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口陶罐
方口陶罐系1965年3月省博物馆在肇东县四站乡东八里屯的八里城南1公里处的断崖中采
集并收藏。
陶罐上口呈圆角方形,底为圆底,口部四周有绳纹。手制。陶胎为细泥掺蚌壳粉,呈黄
褐色。陶器内外均有烟熏痕迹,高11.5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7.5厘米。其造型源于
当时的皮囊制品,属青铜时代文化遗存。
二、仿桦皮器陶罐
仿桦皮器陶罐系1974年省考古队在肇源县白金宝遗址第一次发掘时出土。省博物馆藏。
陶罐为泥质黄褐陶,手制。圆桶状,尖唇,直腹壁,平底。口、底径相等,器表磨光,
分别用横竖划纹。圆锥刺纹,仿饰桦皮器的接缝和针眼;底边外凸,上有短刻纹,应是仿照
桦皮器缝制器底的线痕。口、底径约11厘米、高11厘米。这件陶罐属松嫩平原青铜时代的白
金宝文化,距今约2900年。其制作工艺体现了白金宝文化浓重的土著风格和桦树皮文化传统
,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三、绳纹陶鬲
绳纹陶鬲系1974年省考古队于肇源县白金宝遗址第一次发掘时出土。省博物馆藏。
陶鬲为泥质灰褐陶,手制套接。呈筒形胶乳状袋足。方唇敞口,直腹壁,矮裆尖圆,长
实足尖。除足尖外,通体有中粗绳纹,裆处贴附3个鸡冠状附加堆纹。口径21.8厘米、通高
22.3厘米。
这件陶鬲属松嫩平原青铜时代的白金宝文化白金宝类型,距今约2900年。白金宝文化吸
收了以鬲为炊具的华夏——汉族的文化传统。从这件陶鬲的形制上,更可以看到它受到辽河
流域夏家店上层文化等因素的直接影响。证明古代边疆与中原文化交融的悠久历史,具有重
要的历史、考古学价值。
四、动物纹陶钵
动物纹陶钵系1974年省考古队于肇源县白金宝遗址第一次发掘时出土。省博物馆藏。
陶钵为泥质黄褐陶,手制。直口,尖唇外撇,折腹处起棱,下腹斜直收成小平底。器表
打磨光亮,上腹饰压印线点纹组成的简化的动物(似羊)图案,口沿处附小桥状纽。口径10
.5厘米、底3.5厘米、高5厘米。
这件陶钵属松嫩平原青铜时代的白金宝文化白金宝类型,距今2900年。钵的形制、纹样
和装饰工艺,代表了白金宝类型的典型特征,反映出白金宝文化的半农半牧的经济类型。
五、筒形陶罐
筒形陶罐系1974年省考古队于肇源县白金宝遗址第一次发掘时出土。省博物馆藏。
陶罐为泥质黄褐陶,器壁较薄,质地坚硬,手制。形近桶状,微敛口,尖唇外侈,下腹
略鼓,大平底,底径略大于口径。腹下部有一乳丁纽,器表打磨光亮,通身饰压印线点纹组
成的几何纹。口径6.8厘米、腹径8.5厘米、高10厘米。
这件陶罐属松嫩平原青铜时代的白金宝文化白金宝类型遗物,距今2900年。造型深受仿
桦皮器陶罐的影响,纹饰工艺独特,是白金宝类型中富有特征的陶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
六、仿皮囊陶壶
仿皮囊陶壶系1960年省博物馆于富裕县小登科1号墓发掘出土并收藏。
陶壶为泥质褐陶。圆唇,侈口,短颈稍斜,折腹偏下凸呈四角,假圈足。腹上部附双桥
状耳;上半部又饰四道双条附加堆纹,以象征皮囊接缝痕;腹颈间饰一周凸弦纹,用以加固
。通高14厘米、颈高4.5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11厘米、底径7.2—7.8厘米。
这件陶壶属松嫩平原青铜时代的白金宝文化二克浅类型,距今2500年。陶壶仿照皮囊壶
形式,显示了二克浅类型兼营农牧业的经济和文化风格,是古代东北地区土著民族文化的代
表作之一。采用手工雕塑技巧,形态写实逼真,富有特殊的形式韵律,是一件精美的古代艺
术品。
七、戳点三角纹陶壶
戳点三角纹陶壶系1960年省博物馆于富裕县小登科1号墓发掘出土并收藏。
陶壶为泥质黄褐陶。高颈,圆唇,口微侈,圆鼓腹,平底。颈腹均由戳点组成图案纹饰
。颈和腹部图案均为两行成组的倒三角形,颈腹间为一周、上腹部为两周戳点横带。通高27
厘米、口径9厘米、腹径28厘米。
这件陶壶属松嫩平原青铜时代的白金宝文化二克浅类型,距今约2500年。它以戳点组成
几何形纹饰,代表了二克浅类型的文化特征,具有考古研究价值。
八、銎斧陶内模
銎斧陶内模系1960年省博物馆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官地遗址采集并收藏。
陶模以夹细砂泥用双范合范翻塑制成。刃部残,剩余部分正面为板状,侧面为楔形,顶
端附着多余陶土,呈蘑菇状。斧饰两周粗凸弦纹,其间一面饰凸棱交叉网格纹。残长6.4厘
米、宽4厘米、厚1.4厘米。
銎斧即斧体中空,用以装柄。它是古代农业生产中掘土、砍伐工具。这件陶模属松嫩平
原青铜时代遗物,距今2500年。其形制独特,土著文化风格明显。表明自两千多年前,进入
青铜时代的黑龙江西部地区古代民族已制作和使用青铜器,具有很高的历史、考古及科学研
究价值。
九、柱状耳陶罐
柱状耳陶罐系50年代末省博物馆于林口县四道河子屯东北约1.5公里处调查采集并收藏
。
陶罐为夹砂褐陶,手制。直口微敛,方唇,筒状腹,上腹附对称双柱耳,口径13厘米、
底径7.5厘米、高12.5厘米。
这件陶罐属牡丹江流域早期铁器时代团结文化遗物,距今2500年,是古代沃沮族的文化
遗物。
十、陶拍
陶拍系1959年省博物馆在牡丹江流域乌斯浑河左岸土城子调查时采集并收藏。
陶拍为夹砂红陶,手制,呈不规则圆形,背后附一圆柱穿孔。直径6厘米。
陶拍是原始文化中的一种制陶工具,这件陶拍属牡丹江流域铁器时代文化遗物,距今约
2500年。
十一、高足陶豆
高足陶豆系1972年省博物馆于东宁县大城子遗址发掘出土并收藏。
陶豆为夹砂红褐陶,手制。呈曲腹钵形浅盘,粗高圈足,盘径37厘米、圈足底径18厘米
、高44厘米。
这件陶豆属绥芬河流域铁器时代团结文化典型陶器之一,距今约2500年,是古代东北地
区沃沮族摹仿中原汉族的同类器物制作而成。造型独特,反映了古代东夷(沃沮)族“率皆
土著,喜饮酒歌舞……器用俎豆”(《后汉书·东夷传》)的民族饮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
史、考古研究价值。
十二、陶甑和陶釜
陶甑和陶釜系1972年省博物馆于东宁县大城子遗址发掘出土并收藏。陶甑和陶釜均为夹
砂红褐陶,手制。陶甑为敞口,浅深腹,平底并穿3条状孔呈篦网,上腹部有对称的两乳丁状
纽。口径16.3厘米、底径7.2厘米、高12.3厘米。陶釜为深腹桶形罐,侈口折沿,长鼓腹
,平底。口径13.7厘米、底径9.3厘米、高19厘米。
甑和釜是蒸煮食物用的炊器,一般将甑坐置于釜口上,配套使用。这两件陶器属绥芬河
流域铁器时代团结文化遗物,距今约2100年。是古代东北地区沃沮族遗物,代表了沃沮族特
有的饮食风俗。
十三、陶釜
陶釜系1958年10月省博物馆于宁安县牛场遗址发掘出土并收藏。
陶釜为夹砂粗褐陶,器表呈黑色,方唇,侈口,折腹明显,平底。素面。高11.2厘米、
口径10厘米、腹径18.5厘米、底径5.7厘米。
陶釜是古代居民的炊器。折腹为便于架灶上。这件陶釜属牡丹江流域铁器时代东康类型
,距今约2000年,代表了牡丹江流域原始文化面貌。
十四、陶猪
陶猪系1963年省博物馆在宁安县莺歌岭遗址发掘时出土并收藏。
出土陶猪13件,多数已残损,完整的只有5件。其中,一件陶猪长6.9厘米、高4.6厘米
,呈黄褐色。嘴微张向前伸出,两耳略耸,眼睛用尖状工具刺成。尾自然地甩向一旁,搭在
臀上,一副悠闲的姿态。形象生动逼真,具有动感。是黑龙江史前艺术的杰出作品。通过它
不仅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生产、生活、手工艺水平,而且还可以说明当时经过人工喂养的家畜
与野生动物的区别,现代的家猪便是由野猪经过一代代人的饲养,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而莺
歌岭的陶猪则反映了这种演化的一个中间形态。
十五、双耳直径壶
双耳直径壶系1980年齐齐哈尔市文管站于齐齐哈尔市大道三家子墓地采集。省博物馆藏
。
陶质。尖唇,高直径,鼓腹,平底,肩腹交接处横置2个对称的环状耳,腹最大径偏上,
颈内壁和器表上部施红衣。口径8.8厘米、底径7.5厘米、通高20.1厘米。
系水容器,年代大致为战国早期至西汉晚期。
十六、鸭形器
鸭形器系1980年齐齐哈尔市文管站于齐齐哈尔市大道三家子墓地采集。省博物馆藏。
陶质,鸭形。口径7.6厘米、通长20.7厘米、通高20.3厘米。颈部高直,前腹圆鼓,
后腹隆重起,腹中部两侧各横安1个扁方鋬耳象征双翼。鋬耳端面戳3个小孔,可能作安插羽
毛之用。尾部一扁方鋬耳斜上翘,端面亦有3个小孔象征尾翼。圆底,前端并列2个锥体实足
跟,后部1个。通体施红衣。
该器造型逼真,制作精致,不仅是实用的水容器,而且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其年代大致
在战国早期至西汉晚期。
十七、红衣三足陶钵
红衣三足陶钵系1960年9月省博物馆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官地墓葬发掘出土并收藏。
陶钵为细黄褐陶,手制。敞口,弧壁,环底下附8个短柱足。陶钵器表内外均涂红衣。口
径12厘米、通高7.6厘米。
这件陶钵属松嫩平原铁器时代文化遗物,距今约1600余年。陶钵形制独特,具有考古研
究价值。
十八、单把陶罐
单把陶罐系1981年黑龙江省集贤县沙岗乡五四村赵守刚在村后沙坑内发现。省博物馆征
集并收藏。
陶罐为细砂黄褐陶,手制。喇叭状口外侈,高束颈,圆腹,平底,假圈足;肩部附加一
周泥条及一上翘长柱状把手。口径17.8厘米、底径7.8厘米、通高20.5厘米。
这件陶罐属三江平原完达山麓一带的铁器时代文化的滚兔岭类型遗物。距今约1500余年
。造型颇具特色,代表了滚兔岭类型所属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
十九、盘口陶罐
盘口陶罐系1973年省考古队于绥滨县同仁遗址发掘出土。省博物馆藏。
陶罐为夹砂黑灰陶,手制。盘状喇叭口外侈,重唇,高束颈,长鼓腹,小平底。外唇缘
饰刻压花边,肩部饰凹弦纹,上腹部饰成组刻划人字纹,下腹部饰蓖齿状划纹。口径20.5厘
米、通高32.5厘米、底径9.7厘米。
这件陶罐属三江平原铁器时代同仁勿吉——靺

鞨文化,距今800—1300年,是古代东北亚靺鞨族的文化遗物,代表了靺鞨文化面貌,具有重
要的历史、考古研究价值。
二十、泥塑佛像
泥塑佛像系1963年10月省博物馆于宁安县东京城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土台子屯南侧采集
并收藏。
佛像通高7.8厘米。有顶光及背光,并在其边缘勾出1道黑边。高髻大耳,胸部平直,两
肩下垂,着宽博大衣,两手不露置于胸前,内衣结带披挂在左腕上。衣纹自两肩向胸腹间中
垂,线条稀疏,端坐于莲花座上。
这尊泥佛是寺庙内墙壁上的“千佛”。渤海的佛像与著名的大同云冈北魏龛佛和洛阳龙
门唐代石窟内壁上的“千佛”,在体态、神情、服饰甚至雕造技法上一脉相承。对研究渤海
宗教和文化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二十一、莲花瓦当
莲花瓦当于宁安县东京城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省博物馆藏。
陶质灰色,圆形,模制。直径13.2厘米、边厚1.9厘米。完整无损。
这件瓦当的中心,是一个高高凸起的圆纽,外绕一圈凸弦纹,在其外侧排列着6个小乳丁
。主体纹饰是在瓦缘和中部凸弦纹之间,以等距离排列的6个双瓣纹莲花。花瓣尖端朝外。莲
瓣及其中脊、周边突起的边缘,为一圈凸起的宽边;宽边里各莲瓣之间有“十”形纹饰。
莲花瓦当是渤海时期典型建筑材料之一。唐代中原建筑和云冈、敦煌石窟的雕塑和壁画
中,也多见形制稍异的莲瓣纹瓦当。莲花瓦当的出土反映出渤海建筑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二十二、文字瓦
省考古工作者在宁安县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及其周围的一些寺庙、建筑遗址中,采集和
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陶瓦。其中有些陶瓦上印有“文字”或“符号”。被称为“文字瓦”。现
省博物馆、省考古所及宁安县文物管理所均有收藏。
目前收藏的“文字瓦”上,共有150多个文字、符号。大体可分三类:(1)正楷类,如
犬、朱、保等;(2)殊异字类,如仏、、牟等;(3)符号类,如等。在渤海上京龙泉
府遗址出土的文字瓦上发现较多的文字有诺、大、太、于、失、仇、田、昌、俳、保、德、
刀、、足、等。
文字瓦的戳印形制,有无框(仁)和有框

之分,亦有少量阳印、阴文和大量阴印
、阳文之别,而且还有不用戳印,只是在泥瓦未干之前随便用枝棍或手指划写的。大部分是
不规则的楷书,也有一些别体字和符号。文字书写和戳印形制都不十分严谨,更有误字。文
字瓦的作用,不外乎是标明每个工匠或作坊制瓦的质量,用以区别他人、他窑的产品,或供
官署检查验收之用。
文字瓦以及吉林省出土的著名的渤海贞惠、贞孝公主两通墓碑,证明渤海地区普遍通行
汉字而没有创造新字。汉字本身字形复杂,笔划繁简各异,就是出自汉人之手的中原碑刻、
戳印文字,一经流传至今,也会出现增减笔画的现象,文字瓦上的殊异字,应是汉字的讹传
、误写乃至于渤海人随意杜撰的。文字瓦的发现和进一步研究,将对了解唐代渤海国地区的
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
二十三、板瓦
板瓦于1963年8月从宁安县渤海文化馆调拨省博物馆收藏。
在宁安县东京城渤海上京遗址的建筑遗物中,最常见的是板瓦、筒瓦和瓦当等瓦件。这
块板瓦系泥质灰陶,火候较高。长43.5厘米、瓦头宽32厘米、瓦尾宽26厘米。外面素面,里
面中间有布纹,瓦头宽端有水波状的指压纹,两侧有切割的痕迹。
二十四、忍冬花纹残砖
忍冬花纹残砖于宁安县东京城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现藏省博物馆。
此砖灰色,模制。残长16厘米、宽13.5厘米。火候较高,质地比较坚硬,砖面上饰忍冬
纹。
忍冬纹是类似忍冬植物的花纹,常作绘画或雕刻等艺术品的边饰。东汉末期中原地区开
始出现,南北朝时最为流行。渤海的砖瓦深受这种纹饰的影响。忍冬纹花砖是渤海比较典型
的建筑材料之一。
二十五、宝相花纹砖
宝相花纹砖系1983年宁安县东京城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现藏省考古所。
此砖灰色、模制。长43厘米、宽42.5厘米、厚5.5厘米。火候较高,质地坚硬。残缺一
角。在砖面正中饰一双重八瓣宝相花,周围饰以花瓣;四角有对称的花纹图案;

四边正中分别饰4个小六瓣宝相花和花叶。
宝相花是中国一种传统的装饰纹样,它将某种自然形态的花朵,主要是荷花,进行艺术
加工,变成一种装饰化的花朵纹样。渤海的方砖一般用于铺地。宝相花纹砖图案美观、秀丽
,是渤海典型的建筑材料之一。
二十六、陶覆盆
陶覆盆系宁安县东京城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省博物馆藏。
覆盆为夹砂灰陶,质地极其坚硬,圆形环状。通高12.7厘米、腹径77厘米、底径66厘米
、口径52厘米。残成数段。后修复成型。
覆盆是放在石柱础上边,围在柱子的根部,主要是做为建筑的装饰,同时也起着保护和
加固柱子的作用。根据其大小,可推算出当时柱子的直径、高度、负荷和建筑物的规模等。
覆盆和莲花纹的石柱础在北朝、隋唐时期很常见,渤海地区的柱础和覆盆模仿了中原的形制
和纹饰,反映了中原汉族文化对渤海的影响。它是研究渤海建筑的珍贵资料。
二十七、鸱尾
鸱尾于宁安县东京城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省博物馆藏。
在考古发掘中,渤海鸱尾的碎片发现很多,但完整复原的并不多见。从现有资料看,经
修复后比较完整的鸱尾,仅有3件。其中1件,出土于宁安县东京城渤海上京龙泉府外城第一
佛寺遗址,长97厘米、高87厘米、宽39厘米,表面施1层淡绿釉;另1件,出土于上京龙泉府
第九佛寺遗址,长91厘米、高91.5厘米、宽36厘米,表面施1层深绿釉;在苏联沿海州的阿
布利克斯渤海佛寺遗址,也出土1件,长75厘米、高80厘米、宽30厘米。后者比上京龙泉府佛
寺遗址出土的鸱尾要小。这3件鸱尾,虽稍有不同,但在造型上,与敦煌唐代壁画、西安唐墓
壁画和大雁塔西门楣石刻中所绘刻的鸱尾十分相似。这证明中原文化对渤海建筑的影响,同
时也反映了渤海陶瓷业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二十八、灰陶鸡腿瓶
灰陶鸡腿瓶于肇东县八里城四站乡出土。省博物馆藏。
瓶通高30厘米、口径3.5厘米、壁厚0.8厘米、腹径15.3厘米、底径7.5厘米。轮制,
泥质,灰陶,无釉。胎质细腻坚硬,器表光滑完整。小口短颈,丰肩束腰,瘦足平底。造型
典雅古朴,工艺精巧逼真。系金代遗物。
鸡腿瓶是北方游牧民族常见的一种马上携带的贮藏容器,因形体似鸡腿而得名。早期鸡
腿瓶,腹壁较直,最大腹径与底径相仿;晚期鸡腿瓶趋向弧曲,底径变小。特别是到了金代
,器形已有很大的改变。这件鸡腿瓶的最大腹径已移至肩部,器足也随之加高。这一形体的
变化,说明金代鸡腿瓶已开始向定居的居室器具转化。它为研究东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及制
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
二十九、澄泥砚
澄泥砚于肇东县八里城征集。省博物馆藏。
砚泥质圆饼状,平底内凹。砚池呈爪形。厚2.1厘米、径9.6厘米。色土黄。胎质粗糙
质地坚硬,边沿已有脱落之处。
澄泥砚,由多种原料提炼,经日晒、高温烧制而成,属陶砚的一种。这件澄泥砚从其出
土地点及制造工艺看,应是女真工匠在吸收中原制砚技术的基础上烧制而成的。
三十、宣微大师法性葬记瓦
葬记瓦于1983年在阿城县南偏西处发现。现藏阿城县文物管理所(以下简称阿城县文管
所)。
葬记瓦为两块长条灰瓦。两瓦在棺内原是相迭在一起的,凸面均朝上,相迭的两面均有
墨写的文字。其中在上面的瓦,长33厘米、上宽10厘米、下宽1.3—1.5厘米。背面布纹已
被磨得较为光滑,右起竖写汉字楷书5行。文为:
上京释迦院临坛首座赐紫
宣微大师 法性
庚申月壬申日化 壬戊月甲申
日艮时葬于此京北三里地
大金国大定二十三年岁次癸卯
门人戒师 德云 侄刘 镐
门人 临坛五座业大德 德显 侄刘 铨 共 葬
此为葬记(1)
在下面的瓦长33.4厘米、上宽10.5厘米、下宽11.7厘米、厚1.3—1.5厘米。瓦背有
布纹,瓦表光滑。右起竖写汉字楷书4行,文为:
上京释迦院 临坛首座赐紫宣微
大师法性七月十日化 九月二十二日葬于
此京北三里地
大金国大定二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 永记
此为葬记(2)
葬记(1),计83字;葬记(2),计54字,共137字。这两块葬记瓦简要记载了墓主——
宣微大师法性的身份、丧葬时间和葬地。所记时间一用干支,一用数字,含有互释之意。不
同处只是葬记(1)有立葬者4人,而葬记(2)则无。它在地下埋藏800多年,为研究金上京
佛教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三十一、云龙纹勾滴
云龙纹勾滴系1965年泰来县塔子城出土。省博物馆藏。
勾滴,即檐头的第一块板瓦。这件勾滴为泥质,灰色,火候较高,质地坚硬。颜色纯正
。呈月牙形,一侧为6个圆形花瓣,正面浮雕连续卷云纹和昂首屈身的龙纹,形象生动,造型
逼真。从纹饰和烧制技术看,为元代建筑饰件。
三十二、鸱吻
鸱吻系1965年泰来县塔子城内小庙门附近出土。省博物馆藏。
泥质红陶,黄绿釉。长35厘米、宽19厘米、厚9厘米。鸱吻的外形与“龙吻”相似,其尾
部微向外卷曲;尾部的前端与正脊相接处,呈长口吞脊状。现尾部稍残,雕刻较粗。从其形
制和雕刻技术看,应为元代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