙,鱼鳞瓦屋脊。房顶西侧与后侧各有一个青砖砌成的烟囱。室内有东西两个房 间,为分局办公室及领导人的宿舍。书记陈云住在东房。旧址现为宾县教师进修学校。
    1945年,中国共产党为创建北满革命根据地,于11月5日在哈尔滨成立了中共中央东北局 北满分局。办公地设在哈尔滨。陈云为书记,高岗、张闻天、张秀山、李兆麟为委员。分局 所辖地区为松江、合江、绥宁、黑龙江、嫩江5个省及哈尔滨市。
    苏联与中华民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后,根据当时的形势,北满分局于11月24 日迁至宾县县城。随同分局迁移的还有松江省工委,松江省军区。北满分局在宾县期间,领 导北满地区军民清剿土匪,建立政权,发动群众反奸、反特,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作出 了重要贡献。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当日,北满分局即迁回哈尔滨。6月,为统一领导 东北解放战争,北满分局撤销并入中共中央东北局。
    北满分局旧址经过整修,保存完好,陈云当年用过的床、桌椅已转辽沈战役纪念馆展出 ,这里现有复制件。
    六、东北军政大学校址
    东北军政大学校址,位于北安市北安街国营庆华工具厂所在地。日伪时期这里曾是日军 兵营,当时院内有数座红色的二层小楼和一些平房,运动场很大,原房舍现已大部拆掉,操 场内建起了厂房。
    1946年5月,东北军政大学从通化市迁至北安。随后,在《东北日报》上刊登招生广告。 同年7月1日,举行开学典礼。教学内容主要有中国近代史、《新民主主义论》、建军思想等 ,另外还开设群众工作及各种专门问题讲座。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还派一些干部、学员到海 伦、拜泉等地参加根据地的创建工作。1947年12月,根据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指示,军政大学 由面向社会招生改为以训练军队干部为主,学校由北安迁往齐齐哈尔。1949年8月,军政大学 随军南下。
    东北军政大学,共办4期,培训学员2700多名,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 ,做出了贡献。
    七、东北大学校址
    东北大学校址,位于佳木斯市西林公园北侧,德祥街南端,是一座淡蓝色的二层楼房, 共30余个房间,现为佳木斯市医学院门诊部址。
    东北大学的前身是延安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决定把延安大学迁往东北,改 办东北大学。开始,校址设于本溪,后经几次迁移,于1946年5月到达北满根据地佳木斯。校 长张学思。同年8月,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校内设有文学、社会科学、医学和自然科学等学 院。10月,在校学生已达1100人。东北大学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反奸清算 、遣送日侨及文艺宣传等活动,有力地配合了当时的政治斗争。
    1948年3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将东北大学迁往吉林市与吉林大学合 并,校名 (见附图) 仍称东北大学(现已改为东北师范大学,校址设在长春)。
    东北大学在佳木斯市近两年的时间里,共招收3届学员,为解放战争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建 设,输送了大批人才。
    八、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旧址
    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旧址,位于双城县昌盛街优干胡同4号。原为地主庄园,共有青 砖瓦顶硬山式房屋35间,外有青砖围墙,东西79米,南北60米,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院内 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为三合院,西院为四合院,两院之间有月亮门相通。1969年按原貌翻修 。
    1946年10月,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由哈尔滨移驻双城。当时前线指挥部成员有林彪 、罗荣桓、彭真、肖劲光、周保中、谭政等。前线指挥部在双城期间,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 导下,指挥大小战役、战斗多次,其中最著名的有新开岭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夏季 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和辽沈战役等,为解放东北做出了巨大贡献。
    九、毛泽东视察黑龙江住地
    毛泽东视察黑龙江住地,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颐园街1号。住地由主、副楼构成,砖木结 构,是一处欧式建筑。始建于1919年,1923年建成。建筑面积1943平方米,庭院总面积3000 平方米。
    1950年2月27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访苏后,由莫斯科回到哈尔滨时住在 这里。毛泽东住在二楼。当日下午3时30分,毛泽东主席去哈尔滨车辆修理工厂视察。晚上, 为松江省及哈尔滨市写了“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学习”、“奋斗”、“发展生产” 和“学习马列主义”5幅题词。
    为纪念毛泽东视察黑龙江,1977年将住地辟为毛主席视察黑龙江住址纪念馆。鉴于周恩 来刘少奇朱德曾多次来黑龙江视察,1981年夏,又将住址扩充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同 志视察黑龙江纪念馆。
    十、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旧址
    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旧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民益街45号,现为哈尔滨铁路第六 中学校址。旧址为三层楼房,砖木结构,俄罗斯建筑风格,建筑面积3660平方米。
    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是1923年北京政府成立的管辖中东铁路沿线地区的行政机构。 其辖区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长春的铁路沿线地带。哈尔滨则包 括道里、八区、南岗、马家沟、香坊、顾乡屯、三十六棚等地。
    1922年12月,北京政府公布《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办事条例大纲》。1923年3月1日 在哈尔滨成立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其下先后设立了政务厅、市政管理局、地亩管理局 、警察管理局和教育管理局等。
    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长官变动频繁,首任长官朱庆澜,1925年2月朱庆澜辞职,吉林 督军兼省长王树翰兼代,8月由于冲汉接任,11月又由张焕相代理。1927年7月张作霖正式任 命张焕相为行政长官,后因1928年“一一·九”事件1928年11月9日,滨江县当局镇压学生护 路游行示威,140余人受伤,造成“11.9”惨案。张焕相被免职。同年11月19日张景惠就任 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1932年3月14日伪满洲国将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改为东省特别区长 官公署。
    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为在中东铁路沿线地区行使中国的主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十一、中东铁路管理局旧址
    中东铁路管理局旧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167号(今哈尔滨铁路局办公楼)。 建于1904年,原为砖木结构,1905年曾连续发生3次大火,1906年重新修建成方石贴面的俄罗 斯式建筑,总面积2.33万平方米。
    19世纪末,沙皇俄国为进一步兼并中国领土,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 1903年7月13日,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到旅顺口,总长为2478公里 的中东铁路竣工。次日,移交给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为俄国人德·列·霍尔瓦特,铁路管 理局成为沙俄的殖民机构。1904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战败,将长春至旅顺口之间的铁路,无 偿转让给日本,称南满铁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沙俄残余势力继续控制中东铁路管理 局。1919年8月,北京政府命吉林督军鲍贵卿兼任中东铁路公司督办、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 。1920年3月,中东铁路全线中国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驱逐霍尔瓦特,不久,免去其局长职 务。12月,增设中国人副局长,首任者余垿。1924年,中苏两国建交后,规定中东铁路为中 苏两国联合管理的商业企业,局长为伊万诺夫。“九·一八”事变后,苏联以1·7亿日元把 中东铁路卖给日本及伪满洲国。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接收了中东铁路管理局及其一切财产 。从此,中东铁路被日伪霸占达10年之久。
    1945年8月,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协定,将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合并成为中国长春铁路, 由中苏两国共同所有、共同经营。1946年1月,中长铁路局在哈尔滨原中东铁路局旧址成立。 4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哈尔滨,7月25日,在哈尔滨成立东北铁路总局,陈云任总局长 。哈尔滨铁路局也在原中长铁路管理局旧址成立,刘居英任局长。
    根据1951年9月15日《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公告》,1952年 12月31日,苏联将中长铁路无偿地交给中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参加了 在哈尔滨举行的移交典礼。从此这条铁路永远回到中国人民手中。中东铁路管理局旧址是中 东铁路由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变为人民铁路的历史见证。
    十二、伪哈尔滨警察厅旧址
    伪哈尔滨警察厅旧址,位于南岗区一曼街21号(今东北烈士纪念馆)。该建筑为西方古 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乳白色大楼,始建于1928年。原为东省特别行政区图书馆,1933年7月,被 伪哈尔滨警察厅占用。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伪哈尔滨警察厅内设有督察官室、指纹管理室和特务、警务、 警防、外事、司法、经济保安、卫生等7个科。直辖经纬、正阳、南岗、顾乡、香坊、三棵树 、松花、消防等8署,59个派出所及地方警察学校、警察警备队、警察大队、巡逻班等机构。 在伪满统治期间,伪哈尔滨警察厅作为日本侵略者推行法西斯专政的工具,对哈尔滨地区广 大人民的抗日救国斗争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无数爱国者和革命志士惨遭杀害。民族女英雄赵 一曼就曾在这里被关押和刑讯。伪哈尔滨警察厅的警察和特务曾直接参与了1937年4月15日的 大逮捕和制造“三肇惨案”、“巴木东大屠杀”的罪恶活动。
    哈尔滨解放后,伪哈尔滨警察厅旧址由人民政府接管。1947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在 此建立东北烈士纪念馆,于1948年10月10日正式建成开馆。
    十三、伪满洲国第四军管区司令部旧址
    伪满洲国第四军管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奋斗路359号。三层楼房,大屋顶 琉璃瓦建筑。中东铁路管理局投资修建,1928年交付原东省特别区第三中学使用。1934年被 伪第四军管区占用。现为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址。
    1934年7月,日本侵略者为镇压抗日军民,由伪满军政部发布命令,设立警备军第一、二 、三、四、五军管区,决定伪第四军管区设在哈尔滨。1945年8月日本战败前,其司令部内设 有司令长官、参谋长及参谋、副官、兵器、军需、军医、兽医、军法、兵事等8个处和陆军看 守所。司令部下辖步兵第十七旅、第四高射炮兵队、第四汽车队、第四通讯队、第四辎重队 和第四、六、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工兵队。伪第四军管区司令部是日伪反动统治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