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海伦县民间艺术团
海伦县民间艺术团于1957年4月建立,集体所有制,首任团长朱明德,主要演员有赵海山、
任刚、傅海清、王永林(艺名金蝴蝶)等。经常上演的保留节目有《西厢》、《蓝桥》、《回
杯记》、《马寡妇开店》、《王二姐思夫》、《打狗劝夫》、《刘云打母》等。
于瑞芝、李凤武演唱的二人转《俩大嫂》,于1963年12月获黑龙江省二人转、拉场戏观
摩演出会优秀演出奖。
“文化大革命”期间,团长、书记被揪斗。1967年11月解散。老演员有的分配到学校当
工友,青年演员分配到县城工厂当工人。1979年7月,恢复重建、团长金吟。创作演出的现代
剧目有《杨柳逢春》、《闹酒桌》、《凤凰进村》、《金牛劝嫂》、《三访岳父》、《合家
欢》、《慈母情》、《兔为媒》、《接婆婆》等;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盗仙草》、《锔
大缸》等。
1982年7月,为东北三省二人转学术研究座谈会演出专场,节目有《凤凰进村》、《接婆
婆》、《锔大缸》等。9月,应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演出公司邀请到哈尔滨做汇报演出。9月
22日在花园村宾馆礼堂为中共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领导汇报演出《锔大缸》。中共黑龙江省
委第一书记杨易辰看后说:“这样的地方戏可以登大雅之堂!”1982年12月《闹酒桌》获黑龙
江省歌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二人转广播评比一等奖;《三访岳父》、《母女情》于1984年1月
获1983年黑龙江省二人转广播与演出优秀节目调演大会创作一等奖。《金牛劝嫂》表演者李
国兰、李凤玉于1985年黑龙江省地方戏创作剧目奖励大会上均获表演一等奖。
多年来,海伦县民间艺术团坚持常年上山下乡巡回演出。1963年先后在23个公社、235个
大队为1 733个生产队的15万多社员演出7个月。群众编顺口溜赞扬:“二人转是朵花,一年
四季回娘家;不用车,不用马,夹个小包就来啦。”1964年,《黑龙江日报》发表了中共海
伦县委宣传部撰写的文章《二人转“回娘家”》。此外,还深入到离县城较远的井家店林场、
陈家店林场、通北林场、红光农场、通北建设农场、海伦农场等地演出。在海伦农场演出时,
临行前双方签订合同,确定第二年必须还去演出。1964年应吉林省文化局、长春市文化局、
文联邀请,海伦县民间艺术团赴长春参加建国十五周年演出。1965年黑龙江省文化局为推广
海伦县民间艺术团为农村服务经验,在海伦县召开现场会议,海伦县民间艺术团被评为坚持
文艺为农民服务和坚持演出现代戏的典型单位,荣获黑龙江省文化局颁发的奖状和奖金。
1979年8月在海伦县人民剧院大剧场演出《俩大嫂》、《寒江》、《听琴》、《柜中缘》
时,观众坐满1 700个坐席。还超员500人坐在地上观看。演出中间忽然停电,在台口点
上20支腊烛继续演出,观众稳坐不动。
导演和教师夏春阁于1979年以后,组合了五套东北大秧歌舞蹈,并亲自传授给学员。在
夏春阁导演的《锔大缸》中,集中体现了东北大秧歌风格,受到东北三省二人转专家、学者
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1983年在哈尔滨市香坊演出《凤凰进村》时,谢幕三次掌声不断,
最后翻场又唱了一段才勉强结束。
1980年建成容596座席的小剧场一座。1984年改为全民所有制。团址在海伦镇雷炎大街路
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