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石 刻

  一、石灯幢
    石灯幢,又称石灯塔。在不同时期的文献记载中又称石浮屠、石灯笼、石香炉、石香亭 等。是唐代渤海国时期遗留的一件大型佛教艺术石雕。
    石灯幢在宁安县渤海镇西南1公里处兴隆寺院内(俗称南大庙),北距三圣殿大石佛14米 。兴隆寺于清初建在渤海旧寺址上,石灯幢原是渤海国旧寺遗物。石灯幢通高近6米,可分1 2节(层),由一块块玄武岩石雕件组合砌成,共用石材40余块,结构可分4部分:幢盖、幢 室、幢身柱和幢基座。若按其组成节(层)块则可分为:刹顶、相轮、幢盖、幢室、仰莲钵 (托)、幢身柱(中柱石)、覆莲钵(座)、基座和底石等。
    “刹顶”略呈馒首状,非原刹顶,是后期补制的。可称之谓“罗汉果”。据《宁安县志 》和《东京城》报告所刊照片,原刹顶为宝盖,如覆钵状,其下为长圆形瓜状石刻,当为宝 瓶,置于相轮顶的露盘之上;宝瓶刻有简纹饰。露盘呈仰莲状,与相轮连刻。
    相轮为四轮重叠,由上至下,一轮比一轮形体略大;相轮轮边中间凹刻纹饰。第四层( 最下一层)相轮下部刻联珠,内收,小于相轮。其下刻莲花状覆钵,置于幢盖顶。
    幢盖八角形,成伞状罩于幢室上,盖顶刻垂脊八道,至其边角成八角八面形。脊间刻筒 瓦垅五道,一道由顶垂边,盖石下部刻出跳头,与幢相接。
    幢室镂空,安置于八角形方盘上,幢室底略成凹形。幢室八角形,各面刻出一方形窗口 。窗口上刻阑额,其上刻柱头“铺作”,两柱头铺作之间有空隙,是铺作间室。
    幢室八角刻八根立柱,柱头刻栌斗,托泥道拱,其上刻齐心斗;泥道拱左右各托一散斗 ,其上刻替木及檐枋,与幢盖相接。幢室角柱下部刻地栿,角柱下刻圆形础石,其下凿出榫 ,置于八角形方石盘铆槽内,其外为“泄水”。八角方形石盘凿刻出两层台,底部略小,中 间大,上再收分,大体显出建筑物的台基状。幢室及底盘置于莲花仰钵上;仰莲刻重叠三片 花瓣,层次清晰,线条浑然有力,有如巨莲盛开之状。其下是幢身柱(中柱石),圆柱状, 中间微粗(略卷刹),置于莲花覆钵(座)上;其下为基座(须弥座),八角八面形,八面 刻壶门,八角刻成类如宝瓶式柱。再下为底石,由10余块条状板石组成,亦成八角形。石灯 幢各主要节(层)块衔接处是铆榫相接的。
    自石灯幢见于著录以来就“向东小欹”,300年来它的倾斜、陷埋日趋严重。1970年宁安 县文物管理所对石灯幢进行拨正扶直,同时对各部结构作了分解研究,对历代记载中的疏漏 和失误之处作了补正。
    石灯幢是石雕艺术和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作品,具有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是盛唐文化在 黑龙江地区传播发展的代表性遗迹,它也反映了渤海石雕艺术的成就和匠人的高超技艺。
    二、大石佛
    大石佛又称石佛、大佛,为渤海时期佛教石刻造像。位于宁安县渤海镇西南1公里处兴隆 寺(清代所建)三圣殿内。三圣殿原称大佛殿、石佛殿,因就石佛所在地起建佛殿而得名。
    大石佛原是唐代渤海时期石雕造像,但至迟在清初就已遭破坏,因头面毁损而被人“琢 而小之”。今存石佛,是自“琢而小之”以后复经损坏而又加以复原的,与原像的状貌已有 不同。石佛现通高(包括座)3.5米。
    大石佛为坐像,基座是莲花状仰钵,大佛端坐其上,有如盛开之莲花仰承佛身,佛身及 座均用当地较细密的玄武岩石雕凿而成。
    关于佛像的原状,据《柳边纪略》载:“康熙初年大石佛“鼻端微损”,其后“石首堕 地”。《白云集》载:大石佛“镂凿工巧”,“法相庄严”,“今堕其首,好事者装而复之 ”。对大石佛的高度原有4种记录:“高三丈许”,“高二丈许”“高丈有六尺”,“今高九 尺,而座又三尺余”(合计一丈二尺)。石佛现高3.5米,比上述的最低记录(1.2丈)还 低。
    大石佛在康熙初年既已“鼻端微损”,其后“石首”脱落,被人“冶铁固之”,而后又 由流寓宁古塔的张缙彦等人“琢而小之”。民国年间,好事者把大石佛用泥包裹,彩塑,变 成大泥佛。40年代末大石佛被推倒,移出殿外,造成严重破坏。60年代初,为保护大石佛将 其残破躯体、石首等装集在一起,拼合对接,复置于莲花座上。80年代参考有关记载进行复 原,即为今日之大石佛。
    三、大安七年残刻题记
    大安七年残刻题记,为辽代碑刻。1956年春发现于泰来县塔子城内西南隅的小学校院内 。题记刻在一块长方形的青灰色泥灰岩上,略残。残长23.8厘米、宽17.4厘米,厚4厘米。 上部中间有一长方形凹槽,为安插其它附件用,题记为立面竖排阴刻,共16行,正面9行,左 侧1行,背面6行。文字清晰可辨者凡155字。正文为:
    大安七年岁次辛□……
    乣首西头供奉官泰州河堤□……
    同建办塔事第右班殿直□……
    提点塔事前管内僧政讲经沙门□……
    其余皆为人名姓氏,其中有的人名前系职衔,如“右承制”、“邑长”、“女邑长”等 。
    题记共存人名姓氏47个,均为汉姓。研究者认为他们应是汉人及汉化渤海人。题记之“ 同建办塔事”和“提点塔事”,当指塔子城附近已经颓圮的砖塔可据此推知,该塔当应建于 1091年(辽道宗大安七年)前后。题记中的另一重要纪事为“泰州河堤”。
    该题记的发现,也为塔子城始建于辽代提供了可靠物证。此刻石现藏省博物馆。
    四、宝严大师塔铭志
    宝严大师塔铭志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发现于金代上京会宁府遗址(阿城白城子 )北城外西北约0.25公里的一座土台上,当地称之为“庙台”。民国初年道尹李济康将其移 往宾州(今宾县),30年代转运到哈尔滨。现藏于省博物馆。
    宝严大师塔铭志,当是其“灵骨石塔”一部分(铭志),系用花岗岩石雕凿而成,六角 六面形,通高92厘米。其上有似盝顶式盖(俗称顶棚石),以细砂岩石制成。八角八面形, 上刻垅状瓦饰。铭志六面刻有汉字646字,是迄今在金代“内地”发现的最长的有关佛教的石 刻碑文。塔铭志全文如下:
    (第一面)上京宝胜寺前管内都僧録宝严大师塔铭志师本临潢府保和县人也俗姓于氏天 庆年生幼小异于童蒙至廿一岁父母许放出家寻礼到本府兴圆寺讲律沙门觉宗为师训名裕超其 智慧疏利举止不俗乃异于人也至皇统元年试经受具大戒常诵法华经昼夕无替孜孜香火未尝有 懈后历方所亲高德者听习大华严经讲妙解深极于宗趣矣至天德三年得居上京伏蒙
    (第二面)东宫太后请住兴王寺开演大华严经讲聚徒二百余人皆精锐博学者慕之至贞元 二年宝胜寺临坛宣戒大德智彦等坚请住本寺摄持至正隆元年四月□□□仕豪贵人等礼请复开 大华严经讲徒满三百其前声名已播京华自后诸师举荐附于□□轮图至正隆三年□□诸师保□ 本京临坛受
    (第三面)口□大德至定三年敕赐紫衣诠圆大德至定四年荣迁本京都僧録判官受传妙大 德至大定七年改受都僧録宝严大师其于教度利生云雨之会岂限数而北口哉至大定十五年六月 二十五日午时愿缘而逝俗寿六十二僧夏三十五择日茶毗讫师之福慧如山之高水之深师之因缘 如龙之云虎之风非□然者也善乎歌者使人继其韵善乎教者
    (第四面)使人继其风其诸门人皆孔翠羽毛棠棣之辈而已其诸弟子孝悌之深择日葬之命 工匠建塔既毕坚告作铭勒而书之乃为铭曰
    示生非生 示灭非灭 云散长空
    一轮孤月 名实无当 身世何常
    聚散会别 梦觉电光 西楼秀出
    金源荣昌 累迁名职 道德馨香
    性海湛寂 教风揄扬 □然无往
    悲恋感恪
    (第五面)建塔毕工 灵骨石椁
    层层耸然 云霞长幕
    永庇子孙 声光辉烁
    维大金大定二十八年岁次戊申月庚申丙午日
    壬辰时门人沙门志敏等谨建
    法孙沙门 惠英
    门人沙门
    门人沙门
    (第六面)门人临坛宣密大德讲经沙门 □贞
    供奉班祇侯 清河镐书
    光林寺西堂老人 广明撰
    刻石匠弘农 士才
    宝严大师塔铭志发现以来,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塔铭志是研究金代佛教发展史 的重要实物资料。
    五、亚沟石刻图像
    亚沟石刻图像,为金代石刻造像。位于阿城县亚沟乡东5公里处石人山南麓崖壁上,西北 距金前期都城上京会宁府15公里。石人山因山的崖壁上刻有人物图像而得名。石人山地处张 广才岭西麓低山区,附近丘峦起伏且多有花岗岩石的断崖峭壁。
    石刻图像所在的崖壁高10余米,宽5—6米,立面是自然穿圆领窄袖袍,袍角左撩,掖于 风化而成,西南向,凿刻人物图像时对崖面未经特殊加工。镌刻的图像为一男一女,有如夫 妇并坐。左幅男像,为武士装束,通高185厘米,宽105厘米。头戴盔,上起尖顶,两侧有卷 翼。头部高33厘米、脸宽22厘米,面部丰腴端庄,表情威严坚毅。膀阔腰圆,身材魁梧,腰 间。肩着披风。腿左盘右伸,足穿高腰靴,靴长17厘米,高32厘米。左手抚于靴上,外廓有 改刻痕迹。右手握剑,剑长59厘米。男像线条清晰流畅,显得威武雄壮。右幅女像头戴帽, 面容温和慈祥,神情庄重从容,身着直领左衽长袖衣,双手合于胸前,盘膝端坐,与左侧男 像比例适中,由于久经风雨剥蚀,女像线条残损浸漶,部分模糊,但整个画面仍然可辨。
    亚沟石刻图像适处上京会宁府腹地,临近金廷王公贵族陵墓区,学术界一致认为它是女 真人的摩崖石刻图像,并据其所在地点和刻凿特点,以及人物形象等,认为它或许同金代某 王公贵族陵墓有关。
    1981年1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乐舞石幢
    乐舞石幢,为金代石刻艺术品。1968年出土于伊春市大丰区横山屯金代墓中,现藏省博 物馆。
    石幢是用汉白玉石材雕凿而成,由顶盖、柱状八面体主幢和底座3部分组成,通高1.2米 。顶盖为正方形,系仿汉代以来中国古建筑中庑脊造型。底座为圆形,由3个伸向不同方向的 蟾头组成。主幢部分高43厘米,直径34厘米,分8面,每面宽15厘米。各面均有乐舞人物浮雕 。8面浮雕的画面每面依次分别是:一人呈坐状,怀抱箜篌,略侧身,双手放在琴弦之上,做 奏乐状;一人双膝跪卧,怀抱“阮咸”(阮咸是一种古代乐器,形似今之月琴),做弹奏状 ;一人双腿叉开直立,双手抚一笛做吹奏状;一人呈坐卧状,怀拥琵琶进行演奏;一人双腿 弯曲叉开,双臂展开,双手上翘,头略偏左扬起,做舞蹈状;一人双腿叉开直立,双手做击 鼓状;一人双腿盘坐,双手做吹箫状;一人呈坐状,膝上横一琴,双手放在弦上,做抚琴状 。人物形象逼真,姿态各异,栩栩如生,8面8种形象组合成一个高歌欢舞的热烈场面,反映 了女真人较高的文化艺术水平。
    石幢上的人物体态、脸型、服饰等,具有女真人的特点,而所用的鼓、琴、琵琶、箫、 阮咸等,都是我国唐、宋时期中原地区常用的乐器。据《金史》卷三十九《乐志》载:“初 ,太宗取汴,得宋之仪章钟磬乐,挈之以归,皇统元年,熙宗加尊号,始就用宋乐。”乐 舞石幢的形象内容证实了《金史》记载的可靠性,同时为研究金代女真人的文化艺术等提供 了极好的实物资料。
    七、群力岩画
    群力岩画,又称“字砬子”,位于海林县柴河镇群力村东南约1公里处的牡丹江右岸石砬 峭壁上,画面距江面高约30米。
    1958年4月,省博物馆对牡丹江中下游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
    “字砬子”实为古代人用赭石(色近珠红)单色涂绘在石壁上的图画。画面绘在砬子上 部一块石壁的立面上,幅高1.42米、宽1.22米。上方有探出的自然形成的石板遮挡,下有 平台,画面崖壁凹进,可对画面起到保护作用。整个画面内容可分6部分:左上方为一鹿形动 物,作奔驰状;左中一人以其右臂牵鹿,左臂指向鹿;左下方似为一人,但模糊难辨;右上 方似为一男一女席地而坐,上有凉棚遮挡;右中为一鹿形动物,其腹稍鼓,或为母兽;右下 方为一叶扁舟,舟 上左端有一人背坐,作划船或掌舵状,船中偏右有一人双手高举过顶,其手上似为筐篓或做 抛撒鱼网状;船右端站立1人,微屈身作撑船状。岩画的赭朱颜色,因年深日久已减退,但仍 清晰可辨。《宁安县志》古迹金石条载:“距城(今宁安县城)二百余里,呼尔哈河(今牡 丹江)东岸;系赴三姓(今依兰)水道也,山壁石砬子上隐约有朱红字迹,天气晴朗人多见 之,惜不知为何代人遗迹。”由于缺乏对比材料,对岩画的年代尚不能确认。有人推定为唐 宋时期的遗迹,也有人认为可能早于渤海时期。岩画反映了生息在牡丹江流域的先民渔猎生 活的情景,是黑龙江地区罕见的古代绘画艺术珍品,它对考古学和民族艺术的研究均有重要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