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臼
木臼是赫哲族舂米工具。1958年9月省博物馆于同江县八岔乡征集并收藏。
木臼由一段独木挖空制成,圆桶形,高61厘米、外径27.5厘米、壁厚3.5厘米、底厚1
2厘米。臼已裂,用两道铁丝箍住。木杵长94厘米、径8厘米,中部有一段凹柄以便双手握住
舂米。
清末,迁入赫哲族地区的汉族人日渐增多,在汉族影响下,赫哲族由过去的以鱼类为主
食,逐渐改变为以小米为主。赫哲人就是用这种臼捣谷。当地人也把木臼称木窝子,它对研
究赫哲族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一定价值。
二、吊锅
吊锅为鄂伦春族生活用具。1962年省博物馆于呼玛县(今塔河县)十八站征集,现藏省
民族博物馆。
吊锅为铁质,锅口径35厘米,3根支架各长126厘米。3个吊钩各长19厘米。支架和吊钩均
为木质。
自铁器传入鄂伦春部落后,吊锅就成为猎民上山打猎时必备之物。
三、铁锅
铁锅为朝鲜族主要炊具。省民族博物馆于宁安县江南朝鲜族满族乡新安村征集并收藏。
此铁锅属中型,锅口直径32.5厘米、高30.5厘米、锅盖直径34.5厘米。朝鲜族家中一
般都挂有大、中、小型锅3—5个,其中大锅用来烧水,中型锅用来煮饭,小型锅用来熬汤。
这只锅已使用了50余年。
四、木油勺
木油勺为赫哲族熬“鱼毛”(鱼松)时撇鱼油的器具。1957年省博物馆于同江县八岔乡
征集并收藏。
油勺用独木刻成,全长54.5厘米、勺长17.6厘米、宽8.5厘米。勺为椭圆形,中间起
脊,左右各刻一条云卷纹。勺与柄相连处为腰形,面上刻有纹饰,柄长36.9厘米,柄直而平
,前端与勺相连处两侧各刻有3个短齿,柄面交替刻有两行花瓣纹和一条云卷纹。
鱼油是赫哲族的生活必需品,既可食用,又可点灯照明。“鱼毛”则是赫哲族冬季打猎
时携带的主食。木油勺制作精细,图案优美,不仅是赫哲族过去的生活器具,也是一件工艺
品。
五、鱼肚油瓶
鱼肚油瓶为赫哲族过去盛鱼油的用具。1958年9月省博物馆于同江县街津口乡征集并收藏
。
油瓶呈长圆形,高30厘米、腹径18厘米、口径7厘米,桔红色,腹部有3处残破小洞。
过去从事渔猎生产的赫哲人,将槐头鱼等大鱼的鱼肚晒干,稍加处理后即成油瓶。用来
装鱼油,结实耐用,携带方便。
六、木盆
木盆为朝鲜族过去盛食物的用具。省民族博物馆于桦南县三合乡永昌村征集并收藏。
朝鲜族传统的木盆有圆形和长方形两种。这个木盆略呈长方形,上宽下窄,长54厘米、
高14厘米,用一段椴树原木凿制而成。此木盆已使用80余年,是研究朝鲜族饮食器具演变的
实物资料。
七、桦皮桶
桦皮桶为鄂温克族的生活用具。省博物馆原藏品,现藏省民族博物馆。
桶高19厘米、桶口直径12.3厘米、底部直径14厘米。桶身以3层桦树皮制成。黄褐色,
编有竖条纹饰。桶底与桶盖由松木板制成。桦皮桶既实用,又美观,多用来盛装牛奶。
这件编花桦皮桶对研究鄂温克族传统的桦皮工艺有一定价值。
八、奶茶桶
奶茶桶为蒙古族盛煮好的奶茶的容器。1958年省博物馆征集,现收藏于省民族博物馆。
桶体用紫铜制成,呈圆塔形。桶高34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14厘米。桶盖是半封闭式的
,中间有一菱形孔,孔周围配有4个大小相等的长圆孔。桶内壁挂锡。桶外有5个铜箍。一侧
有柄,用铆钉焊接在桶体上,柄的两侧有一对称的桃形图案。器表光亮,保存完好。
奶茶桶在13—14世纪传入蒙古族地区,当时主要是寺庙里的生活用具,无柄。传入民间
后,人们为了使用方便,按上了柄。把煮好的奶茶倒入桶内能够保温,倒奶茶时桶盖上的孔
可使空气流通便于倒出。
九、蒙古刀
蒙古刀为蒙古族牧民传统的生活用具。1985年省博物馆征集,现藏于省民
族博物馆。
蒙古刀由刀、鞘、筷子三部分组成。刀长19厘米、柄长11厘米,刀柄用牛角制成。刀鞘
木制,做工精细。刀鞘上端配有一快5×3厘米的白色玻璃,系一条红色丝绳做为装饰。一双
由藤木制成涂有黑漆的筷子插在刀旁,刀筷配套,使用方便。它既是一件日常生活用品,又
是一件精美的民族工艺品。
十、摇篮
摇篮又称摇车,鄂伦春族婴儿睡卧的用具。省民族博物馆征集并收藏。
摇篮为木制,椭圆形,长65厘米、宽28厘米、高9厘米。摇篮底部有一圆孔,上铺棉垫。
在摇篮两端系有1米多长的狍皮带,作吊挂或背挎之用。皮带一端系有鹿角、

骨等物。
为适应游猎生活的需要,鄂伦春人把摇篮制做得小巧玲珑,在家时可以吊在屋内或是放
在炕上摇动,迁徙或出猎时,又可驮在马背或挂在树上。系在摇篮上的各种兽骨等物,在摇
篮晃动时可发出和谐的催眠之声。此摇篮是研究鄂伦春族生活习俗的重要实物。
十一、药袋
药袋为蒙古族医生流动行医时装药的用具。省民族博物馆于杜尔伯特蒙古族巴彦查干乡
征集并收藏。
药袋用羊皮缝制,全长114厘米、宽25厘米,两侧各缝有18个大小相等的敞口袋,内装长
16厘米、宽5厘米的扎口小药袋,并标有药名。药袋上端有佛教法轮演化圆形图案,周围有5
个飞翔的蝙蝠,象征吉祥和光明,均以羊皮制作。药袋下端皮套内装一木盒,内放银制长柄
圆药勺。保存完好。
药袋携带方便,适应牧民游牧生活,医生行医时把它卷起装在马背上的背搭里,故有“
马背上的药库”之称,是一件典型的蒙族民俗文物。
十二、旱烟袋
旱烟袋为满族烟具。省民族博物馆于五常县拉林镇老营村征集并收藏。
烟袋通长76厘米,黄铜烟锅、烟嘴,烟袋杆为黑褐色乌木制作。
满族人吸烟者为数甚多,五常、双城一带满族集居地,几乎家家都有吸烟的习俗。此烟
袋已传了4代人,应为清代之物,至今有100余年的历史。象这样大型的烟袋,实属罕见,是
典型的民俗文物。
十三、鼻烟壶
鼻烟壶为蒙古族烟具。省民族博物馆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征集并收藏。
鼻烟壶用深褐色玻璃制作,高7.1厘米、宽6厘米、厚2.5厘米,呈扁圆体。壶口高1厘
米、直径2厘米。壶体有简单的花纹图案,做工精细,已使用100余年。鼻烟壶通常装在绸缎
袋子里,上绣美丽图案,佩在腰间。壶内装带香料的烟粉或药品,嗅一下可提神。按蒙古族
的习俗,两人见面时相互交换鼻烟壶,然后将壶内烟粉倒出少许用手指蘸一下,抹在鼻孔上
,嗅嗅气味的优劣,欣赏壶的式样、颜色,再相互奉还。它不仅是蒙古族喜爱的烟具,也是
一件工艺品。
十四、花纹皮包
花纹皮包为鄂伦春族生活用具。1963年省博物馆于逊克县新鄂乡征集,现藏省民族博物
馆。
包长57厘米、宽42厘米。皮包底部和盖底边各有3条皮系带。皮包盖是用熊、狼、

3种
不同颜色的毛皮缝制成两种花纹图案,设计雅致,制作精美,今已不多见。反映了鄂伦春妇
女在缝制工艺方面的智慧和技能。
十五、口弦琴
口弦琴为达斡尔族乐器,达斡尔语叫“木库连”。省民族博物馆于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
雅尔塞达斡尔族自治乡征集并收藏。
口弦琴是用一细长铁条揻成,上部两头并拢,长7厘米,尾近似圆形,直径3厘米。中间
嵌一根薄钢片,钢片尖端弯曲,演奏时,左手握口弦琴之尾端,上端放在唇齿之间,右手弹
拨钢片之尖头部分。钢片震动后即发
出声音,音调古朴、深沉。但音量微弱,音域狭窄,上下音阶距离不到五度。
口弦琴多由妇女演奏,是达斡尔族惟一的一种民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