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的文学评论
一、评论《学习鲁迅永远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
刊于1976年第10期《黑龙江文艺》。
内容简介:文章说,鲁迅的后期,“随着中国革命的不断深入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
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则毫不悲观,充满信心,无限热爱毛主席,无限信赖党中央,为无产阶级
革命奋战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赤胆忠心和高度觉悟。”接着
文章着重论述了从1927年到1936年间鲁迅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同国民党反动派和革命内部
“托派”进行的几次斗争。文章最后批判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党夺权的罪行,号召“在同王
张江姚反党集团‘四人帮’的斗争中,我们要象鲁迅那样永远进击,向着共产主义的大目标,
奋勇地斗争下去!”
作者:叶伯泉(1942~1998),笔名江南,四川长寿县人,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为《求是
学刊》编辑、黑龙江大学副教授。另有《要敢于写出人物的感情波澜》、《努力表现时代精
神的作品》等数十篇评论与论文。
二、评论《“写中间人物”何罪之有?》
刊于1979年4月12日《黑龙江日报》。
内容简介:文章指出:“自从江青伙同林彪等人炮制‘文艺黑线专政’论,把‘写中间
人物’凑成一‘论’,作为‘黑八论’的‘代表性论点’抛出来之后,‘中间人物论’便成
为‘四人帮’手中任意挥舞的一根棒子。这根棒子十分凶恶,它打击了许许多多的作家作品,
使一些人冤死九泉之下,一些人‘余悸’难消。‘中间人物论’,在文艺理论上掀起了一股
反动的‘左’倾思潮,至今还成为繁荣文艺创作的一大障碍。象这样反动的谬论,理应彻底
推倒,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可是,有人却认为‘中间人物论’是碰不得的。原因是,“文化
大革命”前我们也批判过‘写中间人物’的主张,推倒了‘中间人物论’,岂不否定了当年
的批判吗?于是,就有人出来公开发表讲话和文章”,重弹“‘写中间人物’是资产阶级”的
老调。并且认为“写中间人物论”是三年困难时期产生出来的“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谬论”。
文章从1962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前后的具体情况,
指出邵荃麟提出“写中间人物”这个主张,不但不是资产阶级的主张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
的谬论,而且恰恰相反,正是针对当时文艺创作中存在的“左”倾思潮,把人物都写成“红
脸英雄”而提出来的。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前批判“写中间人物”就是错误的,其结
果导致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提出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作者:易佳言(1937~),原名彭放,另一笔名尔川,四川南充人,省作家协会会员。现
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另写有《大跃进“民歌”
与新诗道路》、《拨掉“四人帮”在文艺理论上的一面黑旗——批判“根本任务”论》、《
一个炮制“阴谋文艺”的谬论——批判文艺创作要从“路线出发”》等数十篇文学评论与论
文。
三、论文《论人性与阶级——文艺战线一条重要的经验教训》
刊于1979年第一期《文艺百家》,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理论卷》第1集上卷,获黑龙
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内容简介:文章围绕长期以来文艺界关于人性与阶级关系,对“人性论”的问题进行理
论上的探讨。首先针对历史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与批判,认为过去不但没有划清马克思主义
与资产阶级在人性论上的界线,反而在理论上造成了很大的混乱,给实践带来了极为严重的
后果。文章指出:“多年来,围绕着人性与阶级的关系,对‘人性论’的问题进行过多次批
判和斗争。这些批判和斗争不但没有划清马克思主义阶级论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界线,反而
在理论上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在实践中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文章指出,“在无产阶级
专政的国家里,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当然是要受批判的。问题在于什么是资产阶级人性论?
文艺作品表现人性、人情是否就是资产阶级或修正主义?”其次,文章批判了林彪、江青一伙
打着批判“人性论”的旗号,在文艺战线上疯狂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的罪行,把大批作家打
成“反革命”,把大批作品打成毒草,在文艺领域实行“三光”政策。最后作者力图用马克
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的发展中,阐明人性与阶级的关系,同时论述了无产阶级是
最有人性的阶级,无产阶级文学应充分表现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作者:曲若镁(1935~),山东龙口人,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系主任。另有《爱的大蠹,憎的丰碑——评〈天安门诗抄〉》、《文艺与精神文明建设》等。
四、文艺研究《琐谈细节描写真实》
刊于1979年第1期《文艺百家》。
内容简介:作者从人物性格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社会环境与自然景物的描写等方面
论述了细节真实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文章指出,“细节真实是现实主义的一个必备的条件。”
作者认为恩格斯在给英国女作家哈克纳斯的信中说:“现实主义是除了细节真实,还要真实
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就证明细节真实是现实主义的一个必备条件。接着,文章
从“思想的表现”、“人物描写”两方面论述了细节真实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张镇(1936~),山东招远县人,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
研究所副所长,助理研究员。另有《学习鲁迅,振兴中华》、《人物形象塑造琐谈》等。
五、专著《写戏漫谈》
1979年9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论述写作剧本的专著,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剧本写作的基本知识,对剧本写作有
一定的指导意义。除《写在卷首》一篇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全盘否定优秀的传统剧目和革命
现代戏的成就,强令推行“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和说明写作本书的目的外,其他各篇都是
谈戏剧创作理论的,计有:戏剧文学的基本特征、题材的产生和选择、剧本的灵魂、人物,
戏剧的中心、什么是典型人物、“无情未必真豪杰”、戏剧冲突、表现矛盾冲突的一些问题、
主线与副线、戏剧情节结构、谈“悬念”、写剧情提纲、关于分幕分场、人物的上下场、穿
插与过渡、重场戏、具体描写和构思、衬托与对比、瞻前顾后、点题和命题、台词、什么人
说什么话、唱词是剧诗、唱词的韵辙等,比较系统和全面。
作者:李安恒,安徽人,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
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六、专著《漫谈小说创作》
1980年8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作者在《写在前面的话》里说:“这不是一本小说作法之类的书,而是一本
按照小说创作的一般程序,比较有系统的谈小说创作中的一些基本知识的书。”全书共14章,
每章又分作若干个小题目。第一章创作的准备;第二章创作的广阔天地;第三章作品的灵魂;
第四章写好人物性格的历史;第五章结构的艺术;第六章典型——熟悉的陌生人;第七章典
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第八章人物描写的艺术手法;第九章耐人寻味的细节;第十章令人神往
的景物描写;第十一章语不惊人死不休;第十二章作家的创作个性——风格;第十三章艺术
辩证法;第十四章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作者:王敬文、杨治经
王敬文(1936~),河北省乐亭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
现为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副编审。另有《论锦云王毅的小说创作》、《艺术探索的得失——
张抗抗小说创作琐谈》等。
杨治经(1938~),山东平度县人,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为黑龙江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在省内外刊物上发表有《艺术典型新探》、《马克思的实
践的美学观对美学研究的重大贡献》等数十篇文学评论与论文。
七、评论《关于爱情描写的通信》
刊于1981年第6期《哈尔滨文艺》。
内容简介:
这是一篇用书信的语气写作的一篇文学评论,作者以编辑的身分对作品提出关于两篇小
说爱情描写的意见,使人感到既实际又诚恳。《云》的故事情节是:素芬和大明是下乡知识
青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两人一起考上了大学,共同的生活遭遇和甘苦使他们相爱了。
由于娟子的插足,使大明与素芬的关系破裂,爱上了娟子。文章认为,小说的作者虽然写出
了“三位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慕与追求,幸福与痛苦,矛盾与冲突,但读者看到这一切似乎都
是根源于性爱,而看不到促使他们的感情和行动的发展变化的更深的思想和社会的原因,看
不到他们之间的爱情关系和矛盾纠葛同现实生活的内部联系,这就不能不大大削弱了作品的
思想性和教育意义。如果不局限于表面的性爱和情欲的描写,能够深挖一下大明灵魂深处的
东西,揭示他所以喜新厌旧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影响,这篇小说就会比现在深刻得多了。”《
虹》的基本情节是:月梅是一个画家的女儿,下乡知识青年,因父亲是“反动艺术权威”,
没有资格升大学,返城后做了清洁工。因与青年工人叶帆有共同的志趣(喜爱文学)而相爱。
月梅的父亲心有余悸,极力反对女儿同一个喜爱文学的青年结合,使他们的爱情一度受挫。
文章认为小说的主题思想是有意义的,揭露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极左路线给青年人的爱情和婚
姻造成的危害。但由于小说作者缺乏实际生活感受,是在近年来这类小说的影响下而创作的,
带有很明显的模仿痕记,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所以不可取,希望作者深入生活,要有独创
性。
作者:黄益庸,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任《北方文学》副主编,写有《诗味与比兴》、
《写诗与观察生活》、《抒情诗要抒发真挚的情感》、《关于朦胧诗和新诗发展道路的断想》
等很多文学评论文章。
八、文学研究专著《美学简论》
1985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获第三届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内容简介:该书系统地探讨了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对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特征
及其相互关系,美学范畴,艺术美的创作法规,艺术辩证法和审美教育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作者:张松泉(1934~),湖北广济县人。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
任、副教授。另有《共同美问题初探》、《艺术规律概说》等论文。
九、文艺研究《艺术真实论》
刊于1981年第6期《文学评论》。
内容简介:文章指出:“艺术真实是文艺基于客观现实反映事物特征而能引起欣赏者真
实感的艺术属性”,表现事物特征是构成艺术真实的基本要素,“而对事物特征的忠实描写
是取得艺术真实的基本方法。”
作者:张超(1948~),现为黑龙江大学中文系讲师,省作家协会会员。另有《艺术真实
续论——兼谈不同意见》、《关于文学活动系统的人为性》等。
十、评论《憨中有美,旧里出新——读〈牛犊的婚事〉小记》
刊于1982年1月号《北方文学》。
内容简介:作者认为张有德的《牛犊的婚事》“深刻而又真实地反映了我们这个新旧交
替的伟大变革的时代”,小说作者着重刻划了牛犊的“憨”。然而牛犊的“憨”,并非是那
种不通情理的“认死理、爱逞强”,而是“敢于同不正之风斗争,能够促使社会健康发展所
不可缺少的品质”,人们所需要的“真善美”!故而玉秀认为“他那过于直的心眼,实在比那
位大学生的歪心眼强”,从此对他产生“由衷的喜爱”。另外,作者认为小说作者笔下牛犊
的“憨”,也不同于以往其他作品人物的“憨”,牛犊的“憨”具有“时代高度的‘新质’。”
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因此,“既不同于以往的傻女婿、呆秀才,又不同于今天的陈景润、袁
运生,甚至与韩宝山也大相径庭”,能够“旧里出新”。小说选材集中,结构严谨,也是小
说成功之处。
作者:李福亮(1946~)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另有《在悲哀中煅造国民性格——常新
港小说论》、《从童心说到父母心》、《〈黄瘸子集团的女贼〉及其系列:俗中有雅》等评
论。
十一、文艺研究《一个值得重新探讨的问题——论普通人在文学中的地位》
刊于1985年第6期《文艺评论》。
内容简介:文章说:“随着描写‘高、大、全’式的英雄为特点的极左文艺创作路线的
覆灭,文学作品中涌现了大量为群众所喜爱的普通人形象,是极为可喜的事情。它体现了党
的“双百”方针的巨大威力,表明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得到了恢
复和发展。”文章在批判新时期出现的写英雄人物、写本质的同时指出:“因此要确定社会
主义文学的性质和特征,只能从描写对象和表现内容的人民化而不是英雄化上去考虑。描写
普通人、反映普通人的愿望和要求,这是社会主义文学真正进步和伟大之处。”因为普通人
始终是社会前进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其次,文章指出:“在社会主义时代,英雄和普通人没
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之间有着较多的重合点。”
作者:张景超(1943~)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大学中文系讲师。曾先后在省内
外刊物上发表十几篇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论文。
十二、访问记《许觉民和他的“人生的道路”》
刊于1984年第1期《文艺评论》。
内容简介:文章记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许觉民的文
学评论价值和他对文学评论工作的真知灼见。文章说,许觉民的评论,“早在60年代就给人
以深刻的印象”,“他的文章,不仅标志 着他一步步走过的创作道路,同时更重要的是记叙
了中国文坛的重大现象和发展轨迹。”许觉民评论的视点,“不仅仅放在作家作品上,也密
切注视着文艺论坛上的风起云飞,参与文艺理论的争鸣和讨论。”接着文章又介绍了许觉民
对文学评论工作的真知灼见。引许觉民话:“我最注意的是理论修养。因为搞评论,不仅需
要有作家同样的观察生活的眼光,同样的分析力和洞察力,另一方面,他还要站在理论的高
度去把握作品。没有理论修养,不能从理论的高度去看待创作实践,去把握作品,仅凭感受、
印象,是很难搞好评论工作的。”他希望评论工作者要注意“实际问题”,“增长知识,丰
富积累”,加强宏观研究。
作者:韦健玮(1954~),黑龙江望奎县人。曾任《北方文学》编辑、《文艺评论》编辑。
另有《历史·土地·人》、《知青文学,困难重重的逾越》等评论文章。
十三、评论《美好人性之歌——谈王毅作品谈片》
刊于1985年第5期《文艺评论》。
内容简介:文章主要论述王毅作品中的人性美。文章说:“他是知识分子,像许许多多
和人民血肉相连的知识分子一样,他善于体会生活于最底层的普通劳动者的美好天性。他从
那些貌似浑浑噩噩的芸芸众生身上,发现了矿藏。《瑟瑟江中》被生活欺骗了的大闺女,孤
立无援,只身登船,临产时刻而无亲人照应。素昧平生的乘客同舟共济,为迎接新生命的诞
生着实忙乱了一番。《六奶奶》里那个82岁的老人,与世无争,凭着善良正直的劳动妇女的
良知,她敢作敢当:冲散斗‘走资派’的会场,给被隔离的‘牛鬼蛇神’送吃喝,又救人于
垂危之时。《不该将兄吊起来》,在有限的篇幅中,他笔下的一切都是鲜明的,但并非简单
化,更不是直露。这里没有大恶棍,也无大善人,在阶级的、历史的、社会的种种原因的玷
污和遮蔽下,美好的人性之光仍在流动。《“大能人”趣话》写农村实行多种经营后,妇女
在家庭生活中地位的变化。《草莓爷爷》写农村实行责任制后,农民觉悟的提高,人心的变
化。在他的笔下,人性的趋于完善离不开政治,离不开经济形势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他的
作品的确显示了人性的魅力,但是,在写人性上还缺乏应有的深度。因此,读完他的作品往
往有所感而较少有所思,所感也有待强化。”
作者:李佳(1930~),原名李家兴,女,上海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当过《北方
文学》编辑,现为《文艺评论》主编。另有《话剧事业在跃进》、《坚持党的文艺路线,积
极上演现代剧目》等许多评论文章。
十四、文学研究《试论黑龙江散文的艺术特色和创作风格》
刊于1984年第2期《学习与探索》。
内容简介:文章说:“建国以来,在党的培养下,黑龙江涌现出一批散文作家。有些人,
如谢树、门瑞瑜、鲁秀珍、张抗抗、丁继松、平青、赤叶等,在散文创作上已取得了颇为可
喜的成就,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尽管他们尚未象岭南散文作家那样形成独树一帜的
作家群或文学流派,但已用自己的艺术实践体现出黑龙江散文的某些特色和风格。”作者认
为,黑龙江散文的艺术特色和创作风格,主要表现在题材的选择、景物的描写、语言的运用
三个方面。除此,还有借景言事,叙事铺陈,写人表意,形神兼备,议论精辟,鞭劈入理,
质朴自然,直抒感情等特点。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和缺欠,如散文样式不够,形式变化少,
表现方法老化,有些散文题材面窄,主题开拓不深等,有待黑龙江散文作家继续努力,使黑
龙江散文更上一层楼。
作者:铁峰(1936~),原名牛金山,吉林省镇赍县人,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为黑龙江省
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另有《深入生活,繁荣创作》、《创作需要激情》、《谢
树散文艺术管窥》、《鲁琪短篇小说集〈妻子〉的艺术特色》等数十篇评论与论文。
十五、专著《现代诗人风格论》
1985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获黑龙江省1984~1985年度文艺创作一等奖。
内容简介:该书论述了郭沫若、贺敬之、臧克家、严辰、李季、闻一多、郭小川、艾青、
李瑛、张志民10位诗人的艺术风格。作者把中国历来对风格比喻的形象的描绘方式与西方系
统的分析方法相结合,对诗人的艺术风格既作形象的综合概括,又分侧面进行具体分析。使
读者既了解到诗人风格的艺术境界,感悟联想,又能够掌握它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独特性。
作者:任愫,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为黑龙江省宣传文教管理干部学院文化艺术管理系主
任、教授。另有《神形活现,情趣盎然——论张志民诗的艺术风格》、《试谈诗歌的艺术分
析问题》等很多评论文章。
十六、文学研究《略论报告文学的类型和趋向》
刊于1984年第3期《学习与探索》。
内容简介:文章说:“报告文学在它几十年的发展中,特别是近年来,经过作家的辛勤
探索,已可约略看出其中各种不同的特色”。第一种可以名之为“叙事”体,第二种叫做“
记人”体,第三种叫做“集纳”体,第四种叫做“随感”体,第五种叫做文学特写。从目前
情况来看,报告文学的路子还不够宽阔,品种还不够丰富。在上述五种类型的报告文学中,
以第二种“记人”体最为发达,“叙事”体、“集纳”体和“随感”体较少。文章最后指出:
“应该让报告文学作家放手采用各种方式,运用好这种‘轻武器’,让各种风格、样式的报
告文学之花竞相开放。”
作者:张春宁(1934~),四川成都人,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为牡丹江市教育学院副教授。
曾先后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数十篇文学评论、文学研究论文。
十七、文学研究《〈沉睡的大固其固〉断想——兼论新时期北大荒文学大趋势》
刊于1985年第6期《文艺评论》。
内容简介:文章认为《沉睡的大固其固》的作者“在这里不仅是在追寻作者自我的一种
解脱,而且它超越了作者的自我,转向了通过原始神话原型来客观地考察这块土地上的民族
文化意识的特征;通过人物性格的不同命运与原始神话原型的繁衍变化,从较高的方位窥测
民族文化意识发展的轨迹,结果流出了一曲有意识唱给民族魂的歌。”
作者:喻权中(1954~),笔名泉淙、晓宇,哈尔滨人,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为黑龙江省
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另有《评长篇小说〈渔岛怒潮〉》、《评〈童年的回忆〉》
等。
十八、专著《诗的技巧》
1984年10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该书从创作角度系统地讲解诗歌的写作技巧:怎样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扑
捉形象,获得创作的灵感和激情;怎样腾飞想象,进行构思和提炼诗的主题;怎样炼字炼句、
创造意境和含蓄诗味等等。诗中还引用了许多中外著名诗篇,剖析了它们的思想内容和写作
技巧,同时,还分析了诗歌创作中各种常见弊病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了克服这些弊病的方法。
讲解具体深入,对诗歌创作者有一定的教益。书的前面有谢冕作的《序言》,全书共11章。
第一章诗与诗人;第二章灵感——诗的触媒;第三章感情——诗的生命;第四章,第五章构
思——生活的诗化过程;第六章意境——诗化了的生活;第七章诗——贵在含蓄;第八章诗——
语言的艺术;第九章形式——诗的存在方式;第十章风格——诗的个性;第十一章创作与欣
赏。
作者:谢文利、曹长青,曾在黑龙江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后分配到黑龙江青年出版社
任编辑。
十九、评论《读蒋巍的报告文学琐谈》
刊于1985年第3期《文艺评论》。
内容简介:文章说,蒋巍是黑龙江省一位青年作家,“他执拗地追求文学,敏锐地观察
生活,注视着错综复杂的现实,以塞北都城哈尔滨的生活为创作素材,倾注全力于报告文学
之中。自从发表了《大洋的此岸和彼岸》(与贾宏图合作,获第二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他对报告文学的创作,竟一发而不可止,已引起了文学界的注目。”作者认为蒋巍的报告文
学表现了大时代的脉搏,奏响了爱国主义的主题歌,努力“去探求人的灵魂的美的奥秘,已
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作者:刘树声(1927~),哈尔滨人,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过哈尔滨市文联秘书长、《
哈尔滨文艺》副主编。另有《山药蛋及乡土风格》、《关沫南的乡土文学风格》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