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说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小说

  一、短篇小说《小兰的故事》
    刊于1950年6月号《东北文艺》,同年10月由新华书店东北总分店出版单行本,1951年2 月上海合作出版社出版同名连环画。
    故事梗概:小兰于两年前送走程林参军上前线,临别时两人约好互相等待,程林争取在 前线立功,小兰在后方争取做模范。头一年内程林经常往家写信和送立功喜报,后来却没有 任何音讯了。小兰在省劳模会上,发现一个荣转军人劳模酷似她林哥。一打听那人叫程春, 她未敢去找那人。回家后她和程林的母亲说了,程林的母亲到讷河荣军农场去找,果然是程 林。
    原来程林参军后已改名程春,在一次战斗中被炸掉了一只胳膊,转业到讷河荣军农场当 指导员。自以为缺一只胳膊很难看,担心小兰不再爱他,故而再不给家写信,准备找机会把 寡母接到农场来,不再与小兰有任何关系。小兰得到确切的消息,主动找到农场去与程春团 聚。
    作者:鲁琪。在本时期的著作很多,主要作品还有:中篇小说《春耕的时候》,短篇小 说《婚姻要自主》、《不残废的人》等。
     二、短篇小说《哨布爷爷》
    刊于1963年第期《北方文学》。
    故事梗概:哨布爷爷是苦难出身的老牧人,一辈子没结过婚,性格倔强,工作认真负责。 一天哨布爷爷去公社开会,包德尔呼独自出去放马。包德尔呼是20岁左右的青年,是摔交能 手和猎手。他因抓野兔、跑失了三匹马。哨布爷爷把马找回来,狠狠地批评了包德尔呼,说 他不配当牧手,要让大队长把他撵走。哨布爷爷还要把这件事告诉他的女朋友沙林克娃,并 让全村人都知道他的这件丑事。哨布爷爷这样说是为了严格要求包德尔呼,把他培养成为一 个优秀的牧手。结果哨布爷爷当沙林克娃和大队长表扬了他,使包德尔呼非常感动,决心当 个优秀的牧手,在大竞赛中做出好的成绩。
    作者:支援,在本时期创作的小说有《春天里的故事》、《老树新花》、《雪里红》等。
    三、短篇小说《嫂子》
    刊于1963年2月号《北方文学》。
    故事梗概:大嫂是个从小受过苦的老工人,是她把妹妹(小姑子)养大的。她对妹妹娇生 惯养,从不让她吃一点苦,不管什么事都惯着她。初中毕业后,妹妹到厂里来学徒,嫌师付 要求严格,她就让妹妹跟她学徒,结果连机床上有多少油孔都不知道,就是往油孔里注油这 样的小事也干不好。大哥经常警告大嫂,不要在“炕头上养花”,不要“在工人家庭里培养 贵族小姐”,可大嫂总不以为然。后来妹妹报名去建设新厂房,因吃不了苦只干了3天便开小 差跑回来了。大嫂这才认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错了。这一次她没有再迁就妹妹,同大哥一块 逼着妹妹重新回到工地去。
    作者:韩统良(1933~),黑龙江省呼兰人,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工人,是由党培养起来的 工人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本时期的主要作品还有短篇小说《一张才开头的大字 报》、《换车的时候》等。
    四、短篇小说《我和王师傅》
    发表时间、刊物不详。
    故事梗概:“我”初中毕业以后,怀着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离开家到友谊农场去参加 建设,准备当一名优秀的瓦工。在去火车站的途中碰到了一个二十左右岁的年青工人,外号 叫“烂泥沟”的瓦工。“我”和他一路去农场,受到他的热情帮助。到农场之后,组织上让 “我”跟“烂泥沟”学徒。由于“我”认为“烂泥沟”年轻、工龄短,加上他对“我”要求 严格又不太讲究方式,“我”和“烂泥沟”发生矛盾,吵了起来。经过组织对“我”和“烂 泥沟”的批评教育,互相作自我批评,两个人逐渐和好。后来我发现“烂泥沟”师傅大公无 私,处处为徒工着想,“我”开始尊敬他了。在一次夜间下大雨盖水泥时,“烂泥沟”师傅 为了救“我”,他被砸伤,送到医务室去抢救。
    作者:吴明远(1934~),黑龙江牡丹江市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1949年当理发工 人,1954年开始文学写作,是党培养成长起来的工人业余作家。
    五、短篇小说《撸袖子的小伙子》
    刊于1958年《北方》,获《北方》、《群众艺术》、《黑龙江日报》联合征文奖。
    故事梗概:矿井工程处供销员丁丽到电机厂找生产计划科原科长,说明矿井工程处职工 大跃进,决定将新建竖井提前一个月生产,为鞍钢每天提供1 500吨炼焦煤,要求电机厂 提前一个月交电机。原科长强调生产任务忙,不能提前交货。丁丽去找党委商量,党委让她 到车间去找工人们商量。她到车间后,见到工人大跃进的热火朝天的场面。板报员正在写表 扬王发长的快板诗。王发长不同意,讲述了自己过去如何落后,是在突击队长高铁山的帮助 带动下发起车间大协作的,功劳应归高铁山。丁丽这才知道那个跟着汽车赛跑,撸袖子的小 伙子是突击队长高铁山。当她向车间党支部书记介绍矿井工程处职工如何大跃进,提前建成 竖井,为钢铁元帅升帐,急需一台425千瓦电机时,支部书记告诉她,自从前次高铁山在生产 计划科门外听她向原科长请求提前供给矿井工程处那台电机时,回来即和车间支部商量,为 支援兄弟厂矿大跃进、支持钢铁“元帅”升帐,成立了突击队,已将这台电机装备完了。丁 丽非常感动。
    作者:暮及春(1931~),长期从事新闻记者和文学编辑工作,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六、短篇小说《大老黑》
    发表时间与刊物不详。
    故事梗概:描写垦荒战士拖拉机手大老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他的乐观主义精神。
    作者:王水心(1931~1975),江苏淮阴人。曾任《北大荒文艺》、《完达林垦报》编辑, 是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七、短篇小说《雨》
    刊于1962年2月号《北方文学》。
    故事梗概:一分场没下雨天旱,大家非常焦急。下雨了,总场和各分场领导都给一分场 打电话,询问一分场是否下雨,听说一分场下雨了,大家都非常高兴,开心地笑了。
    作者:郭力(1933~),笔名力戈、戈力,湖北京山人。曾任《北大荒文艺》编辑,是黑 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八、短篇小说《炉火暖人心》
    发表时间、刊物不详。
    故事梗概:人民公社食堂开伙了,三虎子自愿来砌炉子,因为忙乱没砌好,炉子不好烧, 打算第二天重砌。食堂伙食管理员吴老贵为了让社员吃热乎饭,把自家装粮的大铁桶和两节 炉筒子拿来,大铁匠帮助吴老贵做好炉子并安装好,使大家在暖和的食堂里吃饭。
    作者:郭鸿勋(1925~),满族,黑龙江省五常人,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过区长、县委 和地委办公室副主任。另有短篇小说《纠纷哪里来》等。
    九、短篇小说《七月雨》
    刊载时间、刊物不详。
    故事梗概:朱家甸子土地肥沃,水草相连,是个好地方。富农朱万富用“吃粮靠集体、 花钱靠自己”的话,欺骗煽动春发等一些贫下中农不参加集体生产,到草甸子去割草卖钱, 使田地撂荒,社员分不到钱。共产党员甄扣英是车站森工局职工家属,街道妇女主任。丈夫 因公牺牲后,局里领导准备让她在森工局工作。但她坚决响应党的号召,要求上山下乡,于 是带着女儿小玉到朱家甸安家落户。甄扣英到朱家甸后任妇女主任,为了帮助小队长胡满仓 彻底改变朱家甸的落后局面,请求公社党委把发展资本主义祸根的草甸子收归了集体经营。 并调查出地主子女朱万富勾结他在森工局工作的小舅子,假借森工局的名义,雇工割草卖, 从中剥削社员的罪行。事实使广大贫下中农擦亮了眼睛,认清了坏人的破坏活动,提高了觉 悟,积极参加集体生产。甄扣英解决全小队的生产问题之后,在老贫农胡德福的建议下,又 在朱家甸发展党员,建立党小组。
    作者:李赤(1932~1980),原名李继元,又名李慈,祖藉天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 龙江作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北方文学》编辑。
    十、短篇小说《百车宴》
    发表时间、刊物不详。
    故事梗概:“我”接到了俱乐部一封请柬、请“我”于10月1日上午12时到完达山农场环 翠河边当阳桥头去赴百车宴。国庆节这天早晨,环翠河边竖起了千百杆红旗,人们汇集在河 的两岸,有的站在齐腰深的水里,一个挨一个,揭开水上韧如皮革似的漂伐草皮,掏出脚下 千年不化的冰层,用石头泥土铺上基层石,用千年的古木作桥梁,很快就修成了一条连接两 岸的广阔的大路。有人在桥头栏杆上写了“1962年10月1日6时动工,1962年10月1日11时竣工” 的字样。中午时分,一辆辆胶轮大车从四面八方涌来,车上装载着饭菜酒肴,开始了百车宴 。人们非常高兴,吃呀、喝呀、唱呀、跳呀,庆祝大桥胜利通车。
    作者:方文(1923~1978),原名杨礳,河南新蔡人。曾任过解放军文艺社编辑,后调到 黑龙江省文化局创评办工作。
    十一、短篇小说《拔节的高粱》
    发表时间、刊物不详。
    故事梗概:学民18岁参军,25岁转业,在部队入党,回乡从事新农村建社。回家后,他 首先整顿初级社,开除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刘山财出社,领导社员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受到 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表扬。接着,他把初级社变成高级社,使社会主义农村越来越发展, 受到社员们的热烈赞扬和拥护。
    作者:栾之千(1929~1984),黑龙江省双城县人。当过中小学、师范教师和《北方文学》 编辑,参加过1956年全国青年创作会议,是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短篇小说《闹猪瘟的时 候》在建国初期被评为全国短篇小说二等奖。
    十二、短篇小说《并蒂花》
    刊于1959年第4期《北方文学》,同年5月号《人民文学》转载,后收入1979年9月黑龙江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鹰之歌》里。
    故事梗概:周霞、刘玉梅是一对好朋友,两个人同时在一个学校读书,一起响应抗美援 朝的号召参军,一起分配到伞兵部队,一起学习跳伞。但因两人都很好强,要求上进,从而 产生了矛盾。师首长规定,每个伞兵必须在跳满25次强制开伞后,才能跳自动开伞,并鼓励 她们争取做新中国第一名女跳伞员。大家都想做第一名,便暗中鼓劲,展开了无形的竞赛。 周霞与刘玉梅这对好朋友也暗中较上了劲,都想比对方先跳完25次。周霞来“例假”,休息 了几天,被刘玉梅超过去了。谁知就在刘玉梅即将跳满最后一次强制开伞的头一天晚上,也 来了“例假”,眼看到手的第一名就将被周霞抢去。她决定隐瞒过去,继续跳伞。可是她的 这个“秘密”被周霞发现了。周霞知道,如果向上级反映,必然造成刘玉梅的误解,影响两 人的关系;不反映又违犯纪律,不仅给她的人身带来危险,而且会给培养女跳伞兵的工作造 成不利的影响。周霞经过反复思想斗争,决定向教练员反映。刘玉梅被命令停止跳伞休息, 她误以为周霞要抢头名,故意整她。几天不和周霞说话。团支书帮助周霞认识到争头名是个 人主义的表现,要求她去帮助非团员刘玉梅。周霞不但在生活上关心刘玉梅,而且在政治上 关心她,帮助她改正了个人主义的思想。在进行自动开伞跳时,按大小个排队,刘玉梅排在 第一,周霞排在第二。由于紧张刘玉梅没按规定先开了伞,致使周霞的伞未打开就与刘玉梅 的伞绞在了一起。情况万分紧急、周霞当机立断,割断自己的伞绳,利用备用伞先期着陆, 造成两腿受伤。刘玉梅安全着陆,非常感激周霞,决心向周霞学习。她俩在空中排除危险的 行为受到师首长的表扬,称她们是真正的伞兵。“并蒂花”的名字从此在人们口中传诵。
    作者:王忠瑜(1927~),安徽合肥人。曾任志愿军空军部队美术摄影组组长,两次立功, 获朝鲜政府颁发的军功章。后任《空军生活》杂志编辑。1962年调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 专业创作。王忠瑜是个多产的作家,写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到黑龙江后发表的小说有长 篇《海空激战》,短篇小说集《祖国之鹰》等。
    十三、短篇小说《技工老孙》(后改题名《竞赛》)
    1950年工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获《东北文艺》一等奖。
    故事梗概:哈尔滨猪鬃厂的技工受旧社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传统思想影响,思 想保守,不传授徒弟技术,造成新老工人之间的矛盾,影响了生产的发展。经过工会做耐心 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大家认识到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不是给资本家干活挣钱吃饭,而是 给自己干活。在技工老孙的带动下,老工人积极带徒弟,传授技术,互相展开劳动竞赛,使 生产很快得到发展。小说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作者:佟振宇(1921~),黑龙江哈尔滨市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是五六十年代涌 现出的一位工人业余作家。曾在哈尔滨猪鬃厂当过工人、生产工段长兼厂工会副主席。他的 小说很多,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在高潮中》和《在雨季里》等。
    十四、中篇小说《伐木者》
    1958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
    故事梗概:东北解放初期,日伪遗留下来的封建把头制度在小安岭林区尚未根除,伐木 工人还在遭受把头的残酷剥削。后来人民政府在这里建立了营业所,在所长王玉成和现场员 小柳,以及先进伐木工人刘德昆的带动下,发动伐木工人彻底肃清了封建把头制度,调动了 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使林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这篇小说是新 中国建立后最早的一部反映林业生产、生活和斗争的小说。
    作者:陶尔夫(1928~1999),黑龙江铁力人。当过《黑龙江林业报》、《东北林业工人 报》记者、编辑,后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后在黑龙江大学中文系任助教、讲师、教 授。
    十五、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故事梗概:某团参谋长少剑波,带领一支小分队深入牡丹江一带林区剿匪,与匪徒许大 马棒、座山雕等国民党残余匪邦展开了迂回曲折的斗争。最后,侦察排长杨子荣假扮徐大马 棒的副官蓝平,打入土匪内部,以沉着冷静、英勇果敢的精神,挫败匪首座山雕一次又一次 的试探,取得了土匪们的信任,被封为老九。杨子荣与剿匪小分队里应外合,一举消灭了座 山雕匪帮,荡净了牡丹江林区的匪徒。小说出版后,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相继 被改编成话剧、京剧、评剧和电影,搬上舞台和银幕,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向国外发行。
    作者:曲波(1923~),山东省黄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抗日战争时期,在部队做过 宣传员、文化教员、报社记者、团政委。抗战胜利后曾在牡丹江一带领导剿匪。新中国成立 后曾任齐齐哈尔铁路车辆厂党委书记兼第一副厂长。另有短篇小说《热处理》、《争吵》等。
    十六、长篇小说《雁飞塞北》
    196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故事梗概:副团长张兴华是位年轻的革命老战士,是八一农场党委书记兼场长杨海东的 老部下,1942年在开垦南泥湾时,杨海东是营长,他是连长。张兴华是359旅有名的战斗英雄, 垦荒勇将。在一次爆破岩石时,为抢救战友光荣负伤。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转战在华东战场 上。抗美援朝时,他赴朝作战。1958年响应党的号召,转业到北大荒,被杨海东要到八一农 场。张兴华听说杨海东要开垦大雁岛,便主动请缨,被任命为八一农场大雁岛分场党委书 记。大雁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个棒打獐子、瓢舀鱼的好地方。但三面临水,一面是沼 泽地,开春以后,交通断绝,无法出入,被称为“孤岛”,开发很困难。从前日本鬼子想开 发没有成功。张兴华凭着他那一股敢打敢冲、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在农垦局和八一农场总 场的领导下,团结广大垦荒战士,虚心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不断修正错误,战胜了沼泽地 不能通行,轻湿地不能开垦,粮食油料供应不便等等困难,终于获得了农业大丰收,在“孤 岛”上建起了一个新兴的城镇。
    作者:林予(1930~?)原名汪人以,北京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协专业作 家。曾在部队做过文化教员、助理员、创作员、《解放军文艺》编辑和《北大荒文艺》编辑。 另有:短篇小说集《我们的政委》。
    十七、长篇小说《钢铁巨人》
    1966年人民出版社上海分社出版。
    故事梗概:中苏关系破裂后,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的干部、工人们,在苏联单方面撕毁 合同,撤走专家,缺少设备和原料的情况下,在厂党委的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的革命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创造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3万吨重型水压机。小说出版后,很 快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剧本,搬上银幕。
    作者:程树榛(1934~),江苏省邳县人。1957年天津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富拉尔基重 型机械厂当技术员,一直坚持业余文学创作。本时期另有短篇小说《第一次会见》、《红线 上升的秘密》、《老钳工的骄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