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音乐
评剧流入黑龙江省初期,所演出的“拆出”剧目,唱腔板类单调、简单,没有脱离莲花
落时期的说唱演出形式。民国初期至20年代前后,众多的评剧演员如金菊花、成兆才、月明
珠、金开芳、倪俊声、张凤楼等,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吸收河北梆子、京剧、大鼓等姊妹
艺术的腔调,创造了多种板式,改变了莲花落时期的说唱式的演出形式。伴奏音乐吸收了河
北梆子的板胡(小瓢)、二胡、笛子(兼唢呐)三大件做为文场伴奏的乐器,并吸收了河北梆子、
京剧的唢呐曲牌、弦乐曲牌。打击乐照搬河北梆子、京剧的锣鼓点,乐器为板鼓、大锣、饶
钹、小锣、梆子(广东板)。20年代中期,李金顺、筱桂花等女演员崛起并久占东北后,把在
唐山落子时期男旦的假声变成了女伶的真声,腔调更加流畅,使评剧的正调系统的各类板式
趋于完备,反调慢板的腔调也开始成形。如筱桂花在《马振华哀史》一剧中,使用了反调慢
板的流板,进一步丰富了评剧唱腔的板类。1926年李金顺在哈尔滨演出期间,乐队增添了笙、
管、琵琶等乐器,并强调“五音乱弹、清音起唱”,即演员演唱时,首先留出“句头”,然
后乐队插入。这样喧染气氛时,乐器可发挥各自的性能,为唱腔增添色彩。这种演奏方法,
一直为后人效仿,成为评剧伴奏的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在“戏改”工作中,一批新音乐工作者进入评剧团体,同老艺人密切合
作,在挖掘、整理、继承传统评剧音乐的基础上,改革原有节奏,运用科学的演唱方法,创
造新的板式,使男声唱腔有了〔慢板〕,〔反调〕也成为一个系统,降调后的男声唱腔声音
解放,腔调丰富,发声正常,改变了以往的半台戏地位。女声唱腔的正调唱腔系统更加丰富,
唱腔板式齐全,自成为一个系统。尤其是越调唱腔的出现,使评剧音乐表现现实生活的能力
更加广阔。乐队开始进行正规训练,增加乐件,并根据剧本内容和剧中人物的情感需要,创
作了很多新曲牌及幕前曲、幕间曲、喜怒哀乐的伴奏曲;并运用了合唱、齐唱、对唱等新的
演唱形式。乐队发展成小型民乐队、中型民乐队,并增添了大提琴、铜木管等西洋乐器,逐
渐形成了中西乐队的混合体。
唱腔音乐:评剧传统唱腔板式为〔慢板〕、〔小生二六板〕、〔二六板〕、〔垛板〕、
〔流水板〕、〔散板〕、〔反调慢板〕。附属板有〔尖板〕、〔搭调〕、〔导板〕、〔数板〕
等。专用腔有〔哭迷子〕、〔哭头〕、〔十三咳〕等。唱腔曲牌有〔喇叭牌子〕、〔罗罗〕、
〔锔大缸〕、〔小放牛〕等。
伴奏音乐:评剧的伴奏曲牌分为弦乐曲牌、唢呐曲牌(包括打击乐的“混牌子”)。常用
的弦乐曲牌有〔大开门〕、〔小开门〕、〔哭皇天〕、〔八岔〕、〔拜五台〕、〔柳青娘〕、
〔八板〕、〔朝天子〕、〔万年欢〕、〔上天梯〕等。哨呐曲牌有〔拜场〕、〔园林好〕、
〔风入松〕、〔三眼腔〕、〔泣颜回〕、〔发点〕、〔水龙吟〕等。
打击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剧目根据剧情的需要而进行了打击乐改革。如把
原有的锣鼓点拆开合用,或加或减,并结合打击乐创作新的曲牌。常用的锣鼓点有〔三锤〕、
〔五锤〕、〔垛头〕、〔滚头子〕、〔水底鱼〕、〔长锤〕、〔冲头〕、〔回头〕、〔手锣
穗〕、〔翠头〕、〔马腿〕、〔尖板〕、〔大安板〕、〔收头〕、〔住头〕、〔阴锣〕等。
评剧乐队的编制,较大的团体大致为:板胡、评二、二胡、中胡、低胡、大提琴、琵琶、
扬琴、三弦(或阮或秦琴)、笛(兼唢呐、兼管子)、笙(兼管子):打击乐为:板鼓、大锣、铙
钹、小锣、梆子。其他常用的水钹、吊钹、碰钟、三角铁等由打击乐人员兼奏。其中还有些
不常用的乐器,如古筝、九音锣、木琴等,由文场演员兼奏。
近年来,在民乐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西混合乐队,其中除保留了原民乐的乐器外,
还增加了小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铜木管等。这些乐器的运用,要根据乐队自身的编制
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