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表演

  二人转只有两个演员,采取化出化入、分包赶角的形式进行表演。艺人们把这种表演的 特点概括为“千军万马,只靠咱俩。”还有一个人的“化出化入”表演,叫做“单出头”。 后来,蹦蹦戏班里出现了一种“拉着唱”的形式,即采取演员分固定角色,拉开场子唱的形 式,叫做拉场戏。有两个演员表演的,也有三个演员和三个演员以上表演的。两个演员表演 的,60年代后有的叫“二人戏”。还有一个演员表演的叫独角戏。
    清代中叶,黑龙江二人转的装扮分上装(旦)和下装(丑),均由男子扮演。上装借用秧歌 的扮相,用青布或花布包头,戴花楼和珠口,脸上抹白、红、黑三大块,上身穿带大襟的花 衫,下身用花布或是绸料围起来当裙子,讲究的艺人穿青圆口鞋,一般均穿乌拉或洒鞋;下 装头戴毡帽,脸抹黑,穿蓝色斜领茶衣、彩裤,扎腰包(有的扎包袱皮),穿乌拉或是洒鞋。
    演出多是在广场撂地,也走客栈和走乡串户。每到一处边搭场子边化妆。如果在广场打 场子时,上装先化妆,下装手持大板和碎嘴子,边击节边说:“诸位老少爷们,有钱帮个钱 忙,没钱的帮个人忙,留留步,捧捧场。”以此来招引观众。上装化完妆,下装再化。上装 出场,手持大板和碎嘴子或玉子板,边击节边做即兴的舞蹈动作,下装化完妆,二人同时向 观众深施一礼,然后说些恭维话,如“初到贵宝地做艺为生,唱好唱坏多多包含,我们这里 鞠躬过去了。”之后报段子(节目)名称。然后说:“咱们先给大家唱段小帽。喊喊嗓,溜溜 调,高了往下降降,矮了往上调调,唱好唱赖请诸位不要见笑。好,叫弦,响起来。”边舞 边唱。唱完小帽,说几句口,然后唱正文。唱到段时停住,以段收钱。唱正文时,上、下装 轮流“化出化入”、“分包赶角”,表演人物时唱、时说、时演、时舞,上、下装密切配合。 有时台上主唱,台下“哈苏”(帮唱甩腔),气氛十分热烈红火。
    大板和碎嘴子,既是打击乐器(演员轮流打板伴奏)又是演员手中表演的道具。唱单出头 的演员多运用手玉子,唱二人转表演〔四平调〕时也用手玉子。边击节边舞边唱表演手玉子 技巧。下装出场数板时多使用大板和碎嘴子,边击节边说边做技巧表演。大板常用的动作有: “摘桃”、“划圈”、“推车”、“编筐”、“插花”、“盖顶”、“交叉”、“金龙盘玉 柱”、“苏秦背剑”等;手玉子常用的动作有:“横摆柳”、“顺摆柳”、“单摆柳”、“ 一顺边”、“顺风旗”、“赶大车””、“缠线”、“端大盆”、“挑水”等。还有下装使 用的彩棒道具,常用的动作有:“里棒花”、“外棒花”、“打肩”、“打腰”、“打脚”、 “打地”等。
    清末,二人转受秧歌的影响,增加了“三场舞”,又称“浪三场”,是以舞传情,吸引 观众,交流感情的一种舞蹈形式。上装主舞,下装棒角,并时而伴舞。开舞时,下装说口: “看看人家小手(指上装的手)白白净净,嫩嫩呼呼,多招人爱瞅。”上装做“摸鬓边”、“ 摸发髻”、“捏耳环”、“提袄领”、“抻袖头”、“紧裙带”、“提绣鞋”、“打切身” 等舞蹈动作。下装说:“第二场看扭,看身段苗条,杨柳细腰”。上装做“横臂扭”、“顺 臂扭”、“搭肩”、“碰肘”、“上腿相”、“滚腰”、“挎肘”、“拱肩”、“正推磨”、 “反推磨”等舞蹈动作。下装说:“第三场看走,走如风摆柳,跑如蝴蝶飞”。上装作跑场 片动作,如“一条龙”、“二龙吐须”、“里翻花”、“十字梅花”、“剪子股”、“走∞ 字”、“滚龙场”、“掏灯花”等。当时,二人转艺人傅金财(艺名傅七石子),在兰西一带 表演“浪三场”最为有名。宁古塔的艺人齐兰亭(艺名露水珠),唱、说、做、舞俱佳,吸收 梆子的身段韵律,发展了“浪三场”。那时还出现了手绢出手绝活。齐兰亭用四角串绸手绢 挽花出手飘起,然后用嘴叼住,十分精彩。艺人们还创造了“掏灯花”表演。那时演出没有 灯,下装端油灯或腊灯给上装照明,俊照近,丑照远,长脸照旁,圆脸照上,随着上装的 表演变化而变化照明的部位。下装刘文生作“掏灯花”的表演时,头顶灯走“矮子步”,油 不洒,灯不灭;上装在下装的膀臂上“滚腰”、“掏臂”、“掏腿”,油亦不洒,灯亦不灭, 堪称一绝。后来随着用电灯照明,掏灯花表演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二人转舞蹈特色的程式动作。
    拉场戏产生初期,虽然分篇固定人物角色,但仍以二人转的叙述方法演唱。比如《小天 台》下装演老道,上装演林英,边叙述故事边演人物,演到丫鬟出场时,又加一个演员,三 个人演唱。相继,又有了坐场的形式,说上场诗,人物自报家门,结尾时说下场对。这时仍 有“化出”表演,即有时脱离人物,跳出来即兴说口和观众交流。有的人物不必要上场,幕 后用“搭架子”表现。
    清末和民国年间,二人转不断吸收京剧、梆子的化妆和表演方法,有了新的发展。在装 饰上模仿戏曲旦角和丑角扮相,上装梳大头,穿裙袄;下装在抹黑脸的基础上,鼻梁子上加 画白,有的画个豆腐块,有的画个桃。这个时期,有些二人转艺人已进入茶社演出,上了小 舞台,因此在上场形式上有了新的变化。如有的先由丑角出场喊赞(喊诗头子),即下装上场 前脸朝里,背对观众,后台搭一声“咳”!乐队起〔四击头〕,下装做“云手”,走圆场, 到九龙口处,“单山膀”,随着〔急急风〕,圆场到台正中,“云手”、“跨腿”、“翻身” 定相;接着“整冠”、“整袖”、“束带”、“提甲”,转身后“云手”,拉开“山膀”、 “握拳按掌”,喊赞。有的赞扣正文题,有的与正文无关,为的是招徕观众,如《寒江》中 的姜戌喊赞:“头戴金盔不大点儿,身穿锁子胡椒眼儿,若问我的名和姓,人称外号姜大胆 儿。在下,姜戌是也”。说诗头子后,引出上装出场;还有一种是下装数板上。数完板请出 旦角唱小帽,如唱〔月牙五更〕、〔樊梨花五更〕、〔张生游寺〕、〔放风筝〕和〔下盘棋〕 等。然后转入正文。还有一种是在〔急急风〕和〔四击头〕打击乐中舞蹈上。有的上、下装 从一边上,有的上下装从两边上,“圆场”到台正中、二人碰扇转身,或是“翻身”,一高 一低定相。之后再唱小帽转正文。还有一种上装坐在台上候场子的形式。即化好妆的旦角, 一律坐在观众对面(表演区的后面),等着观众点戏,点谁谁唱(点戏人给钱),多被点的就多 唱,多得钱;没被点的就一直坐在板凳上候着。艺人说:“就怕坐冷板凳”。如果均没人点 ,就以予先安排的顺序演出。
    民国初期,张万贵(艺名粉莲花)第一个把扇子(纸折扇)运用到二人转表演中。开始时只 用来扇风驱热,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表演手段、特有的技巧,并得到普及。
    民国时期,拉场戏大量吸收、移植京、评、梆剧种的剧目。如京剧的《打渔杀家》,河 北梆子的《藏舟》;辽南喇叭戏的《锔大缸》和《王婆骂鸡》等。特别是移植小落子(评剧) 的最多,如《马寡妇开店》、《王少安赶船》、《张彦赶船》、《狠毒计》等。与此同时, 积极吸收京、评、梆剧种的表演艺术,注意唱、说、做、舞四功和手、眼、身、口、步五法 的运用,提高了表演水平,增强了戏剧性;并在实践中,向规范化发展,逐渐形成了拉场戏 行当体制——生、旦、净、丑。各角色、行当又有不同的分类。旦行,有花旦,如《梁赛金 擀面》中的梁赛金;刀马花旦,如《杨宗保问路》中的穆桂英;青衣,如《冯奎卖妻》中的 李金莲;彩旦(彩婆子)如《马前泼水》中的崔氏。丑行,如《锔大缸》中的张锢炉;武小生, 如《柜中缘》中的岳雷;老生,如《窦娥冤》中的窦天章。净行,如《包公赔情》中的包拯。 拉场戏中的角色行当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没有专门行当的应工演员,一个演员能演几个行当, 在戏中善于演那个行当就演那个行当,不受行当的限制。如拜泉艺人刘文生,在《刘云打母》 中演刘云,是丑行;在《回杯记》中演张廷秀,是小生行;在《鲁达除霸》中演鲁达,是净 行。拉场戏的角色行当还有一个特点,是不求同一的表演模式,在演一个角色行当中可以根 据人物的地位、感情的变化,适当地加进某种行当的表演。如《回杯记》中的张廷秀的表演 是文小生行,当假扮乞丐时,加进了丑行的表演,在试探王兰英是否真情而进行挑逗时,又 融进了穷生的表演;最后,吩咐王劲准备升堂时,又显出了官生的气质。
    拉场戏在吸收其它剧种表演艺术的优长,向戏剧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时,仍注意保持和 发展自身的艺术特色——人物性格的地方化,语言的地方口语化,舞蹈艺术的东北民族民间 化,等等。如演《包公赔情》中的包公,既有戏曲舞台共有的清正廉明的气质,又有东北人 的粗犷、豪爽、耿直、明快的风格。演《回杯记》中的王兰英,既有古代大家闺秀的一般风 貌,又有东北小姐不太拘于封建礼教,敢于表露心曲的性格。在语言运用上讲的是黑龙江一 般劳动人民的地方口语和合撤押韵的“套子口”。最早是傅金财把二人转冀东语言改为当地 口音,为二人转地方化打下了根基。
    在40年代,“篇”的运用和“相”的表演有了新的发展。四大名将之首的宋万山(艺名桂 荣子),在“观花篇”、“路途景篇”的表演上,加进舞蹈身段和场片,增强了人物的思想感 情和景物形象的美感;在唱“相思篇”、“诉功篇”和“感叹篇”时,着重唱人物,唱感情 ,深化了“篇”的原有的意义;在唱“梳妆篇”、“夸奖篇”和“房瓤子篇”时,根据“篇 ”的内函,与手、身、口、步有机结合,使形象更加鲜明。“四大名丑”之一的徐生(艺名 金翠花,唱丑时艺名改为大绝活),对“相”(又叫托扒卖相)的表演有新的突破,能把“羞 相”、“乖相”、“蔫相”、“傻相”、“穷相”、“冷相”、“怪相”等各种形像表演的 维妙维肖。
    一些演员为了更好地演人唱情,从生活中提炼表演技巧,改进唱法。徐生的徒弟吕鸿章 (艺名大彩霞)演《王二姐思夫》,在〔红柳子〕调中唱到“王二姐泪汪汪,思念我的二哥还 不回家乡”的“思”字时,把平音改为高音,将王二姐思夫的深情表现的更为突出。当演到 因思夫而神魂颠倒时,改用颤音、疙瘩腔和大小嗓结合的唱法,既高吭激越,又缠绵悱恻, 充分表现了王二姐无法排遣的思夫情绪。徐生的另一个徒弟蔡兴林,演《王二姐思夫》时, 把手中的手绢拟作花样册,然后表演选线、纫针、捻线、拉线、打结、嗑线头、辫根摸针、 针扎手指等女工动作,表演得维妙维肖;同时紧密结合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把王二姐思夫 而烦燥不安的情绪细致入微地揭示出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二人转、拉场戏相继进入剧场表 演,反映新生活节目增多,加之上装逐渐地由女演员扮演,等等情况,因此在表演上发生了 很多新的变化,有许多新的发展。
    二人转在装饰上、立足中性,追求时代美;拉场戏装饰,在追求艺术美的同时,尽可能 地使之接近人物的身份、地位、年令和性格,逐渐改变了过去简单的构抹和粗劣的穿戴。如 胡景岐(艺名筱银枝)和李泰(艺名含忽),演现代二人转《姚大娘捉特务》和《三只鸡》,上 装梳发髻,穿带大襟的便服裤褂,扎胡芦式饭单,穿绣花鞋;下装头系毛巾上打扣,穿对襟 裤褂,扎腰带子,开创时装扮的形象。白凤兰演《红月娥做梦》扮的是京剧刀马旦相,梳大 头,戴面牌,穿红色战裙、战袄和红色薄底鞋。李淑贤和王秀林表演现代二人转《掉罗卜》, 把现代农民的服饰进行艺术加工、美化、搬上舞台。上装俊扮,头后梳发髻围花,前额卷流 海,穿鸭蛋青色便服衣裤,扎紫檀色中间绣有提花横着盘肠图案和云子卷镶边的饭单,穿鸭 蛋青色的彩鞋。下装俊扮,头戴白色四块瓦的毡帽(又叫农民暖和帽),翻着白兔毛里子,身 穿浅蓝色刺有金牙子镶边、贴着白兔毛扉子的对襟大袄,扎上黄色刺着金边和黑边、下角有 盘肠图案的围裙,裹着有腿绷图案的紧腿,脚穿白色大袜和土黄色乌拉,并配有红绸子的鞋 带。
    在表演、舞蹈、唱腔方面,广泛吸收京评剧等剧种的长处,积极创新,努力反映时代的 精神风貌。例如:1948年隋书今表演的现代节目《全家光荣》,运用京剧的一些程式动作, 创造了拉场戏表现战斗生活的舞蹈语汇。在叙述儿子战场杀敌的一段表演,将手中的奖状卷 起拟做爆破筒,“弓箭步”定相,面目激昂,然后纵身跳起“大翻身”,出手爆破筒,接着 顺势“轱轳毛”、“滚身”卧倒。
    胡景岐(绰号“胡二浪”),演《王美蓉观花》,在开开楼门的开字上,有梭角的“开扇”, 叫起〔胡胡腔〕上板,“抖扇”,然后“平展扇”,随着手绢“里片花”,“前踢步”,腰 里“翅扭”,曲线身段,灵活欢快,演出了“稳中浪”的风格。
    李泰在表演现代二人转《姚大娘捉特务》中,唱到“要不是来了共产党,咱大家那能翻 身见太阳”的“阳”字时把原调〔胡胡腔〕中的“2”音提到“6”音,把甩腔的原四拍延伸 一倍,唱的爽朗、高亢、清脆、明亮和悠长,充分表现了热爱共产党的感情。当发现特务要 逃跑时,又运用低音区的旋律,急促顿音,控制音量,恰当地表现了紧张情绪。
    胡景岐和李泰在现代二人转《三只鸡》抓鸡的一段表演中,把京剧《拾玉镯》中的一些 动作融汇其中,形象逼真。上装胡景岐化入张大娘,下装李泰化入司务长。张大娘围裙兜着 米,一边咕咕的叫鸡,一边做往地上撒米的动作,同时从眼神中传出鸡行动的方向,然后张 大娘做数鸡的动作,司务长做圈鸡的动作,接着张大娘挽袖,摆手向司务长示意要抓哪一支; 二人会意,同时做堵鸡动作(乐队配合),奏〔五鼓〕,二人“双展翅”,高抬腿轻轻落地, 随鸡跑,身姿扭摆,“正推磨”,转身“反推磨”,步步逼向鸡。有时二人向同一方向扑去, 扑了一个空;时而又分别向相反方向扑去,又扑了一个空。最后,左跑右跑,张大娘一个切 身猛的向前扑去,捉住了小鸡,抱在怀里,高兴地送给了司务长。这一系列的虚拟抓鸡表演, 把观众的意念完全引入了捉鸡的时空之中;同时使观众从中感受到张大娘热爱人民子弟兵的 形象美和心灵美。
    白凤兰在《红月娥作梦》中的表演,运用京剧的“趟马”上场,通过“垛泥”、“圆场”、 马鞭穿越、打马、“顺风旗”定相等程式动作,把寨女武将风度和满怀青春喜悦的心情十分 恰当地展现了出来。当唱到“刀压脖子问亲事,我有心杀他,怎么还舍不得”的“舍”字时 ,反复三次后才甩腔,充分表现了红月娥对罗章的钟爱之情。在摹拟罗章时,作武小生身姿 ,“双掸袖”后提起,掐袖,搭躬施礼,演出了英武潇洒的风度。
    宋友(艺名筱莲茹)继承师傅张万贵的双扇舞姿,并向单鼓艺人圆球子学习单鼓技巧,于 50年代末创造了拆扇(纸面绸子沿的扇)组合30余种的新套路。如“双手背扇”、“展翅单花 扇”、“翻身双花扇”、“卧鱼迎风扇”、“劈叉盖头扇”等。这套拆扇舞逐渐在地方戏队 伍中得到了普及。
    上装吕淑媛演传统二人转《盗丹》中的白素贞,在奔赴峨嵋山盗灵芝草救夫时,手持双 扇起舞,“前砍花”、“阔腰花”、“套环花”;下装周文江配合舞双手绢(四角型)上、下 翻飞,上装做“指转扇”、“下腰”、“大刀花翻身”,充分表现了白素贞救夫不畏艰危的 急切心情。在演白素贞被仙童打败一段时,吸收戏曲的“下叉”、“绞柱”、“∞字扇”、 “五花舞”、“大卧鱼”等动作,充分表现了为救丈夫不惜拼命的精神。
    宋长清导演、夏秀珍和杨殿荣表演的传统二人转《挡马》,出场表演十分出色。演员没 出场,只见手绢由舞台的上场门飞出,“大回旋”舞台一周,然后演员出场接住定相。每场 演出都获得观众的掌声。
    陈继春在拉场戏《包公赔情》中扮演王凤英,把老旦扮相改为青衣扮,把京剧运用的水 袖放长,为拉场戏表演增添了光彩。如凤英出场“托袖”、“掸袖”、“双提袖”,接连几 个动作就展现出王凤英稳重,端庄、爽朗的性格。当王凤英听说儿子包勉“钢刀之下丧了命” 时,做“双撩袖”、“望门”动作三望后,把水袖直击抽回,“对眼”、“双扬袖”转身右 袖搭右背,僵卧椅子上愣神,充分表现了王凤英惊骇的神情。王金山扮演包拯,在演唱〔红 柳子〕调和〔盘家乡〕调时,吸收京剧铜锤花脸行当的发声特点,丰富了拉场戏塑造花脸形 象的唱法。
    “文化大革命”期间,二人转艺术团全部被撤销,只有一些文艺工作团演出少量的现代 二人转。在表演上也有点滴突破。如双城县文艺工作团李明珍、黄启山在演现代二人转《演 兵场上》时,吸收军训的提枪、端枪、刺枪、射击等动作,加以舞蹈化,很好地表现了民兵 的训练活动。勃利县文艺工作团程中元在现代拉场戏《农牧曲》中扮演农村饲养员卞老五, 在塑造个性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轰动了省城。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二人转、拉场戏,迅速恢复。二人转工作者们解 放思想,大胆创新,强调北派二人转艺术优长,广泛吸收,化他为我,使二人转、拉场戏异 军突起,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在装饰上突破了过去地方戏的某些局限,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样式。在幕布和灯光的运用 上,有的是用纱幕透视天幕的彩光,二道幕用结蝴蝶点缀或是用彩条和拉花点缀;有的用各 式剪纸图案装饰台口;有的在装饰幕正中加花加扇子图案或用二龙吸珠图案。在灯光运用上 追求明快,注重个异彩色的效果。
    在人物装饰上,有的把传统美和时代美结合起来,追求新样式,向地方化、民族化靠拢。 如传统二人戏《锔大缸》中的王二娘,面施薄粉,娥眉淡扫,头梳发髻,戴一朵素花,身穿 淡藕荷色镶银边的裤褂,腰中系胡芦式浅蓝色素花饭单,俨然一副清雅俊美的年轻寡妇形象。 有的追求时代新潮。如反映知识分子题材的现代二人转《三请南飞雁》,上装头顶发髻,戴 一朵浅藕荷色红心的盘花,身穿红色纱料做的、胸前镶着扉边的时装和紧身红裤,足穿银白 色带有淡花的高跟筒靴;下装梳波浪式分发,穿一套乳白色西装和三接头白色皮鞋,装饰出 一对时代青年男女的风貌。有的大胆吸收民族歌舞的服式。如刘劲松和刘国忠演《穆桂英指 路》,上装贴片子,古装头式,上身穿红色纱料紧袖小袄,外套坎肩,系着镶金边圆翅小裙, 衣袖下臂处和小裙的底边镶着光片穗,下身穿喇叭裤,足穿白色体操鞋;下装头扮一把搂, 后面系着鸭蛋青色蝴蝶结,两条长长的飘带披在后背,身穿米黄色对襟裤褂,扎着镶黑边的 腰带,足穿白色体操鞋,显得轻盈雅致。《苦辣酸甜》的装饰更为新奇,上装头戴一朵花, 当化入干部妻子时花固定别在头上,显示朴实;当化入干部情妇时,把花放开,随着表演在 头上摇动,显示人物轻浮,产生了强烈的剧场效果。
    在道具的运用上,也有些创新。如现代二人转《摆渡姑娘》,上装用了一条五米鸭蛋青 色长绸,有时当围脖,有时当腰带,有时当船浆,有时又象征水中的浪花,表演起来,形象 鲜明,动作优美,使人耳目一新,又如现代二人转《百鸟朝凤》,用花棍做手中的道具,并 和手绢结合,吸收彩棒和花棍的表演技巧,用以表现现代青年护林的某些动作。
    在演唱方法上也有推陈出新。如李明珍在《回杯记》中扮演王兰英,当唱到“思想起二 哥哥呀!坐立不宁啊”时,把“思想”二字加装饰音,并升高八度,更加充分地揭示了王兰英 思念丈夫的痛苦之情。当王兰英表白对丈夫一片真情的一段唱时,把原来的〔红柳子〕调改 用悠长温馨的〔慢西城〕调,唱的深沉娓婉,缠绵悱恻。
    在表演和舞蹈上,把过去的一些单一的表演动作系统化、规范化了。创造了腕子功组合、 单扇组合、双扇组合、单手绢组合、双手绢组合、扇子出手组合、手绢出手组合、步法组合、 水袖组合及各类程式动作组合等等。有些组合又配有歌曲伴舞。
    李明珍在《回杯记》中扮演王兰英,把水袖放长了三尺多,吸收龙江剧水袖的技法,与 二人转舞蹈韵律结合,形成了拉场戏水袖的表演风格。当王劲向王兰英禀告“张二哥真还家 来了”时,王兰英“噢!”的一声,水袖作“顶缠花”,表现王兰英又惊又喜的感情。在去花 园和张廷秀私会的路上,水袖双提,作“左片花”、“右片花”、“鸳鸯花”,快步圆场, 身姿扭动,展示王二姐就要见到久别相逢的亲人而激动欢快的心情。
    黄启山(下装)和赵玉杰(上装)表演的二人转《猪八戒拱地》,运用了一些新的表演技巧, 突破了传统的演法,是80年代初二人转表演的一个新的典型。上装单上场,右手持大沿的丝 绸扇,左手持八角型的手绢,在〔东北风〕的伴奏曲中,作“顺风旗”抖扇快步出场,到舞 台正中,右手扇反遮面,原地翻扇遮面露脸,显现俊俏的佳人面孔。紧接着“单竖扇”,左 手绢“旋花”定相;然后“展翅”向左、右方向遥望,脚下“前踢步”,展示旦角的体态美; 接着,“抖扇”、圆场、返回上场门,“顺风旗”、“抖扇”、“错步”将下装引出场。下 装,右手持扇,左手持绢,胸前“平端扇”抖动,走“矮子步”,腰韵“翅扭”,晃头“拱 肩”,出“怪相”,展示丑角表演喜兴、幽默、诙谐的风格。二人到台中位时,同作“双划 扇”,在〔句句双〕的伴奏曲中,欢欢快快起舞,走“十字步”、“双顶扇”;再走“十字 步”、“双垂扇”;再走“十字步”、对背“大展翅”、“踏步扭”;再走“十字步”、面 对面“大展翅”、“踏步扭”。接着二人“推磨”走〔四击头〕,出手交叉“平送绢”,横 向“翻身”;上装“小五花”半蹲,“栽垂”定相;下装在上装的右后位“点步”作同一造 型。这一段表演旦丑配合,做中带舞,舞中兼做,有动有静,高低相衬,红火泼辣,满台生 辉,丰富了二人转出场的表演形式。当“显相”表演时,上装用〔打枣调〕唱:“孙悟空头 前开山破迷雾”,下装同时双手掐绢,耍“里片花”,顺势出手“迥旋绢”,手绢腾空而起, 弧形旋转,又顺势转身接绢,双腿起“跺泥”,作孙悟空遮光远眺的“猴相”,表示孙悟空 在云端行进的意境。接着上装唱:“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一路上常生是非好耍熊”。同时下 装撅着嘴,做目空一切相,右手“垂坐扇”抖动,左手绢下垂“旋花”,腰里“顺扭”,“ 截步”颤动,甩脚腕,一步步前行,不时的加迪斯科舞和“大摆胯”的动作,双臂欢扭;有 时又慢下来做懒洋洋的样,动作新颖,把猪八戒懒散憨痴,有时又自负的个性,表现的十分 形象。演到猪八戒背媳妇时,上、下装载歌载舞,上装唱“奴家我腰疼腿酸脚发麻。”下装 接唱:“你要是腿疼我就背着你走吧!”上装回答:“这才是知疼知热的小冤家”。在“小冤 家”三字的节拍中作“里挽花”拍打在猪八戒的肩上,叫起〔五鼓〕,二人“小五花”转身, 猪八戒向斜前方“大弓箭步”,双臂向后,手做背状;少妇左腿“金鸡独立”、“旋花”, 左手扶在猪八戒的右肩上,右手绢在头顶耍“里挽花”,做出一幅虚拟的猪八戒背媳妇的形 象。接着八戒唱〔影腔调〕,二人在原地合谐“顺扭”,幻影出前行的意境。当演到猪八戒 拱地时,在〔锔大缸〕曲调中,上、下装走交叉的横场片,下装显相“平端扇”绢贴前胸, 走“矮子步”,一步一拱嘴,上下起伏,一放一收,做拱地相,并显出得意的样子;同时上 装配合,扇、绢做“前砍花”、“阔腰花”、“∞字花”等动作,表示引逗猪八戒拱地。接 着表演二拱。下装唱:“八戒脸上多轻松啊!”在过门中,上下装交换道具,上装用双手绢, 下装用双扇,继续做拱地表演。下装左手在头顶做“指转扇”,右手在腰部位做“指转扇”, 边走“矮子步”边摇晃着头,表现轻松得意的神色,向观众示意“还是我能行!”;上装做 “指顶绢”伴舞。三拱,下装手中的双扇舞“滚胸”、“滚腰”、“滚头”,快舞“小五花”, 表现猪八戒要拼命的样子,并有气无力地唱:“猪八戒趴在地上直哼哼啊!”同时,上装在后 面作陪衬,舞双“立转绢”,又一手作“指顶绢”,另一手作“立转绢”,引着下装“圆场”, 并不时的“滑步”,以示猪八戒力不从心,难以支持的样子,最后趴在地上。上装双手“挑 绢”出手,“猴相”,表示已治服八戒的喜悦心情,紧接上装双手叠绢出手,“迥旋绢”, 抛绢在空中双分落下,象征着枣核钉从天而降,收服了猪八戒。黄启山的《猪八戒拱地》从 关内演到关外,从哈尔滨市演到上海,被誉为东北“第一猪”。由夏春阁整理改编、导演, 刘相和与王淑英表演的拉场戏《锔大缸》,有很多独到之处。如其中王二娘要锔缸的一段表 演,把二娘锔缸是假,欲留下张锢炉表叙情肠是真的心里状态表演的细致入微。二娘边唱“ 上房来了王二娘”边作“指顶绢”由下场门快步到前台,“指顶绢”出手飘起,接住,“旋 花”掸身、掸腿,表现出爽快的个性;接着,半开门,半遮身,探头外望,左看,面色失望, 右看,见到了张锢炉,面色立即转喜。二人说说笑笑,但谁也不好意思往爱情的正题上说。 这时张锢炉故意说:“二娘有活,我等一会儿,没活,我就……”,二娘作慌张状,忙说: “有活、有活”;并示意张锢炉等一等。二娘急忙回身进屋,左看、右看,走半圆场,转身 “卧鱼”,向高处望,没有破了的东西,甩手绢,急的跺脚,又“揉绢”、“小碎步”,作 闹心状;然后作思索寻觅神情,猛的“切身”,急回头愣神,发现“不小心碰掉了东西打破 了缸。”于是手舞足蹈地跳起来。接着操起擀面杖,做打缸的动作,面部作喜悦状,表示这 回可以留住了张锢炉叙说情肠了。再如上装刘劲松在唱〔送情郎〕小帽时,把新疆舞、迪斯 科揉进了表演之中;在表演现代二人转《搭桥》中,运用芭蕾舞的“大跳”动作,表示搭桥; 在演《盗扇》中,当孙悟空变作蜜蜂钻进铁扇公主腹中时,连作难度较大的十几个“串翻身” 动作,表示撕扯铁扇公主的心肝,而下装同时作揉腹的动作,两人配合的十分默契;在演现 代二人转《半夜叫门》中,演王桂芬违犯护秋公约,要被罚款,护青员李老黑(下装刘国忠扮) 让王桂芬签字,以手绢拟作罚款单,“平送绢”出手,王桂芬接后耍“立转绢”怒视;然后 一脚将“立转绢”踢向李老黑,手绢在空中车轮式旋转;王桂芬同时双腿跳起,叉腰,怒指 李老黑,表示拒绝签字,十分形象地表现出异常刁蛮的妇女形象。这一段表演把当代二人转 难度最大的手绢绝活和剧情结合得天衣无缝,被称为二人转表演的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