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二节 货 币

  一、靖康通宝
    1979年6月在阿城县阿什河乡白城村出土500余斤窖藏铜钱,其中有1枚宋代钱币“靖康通 宝”。省博物馆藏。
    此币铜质。方孔圆钱,边稍残。直径3.13厘米、厚0.14厘米。正面小篆书“靖康通宝 ”。靖康为宋赵恒年号,在位仅两年(1126—1127)。《宋史》、《古钱大辞典》等书都有 关于“靖康钱币”的记载和著录,但因钦宗在位时间很短,而且正当金人南侵的时候,所以 铸额非常少,故传世不多。阿城出土的这枚“靖康通宝”折三钱,属首次发现,是古钱币中 的珍品。
    二、大定路课银锭
    大定路课银锭为1964年5月29日于哈尔滨市郊区四方台、距地表1.5厘米处出土,省博物 馆藏。
    银锭呈阔头束腰,中部微凹,较光洁,背面和侧面密布蜂窝状气孔,质地银白。长14. 5厘米、首宽8厘米、腰宽4.5厘米、厚2.5厘米,重2500克。正面上部錾刻“大定路课”, 自右至左为“监纳于□,库使李□,库副魏□”、“丙辰年”;中部自右至左錾文“银匠王 □、银匠刘□、银匠□□、银匠李口”;下部自右至左錾文:“秤子李秀、秤子陈下、秤子 孙义、秤子田春。”此外,还有“□□库”、“库”戳记,共计55字。
    据考证,银锭上的“大定路”为“大定府路”,即“北京路”。金代的税课制度基本上 仿效宋制,主要分两种:一为田税,二为物力钱。为掌管北京路的征税事宜,金朝曾在大定 府设都运司。因此,这枚“大定路课”银锭,应属田税银。
    带结衔的署名“监纳于□”、“库使李□”、“库副魏□”及“□□库”等,应与金代 使用交钞有关。据《金史·百官志》记载:南京交钞库设“使一员,正八品。副使一员,正 九品。掌出入钱钞兑便之事”。银锭上的库使、库副等官职正与此记载相符。
    关于银锭的铸造时间,仅刻有“丙辰年”錾文。考金代丙辰年凡二:一为1136年(金熙 宗天会十四年),二为1196年(金章宗承安元年)。天会元年距金朝建立刚20年,社会经济 正处于恢复阶段,商品交换不发达,银锭使用也不普遍。据记载,北京路治所是在1153年( 金海陵王贞元元年)才由临潢府迁到大定府。因此,这枚银锭应为1196年所铸。
    三、承安宝货
    1982年黑龙江省银行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收集到5枚承安宝货银币。省考古所藏两枚, 中国钱币学会和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各收藏1枚。1985年阿城县杨树乡富勤村后马神庙 屯又出土1枚,现藏阿城县文管所。
    铤形,束腰,正面较平。首端中部横凿汉字楷书“承安”两字,腰部竖凿汉字楷书和押 记两行,右为“宝货壹两半”,左为“库II”、“部”;边缘四周为3道水波纹;背面为密 集蜂窝状。长4.8厘米、最宽3厘米、束腰处2.1厘米、厚0.55厘米,重58.8克。
    “承安”为金章宗年号,“宝货”两字本应与“承安”连凿在一行,但由于铤面狭小, 而落行竖凿于腰部,故识读时,应连读为“承安宝货”。据《金史》记载,1197年(金承安 二年)12月为解决官兵俸饷及边戍军需,尚书省奏请铸“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分五等, 每两折钱二贯”。1200年(金承安五年)2月,由于私铸掺假等原因,罢“承安宝货”,因此 “承安宝货”实际只流通了3年。
    “壹两半”系此银币的币值,也是这枚银币的实际重量。经换算,金代每两约折合今39 .2克。此银币当时值铜钱3000文。“壹两半”银币,仅是“五等”中之一种,根据史书记载 和出土的银币,可知除了一两、一两半和十两这3种外,还应有两种,但重量多少,尚待考证 。
    “库II”为金朝所设货币管理机构“交钞库”的“检勘”押记戳记。“部 ”为金朝中央尚书省户部的“勘复”押印。
    “承安宝货”,过去仅见文字记载,未发现过实物。这5枚“承安宝货”银币的发现填补 了中国货币史上的空白。
    四、翟家记银锭
    翟家记银锭系1957年6月18日,阿城县巨源乡民工于本乡松花江畔马家屯堤坝工地上发现 ,省博物馆购藏。
    银锭呈束腰形,正面微凹,四周边缘为水波纹;侧面与背面均有铸造时留下的气孔。正 面腰部两侧各錾刻一行汉字楷书“翟家记、“真花银”戳记。长14.4厘米、两端宽9.5厘米 、腰宽6厘米、厚2.5厘米,重1925克。银锭上錾刻的“翟家记”,应是一家金银店铺的名称 。金上京一带出土了多件带有文字的金银器。如1963年阿城杨树乡出土的带有“上京翟家” 、“邢家记”的银镯。可见带有“翟家”标识的银器应是上京城内同一家金银店铺铸造经营 的。“翟家记”是由汉人翟姓私人经营的店铺。它既铸造银锭,又兼制作和经营金银首饰。 银锭上的“真花银”錾文是经官府鉴定后的成色标识,说明银锭成色很好。
    这件银锭形制规整,色泽纯正,錾文清晰,表明金上京金银制造工艺的精湛水平。它为 研究金代金银制造业的发展和白银的货币作用提供了重要物证。
    五、使司款银锭
    使司款银锭于1957年6月18日,在阿城县巨源乡马家屯出土,省博物馆藏。
    银锭呈亚腰扁平形,正面光洁,背面和侧面留有大小不等的蜂窝状气孔。银锭长14.8厘 米、锭首宽9.2厘米、腰宽6厘米、厚2.5厘米,重2150克。银锭正面凿有“肆拾玖两玖钱” 、“行人张德温”“□□昌秤”的錾文。另加盖“使司”、“任应和”、“使□”及“D、J O、、B、、”等戳记和画押。
    “行人张德温”应是一家金银铺行的主人。“□□昌秤”为银锭铸出后,负责重量的人 在其秤量核准后,凿上自己的姓名。“任应和”可能是银锭易主后加盖的。“使司”两字, 说明它是官府的税银,而“D、JO、、B、、”等符号,当为银锭使用者打印上的画押。 这类人名、画押越多,反映银锭流通越频繁。
    六、扬州元宝
    扬州元宝系1961年6月在阿城县大岭乡大岭村出土,现藏省博物馆。
    元宝呈束腰形。质地纯银。正面光亮,背面有窝状气孔,长13.2厘米、宽9厘米、厚3厘 米,重1900克。元宝正面有11行直书汉字錾文:
    重伍拾两
    拾成色
    行中书省库官鲁壁
    扬州 至元十四年
    省监销铸官刘
    铸银□□□
    银匠□天祥
    银匠杜元亮
    销银官王琪
     验银库子吴成
    背面铸阴文汉字楷书为“元宝”两字。
    从錾文看,1236年(元至元十四年),元宝铸造于扬州。当时,扬州为江淮省治所,所 以元宝上的錾文“行中书省”指的是江淮行中书省。“监销铸官”是中书省下设专门管理、 监督销铸银的官吏;“库官”即收银库官,专掌收受元宝库房的小吏;“库子”应为“收银 库”的银库保管人员;“银匠”则是销铸元宝的工匠。从“元宝”自身的重量、成色、地点 、官吏职位和匠人姓名看,证实了元朝在白银的铸造管理上设立了较严密的行政机构。
    “元宝”作为银锭的代名词,是元朝的创举。据《元史·扬湜传》记载,早在1266年( 元至元三年),扬湜曾有“文以‘元宝’用之便”的倡议。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30记 载:“银锭上字号‘扬州元宝’,乃至元十三年(1276)元兵灭宋,回至扬州,丞相伯颜号 令搜检将士行李,所得撒花银子,销铸成锭。每锭重五十两,归朝献纳。世祖大会皇子、王 孙、驸马、国戚,从而颂赐,或用货买,所以民间有此锭也。”
    元朝时,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属开元路和水达达路管辖。这里出土“扬州元宝”,显然是 南北货币统一,内地与边疆商业贸易联系密切的物证,也是研究白银在元代货币中地位的重 要资料。
    七、金代窖藏铜钱
    黑龙江省是金代窖藏铜钱出土最多的省份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 已有20多个市、县先后出土金代窖藏铜钱共计10000余公斤。1980——1985年间征购的铜钱有 7000余公斤。仅1984年就征集到铜钱1500余公斤。
    金代窖藏铜钱的大部分集中出土于金朝的京畿之地(金上京城周围地区)。哈尔滨、阿 城、呼兰、宾县、方正、依兰,齐齐哈尔、泰来、甘南、林甸、克山、克东、拜泉、富裕、 讷河、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牡丹江、宁安、海林、林口、东宁、密山、虎林,佳木斯、 汤原、桦川、富锦、同江、抚远、萝北、绥滨、嘉荫,双城、五常、巴彦、木兰、通河、尚 志,绥化、庆安等市、县。这些市、县分别地处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牡丹江、阿什河、 拉林河、呼兰河、玛蜒河、海浪河、穆棱河、绥芬河、挠力河、乌裕尔河、讷谟尔河等沿岸 或流域。江河两岸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经济较为发达;其间分布着 金代大小村落遗址和古城址,少则十几至几十处,多则达百余处。均属金代上京所辖区,当 时称做“金源”、“内地”。
    这些数量巨大的金代窖藏铜钱,在藏匿之前,大部分是用麻类的绳索穿连成贯,1984年 在宾县出土的一批铜钱就是用麻绳穿成串,盘放在容器里。多以陶瓮、缸、坛等器物盛装, 器口上加盖青砖或石板,后埋藏,也有用木箱盛装的,但多已腐朽残毁。
    窖藏钱的种类十分丰富,有汉“半两”、“五铢”,新莽“货泉”,唐“开元通宝”、 “乾元重宝”,五代十国的“汉元”、“周元”、“天汉”、“咸康”、“唐国”诸钱。数 量最多的是北宋铜钱,约占总数的90%以上。辽代铜钱也时有所见,而且年号几乎悉备,诸如 “重熙”、“清宁”、“咸雍”“大康”、“大安”、“寿昌”“天庆”等。南宋只见有“ 建炎”、“绍兴”两种,金代自铸的铜钱以“正隆通宝”和“大定通宝”两种为常见。
    在窖藏钱中至今发现较晚的要算“大定通宝”等。窖藏钱大约以埋藏于金世宗大定末年 至章宗时期以后的为多。此时的金朝已临近灭亡。
    从窖藏钱中,时而可以发现钱币珍品,如1979年6月间,于阿城市阿什河乡白城村出土2 500余公斤窖藏钱,从中拣选出一枚北宋末年颁铸的“靖康通宝”折三钱,篆书体。此种铜钱 尚属首次发现,为钱币研究者所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