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合生产建设发掘
(一)依兰倭肯哈达洞穴墓位于依兰县东郊倭肯哈达山的山坡上。1950年4月,东北文物
保管委员会派考古学家李文信、曲瑞琦赴现场抢救发掘受到采石破坏的古洞穴墓。这是建国
后黑龙江地区的首次考古发掘。清理出人骨架4具,出土石斧、玉璧、陶钵、陶罐等一批文物
,表明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黑龙江省仅有的一处洞穴墓。
(二)泰来平等村辽墓
位于泰来县塔子城镇平等村界内。被当地农民取土破坏。1956年省博物馆派人清理墓葬
数座,墓壁均为砖砌。出土铜器、铜钉、铜钱和铁器等随葬品130余件。此种砖砌墓在黑龙江
省别处发现甚少,惟有泰来县常见。平等村墓葬与附近永安、英山等墓葬相似,应为辽墓。
(三)富拉尔基披毛犀化石出土地
位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嫩江右岸的一级台地上。1956年7月,原北满钢厂在施工中发
现化石,省博物馆派人抢救发掘。在距地表9.42米以下淤泥质沙层中,发掘出一具更新世晚
期基本完整的披毛犀骨骼化石,经装架,身高1.82米,长3.67米,是当时国内出土的同类
化石骨架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具。
(四)宁安牛场遗址
位于宁安县牛场村西南半公里处。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被砖厂取土大部破坏。1958
年10月,省文化局于宁安县举办的市、县文物、博物馆干部训练班,结合实习进行了清理发
掘。出土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1000余件,并发现残留的居住遗址。
(五)宁安莺歌岭遗址
位于镜泊湖南端东岸上。遭受自然破坏严重。1963年6——7月,省博物馆进行抢救发掘
。清理居住址4座,灰坑1处。出土石器、骨器、陶器等一批文物。遗址分为上下两层:下层
是牡丹江流域迄今已知最早、最典型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上层距今3000年左右。被
命名为“莺歌岭上层”和“莺歌岭下层”类型。
(六)宁安东康遗址
位于宁安县东康村界内。1963年兴修水利时发现。1964年省博物馆进行清理发掘。在20
0余平方米的范围内,清理出居住址4处,窖穴6个,墓葬1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铁片
等一批文物,并发现陶瓮中碳化了的谷物。东康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左右,为黑龙江省
最大的原始社会晚期遗址之一,属于铁器时代。当时可能已形成村落,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
。1973年6月,省博物馆、哈尔滨师范学院历史系再次发掘东康遗址。
(七)海林山嘴子渤海墓群
位于海林县新安乡山嘴子火车站东侧黄土岗上。1966年10月,兴修水利时被破坏。省博
物馆于同年10月,翌年5月,两次进行抢救发掘。共清理发掘大小墓葬29座。均为封土积石墓
。出土人骨架及陶、铜、铁器等一批遗物,墓葬形制、葬式、随葬品等与渤海上京附近墓地
相同,当属渤海后期遗存。
(八)三站猛犸象化石出土地
位于肇源县三站乡松花江左岸一级台地上。1973年3月,农民取沙时在距地表5米深处发
现化石。省博物馆派人抢救发掘出一具较为完整的猛犸象骨骼化石。经修复装架成身高3.3
3米,长5.45米,门齿长2.05米的猛犸象化石骨架,鉴定为松花江猛犸象。距今2万年以上
。为国内首次发现,填补了过去无完整猛犸象骨架的空白。
(九)东宁大城子遗址
位于东宁县城东4公里,绥芬河南岸2公里处。被当地砖厂取土破坏。1972年夏、秋,省
博物馆两次抢救发掘。清里居住址2处。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一批文物。为铁器时代遗存
。其中的陶豆、甑和穿孔石刀、石镰等,都同黄河流域出土的相似,证明绥芬河流域的原始
部族,很早就和黄河流域的古代先民发生了密切联系。
(十)绥滨三号墓群
位于绥滨县境黑龙江右岸三号边防哨所附近,因而得名。1975年修江堤时发现。省博物
馆会同绥滨县文化馆进行了抢救发掘。共清理墓葬14座。出土陶器、铁器、铜器等随葬品15
0余件。属辽代五国部女真人的遗存。它的发现填补了自黑水靺鞨至金代女真人之间物质文化
史上的空白。
(十一)肇东东八里墓群
位于肇东县东八里村西南松花江左岸上。遭受自然破坏。1982——1984年,省考古队连
续3年发掘墓葬60余座。出土陶器、石器、铜器、骨器、蚌器等随葬品1200余件,墓群的一些
文化因素与泰来平洋墓群相似。可能同为青铜时代鲜卑人的文化遗存。
(十二)哈尔滨阎家岗遗址
位于哈尔滨市西郊25公里处松花江支流运粮河北岸。1982年6月,新农砖厂取土时发现哺
乳动物化石,哈尔滨市文管站前往清理。1982——1985年,省文管会组织省考古队、省博物
馆、哈尔滨市文管站,并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参加共同进行抢救发掘
。出土文物有旧石器9件,脊椎动物化石33种,2500余件。并发现用大量兽骨叠置而成的古营
地遗址2处。阎家岗遗址距今2.2万余年,为松嫩平原、黑龙江省年代较早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遗址之一。
(十三)哈尔滨新香坊墓群
位于哈尔滨市东南郊阿什河左岸二级台地上。1983年秋,哈尔滨铁路局新香坊危险品仓
库基建施工中发现。省博物馆于同年9——10月和翌年5——10月进行抢救发掘。共清理墓葬
16座,出土马具、金银器、陶器等随葬品300余件。根据葬俗和遗物,证明是一处金代贵族家
族墓地。
(十四)泰来平洋墓群
位于泰来县平洋镇西约2公里嫩江左岸上。被平洋砖厂及筑路取土所破坏。1984——198
5年,省考古队进行抢救发掘。共清理发掘墓葬97座。出土陶器、铜器、金银器、玉器、骨器
等随葬品近2000件,并发现了铁器。平洋墓群是松嫩平原上具有代表性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
,晚期已跨入铁器时代。其族属可能为东胡系拓跋鲜卑人。距今约2000余年。被命名为“平
洋文化”。
(十五)黑河卡伦山辽墓
位于黑河市东南黑龙江右岸卡伦山村界内。1985年夏,当地施工中发现。省考古队进行
抢救发掘。共清理墓葬19座。出土随葬的铜、铁、陶器和珠饰等150余件。属辽代生活在黑龙
江流域的女真人的遗存。
二、有计划的主动发掘
(一)宾县老山头遗址
位于宾县糖坊镇西北13公里处。1957年6月,省博物馆进行试掘。出土石镞、刮削器、石
钻、石球、骨椎、骨镞、骨枪头、蚌器和大量的陶片、陶网坠等文物。这是一处松嫩平原上
的青铜时代遗存。出土遗物反映了当时人们以渔猎为主的生活情景。
(二)宁安大牡丹屯遗址
位于宁安县城西南约20公里处。1960年6月,省文化局组成一个由省博物馆和牡丹江市、
宁安县、依兰县博物馆参加的考古工作队,并约请吉林省博物馆、黑龙江大学历史系、哈尔
滨师范学院历史系部分师生参加,对大牡丹屯遗址进行了建国后黑龙江省第一次大规模的考
古发掘。开掘探沟7条,总面积250平方米。发现了居住址、灰坑、墓葬和城址。出土石器、
陶器、骨器等大量文物。表明当时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进行渔猎,并已饲养家畜。
遗址下层大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上层有渤海晚期和辽金时代遗物。
(三)阿城小岭冶铁遗址
位于阿城县东南小岭乡的五道岭一带。1962年9——10月,省博物馆会同阿城县博物馆清
理发掘炼铁炉遗址7座,出土铁锤、铁钻、铁钎及北宋铜钱和金代的建筑材料等一批文物。证
明这是一处金代初期的冶铁基地,女真族在当时已有了大规模的冶铁业。
(四)宁安渤海上京故城遗址
位于宁安县东京城镇。1964年10——11月,中国、朝鲜联合考古队,发掘了外城南门址
,宫城内外房基址各1处,宫城内灰坑1处,外城西北角寺庙址1处。出土文物多为不完整的砖
瓦、建筑饰物和陶器残片。事后,朝鲜学者朱荣宪将所获资料写入《渤海文化》一书中。19
81——1985年,省文管会组织有关单位对遗址进行了建国后大规模的清理、发掘和整修工作
。对宫城南墙诸门址、一殿址和东西庑廊基础均做到初步复原。这次清理、发掘的新发现,
纠正了《东京城》、《渤海文化》等书中的某些错误,使渤海上京遗址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
段。
(五)饶河小南山遗址
位于饶河县饶河镇南乌苏里江左岸小南山下。1971年10月,省博物馆进行发掘。出土新
石器84件,完整陶器1件和许多陶片。1980年,再次清理发掘出猛犸象臼齿等古脊椎动物化石
,并发现旧石器2件。表明小南山不仅是迄今已知中国最东部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而且也
是最东部的一处旧石器地点。
(六)密山新开流遗址
位于密山县兴凯湖新开流。1972年9—10月,省博物馆进行发掘。清理墓葬32座,鱼窖1
0处。出土石器、骨器、陶器等760余件。鱼窖的发现在黑龙江省尚属首次。新开流遗址为黑
龙江省迄今已知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被命名为“新开流文化”。
(七)绥滨同仁遗址
位于绥滨县福兴乡同仁村界内。1973年,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
清理出半地穴式房址3处。出土文物150余件。遗址分早、晚两期:早期为铁器时代初期遗存
;晚期为唐末辽初遗存。此种文化类型在黑龙江中游地区分布较广,早、晚期遗存被分别命
名为“同仁一期文化”和“同仁二期文化”。
(八)绥滨中兴墓群
位于绥滨县中兴乡金代古城西北0.5公里处。1973年7——9月,省博物馆发掘。共清理
墓葬12座(其中大墓3座)。出土金、银、铜、铁、瓷、玉、陶器和桦树皮器具等随葬品300
余件。其中有金代“大定通宝”和宋代定窑、磁州窑、耀州窑的瓷器等重要文物,证明这是
一处金代墓群。
(九)肇源白金宝遗址
位于肇源县城西50公里的民意乡大庙村。1974、1980年,省博物馆、省考古队先后发掘
。1980年,进行了全面钻探。发现在1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都有文化堆积,最厚处可达4米。两
次发掘共清理居住址3座,窖穴(灰坑)40个,陶窑1座.出土陶器、骨器、蚌器、铜器等文
物500余件。遗址出土的陶鬲与黄河流域的炊煮器相似,反映了松嫩平原与中原古代文化的密
切联系。白金宝遗址是迄今已知松嫩平原、黑龙江省内面积最大、堆积最厚、遗物最丰的一
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命名为“白金宝文化”。
(十)克东蒲峪路故城遗址
位于克东县金城乡古城村。1975、1979年,省博物馆、省考古队、省考古干部训练班,
先后两次发掘。出土陶器、骨器、瓷器、铁器和砖瓦等大量遗物。早在1974年,曾在该城发
现“蒲峪路印”一方。印早已遗失,今存印模。证明该城为金代蒲峪路故城无疑。蒲峪路是
金上京以北地区的军事重镇之一,其辖境远抵外兴安岭。
(十一)塔河十八站遗址
位于塔河县十八站镇南呼玛河左岸。1976年6——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研究所同省博物馆共同发掘。在东西长10公里的地段内,共发现4处遗物点。发掘、采集旧石
器和素面夹砂陶片等文物1070件。这是中国最北部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十二)东宁团结遗址
于东宁县大肚川乡团结村界内。1977年省考古队、吉林大学发掘。共清理铁器时代和渤
海时期居住址17座,灰坑21个。出土一批渤海时期的文物,并发现渤海时期的房址叠压在原
始社会晚期房址之上的情形,叠压打破关系复杂。可以看出由原始社会向渤海时期过渡的某
些迹象。这是一处铁器时代遗址,被命名为“团结文化”。
(十三)嘉荫龙骨山恐龙化石出土地
位于嘉荫县城东南、西南的黑龙江右岸。1978——1979年,省博物馆同省地质局区测一
队共同发掘。出土各种恐龙化石1400余件,重达10余吨。龙骨山岩层中,除恐龙化石外,还
有龟类、鳖类、腹足类等种类繁多的古生物化石。埋藏量大,分布集中,距今约7千万到1亿
年。具有晚白垩纪动物群的典型特征。所得恐龙化石,装架成3具平头鸭嘴恐龙化石骨架,最
大的一具身高6.48米,长11.24米。
(十四)依兰永和、德丰墓群
位于依兰县迎兰乡永和村和德裕乡德丰村界内。1980年7月,省考古队会同吉林大学、依
兰县文管所进行发掘。共清理墓葬12座。均为土坑、竖穴、木棺、单人仰身直肢葬。出土铁
器、铜器、瓷器、骨器等随葬品300余件。并发现清代“康熙通宝”、“雍正通宝”铜钱。墓
群应为清初居住在松花江中下游的赫哲族的遗存。
(十五)昂昂溪遗址
位于齐齐哈尔市西南25公里处。1980年,省考古队发掘了其中的滕家岗子遗址,发现新
石器时代的居住址5座和灰坑数处。1982年,省水文地质工程队发掘了大兴屯遗址,发现了旧
石器。表明昂昂溪地区不仅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而且有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遗存。
(十六)双鸭山滚兔岭遗址
位于双鸭山市尖山区北6公里与集贤县交界处。1984年省考古队会同双鸭山市文管站进行
发掘。共发现半地穴式居住址100处,清理发掘15处。出土陶器、铁器等遗物100余件。为距
今2100年左右铁器时代遗址。被命名为“滚兔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