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二人转(包括拉场戏、单出头)
二人转,旧名有蹦蹦、双玩艺儿、对口、编曲等称谓,由二人演唱,分上下装,(一旦一
丑),化出化入,载歌载舞。拉场戏早期叫拉场玩艺儿,分人物行当。单出头由一人演唱。一
个班底演出三种形式。
二人转大约于19世纪30年代传入黑龙江地区。王枚罡著的《关于承德避暑山庄清音乐会
的由来》一书载:1829年(清道光九年)热河副都统英和发配到黑龙江时,带来一个蹦蹦戏班,
艺人有朱德时、何世来、小红鞋、迷三屯等人,曾演出于肇东、肇州、肇源一带。《双城县
文艺志》记载:1863年(清同治二年)河北乐亭县蹦蹦艺人蒲树清(兼唱东北大鼓)将蹦蹦带
入双城。
清同治以后来黑龙江的二人转艺人逐渐多了起来。1870年(清同治九年)前后,有蹦蹦艺
人穆宗堂到宁古塔传艺演出,并收齐兰亭等人为徒。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有辽西蹦蹦艺
人李鹏率班来宾州府(今宾县)演出《狠毒计》、《井台会》等蹦蹦和拉场戏。1904年(清光绪
三十年),有辽西莲花落艺人傅金财(艺名傅七石子)来肇源、呼兰一带演出《锔大缸》、《
西厢》、《蓝桥》等蹦蹦,并于兰西县榆林镇落脚扎根,收徒传艺。
光绪年间后期到民国年间初期,以傅金财为代表的蹦蹦艺人创立了具有黑龙江地方特点
的北路蹦蹦,改冀东语言为黑龙江地方语言,以唱取胜。清末,黑龙江出现一批有名望的蹦
蹦艺人傅金财、刘文生、翟福、陆宪文等。还出现一批有名唱手金海楼、张万贵等。流动演
出于松花江南北,特别是农村送粮沿途的大车栈。傅金财和刘文生的蹦蹦戏班和北派名丑盖
清和常年活动在江北一带,号称北路蹦蹦。有“北路蹦蹦以唱见长”和“全靠唱”之说。
光绪年间后期,出现了一种拉着唱的形式,当时叫拉场玩艺儿,有了拉场戏的雏型。据
早期老艺人说:“黑龙江的拉场戏,到清代末期有《包公赔情》、《回怀记》、《梁赛金擀
面》、《小天台》等三、四十出。拉场戏的剧目主要来源于莲花落和蹦蹦及其他戏曲、曲艺
节目。对口唱和拉场玩艺儿的音乐,过去统称蹦蹦音乐,曲牌在长期演唱过程中不断丰富发
展,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说。
那时的演出,只有简单的化妆、服装、道具,以油腊灯照明;演出场地也很灵活,广场、
土台、大车店、茶社、小舞台、戏棚、住屋内都能演出。
1910年前后,吉林省著名蹦蹦艺人程喜发专程到宁古塔访齐兰亭,并同台演出。与齐兰
亭在宁古塔演出的还有大粉白桃、董大架子、大老丁、曹麻子等人。
民国元年(1912年)宁安县在小江沿十五号船口搭戏棚一座,演出蹦蹦戏。同年,翟福与
楼上红蹦蹦戏班经珠河(今尚志)、东宁到海参崴,在松竹舞台连演3个月。
1918年(民国7年)通河县戏曲改良所发出简章,提出“改良戏曲,禁唱狎亵的蹦蹦戏”。
1927年(民国16年)佳木斯警察署下令“禁绝唱演蹦蹦戏”。警察罚艺人于俊良大洋10元。
民国年间,由于来黑龙江的移民日渐增多,村镇、商贾日趋发展,因此关内和辽西的莲
花落和蹦蹦艺人相继来黑龙江献艺谋生的也越来越多。当时,有10余伙蹦蹦沿安达至北安间
的48个客栈(轮子窑)轮流演唱。后被称为大道沿玩艺儿。
北路蹦蹦开创人傅金财在兰西先后收张万贵、崔盛金、宋喜和、张景海为徒,传授北路
蹦蹦,后有“南浪北唱”、“北腔亮”之说。张万贵于1933年在兰西县榆林镇收宋万山、宋
有、赵连义、王新4人为徒,传授北路蹦蹦。宋万山和宋有,继承师传,成为北派最有成就的
代表人物。这时期有名的北路蹦蹦戏班还有徐生和吕鸿章蹦蹦戏班,四朵大菊花蹦蹦戏班以
及四喜班等,活跃在松花江以北一带。
1933年4月27日《泰东日报》载:“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
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这是黑龙江地区第一次出现
的二人转称谓。
1935年以后,哈尔滨、佳木斯相继开设了很多演唱蹦蹦的茶社。仅哈尔滨市在1940年前
后就有六、七个蹦蹦戏班在各茶社演出。在各种艺人竞演中,观众推认宋万山、周文有、于
守和、邵六子为北派唱手四大名将。随后又出现了石玉玺、王庆顺、王海楼、徐生四大名丑。
日伪当局经常以“有伤风化”、“影响治安”,甚至以“悬灯匪”为罪名,对二人转的
演出加以限制、禁止和破坏。1938年《安达县志》载:对蹦蹦戏“官府以其有伤风化时加禁
止,虽未净绝根除,然亦不如从前之盛也”。二人转艺人常常遭到污辱和迫害。双城县的警
察“金扒皮”将艺人方庆祥、何显贵用砖头擦破脸皮,剃掉眉毛。张海山在青冈演出时,遭
到警察的毒打,虽则如此,有些艺人还坚持常年在农村演出。桦南县一带有鄂喜发和水上漂;
兰西县一带有张万贵、宋有、崔盛金;阿城县一带有李祥;绥化县一带有吕鸿章、张海山、
蔡兴林;讷河县一带有李泰、胡景歧、王德臣及四朵大菊花;佳木斯一带有陆宪文、郭文宝;
克山县一带有四喜班;双城县一带有王五丫、赵忠臣、范致生、潘永贵;呼兰县一带有徐生。
这个时期,二人转艺人们编演了一些反映抗日的段子。如胡景歧在演唱《蓝桥》中的八出戏
时,自编反抗日本侵略的段子。张勤(艺名跟头怪)和康大腊被抓去当劳工,在工棚子里唱“
满洲赞”:“听我把‘满洲赞’唱一唱,从打日本进中国,黎民百姓遭了罪。车上捐,马上
税,家家盖的更生被……”
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当时吕鸿章、徐生、苏凤林等正在呼兰县与兰西县交界处
演出,听说东北解放的消息,一连数宿免费为农民演唱二人转,和农民们一起庆祝祖国光复。
1946年5月,绥化县正黄五农民业余剧团成立,主要演唱《西厢》、《蓝桥》、《杨八姐
游春》、《打鸟》等二人转节目。
1946年冬,从延安来的一批革命文艺工作者,陆续到达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北
安、牡丹江等地,向民间艺术学习,与二人转艺人合作,改进和发展二人转艺术。寄明记录
了郭文宝的蹦蹦唱腔;马可在刁翎记录了张贵和演唱的民歌和二人转。鲁迅文艺工作团、东
北文艺工作二团、西满军区文艺工作团派人下去采访或请艺人上来搜集整理蹦蹦音乐;并配
合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创作了新蹦蹦戏《光荣灯》、《姑嫂劳军》、《土地还家》、《农家
乐》等节目。王家乙、李百万同二人转艺人胡景歧、赵福春合作,创作了《全家光荣》。几
个文艺团体相继演出于东北解放区的大中城市。东北文艺工作一团、合江省鲁迅文艺工作团、
松江省鲁迅文艺工作团到朝鲜慰问志愿军时也上演过《全家光荣》。这年,郭文宝、胡景歧、
赵福春3位二人转艺人先后参加了鲁迅文艺工作团和东北文艺工作团一团。
解放战争期间,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绥化等地有许多二人转班社除上演传统
节目外,还创作演出了一些现代题材的节目;新的文艺团体也相继创作演出了一些反映土地
改革、支援解放战争、发展生产等蹦蹦戏,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出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二
人转第一个兴盛时期。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市、县根据文化部“改戏、改人、改制”的要求,
自1950年开始,加强对民间艺人的领导,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1951年黑龙江省和松江省文
教厅分别派人深入各县调查民间艺术状况。同年松江省文教厅迟俊德撰写了《关于审查和修
改民间曲艺》的文章。1951年,黑龙江省和松江省都建立了民间艺术队。
1952年《松江文艺》分别发表温长淮,刘大撰写的文章,批评五常、阿城、鸡西等地二
人转艺人的低级淫荡表演。黑龙江、松江两省分别举办二人转艺人短训班或邀请二人转艺人
参加戏曲改革会议,传达学习戏曲改革精神、提高认识,改造思想,审查节目。1952年,二
人转艺人郑小霞(女)参加松江鲁迅文艺工作团。之后,哈尔滨北市场出现第一批演唱二人转
的女演员,其中有陈素秋、张丽文等。1953年1月,黑龙江省文化局在齐齐哈尔市举办全省二
人转艺人训练班,副局长高云梯组织艺人学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挖掘、整理传统二人转作
品,创作、改编现代题材二人转作品;并编印一套小丛书(20多种)向全省各地推广。这时期,
黑龙江、松江两省通过举办二人转艺人训练班等形式,挖掘整理、改编、创作出《一片好心》、
《新婆媳》、《木匠迎亲》、《包公赔情》、《花园会》等一批二人转、拉场戏节目。还出
现了一批有成就、有影响的演员、作家、编曲。李泰、胡景歧改编的二人转《姚大娘捉特务》
曾为梅兰芳演出。还在讷河附近查哈阳农场为联合国考察细菌战的六国代表作过演出。1953
年李泰、胡景歧随赴朝慰问团在朝鲜演出了《三只鸡》,受到志愿军的欢迎。
各市、县从1953年开始相继建立了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民间艺术团(队)。以演唱
二人转为主的业余剧团及零散二人转艺人遍及多数市县城乡。
1954年3月黑龙江省文化局在齐齐哈尔市举行了黑龙江省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大会。《蓝
桥》、《劝夫备耕》、《李桂英控诉》等节目获集体奖。3月23日《黑龙江日报》发表黑龙江
省文化局副局长高云梯题为《民间艺人团结起来,积极为总路线服务》的文章。1954年松江
省举行了第一届民间戏曲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双城县演出的二人转《寒江》获集体奖。
1954年8月黑、松两省合并后。成立了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剧院,设有地方戏队。黑龙江省
文化局曾召开数次工作会、座谈会、训练班、讨论研究二人转如何繁荣发展,如何提高艺术
质量以及挖掘、整理、改编传统节目和反映现代生活等问题。还为纠正歧视二人转艺人现象
做过调查并要求各市、县加以纠正。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二人转又出现了一个较前更为兴盛的时期。1956年4月到1963
年12月,在黑龙江省文化局先后举办的5次文艺会演中,均有二人转、拉场戏、单出头参加演
出。第一次是黑龙江省文化局和团省委联合举办的黑龙江省民间艺术优秀节目选拔演出会,
有14个二人转节目参加演出;第二次是1957年2月举办的黑龙江省民间艺术会演大会,有30多
个二人转节目参加会演,并有一批优秀节目和优秀演员获奖;第三次是1958年举办的黑龙江
省第一届曲艺会演,有20个二人转节目参加演出,其中的《小两口大跃进》、《标兵苏广铭
》等5个节目被评为优秀节目。根据会演大会的决定:《小两口大跃进》、《接姑娘》、《红
月娥作梦》等3个节目参加了8月初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首届曲艺会演大会,周恩来总理
观看了演出,并与演员合影留念。与这次全省会演的同时,还举办了二人转优秀节目传授班,
推广了《小两口大跃进》、《标兵苏广铭》、《人民大桥》、《西厢》、《二大妈探病》等
节目。第四次会演是1959年4月在哈尔滨市举行的黑龙江省文艺会演大会,有《大喜的日子》、
《花园会》等二人转、拉场戏节目演出受到大会的好评。第五次是1963年12月举办的黑龙江
省二人转、拉场戏观摩演出会,有4个节目获优秀创作奖、5个节目获创作奖、4个节目获改编
奖、10几个节目获优秀演出奖、3个节目获演出奖。
1962年春节过后,郑小霞和吴喜云等演唱的《莺莺听琴》,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
阳钦听后对省委书记王一伦说:“农民最喜欢二人转,我们要发展二人转艺术,二人转能转
出粮食来”。
到1962年12月,全省民间艺术团(队)已由1957年的35个发展到58个。哈尔滨市民间艺术
团最大,号称哈尔滨大团。当时演出的现代二人转节目占经常演出节目的40%。一些出版社出
版了许多二人转节目。1963年,黑龙江省戏曲学校成立地方戏科,开始培养二人转人才。1963
年春及1965年10月,黑龙江省文化局先后组织文化工作队、地方戏演出队,到肇东、哈尔滨
、嘉荫等10余个市县两次演出5个多月。1963年12月,宾县民间艺术团荣获全省上山下乡先
进表演团体奖。这一年,海伦县民间艺术团在农村演出7个月。《黑龙江日报》于1964年4月
4日发表了中共海伦县委宣传部撰写的文章《二人转“回娘家”》。
“文化大革命”期间,二人转遭到严重破坏。全省58个市、县的民间艺术团(队)全部被
解散。有些二人转领导工作者、老艺人、骨干演员、创作人员和理论工作者,被打成“走资
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黑线人物”、“反动艺术权威”、“牛鬼蛇神”,遭到批判和游
斗。有的还被关进“牛棚”和监狱。全省一千五、六百名从事二人转专业人员,有的被下放
到农村插队落户;有的被分配到城镇的小工厂或商店幼儿园;有的刷大桶、卖冰棍维持生活。
有的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迫害,含冤而死。黑龙江省戏曲学校的地方戏科也被迫停办。
但在广大农村,二人转仍在演出。1974年呼兰县莲花公社剧团成立,以演二人转为主。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拨乱返正,落实政策,二人转事业迅速恢复,并获得发
展,出现了又一个兴盛时期。
1977年黑龙江省文化局转发了文化部关于恢复地方剧种的通知。1979年4月首批40名二人
转工作者被接纳参加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黑龙江分会。1979年4月、5月,黑龙江省群众艺术
馆分别在哈尔滨市和肇东县举办了二人转学习班和二人转老艺人传统剧目挖掘训练班。1980
年末,恢复和重建的市、县民间艺术团达25个。
1979年以后,编辑出版发行了《传统二人转选》、《艺术研究》丛书(二人转专辑)、《
二人转作品选》及其他许多丛书、单行本。
自1980年以来,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第二书记李力安每到海伦、安达、德
都、呼兰、富锦、双城等地视察工作或参加会议,都首先观看二人转演出、并鼓励二人转工
作者为发展二人转多做贡献。1982年3月,黑龙江省文化局副局长张连俊到黑龙江省艺术研究
所视察工作时提出:“……二人转是主攻方向,要多花力量做出成就……”,随后,黑龙江
省艺术研究所组织调查组,从4月到6月,先后到哈、齐、佳、鹤等4个市、15个县、4个镇、
社对二人转现状做了调查。1982年8月东北三省二人转学术研究座谈会在黑龙江召开。双城、
呼兰、海伦三县的民间艺术团和呼兰县莲花公社剧团与海伦县东风公社剧团为会议演出了6
台文艺节目。张连俊在座谈会讲话中提出:“二人转在东北诸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
当前黑龙江的情况,应把它摆在重点发展的位置上”。1982年9月,黑龙江省文化局召开二
人转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二人转艺术工作摆在我省艺术建设的重点发展的位置上,实
行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
1982年9月,双城、海伦两县民间艺术团应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演出公司的邀请,在哈尔
滨市作汇报公演,并分别为省、市文艺界和省委领导作专场演出。9月22日在花园宾馆向中
共黑龙江省委和政府领导汇报演出《锔大缸》时,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说:“这
样地方戏可以登大雅之堂”。1983年7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发出《关于转发黑龙江省文
化局〈关于繁荣二人转艺术的报告〉的通知》。1985年5月,张连俊在黑龙江省第三届地方
戏创作剧目奖励大会上提出:要“为开创新时代的地方戏艺术而奋斗”的要求。
自1982年始,黑龙江省文化局、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曲艺家协会黑龙江分会连续3
年联合举办了二人转广播演出评比活动,有《良医慈母心》、《叔嫂情》、《桃李春》、《
请谁》、《闹酒桌》、《武大郎娶嫦娥》等一批节目获奖。
从1982年开始,在一年一度的东北三省轮流召开的三省二人转学术研究座谈会上,黑龙
江省先后共有二人转源流、剧本创作、北路唱腔特点、表演、二人转观众学等方面的21篇论
文在会上宣读。
1983年黑龙江省艺术学校恢复地方戏科,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成立地方戏研究室,黑龙
江省戏剧工作室成立地方戏部,加强了地方戏的研究和指导工作。
1984年黑龙江省文化厅举行二人转创作剧目调演。《半夜叫门》、《猪八戒拱地》、《
莺莺写书》由中国唱片社灌制了唱片。《兔为媒》由黑龙江电视台录像播放。1984年2月《黑
龙江日报》载文《农民采购二人转唱片》一文中载有:“佳木斯市专业商店最近摆上柜台的
一批新唱片中有《锔大缸》、《猪八戒拱地》等二十多种,特别受到农民欢迎,每天销售七、
八百张”。
安达、龙江、海伦、绥化等县的民间艺术团坚持常年下乡为农民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呼兰县莲花公社剧团在兴隆镇演出时,在一个剧场连续7天没换戏,场场满员。龙江县民间艺
术团连续3年被评选为黑龙江省上山下乡演出先进集体。呼兰县莲花公社剧团被选为出席全国
农村文化艺术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代表。
新时期涌现出黄启山、李明珍、刘劲松、刘相和、李国兰、程艳玲等许多新秀:出现了
《凤凰进村》、《半夜叫门》、《锔大缸》、《金牛劝嫂》、《接婆婆》、《闹酒桌》、《
猪八戒拱地》、《东西院》、《喜上加喜》等许多优秀剧目。仅从1982年到1985年的全省几
次会演和广播、电视中,就有12个节目获创作一等奖、6名演员获表演一等奖,14个节目获创
作二等奖、19名演员获表演二等奖,23个节目获创作三等奖、20名演员获表演三等奖。还有
8人获导演奖、17人获编曲奖。共有119人获奖。此外在表演、唱腔、舞台美术等方面也有新
的发展。
1985年底,在其他剧种都不景气的情况下,二人转仍然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