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美术创作与研究

  一、各画种创作
    
    (一)中国画
    渤海国曾多次派学生到京师太学学习中原绘画,并带回中原作品摹习,使渤海国涌现出 大简之等一批画家。据载,大简之喜画松石小景,精细工致,获时人称赞而享有声誉。渤海 国接受中原绘画影响,为黑龙江地区中国画之始。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耶律倍(李赞华899~963)善画辽人贵妇、胡服骑者,人多执戈弹 挟牵狗驾鹰,气宇昂然。亦喜画马,极具写实功力。宋黄复休评其作品称“骨法劲快、不良 不驽、自得穷荒步骤之态”。他的作品现存有《射骑图》。《辽史》载,其作品《猎雪骑》、 《千鹿图》等皆入内府。宋《宣和画谱》录其作品15件。《辽史·义宗传》载,元人亦见到 耶律倍书有跋文的作品《猎骑图》。
    金国于1125年伐宋开始后,大批文人、画家相继归顺,一时黑龙江地区聚集了一大批女 真人和汉人画家。特别是“靖康之变”,不少内地画家同时也被俘虏或流落到黑龙江地区, 对黑龙江地区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居黑龙江地区的画家重要者有吴激(1090~1142) 得米芾笔意,书画俊逸。王逵(1100~1176)为金代宫廷画家,作有《释迦降生图》等。金太 祖孙,完颜亮(1122~1161),好方笔写竹,有奇致,多逸趣。
    清顺治后,陆续放逐大批文人、学者到宁古塔(今宁安)、卜奎(今齐齐哈尔)、瑷珲(今爱 珲)、墨尔根(今嫩江)、三姓(今依兰)等地。流人画家中有:吴兆骞,工书画,1659年春流戍 宁古塔;方式济,精于绘画;方享咸,山水画仿黄公望,曾绘百尺《梧桐卷》,雀鸟入神, 1658年作《山水轴》,1678年作《深林垂纶图》;徐灿(女)随夫从徙黑龙江,善写佛像,绘 仕女,晚年专写水墨观音;吴大澄1882年来黑龙江,有《梅花图》藏故宫博物院,《匡庐瀑 布图》录于《晋唐五代宋元明清名家书画集》(1915神州国光社版),临《黄易访碑图》尤妙。 另据魏毓兰《龙城旧闻》中,记有“崔巍,字焕章,尚书阿尔赛五世孙。工丹青,宝昌将军 赠他画马诗,传诵一时”。又记有魏毓兰,“一日大醉,为邻舍李小梅画马,鞍辔俱全,神 采奕奕,活跃纸上,自以为得意之作。李悬之空斋,每逢月黑风高,若有马嘶声自斋中出, 如是者三年”。
    民国以后,虽然也有一些画家从事中国画创作,并出现一些较优秀作品,但大多数人师 承中原、江南诸派画法,少有独立创见。这时期画家主要有:吴锡堂,清末宫廷画家,晚年 客居黑龙江,擅工笔花鸟、草虫及人物。局部吸收西洋画法。经常在哈尔滨山东会馆展览作 品,影响较大,从其学者甚众。王味根,山水、花鸟、肖像俱擅,特别是水墨肖像画颇有名 气,常为《午报》绘制插图。从其学画者有哈尔滨画家牛山、胡梅生等。王绍维,擅写意山 水、花鸟,代表作品有《诗魂》、《仙乡》等。1945年前曾于齐齐哈尔市图书馆、全福小学 等处办个人画展。此外,还有赵佩瑶、蒋荫梧、郭维芬、毛煮、李俊伯、吴镇东、商浚、王 痴、岳伯武、王墨僧、高云岩、王景维等国画家。
    50年代中期后,随全国中国画画坛形势的变化,黑龙江省的国画家开始增多并形成了一 支由不同来源的画家组成的队伍。这支队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原在省内的几位老国画 家(如上所述);二是从省内外聚集到哈尔滨的一些画家,其中重要者有王仙圃、王秀成、蓝 士壁、程甲税、王道中、郝石林、于志学、于桂秋等人;三是分配到黑龙江省的一批全国各 美术院校的毕业生,主要有黄德铨、金祖章、刘富芳、刘振铎、廉浦、林彦、杨沙、李明久、 李复兴、李金城等人。这些画家们是从各方面集拢而来,各有师承,各有所长,各具面貌, 从而初步奠定了黑龙江省国画创作的艺术方法、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基础。此外,60年代全国 各地的一些著名国画家傅抱石、关山月、吴作人、尹瘦石、蒋兆和、关松房、孙天牧、刘勃 舒、李斛、王盛烈、许勇等,先后来黑龙江省讲学、旅行写生、办展览,也对黑龙江省国画 的创作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很多画家的作品参加了历次全国和省级重要美术作品展览,其中成绩比较突出 的画家是王仙圃。1953年至1955年王仙圃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一届国画展和第二届全国美展, 被认为是山水画中的创新之作。抗美援朝期间曾举办个人画展,并义卖、捐献了50多幅作品, 因此受到表彰。代表作品有《勘探原始森林》、《报矿》、《森林》、《镜泊湖》、《天广 地阔》、《山河易风》、《山水长卷》等。很多作品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王仙圃即是当代黑龙江省山水画传统技法的传播者,也是刻意以国画表现黑龙江地区生活和 自然风貌的开拓者,还是不遗余力培养青年美术工作者的老师。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黑龙江省的国画创作 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省和一些地、市建立了画院、画会、群体等美术组织,从而使全省形 成了专业和业余创作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的创作队伍。出现了贾平西、李宝瑞、李维康、 刘亚民、刘棣、祝林恩、郭广业、贺中、王隽珠、李光春、李俊琪、侯国良、张金武、王永 瑞、富中奇、兰铁成、杨松杰、关玉良、卢禹舜、王同君等一大批富有创作潜力新的中青年 画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全国和全省的历届重要美展,都有黑龙江省的国画作品参 展,其中很多人的作品获奖和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80年代初以来,黑龙江省的中国画创作最令全国瞩目的现象是一批中青年画家开始以塞北自然景观、生活风情和塞北地域 性审美心态为基础,探索中国画的塞北风格。80年代初,于志学首先推出了冰雪山水画。作 品以其所揭示的塞北冰雪自然和艺术技巧上的匠心独造的崭新面貌,敲响了山水画塞北风格 的门扉,赢得了国内外美术界和欣尝者的关注。其作品曾在美、日、英、德、新加坡、香港 等国家和地区展出。此后,刘振铎、王隽珠、卢禹舜、关玉良、兰铁成等一些中青年画家也 在寻求山水画的塞北风格创意方面付出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物画方面,侯 国良、刘文华、富中奇等人的作品,在所表现的生活和创意上都极富塞北特色。花鸟画方面, 贾平西的作品以其新颖的塞北题材,新奇别致的构思,别开生面的笔墨开创了塞北自然景观 的艺术新面貌。
    (二)油画
    黑龙江地区的油画欣赏与创作始于20世纪初。1898年随中东铁路的修建,一批以俄藉为 主的外籍画家流入哈尔滨。尼古拉大教堂、圣母安息教堂、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索菲亚教堂 等宗教建筑中的圣像和壁画,马迭尔旅馆、丽都影院、巴拉斯影院等公共娱乐场所的壁画, 铁路俱乐部、秋林公司陈列的油画,如列宾学生复制、经列宾修改过的《苏丹酋长致查布罗 什人书》,复制的列维坦、希什金的风景画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全省美术爱好者和大众 对西洋绘画的兴趣。此外仅哈尔滨就有较大的古董、艺术品商店近10家,而且所经营的绘画 作品主要是油画,这对油画的创作与传播也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同时,一些外籍油画家在哈 尔滨等地还通过创作活动或亲自带学生,直接传播了油画的创作技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善 画风景画的俄籍俄罗斯画派的洛巴诺夫;有长于肖像、舞台美术,曾就职于哈尔滨铁路俱乐 部,从事舞台美术工作的俄罗斯画家斯捷巴诺夫;有从事工艺美术工作,亦善风景画的格林 伯尔等。
    从1931年东北沦陷到1945年的14年间,黑龙江地区的美术又较大地受到日本美术的影响, 特别是日本油画的影响。伪满洲国时一些日本画家陆续来到黑龙江各地,著名者有在哈尔滨 的大部六藏、村上屯一,在佳木斯的铃木茂一,在齐齐哈尔的浅敷清子,在一面坡的武藤夜 舟等。这些人都培养过一些学生。哈尔滨的日本画家还曾办过“美术研究所”。1938年后伪 满洲国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美术作品“国展”,又成立了“美协”组织,更影响了一部分人 学习油画和从事油画创作的兴趣。30年代、40年代黑龙江地区从事油画创作的中国画家主要 有石揖、韩景生、韩乐然、鄂广居、高昆、刘志谦、周正等人,都属欧洲油画流派,一面从 事教学,一面从事油画创作。石揖、韩景生的油画作品都曾多次参加过伪满洲国的“国展”, 又都获过“特选奖”等多种奖励,并曾赴日本进行美术考察。石揖、韩景生的作品1943年还 曾被日本著名画家石井柏亭选送,参加过日本国的一水会画展。韩乐然,朝鲜族,是中共地 下党员,曾留学法国,是哈尔滨早期的油画传播者,代表作品有《向着光明前进的藏民图》 等。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尔滨的油画家石揖、韩景生、李立民、高莽、孙鸿杰、孙芋、 刘志谦、王锦堂、王卓等人,时常聚集一起切磋油画创作,一起画模特、静物和去野外写生。 1946年初在石揖等人的努力下成立了哈尔滨市美术协会。美术协会不仅团结了哈尔滨市的大 部分油画和国画家从事创作,还在当时的“市民画厅”举办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尔滨的第一 次美术作品画展览。油画作品虽大部分为风景、静物,但也有表现欢庆国土光复兴奋心情, 表现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揉躏下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劳动者形象的作品,如李立民(黑沙 骆)画的《红旗招展》、人欢马腾的《街景》,石揖画的《枯木逢春》,高莽画的《亡国奴》, 韩景生画的《老船夫》等作品。老解放区的美术家朱丹、华君武、刘迅等还应邀参观了展览 并出席座谈会。
    50年代黑龙江的油画创作仍以哈尔滨市为中心,虽有些成果,但由于人员分散,油画创 作处于徘徊状态。当时引人注目的作品有石璞的《建筑工人》(获省青年美展佳作奖)、史国 才的《夜袭汤原》、宋学斌的东北抗联题材的作品、李敏的《志愿军卫生员》、刘砚的梅兰 芳京剧题材的油画,以及韩景生、石揖的风景、静物作品。50年代末至“文化大革命”前, 随中国美协黑龙江分会创作室、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哈尔滨艺术学院美术系的创立,以 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万转复官兵创立的牡丹江农垦局中聚集的油画人才,使黑龙江省油画创 作队伍输入了大量新鲜血液,油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新局面。特别是北大荒版画的兴起,使油 画创作开阔了视野,开始对本土的自然景观和多民族、多方面的生活发生了浓烈的兴趣,使 油画创作的题材日趋丰富。黑龙江省的油画家又增加了杨角、张晓非、向阳、张钦若、徐介 城、李秀实、臧尔康、郝伯义等多人。除李秀实、郝伯义外,大都在哈尔滨艺术学院从事过 美术教育工作,为黑龙江省培养了一批油画人材。当时主要作品有石璞的《苏广铭》、《毛 主席视察哈尔滨车辆厂》、《毛主席为黑龙江省题词》、《伟大的教导》,李秀实的《万里 长江横渡》以及以黑水白山为题材的风景画作品。张钦若、徐介城的作品曾在1960年由中国 美术家协会、牡丹江农垦局联合主办的《北大荒美术作品展览》上得到好评;李秀实的《万 里长江横渡》在60年代中叶受到中国美术界的重视。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油画创作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产生了主题深刻的对 “文化大革命”反思的作品,如陈宜明、李斌的《舍得一身剐》、李秀实的《疾风》、赵廷 椿的《祭》等,这些作品参加了全国美展并获奖,有的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而且很多画家 已初步形成了个人风格,如李秀实色彩丰富并寻求哲理意味的人物与风景画;臧尔康写实方 法的风俗画、风景画;李斌、陈宜明的风格写实,手法细腻的人物肖像和反映知青生活的油 画;张仲达倾向超写实方法的题材不同的人物画;刘治倾向表现主义方法的风景画;林建群 色彩丰富凝重的静物画等。1978年后有些油画作品曾入选全国性各种美术作品展览和被中国 美术馆以及国外美术单位收藏。其中李秀实的作品《霜降》曾入选1982年法国春季沙龙美展。 还有参加六届全国美展并被评为优秀作品的《蜿蜓千秋》(李秀实)和《赵一曼》(李斌)被美 国G石油公司主席罗拔夏勒三世收藏。这些都说明省内主要画家的作品已具相当水平。
    1978年后黑龙江省油画作品多件入选历届全国重要美展。1980年鉴于全省油画创作的发 展,在中国美协黑龙江分会的支持下,成立了黑龙江省油画研究会,更促进了黑龙江省油画 创作的发展。
    (三)版画
    黑龙江地区的现代版画创作兴起于东北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老解放区一批版画家古 元、力群、沃渣等随《东北画报》陆续来到黑龙江。不仅在《东北画报》、《东北日报》等 报刊上发表木刻作品,而且在《东北画报》、《合江日报》、《松江农民报》等报刊上发表 木刻插图和木刻连环画作品。其中如古元为《七斗王把头》画的10幅插图,使黑龙江美术作 者眼目一新,发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东北画报》社又在哈尔滨、佳木斯等地办了几次解 放区木刻展览,展出了老解放区美术家江丰,胡一川、古元、沃渣、力群、彦涵等人的作品; 《东北画报》社又出版了《解放区木刻选》、《古元木刻》、《彦涵木刻》等专辑,更使版 画这一艺术样式在黑龙江深深地扎下了根基。
    195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万转复官兵,汇集到黑龙江省农垦戍边,创立农场。一批 美术工作者随转复官兵来到北大荒,“在艰苦的劳动之余,尝试用版画艺术语言表达对劳动, 对生活炽热的情怀,北大荒版画应运而生”。晁楣创作的《荒原春夜》是北大荒版画第一件 作品。其后,版画队伍不断扩大,作品不断增多,作品的艺术水平日益提高,形成了北大荒 版画创作群体,影响很快遍及全省。1960年随北大荒美术作品展在北京举办又获得了全国声 誉。1962年初,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晁楣、张祯麒、杜鸿年、张路赴新疆旅行写生,历时半 年时间,创作了一批反映新疆生活的作品,北大荒版画的油印套色木刻形式进一步得到全国 美术界的关注和赞誉,并在全省美术家特别是版画家中得到认同,很快油印套色版画创作遍 及全省。1962年9月北大荒垦区的主要版画作者晁楣、张作良、张祯麒、杜鸿年、张路、刘洛 生等调至中国美术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其后由于他们生活领域的扩展,作品内 容也随之扩展到农场、牧区、林区、油田等各个方面,北大荒版画的艺术方法成为全省版画 创作的主流。国内美术界习惯地称黑龙江版画为北大荒版画,并认为黑龙江版画所反映出的 地区生活内容的差异,艺术手法、制作方法的差异是北大荒版画流派风格和时代风格的标志。 198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协黑龙江分会、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联合主办以水印木刻 为主体的北大荒风情版画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突破了以油印套色版画为主体的格局, 同时艺术方法、制作方法也都呈现出多品味发展趋向。
    除以北大荒版画的创作方法、风格创作的版画外,还有张路的黑白木刻、颜仲的黑白肖 像版画插图作品和于进海的石刻版画作品。张路的《西游记》得到全国美术界的赞誉。颜仲 的黑白肖像版画插图作品很多为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及各省出版社作为书籍装帧及 插图用。颜仲50年代中期以来创作了国内外文艺家肖像插图50余件,其中鲁迅、老舍、江丰、 罗曼·罗兰、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但丁、井上靖等文艺家的肖像受到美术界的赞誉, 并多次入选全国性美展和获奖。于进海80年代后开始创作石刻版画,有《炼油厂晨曲》、《 峥嵘岁月》等作品入选全国及省美展,后因石材限制,作品不多。
    1959年至1985年,晁楣、张作良、张祯麒、杜鸿年、张路、刘洛生、郝伯义、颜仲等一 批著名版画家和李亿平、徐楞、杨凯生、吴哲辉、王训月、周胜华、陈玉平、张朝阳、官厚 生、沈少民、黄泰华、丁立江、刘宝、邵明江、蒙西平等一批中青年版画家,创作出《黑土 草原的早晨》、《第一道脚印》、《到北大荒去》、《雨后》、《烧荒》、《牧归》、《春 的喧闹》、《山林之歌》、《虹》、《西游记》、《运木出山》、《鲁迅肖像》、《故乡夜》、 《夜出完达山》、《粮食》、《家乡》、《黑土畅想》、《暖冬》、《金峡谷》、《歌与梦》、 《林间鸟语》、《春融》、《雪皎》、《飞龙》、《孩子妈妈》等版画作品1 000余件。 这些作品除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多次不同类型的重要展览外,还有很多作品为国内外美术馆和 其他美术工作单位收藏。以北大荒版画为主体的黑龙江省版画创作成果在中国当代版画创作 中居重要地位,发生了广泛影响。
    1960年至1985年全国各报和美术专业性杂志共刊载了对北大荒版画研究和评论性文章近 200篇,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北大荒版画的创作道路、美学价值、创作方法、艺术语言、流派 形成,以及版画家、版画作品等方面的问题。80年代初随着北大荒版画的发展,理论家们又 开始研究北大荒版画的嬗变和不同时期的群体和流派发展问题。同时,北大荒版画作者们也 发表了大量创作札记、创作经验和艺术方法、艺术技巧方面的文章。这些对北大荒版画研究 与评论文字,形成了北大荒版画的理论体系。
    (四)雕塑
    黑龙江省现代雕塑的制作和利用,在全国是发展较早的地区,而且以哈尔滨最为兴盛。 20世纪初,首先由外国雕家们把现代雕塑艺术传入黑龙江地区,1958年后,随哈尔滨艺术学 院雕塑专业的设立,黑龙江省开始形成一支自己的雕塑队伍。
    1.室外雕塑 1900年哈尔滨外国五道街的一栋办公大楼(现在东风街16号)二楼墙面立 柱,左右两旁的4个古代武士雕像,是哈尔滨亦是全省最早的建筑雕塑。1910年建筑的哈尔滨 中央大街上的巴洛克风格的办公大楼(现教育书店)正门两侧顶柱有一男一女奴隶雕塑,造型 结实有力。“文化大革命”中毁掉,1985年杨世昌、吕斌等基本按原作制作恢复。哈尔滨外 国四道街(现红霞街)丽都影院(现影剧院)建筑的顶部,有以音乐为题材的三人组雕。南岗一 曼街现东北烈士纪念馆建筑顶部三角破风也有装饰雕塑(约1930年建成)。另外,哈尔滨影剧 院、马迭尔旅馆等室内还有各种装饰圆雕、浮雕等。哈尔滨南岗俄国墓地的墓旁或墓碑上有 天使像、浮雕花卉等墓地雕饰。
    园林雕塑始于1938年伪满洲国时期,主要是哈尔滨松花江畔(现斯大林公园)建造的《白 熊》、《游泳少女》等4座石雕和混凝土雕塑。同期在哈尔滨南岗松花江街街心花园也建有园 林雕塑(现已毁掉)。
    1946年苏军在哈尔滨火车站前建的苏军胜利纪念碑上两侧制有浮雕花环(1992年迁另地); 在南岗博物馆广场西侧建的苏军烈士纪念碑上有苏军战士圆雕像。座落于哈尔滨市八区的抗 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的碑身浮雕,自碑后两侧转向前方。正面浮雕:右为解放军战 士立像,左为民兵战士立像;右侧面是五名战士组成的战斗场面;左侧面是五名支前民工的 队伍;碑身后面是战士和民兵立像。原计划塔顶有圆雕,后因故未按装,就地埋在地下。此 碑雕塑为俄国人制作。还有建于1950年左右的中长铁路纪念碑,为中长铁路交还中国的纪念 碑,碑座上有中苏铁路员工握手而立的圆雕。原雕塑1966年毁掉,现为毛泽东挥手立像。1958 年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落成,主楼建筑顶部三角破风内有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文艺工 作者为题材的一组装饰性圆雕群。为鲁迅美术学院王松引等创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 间被毁。1958年哈尔滨市为纪念抗洪胜利,在中央大街松花江畔修建了防洪纪念塔。塔顶有 圆雕,表现市民同特大洪水搏斗的英姿;塔身浮雕表现社会各界人民及国际友人团结一致奋 斗于江堤上的壮观景象;纪念塔周围圆形回廊两端各有表现全市人民欢庆抗洪胜利内容的浮 雕一面。同时在通江街口松花江畔,设置“降龙”喷泉雕塑,表现一力士赤手伏住苍龙,寓 意哈尔滨市人民与自然灾害斗争的伟大胜利。此雕塑由中央美术学院师生集体设计、制作。 “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1年由哈尔滨园林处设计室曲维葆、李向平、栾修平、吴乃光等 人重新修复。另外,哈尔滨市少年宫门前两侧有男女少年鼓手圆雕(1960年唐洪民、潘绍棠作); 哈尔滨市青年宫前有《天鹅展翅》(1962年中央美术学院苏辉创作);斯大林公园于1962年安 放了《小鹿》、《手风琴手》、《小画家》、《小憩》等抒情雕塑;1965年又增加了《三少 年》(张得蒂作)、《工人像》(张得蒂作)、《农民像》(赵瑞作)、《女民兵》(铁恩厚作)、 《我是一个兵》(刘连海作)等雕塑。这些作品一部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园林、建筑雕塑有了长足发展,如哈尔滨花园村宾馆的《 红罗女》(杨士昌作)、斯大林公园的《跳水》(王松引作)、《起步》(吴喜林、刘连海作)、 《晨读》(孙正琢作)、《操琴》(张得蒂作)、《丰收》(杨世昌、金在坤作)等都是较好的园 林雕塑。1983年后,哈尔滨太阳岛公园、九站公园,顾乡公园和街道绿地,也出现了一批较 好的雕塑作品,如《划水》(杨世昌作),《少年与小鹿》(王松引作)、《遐想》(铁恩厚作)、 《雏燕》(潘绍棠作)、《夏日》(李向平作)等。齐齐哈尔、大庆、伊春等市也有一些较好的 室外雕塑作品。如大庆市的《铁人王进喜》(铁恩厚作)、伊春市的《松塔少女》(王铁成、刘 连海、吴喜林、吴顺平、穆云起作)等。黑龙江省雕塑家的作品,也有被外省用的,如《搏》 (锻铜、唐洪民作)建在威海市海滨;《黄河儿女》(唐洪民、王松引作),建在银川市。
    1978年后黑龙江省各地的园林、纪念碑雕塑多为本省雕塑家的作品,而且很多雕塑家接受 外省市雕塑定件,说明黑龙江雕塑队伍的成长和壮大。
    2.架上雕塑
    从60年代初开始,哈尔滨艺术学院师生的作品参加了历届黑龙江省、东北三省的综合性 美展和一些全国性美展,奠定了黑龙江架上雕塑创作的基础。其中较有影响的作品有:《古 巴女民兵》(叶清心,1963),参加黑龙江省美展;《我是一个兵》(刘连海,1964),参加全 国高等学校毕业的创作展,并评为优秀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炊事兵》(艾春山,1964), 参加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毕业创作展;《开刃》(孙显贵,1964),参加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毕业 创作展;《插秧能手》(金在坤,1963),1964年参加东北三省美展及全国美展东北地区作品 展;《出海》(吴喜林,1964),参加东北三省美展及全国美展东北地区作品展。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省内的雕塑家们焕发了青春,创作出大量的优秀架上雕塑作品,其中影响较大 的有:唐洪民1978年创作的《王进喜胸像》;铁恩厚1978年创作的《洒血祭雄杰》和1979年 创作的《永不凋谢的红花》;杨世昌1981年创作的《光荣属于祖国》,以及1982年创作并参 加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获优秀作品奖的《赫哲姑娘》。
    在1984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黑龙江有《春羔》(唐洪民)、《共产党人—— 彭德怀》(王松引)、《铺路石——献给蒋筑英》(铁恩厚)、《铁门》(曲维葆)、《冬网》(杨 世昌)、《培育》(金在坤)、《兴安岭的阳光》(王铁成)等7件作品入选。其中《冬网》《兴 安岭的阳光》和《培育》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
    3.冰雪雕
    黑龙江地区雕制冰灯的制作,到清代已相当盛行。《黑龙江外记》载:“上元,城中张 灯五夜,村落妇女来观剧者,车声彻夜不绝。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 如水晶人”。朱履中在《龙江杂咏》中载“元夜观灯走不停,村车辍辍也来径。蛮童姹女哗 声脆,争看玻璃老寿星”。足见冰灯的制作与观赏,在黑龙江省早已是一种民俗文化活动。 1922年1月俄国东正教会首次在哈尔滨道里松花江面上举办古老的约旦(洗礼节)时,曾在江面 上雕制了巨大的冰雕十字架和放置圣经的桌台。
    1963年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任仲夷、市长吕其恩建议市园林处利用冰雪开展冬季文化活 动。于是园林部门在很短时间内,组织人员制作了1 000多盏简单的冰灯和冰花盆景,并 涂以各种颜色,装入彩色电灯,在哈尔滨兆麟公园展览,轰动全城,6天竟接待了25万人次参 观,给哈尔滨寂寞的隆冬带来了盎然春意。这便是哈尔滨第一届冰灯游园会。1964年举办的 第二届冰灯游园会,吸收了雕塑家、美术师从事设计和制作,游园会出现了4米高的工农兵 冰雕群像和一些冰雕人物、动物,以及8米高的“红旗塔”、25米高的“珠穆朗玛峰”冰雕 造型,使冰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同时也揭开了黑龙江省冰雪雕塑的序幕。除“文化大 革命”的十余年外,哈尔滨每年都举办冰灯游园会。1984年,哈尔滨市经批准,规定每年一 月份为哈尔滨冰雪节后,冰雪雕塑艺术更加缤纷多姿,成为黑龙江省雕塑艺苑中别树一帜的 艺术品类。
    1980年后,黑龙江省冰雪艺术家们曾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性冰雪雕塑艺术活动,并获 得奖励。主要获奖作品是:《哪吒闹海》(铁恩厚、杨世昌、王丽生作)、《飞天》(杨世昌、 曲维葆、黄兆源、王丽生作)、《牧歌》(杨世昌、曲维葆、黄兆源、王丽生作)、《屈原》( 杨世昌、曲维葆、栾修平、王丽生作)、《希望之光》(杨世昌、王松引、金在坤作)等。
    1982年3月哈尔滨市雕塑学会成立,制定章程,选举了领导班子。牛乃文、李光耀为名誉 主席,唐洪民为主席,王松引、刘连海为副主席,铁恩厚任秘书长,有理事9名,会员24名。 学会于1982年7月举办了哈尔滨市雕塑设计展览,其中有5件于1983年放大制作后,建立在哈 尔滨市太阳岛公园内。1984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城市雕塑设计展览中,黑龙江省的雕塑家有 7件作品入展,其中:唐洪民的《晨风》受到好评,展览后,作品由银川收藏;《搏》、《 铁人王进喜》、《黄河儿女》、《松塔少女》等被放大制作,作为各地城市雕塑;《晨风》 《松塔少女》被选入全国第一届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展览。
    1985年黑龙江省城市雕塑规划组成立,设在中国美协黑龙江分会。
    (五)漫画
    黑龙江地区的漫画是20世纪初,随报业的发展而兴起的。1906年,《远东报》经常配发 漫画,为黑龙江地区公开发表漫画之始。稍后的《黑龙江报》(1916年在齐齐哈尔创办),常 有漫画发表。1917年的《白话画报》上发表了《兔子登基》和《龟鳖谢恩》两幅漫画,直接 贬斥了1917年军阀张勋复辟,溥仪再次登基,分封清朝旧臣的封建复辟闹剧,曾轰动一时。 《午报画刊》(1921年在哈尔滨创办),亦多有漫画发表。
    1946年后,随《东北日报》、《东北画报》来东北解放区的美术家华君武、张仃、朱丹 等经常在两个刊物上发表漫画作品。《东北日报》仅1947年下半年就发表漫画47幅,多是配 合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的政治讽刺性漫画,其中十分之九是漫画家华君武的作品。华君 武在《东北日报》任编辑期间,曾发表了大量揭露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 内战的漫画作品,其中有《运输队》、《进攻的脚踏石》、《后方空虚,败局已定》、《磨 好刀再杀》、《瓮中捉鳖》等作品。当时华君武的漫画在城乡墙头、火车站、兵营里和机关、 团体、连队的壁报上到处可见。华君武的漫画创作对黑龙江的漫画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此 外,《合江日报》、《松江农民》也经常发表宣传土地改革运动的漫画。
    50年代初期,以《黑龙江日报》为阵地,黑龙江漫画队伍开始形成。当时的漫画创作以 配合宣传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农业合作化等运动为主。主要漫画作者有回眈、 刁斗明、德威等人。主要漫画作品有回眈的《让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打挎美 帝野心狼》、《大地换新装》、《文牍游戏》等。
    1957年“反右派斗争”,使黑龙江省方兴未艾的漫画创作夭折。“反右”后北京的著名 漫画家丁聪和北京颇有名气的青年漫画家肖里,曾下放到黑龙江北大荒劳动“改造”。
    1958年“大跃进”期间,群众的以“大跃进”为内容的漫画繁多,但内容浮夸,技巧粗 糙。虽则如此,也吸引了群众对漫画的喜爱,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漫画作者。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蛰伏已久的黑龙江漫画重新破土而出。为配合粉碎江青 反革命集团的宣传,哈尔滨市美术工作室的画家们首先创作出一套4幅宣传性漫画,揭露江青 反革命集团的罪行,在省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时各报刊也开始发表漫画。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漫画创作蓬勃发展起来。1981年第13期《讽刺与幽默》 发表了张新华的著名漫画《挖井》,在全国漫画界引起很大反响。1983年全国高考以漫画《 挖井》为作文试题,在全国百万学子中产生重大影响。1982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漫画展览上, 黑龙江省漫画作品《某公下蛋》(王者琦)、《多一个菩萨多一柱香》(王树明)、《再买八瓶》 (刘世忱)等作品入选。1984年6月,中国美协黑龙江分会与黑龙江省漫画会,在黑龙江省美 术馆举办黑龙江省首届漫画展览,展出了47名作者的170件作品。展览结束后,选出44件作 品参加了第六届黑龙江省美术作品展览,均被评为六届省美展的优秀作品。嗣后,又从省展 优秀作品中评选出20件作品送往长沙作为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黑龙江省的候选作品,结 果有12件作品入选。其中《人到中年》、《给婆婆送药》被评为优秀作品,参加了第六届全 国美展在北京举办的优秀作品展览。
    1985年全省群众性漫画创作活动进一步发展,漫画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哈尔滨飞行学院 办了漫画小报,富裕县成立了漫画会。
    (六)年画
    黑龙江地区年画创作始于东北解放战争年代。延安老解放区的美术工作者们来到黑龙江, 创作了一批年画作品。1947年张仃创作了《坚持自卫,争取民主》、《发展生产,巩固后方》 门神画,安林创作了《人民翻身,合家欢乐》,张文欣创作了《参军光耀门庭》,洪藏创作 了《三打祝家庄》等年画,印刷量达40多万张,受到广大城乡人民的欢迎。1948年创作了新 年画15种,加上1947年重印的6种,共计21种,总印数达110万张。老解放区美术家们还十分 重视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对这些年画的意见。1947年张仃曾带年画到佳木斯农村召开翻身 农民年画座谈会,倾听农民对年画的意见。老解放区美术家们的作品,不仅内容是为群众所 喜闻乐见的新生活,一扫旧年画的庸俗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是方法多样、格调新鲜的,为 黑龙江省新年画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黑龙江省年画创作,是随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及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的建立,在50年代中期 发展起来的。1956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童旭创作的《幸福的儿童》。1961年出版了《 我们跟党走》(张若一)、《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李鸿祥)、《新社员》(于志学)、《 周总理在三八饭店》(金兰)、《昭君出塞》(刘振铎)、《小帮忙》(金祖章)、《公社游记》 (回眈)、《丰收年》(于志学)等近20种年画。此后年画创作数量逐年增加,质量逐年提高。
    黑龙江省的年画创作不仅注重为广大工农兵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注重绚丽、喜庆的 民俗性,同时也注重与国家政治生活、社会运动、文化形势的配合,起到了宣传群众、教育 群众、培养群众审美能力的作用。
    50年代、60年代,全省各画种的专业、业余作者普遍涉足年画创作,1978年后,形成了 一支人数可观的专业年画创作队伍。特别是1982年黑龙江省年画研究会成立后,全省年画创 作进入更有组织、有计划的阶段,而且队伍进一步扩大到各地、市、县,并出现了以绥化为 代表的年画多产市县。到1985年全省年画作者达300人左右,重点作者有50人左右。黑龙江省 几乎每年都召开出版计划发布会,举办创作研习班、草图观摩会,来提高和激发广大作者的 创作热情。
    年画除在省内各类综合美展中展出外,还多次举办过专项画种展览,集中地展示了年画 的创作成果。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历年出版的年画作品百分之九十是省内作者的作 品。
    (七)连环画
    黑龙江地区的连环画创作兴盛于东北解放战争时期。老解放区美术工作者为配合解放战 争和土地改革宣传的需要,亦从事连环画的创作。作品除发表在《东北日报》、《东北画报》、 《合江日报》综合副刊和《松江农民报》的短篇作品外,大部分由东北书店出版。解放战争 期间出版的连环画作品主要有:《八路军到解放新区》(张望)、《小五的故事》(苏晖)、《 抓地主》(安林)、《于廷洲罪恶史》(曼硕)、《消灭于廷洲)(曼硕)、《改造二混子》(曼硕)、 《但架队员老王》(洪藏)、《智勇双全》(陈兴华)、《无坚不摧》(陈兴华)、《独胆英雄》 (古元)等。这些作品为黑龙江连环画创作的发展播下了种子。
    50年代初,连环画作品多由黑龙江通俗出版社出版,数量比较小。1952年出版了《邰秀 英自主结婚》(袁枫)、《奸商盗银巨案》(华谦)等作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 版社接受连环画出版工作后,加强了对连环画作者的组织与培养工作。1958年后连环画创作 数量逐年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至1985年底,全省连环画作者在全国各出版社出版的作品 达600余套。黑龙江省的连环画作品《祖传秘方》(王纯信)获1963年全国连环画奖,《暴风骤 雨》(王纯信)1964年入选全国连环画原作展览,1980年《闪闪的红星》(王纯信、杨沙)获全 国连还画奖。1979年连环画《枫》(陈宜明、刘宇廉、李斌)、《伤痕》(陈宜明、刘宇廉、李 斌)两套作品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对青年一代身心的摧残,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两套作品分别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全国美展奖和全国青年美展奖。此外,潘衡生的 《周游世界》、阴衍江的《生死场》、侯国良的《李兆麟将军》等都是1985年前全省连环画 创作的重要收获。
    (八)壁画
    黑龙江地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壁画是位于牡丹江中下游右岸、海林县境内的摩岩壁画, 年代已无据可考,但从内容、造型、图腾崇拜痕迹及风残情况看,系黑龙江地区先民渔猎时 期的作品,为中国古代有关鹿的少数岩画中之珍品。
    1980年黑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清理渤海墓葬时,在贞孝公主墓中,首次挖掘出完整的渤 海墓室壁画。贞孝公主死于八世纪后半叶,为渤海国前期。通过对壁画中12个人物考究,清 楚地看出王室物质与精神享受之讲究。12个人物中有佩剑秉杖的武士和抚弦操琴的乐伎,栩 栩如生,无论线条、色彩、造型,都不在中原同时期壁画之下。从人物造型及“铁线描”等 画法上,可看出与唐代文化的联系,从壁画内容可窥见渤海国经济文化之发达。
    金代岩画保存较好的是位于阿城市白城东南30里许的山谷崖壁上的阿城亚沟石刻岩画, 当地人称为“石人山”。山为花岗岩石质,崖壁几乎垂直,面向西南,表面平滑。岩面人像 宽105厘米,高185厘米,呈黑灰色,系一金代武士形象,右手握剑,头戴顶盔,脚穿骑士长 靴,右脚前伸。造型稚拙,形象英武豪迈。研究者认为是护墓卫士。线条深入岩石3至5厘米 深,系以铁器刻成轮廓,再加仔细修整而成。在其右侧另有一幅线刻图像,已遭破坏,但隐 约可见一戴冠拱手端坐的贵妇形象。
    从清代起,黑龙江省各市、县修建的寺庙近百处,多数庙宇壁画毁于解放战争时期和土 地改革时期。现存的哈尔滨极乐寺宗教壁画,为20世纪初之作。1900年竣工的哈尔滨市博物 馆广场的圣尼古拉中央大教堂,1902年始建的哈尔滨市革新街的圣阿列克赛教堂,堂中都画 有大幅耶稣像、圣母像、圣经故事等油画壁画。此外,哈尔滨的一些早期公共建筑,丽都影 院、新世界饭店、马迭尔旅馆等处也有油制壁画,题材多是圣经故事。
    1980年后,随着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公共建筑的兴建,现代壁画创作开始繁荣,并成 为美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画种。研究、创作壁画的美术家逐渐增多,也出现了一批较好的壁 画作品,其中的《海阔天高》(张若一作,太阳岛金河水榭)、《狩猎图》(李化吉、汪滋德作, 天鹅饭店)、《长城之夜》(田卫平,未上墙)三幅作品曾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九)水彩、水粉画
    黑龙江地区的水彩、水粉画是20世纪初由外国画家主要是俄国画家传入的。30年代后, 除侨居在哈尔滨的欧籍画家外,侨居哈尔滨的一些日本画家也大都从事水彩和水粉画创作。 30年代初期,东省师范专科学校建立美术科,设有水彩和水粉画课程。哈尔滨还聚集了留学 法国、日本和上海美专毕业的韩乐然、鄂广居、刘志谦、高昆等一批画家从事教学活动。这 时水彩和水粉画的写生和创作已相当发达,对后来全省水彩、水粉画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高昆影响较大,在任教同时还业余招收学生。哈尔滨有很多美术工作者受到高昆的美术启蒙 教育,是黑龙江水彩、水粉画的传播者和奠基人。1951年,高昆曾在哈尔滨第四中学校办美 术研究班,提倡写生,提倡深入生活,培养了一批学生。学生主要有袁双印、李哈丽、陈中、 胡梅生、周家生、杨永善等人。1955年,李哈丽作品《桥》在全国职工美展中获佳作奖。1958 年后,哈尔滨师范学院艺术系把水彩、水粉画作为基础课纳入正规课程,全省水彩、水粉画 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1961年著名画家吴作人、肖淑芳、郁风、余本等来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写生。9月在哈尔滨 市工人文化宫举办了著名画家和陪同画家们的水彩、水粉写生展览,对黑龙江省水彩、水粉 画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1979年夏,在哈尔滨市美术家协会的倡导下,哈尔滨市水彩、水粉画会成立。推举陈中 为会长,孙月池、袁双印为副会长,有会员32人。1980年2月哈尔滨市首届水彩、水粉画展览 在哈市道里区文化馆开幕,展出作品126件。还展出了已故水彩、水粉画前辈高昆的遗作5件。 同年9月,画会举办了作品观摩会,并由丛培华谈了水彩画创作的经验与手法。10月,哈尔 滨水彩、水粉画会请来北京水彩画会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梁栋教授就哈尔滨水彩画创作问题 进行讲学。1981年2月,黑龙江省水彩画展在省美术馆开幕,展出水彩、水粉画123件。1981 年4月哈尔滨水彩、水粉画会筹集120件作品在佳木斯市艺术馆展出,展出期间召开了作者座 谈会。6月,展览又在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展出,是黑龙江水粉、水彩画作品第一次在外省展 览。1982年李静、陈中、刘树岐、金铭俊、丛培华、袁双印、刘中华、勾玉斌、王林山等人 的26件作品分别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画辑和《造型艺术》及 《黑龙江画报》上发表,扩大了黑龙江水彩、水粉画的对外影响。1983年5月哈尔滨水彩、 水粉画会组织111件作品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展出,同时邀请北京著名水彩画家梁栋、郭德庵、 张克让的6件作品参展,两地画家交流了作品和技艺,引起了较好的反响。8月哈尔滨水彩水 粉画会举办了作品观摩会。李静在会上主讲了英国水彩画的发展,介绍了英国主要水彩画家 和作品。1984年哈尔滨水彩水粉画会12人的13件作品参加了黑龙江省第六届美术作品展览。 其中水彩画《山雀唤人行》(丛培华)、《沸腾的车间》(王林山)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被评 为省六届美展优秀作品。
    (十)民间美术
    黑龙江省的民间美术,较为发达的种类主要有民间剪纸、民间刺绣、麻花印染、农民画、 土陶等。
    1.民间剪纸
    黑龙江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是于清代从中原、关陕地区传入的,逐渐在双城、呼兰、宁 安、北安、海伦、齐齐哈尔等地发展起来。在满族集居的地区,因衣服、装戴及各种礼仪的 特殊需要,剪纸艺术则更为发达。剪纸除自身单独的装饰价值外,亦可作为印染、刺绣、雕 刻、衣饰、寝具装饰等的底样,是民间美术的基础,为黑龙江历代各族人民所利用。如鄂伦 春族传统的“苏恩”(皮袍)、“卡密”(桦皮篓)上的云、雷纹图案,都是以剪纸纹样为底样 制成。鄂温克、达斡尔人衣靴上布镶花纹的底样等,也都是精美的剪纸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挖掘、整理、继承、发展剪纸艺术取得了很大成绩。老艺人冯 素珍,花鸟走兽无所不能,尤善剪人物,且善于处理复杂构图。作品多用阳刻方法表现,吸 收满族剪纸艺术特色,常用套色、压色、单色等制作方法。代表作有入选全国剪纸展览,并 为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喂马》、《送粮》、《养鸡》等。王玉芝,善剪花卉,有的作品入选 全国剪纸展览,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刘淑珍,善剪飞禽走兽、家畜,画面单纯,黑白为主, 镂空衬色。风格气象伟然、粗犷淳朴,极具乡土特色,《牛车》、《猫》、《狗》等多件作 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在老艺人们的传授下,出现了一批民间剪纸艺术创作的新人。其代表 者有徐凤琴、李继英等。徐凤琴善剪满族装束人物,风格粗犷硬挺,富于装饰味,具满族艺 术风格。作品有为中国美术馆收藏的《梳妆》、《持花仙女》等。李继英善剪对称花鸟、各 种动物。有的作品在《美术》杂志发表,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50年代初,海伦剪纸为配合抗美援朝等政治宣传,创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人强马壮》、《农机夜校》、《灌溉》等作品。并以由甲申、韩德奎、刘书田为核心形成了 海伦剪纸群体。1964年海伦剪纸展览在北京展出后,海伦被誉为剪纸之乡。《东方红史诗》、 《喜庆丰收》、《丰收大秧歌》等都是“文化大革命”前海伦剪纸具代表性的作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海伦剪纸创作在县文化馆刘卫平、毕再生等人的组织下出现了 新的生机,创作了《北国风情》、《幸福鄂家》、《鄂伦春生活》等一系列具有海伦独特特 点的剪纸艺术作品。同时还在挖掘满族装饰艺术、满族传统剪纸艺术和皮影艺术传统的基础 上创作出具有满族艺术风格和民俗特点的《满族风情——迎亲》、《坐福》、《布新房》等 作品。细线造型、刻制工细、套色衬底的《红楼十二钗》、《狮子舞》、《一片征帆绕蓬壶》 等作品曾受到国内外的赞赏。
    海伦现代剪纸的发起人之一傅作仁,是一位剪纸能手,又是黑龙江著名的传统剪纸艺术 整理者和收藏家。傅作仁全家,从祖母、叔叔到妻子、子女都是剪纸能手被称为满族剪纸世 家。
    方正县也是黑龙江省传统民间剪纸发达的地区。1977年后在县文化馆张德生等人的带动 下,开始到县内各乡镇采风,搜集民间剪纸作品,挖掘人才,80年代初形成队伍。方正剪纸 的特点是在传统民间剪纸的基础上更重视艺术方法和技巧的丰富性、多样性,创作出《姑爷 上门》、《杀年猪》、《归山》、《棒打狍子》、《摊煎饼》、《插秧》、《抽烟》、《闹 洞房》等具有民俗生活特色、趣味盎然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以绘画意识为基础通过变形、概 括得来的,也有以现代装饰趣味为基础的。在技巧上有阴刻、阳刻、剪、撕等不同方法。
    另外,兰西的剪纸挂笺创作,林甸的剪纸藏书票等都别具特色。哈尔滨电机厂的剪纸创 作组、黑龙江驻军剪纸创作小组也都是颇有成绩的剪纸创作组织。
    2.农民画
    黑龙江省农民画是从1958年大跃进中“诗画上墙”开始的,并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随广大农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而发展起来。
    绥棱县是黑龙江省农民画创作较有成绩的县份。1978年后,绥棱县文化局发现全县农民 中有大批美术爱好者具有剪纸、刺绣、箱柜画、工艺雕刻等民间美术基础,于是组织了农民 绘画小组。经县文化馆美术干部经常下点辅导和办班,创作逐渐开展起来。80年代初刘振民 的作品《送饭》在《中国农民报》上发表,丁立华的作品《家乡牧歌》参加了全国首届农民 画展并获奖励。到1985年有近70件作品入选全国和省农民画展,其中有十几件作品获奖,有 近20件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国家民族文化宫和省博物馆收藏。绥棱农民画的特点是反映农民 感情和生活理想,立意新鲜、朴实,形象生动,色彩凝重,风格朴实自然。代表作品有《鱼 塘》、《做新鞋》、《豆腐坊》、《小猫咪》、《毛毛雨》等。宾县、青冈也是农民画较发 达的地区。
    3.刺绣、印染
    黑龙江的民间刺绣多见于衣饰花边、枕顶、靴鞋装饰及烟袋、荷包、钱搭等小件装饰性 刺绣,大件刺绣较少。刺绣纹样多见以剪纸为基础的对称花卉、禽鸟。初时色彩单纯,对比 强烈,风格朴厚,少见细部变化的追求,后来受满族纹样影响,花卉繁缛昌茂起来,具有草 原意识。黑龙江民间刺绣以双城、阿城、宁安、齐齐哈尔等古老县市的村镇和满族居民聚居 的地区为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现代化染织等轻工业的发展,民间刺绣逐渐衰微。 70年代海伦老艺人王玉芝的《闹春图》刺绣幔帐等花样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黑龙江省的民间印染于近代也很盛行。村乡居民惯以家织粗布制石灰印染布料,用做被 面、褥面、衣料等。多为靛蓝地漏印各种大小白色团形花冠图案,亦有大型单独纹样,花卉、 鸟鱼等图案,且多呈对称状,造型浑朴、拙壮、粗犷,异于中原、云贵印染之图案造型。海 伦老艺人王玉芝的《鲤鱼卧莲》被面,被中国美术收藏。
    4.绥棱土陶
    60年代,以故绥棱县老艺人寇化林继承祖传,吸收现代器皿造型特点和镂刻图案创出绥 棱独具特色的土陶制品。是不挂釉,经800度低温烧结的黑陶,表面黑中透柔,柔中见光,有 两层或三层阴刻镂空花纹,敲击音响清脆,余音悦耳。其花纹多吸收剪纸、木雕、刺绣等装 饰纹样特点,有松竹梅菊、山花野草、鸟蝶虫鱼等。陶器的整体风格粗犷而文雅、清丽而深 沉。其品种有花盆、花瓶、花罐、花缸、笔筒、画筒等。可做现代室内装饰用,颇受国内外 人士欢迎。毛主席纪念堂选用了绥棱土陶大花盆。
    二、美术理论研究
    黑龙江省的美术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是60年代,随北大荒版画的出现并在全国产生影响, 对北大荒版画进行评论而起步的。1978年后,随全省美术创作的发展,美术队伍的壮大,美 术理论研究逐渐有所发展,并初步形成了一支队伍。美术理论研究有:美术基础理论研究, 省内美术创作、美术家的研究与评论,北大荒版画及画派的研究与评论等几个方面。全省的 美术理论研究和美术评论与全国的美术理论研究和美术评论的发展与内容基本上是同步的。
    (一)基础理论研究
    1978年随党的文艺政策的调整和美术工作者、美术爱好者对了解西方美术知识的渴求, 彭正清、周正翻译了日本美术史家相良德二的《西洋绘画史话》,王观泉编著了《西洋绘画 百题解》,是“文化大革命”后介绍西方美术较早的通俗译著。
    随全国美术创作的发展及各种实用美术的发展和艺术教学发展的要求,吴士元编译了《 谈构图》。稍后,史春珊编著了《现代形式构图原理》。二书都是较系统、深入地研究形式 构成的理论著述。
    另外,还有陶同的有关美术基本理论和画种分论的文章:《如何达到自由——也谈艺术 的本质》、《论感情——中国画探讨之一》、《试论连环画特点——谈连环画脚本的创作》、 《无真与传真》、《从画马看中国的现实主义传统》等。
    王观泉著的《鲁迅与美术》、《鲁迅美术系年》二书,前者以翔实的具体材料、事件, 按时间顺序生动地叙述了鲁迅一生不同时期与美术的关系;后者则根据鲁迅一生的活动、著 作、信函、日记等为基础,以系统的编年方式载录了鲁迅在美术方面的活动、言论等。
    北大荒版画的画家们从创作实践经验或国内版画创作现状出发,撰写了一些关于版画创 作的基本方法和技法的文章。
    (二)省内美术创作和美术家的研究与评论
    1.北大荒版画的研究与评论
    黑龙江省的美术评论家从北大荒版画问世之始就开始了对北大荒版画的研究与评论。文 章涉及到北大荒版画的创作道路、艺术特点、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技巧、艺术影响、 创作过程、创作组织等诸多方面。研究与评论者中,除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外,还有北大 荒版画的作者和文艺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从1960年至1985年,省内作者共发表关于北大 荒版画的文章约140余篇。北大荒版画作者谈创作的文章主要有:晁楣的《几种特殊效果的拓 印方法和怎样使用胶合版》、《套色木刻色彩漫谈》、《构图实践琐记》、《刀法性能浅识》, 杜鸿年的《木刻讲座》,郝伯义的《套色木刻中白的运用》,李璞的《黑白为主论质疑》等。 这些文章是北大荒版画作为学派的一个组成部分。
    2.冰雪山水画的研究与评论
    画家于志学以塞北冰雪世界为对象的山水画,1980年初始称冰雪山水画。对冰雪山水画 研究、评论的文章,1985年以前主要有:张秋萤的《艺苑新花——冰雪山水画》,陶同的《 北疆冬曲》、《于志学冰雪山水的形神——兼评个性的形神系统》、《笔墨当随时代、丹青 贵抒今情》、《妙笔描绘冰雪世界》、《创时代之新》、《冰雪山水画的开拓者》、《彩笔 描绘北疆美》,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技法》等多篇。这些文章从冰雪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 形神关系、创作方法、艺术特点、绘画技法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与评论。
    3.省内其他美术创作、美术家的研究与评论
    对全省其他美术作品及美术家的研究、评论文章主要有:综合评论《关于我省职工业余 美术展览》(张凡夫),《绚丽多姿、独具风彩》(张秋萤),《对连环画枫开展讨论》(陈宜明、 刘宇廉、李斌),《丰富的生活、生动的形象》(张秋萤),《李秀实油画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语 言》(张秋萤),《壁画创作琐谈》(于美成),《从建筑属性看壁画创作的多样性》(于美成、 田卫平、陶友松),《建筑与壁画》(史春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