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三节 古画、善本

  一、蚕织图
    作品绘制时代为南宋。作者楼璹,字寿玉,一字国器(1089—1162年),两宋时四明( 今浙江宁波)人。
    《蚕织图》元代为余小谷藏,明代吴某藏,清初先后为梁清林和孙承泽收藏。乾隆时入 内府,曾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故宫已佚书画目》。20世纪30年代,该画卷由爱新 觉罗·溥仪携至东北。1945年后散落民间。1983年黑龙江省大庆市冯义信将此画捐献给国家 。省博物馆藏。
    《蚕织图》,卷轴,绢本淡设色。纵513厘米、横27.5厘米。
    画卷以一长廊式的连房为经,以蚕织二十四事为纬,所绘内容是中国800年前江浙一带的 蚕织户自“腊月浴蚕”开始,到“下机入箱”为止的养蚕、织帛整套生产工艺流程:腊月浴 蚕;清明日暖种;摘叶、体喂;谷雨前第一眠;第二眠;第三眠;暖蚕;大眠;忙采叶;眠 起喂大叶;拾巧上山;箱簇装山;蚕;下茧,约茧;剥茧;种茧,盐茧瓮藏;生巢;蚕蛾 书种;谢神供丝;络垛,纺绩;经靷、籰子;挽花;做纬,织作;下机入箱。共绘人物74个 。卷内有历代藏画鉴赏印章“蕉林书屋”、“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等48方。有郑 子有(元代)、宋濂(明代)、孙承泽(清代)等9家跋语。
    宋高宗即位临安(今浙江杭州)后,为偏安政权得以巩固,乃下重农桑之诏。当时任于 潜令的楼璹,绘《蚕织图》,进献高宗御览。据《茶余客话》载:“宋於潜令楼璹作《耕织 图》,以献思陵。每图各系五言八句诗。余在内廷,得见其真迹。诗皆小篆书。”《宋史· 艺文志四》亦载:‘楼璹耕织图’一卷,高宗阅后,即令嘉奖,并敕翰林画院摹之。”这幅 《蚕织图》长卷,即“耕织图”中之织图。图中每段之下,有注明画面内容的小题字,系高 宗吴皇后所书。
    画卷所绘74个人物,形神兼备,对比鲜明,恰如其分。翁媪长幼,皆趋跄执事。在23位 男子中,大部分头上裹低矮(按比例不足二寸半)的黑色巾子。这是《宋史·舆服志》上所 记限制庶民幞头、巾子尺寸的反映。他们身着白色交领或圆领短上衣,下穿白裤,束腰带。 白衣,是当时宋代限定的庶民服色。中青年及老年妇女,服饰花色亦多种多样。作者运用笔 墨的轻重浓淡,线条的粗细刚柔,将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长卷中画面可当作小品来欣赏。 “第二眠”、“第三眠”中绘有戏婴、乳婴的场面。画卷上两个身着裙衣妇女,裙衣低垂曳 地,色调自然淡雅,与房间内景物十分和谐。“第二眠”左侧1妇女,怀抱1婴儿。婴儿身着 花衣,正张开1双小手,欲扑向右侧1位正抬双手至胸前,急切欲伸向婴儿的母亲怀中。“第 三眠”中,左侧端坐1缝衣妇女,右侧1盘腿袒胸而坐的妇女正在为婴儿哺乳。
    作者不仅对整个蚕织工艺全过程进行了相当完整的、栩栩如生的描绘,而且对当时各种 人物的劳动职业区分、衣着特点以及人物各自性格也进行了精雕细刻地描绘,如妇人的勤劳 、淳朴和温柔;农夫的艰辛、刚毅和粗犷;儿童的天真、烂漫和欢悦。在“忙采叶”中,作 者通过农忙时节这一主题,展现了在酷夏季节农夫们忙采桑叶的劳动情景。图中共5人,均为 老者。左侧两位赤足,弯腰,肩担盛满桑叶的大箩筐,其中1人左臂自肩至腕刺1青色蟠龙图 案,反映了当时南宋江浙一带尚有谢神、文身的社会风俗习惯。
    画卷中所绘屋宇树木,布局合理,统一和谐。养蚕器具如箱、笼、簇、釜、瓮,纺织用 具如机、籰、纤子等,无不忠实于原物,皆精雕细刻。屋瓦、斗拱、梁柱和窗牖,结构比例 清楚。所展现的劳动场景,既紧凑又完整,既变化又统一。“茧”画面为一立满簇山的蚕 室,中间地上放两个炭火盆。一老者蹲在炭火盆旁,正在全神贯注地续炭调火。旁有水盆, 用来随时调节湿度。又置高脚灯台1盏,表明需昼夜精心管理。据考证,此种加温方法,至今 仍为养蚕户所用。“盐茧瓮藏”画面上有3口大瓮,两瓮已用泥封好,一瓮尚敞口待装茧放盐 。操茧工,一在桌前收茧;一在秤茧;一在和泥。此蓄茧技术,在《齐民要术》和《农政全 书》中都有记载。“挽花”中展示了挽花机完整的机体和操作方法。刻画了1个既紧张和谐又 别开生面的场面。“挽花”中之机具,有高起的花楼,中间托有衢盘(目板),下面垂吊衢 脚(铅锤),上有两老鸦翅(提刀),并有卷布轴等。据文献记载,我国商周时已有简单几 何花纹的提花织物,但对花机的机件结构描述,则语焉不详,更难得图像留传。山西开化寺 壁画上的花机画于北宋,形象虽为最早,但不完备。这幅画卷第一次绘出了挽花机全部机体 、结构和操作方法。《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中所绘花机均晚于此画卷400余年。机前端 坐1位精心操机妇女,上身略倾向挽花机,双手抬至机前,正在全神贯注地操机挽提。机上方 坐一赤足儿童,正忙于挽提经线。从儿童大幅倾斜的身体和他略向上翘起的脚趾,看出他正 蹩足力气拉拽经线。画面动感强烈,仿佛使人置身于其中,如闻其声。
    《蚕织图》长卷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 值。1983年7月,经故宫博物院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刘九庵、王以坤等鉴定,称“此卷 为文物一级甲品之最,视国宝而无愧,垂青史而不逊矣”。它为研究、了解我国南宋时期社 会经济、手工艺技术发展情况,以及我国绘画的现实主义传统手法等方面,提供了丰富多彩 ,生动形象的珍贵史料。
    二、瑶池醉归图
    作品绘制时代为元代。作者佚名。此画系元朝宫廷藏品,后为清朝内府收藏。在《石渠 宝笈》和《故宫已佚书画目》中均有著录。清末,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曾将此画赏给其 弟溥杰,后散落民间。1947年被冯义信购得,1983年大庆市居民冯义信将画捐献给省博物馆 收藏。
    此画为卷轴。纸本设色,纵854.6厘米、横29厘米。由于年久潮湿,致使画面包首残破 ,中间有1洞,末贴已断。扦、丝带、纸轴和轴头已不存。签条纸有破损。手卷为转边式,曾 遭虫蛀。下部镶边处有红霉,画心白粉处,反铅严重、泛黑,尤以人物脸部为最。题跋中顾 敬的七绝诗,首句首字已缺,末句7字均污损。画卷引首“瑶池醉归”4个字为行书,系明代 著名书画家姚绶所书。
    这幅古画取材于神仙故事传说,描绘了西王母在其居地“瑶池”仙境宴请群仙后,1仙姬 醉后在众仙婢簇拥下,骑神鹿而归的情景。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白云、山峦、树木的精心 刻画,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来去自由、远离尘世的天国仙境:画面中部为1醉后骑仙兽 —白鹿而归的仙姬,醉意朦胧。她眼如积水,肌似芙蓉。柳丝做缰绳,1朵盛开的鲜花做鹿鞍 。仙姬左前方,侧立1仙婢牵鹿;右侧立1手扶仙姬的仙婢;另有1仙婢抱琴尾随。仙姬、仙婢 衣袖襟带,迎风飘拂。远山清淡悠远,烟云笼罩峰峦,睛岚苍秀湿润;近处古树奇松枝头重 点刻画,突出其挺拔之姿。云雾周围突起的山顶端系用色墨积染烘托,峰峦其间翻卷变化又 加勾勒皴染;云雾飘浮翻涌,浩茫灵劲;云海里半隐半现的丛林、仙阁,倍显苍郁茂密,幻 化无穷。全图笔墨流畅淋漓,人物形象逼真传神,结构布局章法独到,山石点染,设色妍润 ,韵致清幽。画上盖有“乾隆御览之宝”、“宝笈三编”等鉴赏印章13方。拖尾有元代、明 代著名书法家、书画家段天佑,宋克、姚绶及蒙古族人月思帖木儿、不花帖木尔等11人题跋 。姚绶的题跋为:“酒晕双腮红玉眠,力却蛾眉晓末扫。白糜充御无韁勒,娇不胜骑几欲倒 。瑶池王母控金鞍,仙桃树蟠花萼攒。小姬扶醉踏归路,思酣不畏东风搴。鞋坠袜罗清似玉 ,浅淡芙蓉是肌肉。丝琴弦断青锦囊,鸳鸯飞鸣秘浦缘。荷花零落留翠房,夜深绣帐生凄凉 。心长意短不如水,千里月明无信语。仙凡漫说不同群,方朔侏儒同一死。此卷流落天地间 ,追和下笔何其艰。凤笙龙管云渺漫,滔翻霞涌令羽翰。痴儿公家事未了,海上三山长缥缈 。九旒十绝妙帐空,汉武去后青鸾杳。”
    三、斗浆图
    作品绘制时代为南宋。作者佚名。原藏上海市文管会。1957年7月拨给省博物馆收藏。
    此画绢本设色,画心40×34.1厘米。除画页下方钤有清代书画收藏家张则之朱印1方外 ,别无款,亦无题跋。
    此画所绘6位提瓶支茶者,皆身着宋装:皂色裹巾,白青襦衫,白裤。3人足穿草鞋,1人 穿蓝布鞋,还有1赤足者。腰间系带,有两人将雨伞挂置带上。每人各持1套茶器,动态造型 各异。其中1提瓶注茶汤者,神情专注。旁有两人品茶;1为壮年,曲眉丰额,1为老者,擎碗 于嘴边,貌似品味状。另两位老者眉须俊逸,一手提瓶,一手执碗。侍立一侧,待观评议。 后面1位老者,端庄而温柔。左手提茶瓶,右手夹碳理火。茶瓶均为敞口,长嘴,大提把式, 置竹篾提器中。另有竹篾编制的精巧碳篓和碗盒。
    《斗浆图》画风古朴、淡雅。设色重花青、石、腾黄、淡石青。运笔多用“铁线”、 “游丝线”和“界画”等技法。衣褶处以“铁线”,既刚劲有力,又流动自然,起伏多变; 人物的手脸须眉等细部,以细若“游丝”的线条和娴熟的淡墨渲染,神态柔润逼真。还以“ 界画”技法,准确地绘出了茶瓶、茶碗、雨伞、竹篾器物等。作者将色彩的浓淡,笔势的轻 重,巧妙和谐地统一起来,在明与暗的互相烘托和补充下,画面人物颇具立体感和空间感。
    此画写实于宋都市巷陌街坊中,反映的是提瓶支茶的社会时俗。《东京梦华录》卷五载 :“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梦梁录》卷十六则曰:“巷陌街 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债其往来传语。”《斗浆图》正是根据这一宋代南方为市民服务 的小街卖浆者互相品茶的生活场景,形象地刻画了南宋都市的社会生活。
    宋画打破汉、魏、隋唐以来描绘宗教和上层社会人物的框子,在我国封建社会绘画史上 揭开了南宋风俗画光彩夺目的一页。而《斗浆图》便是一幅南宋风俗画中的难得的精品。它 为南宋人物服饰、社会风俗及绘画技法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四、九歌图卷
    作品绘制时代为南宋。作者佚名。《九歌图卷》原为明初内府藏品,后为明代大收藏家 项墨林所得。清初,画卷又被清内府入藏,宣统年间散落于民间。1964年2月,省博物馆从鹤 岗市东山俱乐部职员刘琛手中购得并收藏。
    此画纸本,色白灰。纵74.3厘米、横33.1厘米。画心完好。画面受潮,有水痕,画首 残,无题跋。
    作者采用屈原《楚辞·九歌》中的神话故事绘制成图,共9幅9段。其序列是:东君,太 阳神;河伯,黄河之神;湘夫人,汉水之神;大司命,掌管生死离合之神;少司命,执行大 司命之令,处理具体的生死离合之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水之神;山鬼,山神,亦是 女神;国殇,战神。图卷每幅独立成画。在每幅画右侧用唐代写经体书写九歌原文。书法气 势豪放,刚柔相济,笔笔力透纸背。所绘人物用白描笔法;衣纹用叶描,面发部用游丝描, 施以淡墨。笔触流畅,苍劲有力。人物神态除湘君、湘夫人外,皆悲苦滋滞,体态赢瘦。湘 君、湘夫人面部丰满,但神情悲苦。山鬼衣纹起笔为钉头描,走势如兰叶,其转折处,笔如 刀削。整个人物以兰叶游丝描绘制而成。衬景为花木山石,采用没骨法绘制,与人物形成虚 实、刚柔对比。图卷共钤有明代内府“典礼纪察司印”(后两字少半)、“大籁阁”、“乾 隆御览之宝”等收藏鉴赏印章12方,是珍贵的艺术品。
    五、西域舆图长卷
    清徐杨作。徐杨,号云亭,江苏吴县人。清代乾隆年间宫廷画家。钦赐举人、官内阁中 书,善山水,梅亦苍雅,供奉内廷。曾绘有《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卷》、《南巡图卷》等 。作者在该画题记中称:“西域平定,嘉峪关外拓地二万余里。凹晴广额,突鼻虬髯之辈, 莫不倾心内向。重译来朝,如大宛马、和阗玉及各回部所产方物,络绎进献,岁以为常。似 见我皇上圣德神威无远,弗屈日月所照者,皆为声教所通。昔闫立本际有唐之威,曾写《王 会图》,垂于竹帛。然论版图所及以今视昔,倍蓰过之。躬遇。曷期拟合绘图恭记。”清楚 地道出了绘制这幅《西域舆图卷》的目的,是为了平定新疆后的纪功而画的。
    此画原藏清宫内府,后散失宫外。1945年9月哈尔滨市居民杨德轩从一个姓宋的老人手中 买到后,又于1957年6月捐赠给黑龙江省文化局。现藏省博物馆。
    《西域舆图长卷》纵1503.7厘米、横48.5厘米。纸本设色,保存完好,装裱整洁。画 家以采玉为主题,自卷首至卷尾描绘了嘉峪关至和田之间的地理风俗。对回回铺、赤金硖、 玉门县、安西、红柳园、大泉、马蓬井、星星硖、格子烟墩、哈密、奎苏、巴里坤、木垒、 东吉尔玛台、西吉尔玛台,以至和田等地的山川景胜、奇关险隘、车马行旅、水草牧放、和 田美玉、奇珍异产、河西坦途、天山外风光,以及汉族、维吾尔族等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景况 。共绘人物390多人。尤其令人瞩目的是,画卷首尾两段真切地描绘了和田采玉及其运送的具 体情景:劳动人民历尽艰辛在河中采玉,清廷使者立马于岸,期待获得和田美玉的心情,都 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整个画面布局恰当,层次清楚,主题突出。作品用笔苍劲,敷染得宜 ,是清代现实主义佳作。画上钤有清宫内府的收藏印章“石渠宝籍”、“乾隆御览之宝”等 共10方。
    六、鹖冠子
    《鹖冠子》现藏齐齐哈尔市图书馆。
    相传战国时楚人撰,姓名不详,隐居深山以鹖羽为冠,因以为号。
    此卷为唐人写卷子本。1卷。卷端残。卷末有万福麟印记。硬黄纸,有栏线,行17字,共 185行。卷高24厘米、长332厘米。抄写工整,字体遒劲,有汉隶韵意。有注文,然不著撰者 姓名。注文与正文一样,以大字顶格书。避唐太宗讳,凡遇“民”字,皆缺末笔。卷末有“ 大唐贞观三年五月勘校毕”,1行12字。北宋陆佃注本《鹖冠子》为3卷19篇。此卷仅存《环 流》、《道端》、《近迭》3篇,属第一卷。其中《环流》篇卷首残。全卷自“吉凶征于气” 始,至“工者以为医”止,实际只存两篇半。以此卷与北宋陆佃本校,有120字不同,与近人 傅增湘藏本(见国立北平图书馆月刊》第三卷,第六号)校,有12字不同。《四库全书总目 》云:《鹖冠子》一书,“其说虽杂刑名,而大旨本源于道德。其文亦博辨宏肆。自六朝至 唐,刘勰最号知文,而韩愈最号知道,二子称之”。此卷曾于1977年8月经北京荣宝斋重新装 裱。属善本。已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录》。
    七、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现藏齐齐哈尔市图书馆。唐释菩提流志译。菩提流志南天竺(今印度)人 ,唐武后时来中国翻译佛经。《开元释教录》云:“沙门菩提流志,本名达磨流志,唐言法 希,天后改为菩提流志,唐言觉爱,南印度人。”属婆罗门种姓,姓迦叶氏。
    此卷为唐人写卷子本,卷端残。全经为49会,120卷。现藏为第104卷。1卷。黄纸。有栏 线。行17字,共361行。卷高24厘米、长6米余。据《佛学大辞典》介绍:“宝积者法宝之集 积也,为大乘深妙之法,故目之为宝;无量法门摄在此中,故谓之积。”主要泛论大乘佛教 诸法门,内容涉及范围广泛。据《敦煌遗书总目索引》著录得知,此经的唐人写卷现在尚存 留于国内外者,加上此卷,亦仅得84卷,可谓稀世之珍。
    八、佛藏经
    《佛藏经》现藏齐齐哈尔市图书馆。姚秦释鸠摩罗什译。罗什原籍天竺(今印度)人。 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7岁出家,初学小乘,后总贯群经。尤善大乘,并精通汉语 文。后秦时,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以国师礼待之。他和弟子僧肇等800余人译出佛教经典74部 ,380余卷。
    此经为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至1103年(宋徽宗崇宁二年),由福州东禅寺刻的《 大藏经》中的一种。经折装,半页6行,行17字。原10品3卷(明以后之通行本,改为4卷), 今存《诸法实相品》、《念佛品》、《念法品》、《念僧品》等4品,1册。其内容为说三念 之法及净戒、净法等,属戒律部。系善本。
    九、资治通鉴纲目
    《资治通鉴纲目》现藏哈尔滨市图书馆。宋朱嘉撰。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 号紫阳,又号云谷老人。徽州婺源(今属山西)人,曾寓建阳(今属福建)。绍兴进士,授 同安主簿。历知南康军,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卒谥文。是著名的哲学家 、教育家。曾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本书为宋刻本。原59卷,序例1卷。今仅存卷36。1卷,2册。线装。半页8行,行17字, 小字双行同。版心镌刻工姓名。是书为熹与门人赵师渊等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举要历 》和胡安国《举要补遗》等书,本儒家纲常名教,简化内容,编为纲目。纲为提要,模仿《 春秋》;目以叙事,模仿《左传》。意在用《春秋》笔法,“辨名分,正纲常”,以巩固封 建统治。本书属善本,已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录》。
    十、佛说身毛喜竖经
    《佛说身毛喜竖经》现藏哈尔滨市图书馆。宋惟净等译。宋刻本,3卷,经折装,3册。 半页6行,行17字,上下单边。本书为佛教经典,内容为“善星比丘舍离佛法种种毁谤三宝。 舍利于闻之白佛,佛为广说……四无畏等及树证果之相”。本书属珍本。
    十一、韵府群玉
    《韵府群玉》现藏哈尔滨市图书馆。宋阴时夫编,其兄阴中夫作注。时夫名幼遇,中夫 名幼达。奉新(今属江西)人。时夫登宋宝佑九经科,入元不仕。
    本书为元统二年梅溪书院刻本。纸色微黄。每半页10行,大字不成行,小字双行,行 29字。黑口、四周双边。目录后有“元统甲戍春梅溪书院刊”牌记。20卷,20册。全线装。 本书系摘录典故和词藻,隶于名韵之下,按韵目的先后顺序编排起来以便检索的一部古类书 。《四库全书总目》说它所收事类虽不全,遗漏颇多,“然元代押韵之书,今皆不传,传者 以此书为最古。……世所通行之韵,亦即从此书录出”。卷二十末尾有光绪庚寅十月黎庶昌 跋云:“此书为日本友人森枳园所藏。闻枳园将殁之前,悉取善本书分散故旧,今为君异所 得,虽止此韵府一种,确为元版初刻,亦足珍也。”于落款处铃“黎庶昌印”(白文)1方。 本书属善本,已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录》。
    十二、东莱先生校正北史详节
    《东莱先生校正北史详节》黑龙江省图书馆藏(以下简称省图书馆)。宋吕祖谦编。祖 谦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1163年(宋隆兴元年)进士。官至直 秘阁著作郎、国史院编修。
    本书为元刻本。黄纸。系《十七史详节》中的《北史》部分。原书28卷。现仅存13、14 两卷,1册,线装。半页14行,行24字。线黑口,左右双边。扉页与正文第一页和卷十四末尾 处均钤有“天禄继鉴”等清宫玉玺和“谦牧堂藏书记”、“秋红阁”等印记。应是清宫散出 流入民间者。此书为编者读史时随手节抄而成。《四库全书总目》云:由此“知前人读书, 必贯彻首尾,即所删节之本,而用功之深至,可以概见”。该书属善本。已收入《中国古籍 善本书目录》。
    十三、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大全
    《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大全》省图书馆藏。元刘应李编。据《四库全书总目》云:“应李 自称乡贡进士,其里籍未详。”
    本书为元末刻巾箱本。分10集,25门。即甲集:诸式门、活套门,12卷;乙集:天时门 、地理门附州郡门,18卷;丙集:人伦门、人事门、人品门、氏族门,14卷;丁集:冠礼门 ,11卷;戊集:庆诞门、贺寿门,13卷;已集:丧礼门附荐悼门、祭礼门附祈禳门、12卷; 庚集:儒学门、科举门,15卷;辛集:诏诰门,表笺门、官职门,16卷;壬集:释教门附莲 社、道教门附神祠门,17卷;癸集:第宅门、器物门、服饰门、饮食门、花木门、禽兽门、 杂题门,17卷。共145卷,60册,全线装。半页12行,行24字,与半页14行,行24字两种行款 ,小字双行,字数同。黑口,四周双边。是书是采辑元代和元代以前各种形式与体裁的文学 作品,按上述门类编排起来的一部类书。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采摭颇博,而踳驳 亦甚。下至对联套语,皆纷纷阑入,尤为秽琐。”正因其“采摭颇博”自然也就保存了不少 元以前的文献资料,亦可供辑佚补阙之用。本书属善本。已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录》。
    十四、新编方舆览胜
    《新编方舆览胜》,哈尔滨市图书馆藏。宋祝穆撰。穆字和甫,初名丙,建阳(今属福 建)人。少年时曾与弟癸同受业于朱熹。
    是书为元刻本,原70卷。今存卷39至43。共5卷,5册。线装。半页14行,23字。凡地名 、人名皆大字占双行。细黑口,四周单边。书成于南宋理宗时,所记仅十七路,限于南渡后 的疆域。对建置沿革、疆域、道里、田赋、户口等皆在所略;而于名胜古迹、诗赋序记,所 载独详。虽考订较疏,然采摭颇富。《四库全书总目》云:“虽无裨于掌故,而有益于文章 。摛藻掞华,恒所引用,故自宋元以来,操觚家不废其书焉。”本书属善本。已收入《中国 古籍善本书目录》。
    十五、元丰类稿
    《元丰类稿》齐齐哈尔市图书馆藏。宋曾巩撰。巩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嘉佑 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卒谥文定。学者称南丰先生。
    本书为元刻本,原本50卷。今存卷23至49。共27卷,12册。线装。每半页11行,行21字 。黑口、四周双边。因编集于神宗元丰年间,故名《元丰类稿》。凡诗8卷,文42卷。本书属 善本。已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录》。
    十六、纂图互注扬子法言
    《纂图互注扬子法言》哈尔滨市图书馆藏。汉扬雄撰,宋司马光集注。雄字子云,蜀郡 成都(今四川)人。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官为大夫。曾作《剧秦美新》以诌谀莽 ,为世人所讥。终其一生,以文章名世。
    本书10卷,为元建阳书坊刻六子本。半页11行,行21字;小字双行,行25字。白口,左 右双边。有牌记,线装,4册。内容以儒家传统思想为中心,用摹拟《论语》的体裁写成,具 有无神论倾向。司马光为本书作集注。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 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时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元丰八年哲宗即位。次年任尚书左 仆射,兼门下侍郎。废除新法,为相八月而卒。追封温国公。自汉以来为本书作注者有7家。 至司马光时惟李轨、柳宗元、宋咸、吴秘注尚存。光集此四家注,增以已意,成集注行世。 本书属善本。已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录》。
    十七、中说
    《中说》哈尔滨市图书馆藏。隋王通撰。通字仲淹,门人私谥曰文中子。绛州龙门(今 山西河津)人。不见用于当时,遂退居河、汾之间,授徒自给。
    本书为元翻宋刻本。原10卷。现存卷六至卷十。共5卷,1册。线装。半页11行,行21字 ;小字双行,行25字。细黑口,左右双边。钤有“天禄继鉴”等清宫玉玺及“谦牧堂藏书” 印记。明黄绫封面,颇显宫廷遗物的华贵。《中说》主张儒、佛、道三教调和。文体模拟《 论语》。是由他的儿子福郊、福畴记录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本书属善本。已收入《中国 古籍善本书目录》。
    十八、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省图书馆藏。宋郭茂倩编。茂倩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其生平不详 。
    本书为元刻明印本,100卷。线装,32册。全。凡分12类:(1)郊庙歌辞,12卷;(2) 燕射歌辞,3卷;(3)鼓吹曲辞,5卷;(4)横吹曲辞,5卷;(5)相和歌辞,18卷;(6) 清商曲辞,8卷;(7)舞曲歌辞,5卷;(8)琴曲歌辞,4卷;(9)杂曲歌辞,18卷;(10 )近代曲辞,4卷;(11)杂歌谣辞,7卷;(12)新乐府辞,11卷。每半页11行,行20字。 细黑口,左右双边。版心上记字数。浅黄竹纸。卷首有抄配。本书辑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 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包括民间歌谣与文人作品以及乐曲原辞与后人仿作。全书各类有 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曲调及歌辞的起源和发展,都有考订,征引浩博。每题以古辞居 前,后人仿作列后,资料丰富。《四库全书总目》云:自“宋以来考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 …诚乐府中第一善本”。已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录》。
    十九、国朝诸臣奏议
    《国朝诸臣奏议》省图书馆藏。宋赵汝安愚编。汝愚字子直。饶州余干(今江西)人。 宋宗室。乾道进士。光宗时任礼部尚书、知枢密院事等职,官至右丞相。
    本书簿皮纸,元刻明印本。原150卷。今存卷六十一、六十二两卷,1册。线装。每半页 11行,行23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左右双边。版心上记字数,下镌刻工姓名。扉页 及正文第一页、卷六十二末尾处,均钤有“天禄继鉴”等清宫玉玺,应是清宫廷散出流入民 间者。本书所载为宋代忠臣良士的奏章,分君道、帝系、夫道、百官、儒学、礼乐、赏刑、 财赋、兵制、方域、边防、总议12门,子目114。每篇之末各附注其人所居之官,与奏进之年 月。检此册所收为“百官门”。《四库全书总目》云:本书所收,其去取颇不苟。据作者自 称:“上可以知时事之得失、言路之通塞;下可以备有司之故实”。故其大旨可备史氏阙遗 。《四库全书总目》评云:“非夸饰也。”本书属善本。已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录》。
    二十、后村居士集
    《后村居士集》哈尔滨市图书馆藏。宋刘克庄撰。克庄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 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间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 卒谥文定。“而晚节不终,年八十乃失身贾似道”。作《贺贾相启》、《贺贾太师复相启》 等,“谀词諂语,连章累牍”(《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三),故为世人所诟病。
    本书为元末刻本。半页10行,行21字。白口、左右双边。原书50卷。今仅存卷三十一, 1册。线装。铃有“天禄继鉴”等清宫玉玺。《四库全书总目》云:后村“本体雅洁,较胜其 诗,题跋诸篇,尤为独擅。”本书属善本。已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录》。
    二十一、慈悲水忏法
    《慈悲水忏法》齐齐哈尔市图书馆藏。唐释知玄撰。知玄俗姓陈氏,四川眉州洪雅(今 属四川)人。11岁出家为僧,随师游学长安,居安国寺。871年(唐咸通十二年)唐懿宗至该 寺,赐他沈香宝座,署为国师。后返川,居彭州九陇山兴善寺。881年(唐广明二年)唐僖宗 避难西蜀,赐号悟达国师。年73卒。据《宋高僧传》载,知玄除著有《慈悲水忏法》外,还 有《如来藏经会释疏等数种。
    是书为明正统元年金写本。经折装,3册。全。蓝色纸。金字,楷书。每半页5行,行15 字,小字6行,行20字。上下双边。高25厘米、宽8厘米。卷首前3页为一佛图,中间绘释迦牟 尼坐像。其前两侧侍立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其后两侧有手执法器,神态肃然的四大天王 。整个画面,栩栩如生。佛图之后绘一供奉牌。牌的四周为云字花边,中题“皇图永固,帝 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两行。正文后,有手执金刚杵的韦驮像,全书末尾的牌记“ 奉佛弟子阮普兴舍财书写此经,上报四恩,下资三有,法界有情,同像种智,正统元年八月 十五日谨志”,共40字。本书属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