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电影放映技术管理

 一、设备更新
    清末到民国年间,黑龙江境内电影设备均为国外进口,初期为无声电影放映机(输片间歇 部为打片装置)。
    “九一八”事变后,逐渐有了国产的电影放映机,如上海中西厂仿制的森伯来斯,北京 强声厂生产的强声牌,哈尔滨俄商设计机种牌号数十种,但主要依靠从日本进口罗拉、罗牙 露等牌号电影放映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适应农村电影放映队发展的需要,从苏联、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进口了放映机。
    1950年以后,开始使用国产电影放映机,有南京电影机械厂生产的16毫米200型、54型提 包放映机,哈尔滨电影机厂生产的5501型松花江牌座机。全省电影院多采用松花江牌座机。 到1965年,全省县级以上的固定放映单位安装松花江牌座机的有129处,占电影院总数的40%; 到1980年达到95%。从1980年开始,5501型松花江牌座机被淘汰后,由城市电影院分配到乡 镇级电影院及俱乐部使用。县级以上电影院开始使用5502型及5502—X型松花江牌座机。上 述两种型号,1965年只占全省总投放数的34%,到1980年达到67%。天极牌放映机于1954年停 产。1965年,全省使用天极牌放映机占使用总数46%,到1980年下降为25%。日本遗留下来的 罗拉牌座机,1965年占11%,到1980年仅剩4组,占001%;其他国家及国内小厂生产的杂牌 座机,如丽光、新曙光、齐7311型、泽尼特、广州(仿松花江)等,1965年仅剩8组,占003%, 到1980年则下降为0.01%。
    建国后许多县级电影院使用35毫米提包放映机,其中多数是法国蔡司牌,后因无配件均 淘汰。以后一部分使用苏联knT—6、南京产的303型、大五四型、长江型、辽宁型、哈尔滨电影 机厂生产的新曙光型、齐齐哈尔生产的嫩江型等放映机。全省较多使用的机型有上海电影机 械厂(即八一厂)生产的解放101、102、103型,但101、102型提包机很快被淘汰,103型在全 省达到238组,占总投放数的64%;甘光牌提包机达到256组,占总投放数的69%;杂牌机型43 组,占总投放数的0.9%。
    16毫米电影放映设备在1951年组建农村放映队时,使用的日伪遗留的日本产的光音牌和 美国产的菲利浦放映机,以及从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苏联等国家进口的放映机。1955年 后,省内流动放映队逐步更型启用国产南京生产的16毫米放映机,结束了依靠进口设备的历 史。
    1958年“大跃进”期间,农村和各系统电影放映队迅猛发展,国家分配的放映机满足不 了需要,因此,全国各地一些电影机械修配厂仿制南京电影机械厂生产的五四型放映机,黑 龙江省电影机械厂生产一批五八型携带式放映机。到1965年有94个流动放映队使用上述两种 型号的放映机,解决了放映队急剧发展的需要。但五八型放映机结构部件达不到国家规定的 技术标准,影响了放映质量。因此,黑龙江省电影公司决定更型,淘汰八五型放映机。“文 化大革命”后,全省多数流动放映队使用南京电影机械厂生产的轻便1、2、3、4型放映机。 其优点是携带轻便,声光效果较好。到1980年使用轻便4型放映机发展到1 842台,占总 投放数的63%。
    875毫米放映机从1969年9月问世,到1980年发展到3 396台。放映机型号有上海1~6 型、天津牌、南京牌、山西牌、火炬牌、甘光牌、海燕牌、东风牌、友谊牌、长春牌、江淮 牌、红旗牌及黑龙江省电影机械厂生产的新曙光牌等。到1981年,逐步更型为16毫米放映机。
    二、爱机护片
    50年代初,由专业技检人员管理爱机护片工作。50年代末期,黑龙江省电影公司首先在 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组建群众性的爱机护片组试点。1961年黑龙江省文化局 转发了文化部电影局颁发的一系列电影放映技术工作规程和办法。1961年7月哈尔滨开始进行 爱机护片试点工作。齐齐哈尔市文化局制定了技检护片小组方案。1962年3月,齐齐哈尔市在 富拉尔基进行由“专业人员单一技术管理转移到专群结合的双轨管理”的爱机护片组试点。
    1962年到1966年市级电影公司管辖的护片组举办过多种形式的业余中级技术学习班。1964 年黑龙江省电影公司在全省推行保护影片五项办法,要求各单位放映员每周定期学习一二次。 每月排片前,由大组组织一次放映设备月检普查活动,以防止带“病”放映,避免发生技术事 故。从此,伤片事故逐渐减少。1961年到1966年哈尔滨市各影院影片拷贝使用率甲等影片一 般都放映100场以上,不降低技术成份(甲等规定为150场)。城市爱机护片经验,逐步推向农 村、厂矿、林业、铁路各流动放映队。
    1975年11月,黑龙江省电影公司于桦川县召开全省地市级电影公司技检与片库管理人员 会议,检查电影放映单位的爱机护片工具和技术革新、设备改造进展情况。会上,桦川县放 映系统展出了几十种爱机护片工具,黑龙江省电影公司展映了三部映出超千场不降等的影片, 并提出了加强爱机护片工作的要求和具体措施。
    1980年,双鸭山、鹤岗、七台河、鸡西、伊春等城市建立电影公司后,普遍开展了爱机 护片活动。
    齐齐哈尔市电影公司在爱机护片工作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从1977年到1983年,多 次开展护片技术、接修影片、技检护片、检片技术等表演,对优秀表演者,给予了奖励。1983 年龙江县电影院陈贵玉参加全省技术表演获影片鉴定单项一等奖。1982年3月齐齐哈尔电影公 司还制定了影片接交、影片验收、填记鉴定书(内容包括片头片尾、护片工具、运转工具)等 护片措施和具体制度。同年5月,又作了加强护片建设,发挥护片联组作用、建立联组会议制 度、开展联组检查活动、联组开展爱机护片基本功训练等五项规定。1983年2月黑龙江省电影 发行放映公司以黑影管(83)4号文件下发了《关于试行影片保护的“四把关”、“八不准”、 “两提倡”护片措施的通知》(“四把关”:放映设备良好关;拷贝轮转交接关;准时串片关; 影片检修湿润关。“八不准”:不准无证人员执机;不准执机人员饮酒;不准一人操作双机; 不准设备“带病”工作;不准闲谈擅离职守;不准闲人进入放映室;不准无证串取影片;不 准未检影片上机。“两提倡”:提倡爱机护片组织、放映单位之间按照“措施”开展自查、 互查、相互监督;提倡电影管理部门派出机检人员、检片人员深入放映单位巡回检查“措施” 执行情况,取缔违反“措施”的单位与个人)。3月又以黑影(83)5号文件发出了“开展全省检 片技术竞赛活动”的通知。接着在双城县召开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全省爱机护片工作专 业会议。
    三、宽银幕电影
    1958年哈尔滨市首建宽银幕电影院后,黑龙江省电影公司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知识学习 活动,提高放映人员的宽银幕放映技术;并分期分批地扩大放映阵地。要求宽银幕阵地必须 设置放映宽银幕的标准片门(一种绒或皮料滑轨)、标准横幅幕、变形镜头,达到标准化。在 提高放映机亮度上,采取了两种技术措施:一种是更型大电流装置及推广使用氙灯,使放映 亮度标准化;另一种是在原碳精弧的基础上改用大型反光镜或更型整流器为大功率。到1985 年底全省各类型的35毫米放映单位绝大部分都能放映宽银幕影片。
    四、立体电影
    放映立体电影,连贯放映一部影片需具备四台机器,一般影院只有两台机器,放映立体 影片,只能放一本停机一次,因此需要在技术上进行改造。1960年哈尔滨和平电影院改造成 放映立体电影的影院,使用两台松花江牌座机,基本符合技术要求。
    198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试拍的单机偏光立体电影《欢欢笑笑》,解决了双机同步放映的 困难。1984年,黑龙江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研究解决了转镜、偏光眼镜、大口径镜头问题(短 焦距为F60mm,放映为距离15~28米;银幕不超过10×4.3;F70mm,放映距离为25~35米, 银幕不超过11×4.8;F80mm,放映距离为30米以上,银幕不超过12×5.20)。哈尔滨市电影 发行放映公司筹办一个偏光眼镜研制厂,试制偏光眼镜效果良好,为全省发展立体电影创造 了条件。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与哈尔滨铝合金厂共同研究喷制了金属银幕,反射质量达到了 技术标准。双城县电影院自制了金属银幕,技术质量达到了技术标准。哈尔滨市采取统筹器 材的办法,解决投资的困难,把立体电影普及到区级电影院。省电影公司推广哈尔滨市的经 验,仅一年多时间,全省70%的市、县电影院都放映了立体电影。
    黑龙江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于1985年颁布了放映立体电影有关技术规定和要求。
    五、遮幅电影
    1962年6月为了防止在放映遮幅影片时银幕画幅出现的分格线痕迹,黑龙江省电影公司与 哈尔滨市生产厂家研制一批遮幅片门(钢质门与绒门两种),并要求各放映单位必须备有遮幅 片门才能供应遮幅影片。各放映单位使用的放映镜头多为120~150mm焦距,只适于放映普幕 影片,放映遮幅影片银幕画幅缩小,因此放大画面需改变焦距镜头。为此,省电影公司在哈 尔滨量具刃具厂光学车间技术工程人员的协助下,研制出短焦距镜头200多对,供各放映单位 使用,提高了遮幅影片的映出效果。
    六、多镜头转换支架
    发行影片的规格日趋多样化,有普幕、宽幕、遮幅(高比例1:1.37,宽比1:1.85,2.35) 等。在一场放映中,有时有两种以上的拷贝,这就要求在放映中变换镜头和片门。黑龙江省 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于1982年4月,在哈尔滨电器机械厂的协助下,研制出在松花江牌座机上使 用的多镜支架。同年,哈尔滨电影机械厂又研制在5502—X型机上使用的多镜支架。有了多镜 支架,在一场同时放映多种规格拷贝时,即可以迅速地换过片门、拨过三用支架上的对焦物 镜,避免原来换镜过程的虚影现象。
    七、三用自动拉幕机
    发行的影片规格逐渐增多。遇有一场放映多规格影片时,映中换幕需要耽搁时间。放映 单位为适应各种规格电影对幕幅的要求,开始采取换幕办法。据此,黑龙江省电影公司提出, 银幕必须装标准黑框边,尽量用框架幕;幕前装防尘幕纱,保持幕面洁净,增加艺术感,使 用综合银幕(能映宽幕、遮幅和平幕),安装可移式幕框边。哈尔滨市电影公司研制出拉幕机 装置,由黑龙江省电影机械厂生产,1980年经过试用和改制后,在全省推广使用,并列入新 建放映单位登记时的技检项目。1980年,牡丹江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试制成功全自动光电控 制的拉框架装置,并于1983年11月参加了文化部召开的全国电影发行放映技术会议所举办的 小型技术革新成果展览。到1985年底,全省有80%的固定电影放映单位安装了银幕框架装置。
    八、电影放映自动化
    1958年5月,齐齐哈尔市东北电影院刘辑文带领全组放映员经过45天的研究,试制成功由 十二道控制程序变为一道程序的电影自动放映,由五人操作减为二人操作。11月,黑龙江省 文化局发出《关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通知》,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个 以自动化、机械化为中心的改革技术操作、改制工具设备和创制新产品的电影技术革新运动。” 1960年5月嫩江专署文化局在富拉尔基召开现场会议,推广江岸剧场和东北电影院放映自动线 及拜泉、依安等县的16毫米连续放映的技术革新经验。1963年齐齐哈尔市曙光电影院黄光试 制成功无触点开关控制的放映自动化。其特点是节约、简便、安全、可靠,准确率达百分之 百。1980年1月齐齐哈尔市电影公司制定了《电影技术革新标准》。到1981年底,全市70%的 电影院、文化宫安装了新光源、银幕、串片、倒片达到了标准化,响铃、拉幕、启动、闭灯、 放映到还原程序实现了自动化。
    九、光源改革
    从1965年开始座机采用氙灯光源。黑龙江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为普及使用氙灯光源,专 门举办了新光源推广训练组。到1985年基本上达到了座机氙灯化。供电装置采用大电流圭整 流(150A以上。多数单位采用100A以上圭整流装置),代替了原使用的整流装置。
    50年代流动电影放映机光源35mm和16mm提包机一般使用白炽灯光源,从70年代开始改革, 初期采用双曲面光源、继之推广使用碘钨、溴钨、铟灯等。部分35mm提包放映机使用氙灯。
    十、电影放映技术人员考核及管理
    1963年5月文化部颁发《关于放映人员技术职称和技术等级的暂时规定》。黑龙江省电影 公司根据“规定”精神编印了《电影放映技术等级技术范围和基础理论解答》材料,印发全 省,并采取技术讲习班等方式开展技术学习活动,提高了放映人员的技术理论水平,为全省 技术考核奠定了基础。黑龙江省文化局还组成放映员技术考核领导小组,领导技术考核工作, 由薛绶宸局长任主任。技术等级考核划为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四个 考区。考试科目有放映、扩音、电工规程四科。1963年第一批全省参加考试人员占放映员总 数的80%,其余20%于1964年4月补考。考区设在黑河、哈尔滨、密山三地。经审批,一等放映 员为53名,其中一级12名、二级41名;二等放映员为421名,其中三级128名,四级293名;三 等放映员为432名,其中五级328名、六级104名;四等放映员为68名,其中七级41名、八级27 名。总计974名。有333名未参加考试。
    1984年8月2日黑龙江省文化厅根据文化部及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下发的关于电影放映 人员技术等级考核的文件精神,下发黑文发[1984]97号文件,通知各地对全省国营电影放 映员及各级电影公司技检员、检片员进行全面的技术等级考核。并组成了黑龙江省电影放映 技术等级考核委员会,拟定了《黑龙江省电影放映人员技术等级考核方案》和《关于电影放 映技术考核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说明》。省电影技术考核委员会由省文化厅副厅长纪树德任主 任委员。
    考核结果:放映技师级1 609名,其中放映一级1 056名,占总人数15.8%;二 级243名,占总人数3.6%;三级310名,占总人数4.6%。放映员级5 013名,其中一等894 名,占总人数13.4%;二等2 179名,占总人数32.7%;三等1 940名,占总人数29.1%。 检片技师61名,其中一级37名、二级12名、三级12名。检片员级169名,其中一等27名、二等 58名、三等84名。农村放映员共有10 198名,由各市、县控制检测,合格者发放放映证 明。
    对新录用的电影放映员,由当地电影管理部门办理见习放映员证明,经过实习放映及参 加技术学习班学习后(一般为1~2年)即可参加地方组织的技术考核,合格者由省统一发放放 映员合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