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群众性美术创作和研究组织

  一、画会(研究会)
    
    (一)黑龙江省中国画研究会
    1980年4月成立。画会设山水、花鸟、人物、理论4个组,有会员107人,首任会长王仙圃。 1982年王仙圃逝世后于志学任会长,刘振铎、金祖章、林彦、侯国良、刘亚民任副会长,有 理事27人。研究会成立后,曾多次举办旅行写生、学术研讨等活动,以及组织画会展览和为 历次重要美展组织国画作品。
    (二)黑龙江省油画研究会
    1980年5月成立。会长李秀实,副会长石璞,秘书长李斌。1981年3月同美协黑龙江分会 共同邀请了北京油画研究会39位画家的百余件作品,在黑龙江省美术馆举办北京油画会作品 展览。1981年11月邀请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画家李正天来哈尔滨为画会成员及画家讲学。1983 年3月与哈尔滨、长春、沈阳市美协,大连工人文化宫、辽宁紫罗兰画会、吉林省美协6单位 共同举办了“啊!东北”油画风景画展览。7月画会成员及部分画家,观摩了300多件作品草图, 并就草图研讨了一些有关创作问题。1985年6月,省油画研究会召集会议,向画会成员传达了 黄山油画创作座谈会精神,并研究了“啊!东北”油画人物画展览的作品创作问题。10月在省 美术馆召开画会年会,40多名画会成员参加会议。会议介绍了全国油画艺术讨论会精神,讨 论了全省油画创作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交流了全省各地油画创作动态。会议还改选了画会的 领导班子。
    (三)黑龙江省版画会
    1980年在佳木斯市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局召开的会员代表大会上成立。全省各地20多位版 画家出席了第一次版画会会员代表大会,省农场局版画创作学习班成员列席了会议。会议讨 论通过了画会章程,选出晁楣为会长,杜鸿年、张祯麒、郝伯义、乐锋为副会长,王合群任 秘书长,李亿平、王训月、张光林任副秘书长。会议期间展出了会员作品36件,并进行了版 画草图观摩活动。会后与会画家组成中国美协黑龙江分会版画写生团,分赴友谊农场五分场 等地进行了写生活动。
    1981年5月黑龙江省版画会与中国美协黑龙江分会在黑龙江省美术馆举办了第一届黑龙江 省版画会版画作品展览,展出会员作品195件。后又应邀去福州展出。1982年6月黑龙江省版 画会与中国美协黑龙江分会在黑龙江省美术馆举办了第二届黑龙江省版画会版画作品展览, 展出会员作品238件。
    黑龙江省版画会截止1985年底共有会员200余人。
    (四)黑龙江省漫画会
    1981年在省漫画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成立,吸收了20人为首批会员,选举回眈为会 长,王大壮为副会长,于夫任秘书长。1984年省漫画会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当时有会 员57人。会议修改了漫画会章程,改选了理事会,推选回眈为会长,王大壮为副会长,施鹤 良任秘书长,蒋维中任副秘书长。同时选出14名模范会员并颁发了荣誉证书。1984年6月,举 办了黑龙江省首届漫画展。
    (五)黑龙江省年画研究会
    1982年7月成立,会长李希广,副会长金祖章等5人,发展会员54人。黑龙江省年画研究 会成立后,举办了创作学习班、草图观摩会,组织作者赴外地学习观摩等活动。在年画研究 会的推动和促进下,绥化地区、双鸭山市先后成立了年画研究会,大庆市,富裕县也形成了 年画创作队伍。
    由于年画研究会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寓教于乐,突出 喜庆,强调“年味”,虽然在全国年画总订数逐年减少的形势下,黑龙江年画却一直保持了 稳步发展的势头。发行品种由原来的70种递增到185种(200多个自然张),种类也由原来单纯 的对开单张、条屏,增加了中堂画、沙发画、门画、斗方、春联及摄影屏等。发行量也由80 年代初的400万张增加至2 100万张,跃入全国先进行列,居东北三省首位。但与北京、 天津、上海等地比较,质量数量都仍显落后。
    (六)黑龙江省连环画研究会
    画会成立大会于1981年7月在牡丹江市召开。省内的连环画绘画、文字作者及部分地、市、 县的党委宣传部长、文化馆负责人共5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连环画研究会会长姜维朴,中 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连环画家贺友直到会作了关于连环画创作问题的学术报告。推选赖兆 钧为会长,王纯信为副会长,修明任秘书长,李维康、郭广业、赵怡南任副秘书长。批准了 首批会员100余人。大会召开期间,举办了首届连环画创作学习班,通过讲学、交流活动提高 了会员们对连环画艺术形式、特点、产生、发展、作用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到1985年,研 究会先后在省内举办了3次连环画专项作品展览。有近20件作品在省内获奖,还有一些作品在 全国获奖。产生了《闪闪的红星》、《三打祝家庄》、《李兆麟将军》、《呼兰河传》、《 杨靖宇》、《沙海魂》、《骆驼蹄印》等优秀作品。
    黑龙江省连环画研究会的成立,推动一些县组成了连环画创作群体,如绥棱县,林口县, 甘南县等都先后成立了连环画创作研究会。每个群体都有创作人员15人左右。
    二、创作群体
    (一)垦区北大荒版画创作群体
    垦区北大荒版画创作群体1958年形成后,经历了三代不同作者,出现了三次创作高潮时 期。
    前期垦区北大荒创作群体。1958年十万转复官兵到黑龙江边疆屯垦戍边,创建农场。一 批美术家随转复官兵陆续来到北大荒。随后又有一批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的美术家,也 陆续来到北大荒“劳动改造”。聚集到北大荒的美术家,除部队转业的张作良、晁楣、张祯 麒、杜鸿年、廖有楷、刘洛生、徐楞、李亿平、郝伯义、王观泉、张钦若、徐介诚等外,还 有美术家尹瘦石、丁聪、黄苗子、杨角、张晓非、肖里、张路等。1958年秋,根据农垦部王 震部长“要把他们(指文艺人才)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特长,局可以组建文工团,农场成立 业余文工队,还可以办刊物、出画报、拍电影,用文艺宣传这一武器从各方面反映垦区热火 朝天的生产建设,鼓舞职工斗志”(郑亢行:《祝北大荒版画三十年》)的指示,逐场党委组 建了《北大荒文艺》、《北大荒画报》社。1958年11月《北大荒》文艺创刊号出版;1959年 7月《北大荒画报》创刊号出版,为垦区美术创作开辟了发表园地。此外画家们创作的很多作 品不仅在生产点、地头巡回展览,还发表在《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连环画报》 等刊物上。北大荒版画的第一件作品是晁楣的《荒原春夜》。最初,在北大荒美术创作队伍 中,有版画创作经历和经验的只有晁楣、张祯麒、张路、方元四人。稍后,张作良、郝伯义、 杜鸿年、刘洛生、李亿平、吴哲辉、葛德夫、廖有楷、杨凯生等画家也刻起版画。形成了一 个以《北大荒》杂志和《北大荒画报》为核心的版画创作集体。这是黑龙江省的第一支有组 织、力量雄厚、单一画种的业余美术创作群体。这个创作群体的出现,标志“北大荒版画” 作为一个艺术流派的诞生。
    在1959年10月举办的第一届东北三省美术作品展览中,垦区版画有7件作品入选,并于次 年4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北大荒垦区版画开始受到全国美术界的关注。1959年10月,北 大荒垦区版画又有多件作品入选第四届全国版画展览。接着北大荒垦区版画又有多件作品入选 1960年2月的第二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1960年6月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60年10月的东北 三省第二届美术作品展览。1960年11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牡丹江农垦局联合主办的北大荒美 术作品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共展出作品202件,其中有版画作品132件(139幅)。展 览期间,中国美术家协会召开了座谈会,《光明日报》刊出了座谈会纪要,并发表了王朝闻 的专文《征服荒原》。北大荒版画的出现对黑龙江省美术事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1962 年9月,垦区版画家晁楣、张祯麒、张路、杜鸿年、刘洛生、张作良先后调到中国美术家协 会黑龙江分会从事专业创作,至此垦区北大荒版画创作群体告一段落。国内美术界称1958年 以来在北大荒垦区从事版画创作活动的美术家们为“北大荒版画第一代作者”。
    后期北大荒版画创作群体。1963年原牡丹江农垦局的版画家郝伯义、李亿平、徐楞等调 入东北农垦总局,加上原合江农垦局的版画作者廖有楷、杨凯生等,又形成了一个属东北农 垦总局的版画创作集体。这个创作集体于1964年1月在佳木斯东北农垦总局举办了首届版画作 品展览。1966年东北农垦总局宣传部成立了版画创作组,开始形成了后期垦区北大荒版画创 作群体的基础。版画创作组的成员有徐楞、李亿平、郝伯义等。1966年创作组成员曾到853 农场、雁窝岛等地体验生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东北农垦总局改称黑龙江省生产建设 兵团。大批知识青年陆续到北大荒垦区生活和锻炼。以留在垦区的老一代版画作者郝伯义、 杨凯生、李亿平、方元等为核心的版画创作组,吸收了兵团下属师、团的各地知识青年中美 术爱好者,于1971年开始进行版画、油画、国画、宣传画等画种的创作活动,并于1972年开 始正式创办以套色版画为主,兼油画、国画的美术创作班,开始了后期垦区北大荒版画创作 群体的创作活动。1971年至1976年,垦区创作群体共办班5次,办班时间每次3个月至5个月 不等,参加创作班学习的共240人,培养出主要作者83人,有尤劲东、沈加蔚、赵晓沫、陈 宜明、王兰、王美芳、侯国良、刘宇廉、张朝阳、周胜华、陈玉平等。创作出作品共207件, 其中重要的有《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沈加蔚)、《解冻》(赵晓沫)、《归歌》(陈宜明) 等。历次创作班的负责人均为郝伯义。创作班1972年在佳木斯兵团机关举办画展1次,1973 年下各团举办画展13次。并组织作品参加了首届东北三省版画展览、第二届东北三省版画展 览、全军美术作品展览、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庆祝粉碎“四人帮”全国美展以及省与全国其 他美术作品展览和国外展览。参展作品共378件。这时期兵团创作出版画集9种:《黑龙江生 产建设兵团美术作品选》(1972年)、《青年版画作品选》(1973年)、《版画辑》(1974年)、 《版画辑②》(1974年)、《广阔天地绘新图》(1975年)、《1975年挂历》、《报头图案集》 (1975年)、《扎根边疆版画集》(1976年)、《画集》(1976年)。这个时期创作班培养出的一 批人才中,有入美院本科并成为专业画家的23人,美院教师13人,美院研究生6人,美术编 辑11人,美术工作者16人,出国10人。国内美术界称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在北大荒垦区从 事版画创作活动的知青作者为“北大荒垦区版画第二代作者”。这一段时间里的版画创作, 是垦区北大荒版画创作群体创作的第二次高潮时期。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垦区的城市知识青年陆续返城或调离。1977年后,北大荒垦区 美术创作班的作者成员基础是1958年转复官兵的后代和当地知识青年,以及少部分城市知识 青年。1977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更名为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垦区的美术创作班隶属 省农场总局党委宣传部领导。1984年后农场局成立文化中心,美术创作班成为文化中心的美 术创作室,主任郝伯义。1977年至1985年美术创作班(美术创作室)共计举办美术创作班9次, 培养出作者57人,其中重点作者有刘宝、于广夫、赵占江、于承佑、蒙西平、丁立江、赵勇、 李健、邵明江等十几人。创作作品587件。其中主要作品有《小屯之夜》(于承佑)、《沃野 深秋》(赵占江)、《孩子、妈妈》(蒙西平)、《风尘》(李健)等几十件。美术创作班1982年 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北大荒风情版画展览,展出作品94件,以水印套色版画为主。展览 期间,在中国美术馆召开了座谈会,华君武、彦涵、王琦、刘迅等著名美术家30余人参加。 北京报刊及《美术》、《美术研究》等专业性刊物发表了展览评介性专文。北京展览结束后 又到呼和浩特、太原、杭州、长沙、南京、重庆等地巡展。这一时期,垦区北大荒版画群体 单独举办国家级展览1次,省级展览2次,地区级展览1次,垦区内部展览2次,有600余件作 品参加了省级展览。1977年至1985年在全国、省、地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作品1 000余 件。共出版画集6种:《北大荒版画集》(1977年)、《北大荒版画辑二》(1980年)、《北大荒 版画辑三》(1980年)、《北大荒版画辑》(1981年)、《版画集》(1984·日本)、《1984年挂 历》(1984·日本)。400余件作品曾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英国、挪威、 丹麦、比利时、阿尔及利亚、喀麦隆、扎伊尔、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中国美术馆、 中国画研究院及天津美协、浙江美术学院、黑龙江省美术馆、贵州美术馆、黑龙江省博物馆 等共收藏北大荒垦区版画作品391件。国外美术单位收藏36件。垦区北大荒版画共有23件作 品获国家级奖励,第六届全国美展获银奖1件,铜奖1件,优秀作品7件;全国农垦美展获优 秀作品6件;姑苏之秋水印版画邀请展获一等奖1件;第八届全国版画展获优秀作品7件;全 国青年美展获三等奖1件,24件作品分别获省美展1、2、3等奖。1983年10月省农场总局垦区 北大荒版画创作群体获《版画世界》杂志颁赠的版画创作集体奖杯。这是北大荒版画创作群 体的第三次创作高潮时期。在这个时期垦区北大荒版画创作群体还举办了接待著名美术家到 垦区讲学、体验生活等活动。
    1984年7月,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北大荒美术家协会在佳木斯市成立后,版画创作群体 开始在美协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及创作活动。截止1985年末,垦区北大荒版画创作群体共有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6人,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10人,中国美协黑龙江分会员36人。
    (二)阿城版画创作群体
    阿城版画萌芽于60年代初。当时受北大荒版画的影响,很多业余美术爱好者渴望学习版 画创作。1961年县文化馆美术组组织了一个5人版画小组,由从北大荒垦区来的版画作者王训 月做辅导,传授套色木刻的起搞(草图)、分版、刻制、运刀、拓印等技法,并尝试创作。1962 年春创作了几幅版画,其中《阿什河的春天》(张百林)、《暮归》(李震鳌)、《马兰花开》 (王训月)等在阿城县首届美展中展出,《马兰花开》入选了省美展。1963年配合“社会主义 教育运动”松花江地区“社教”工作团在阿城办了“社会主义教育”展览馆,抽调美术工作 者王训月、李震鳌、祁广学、刘贵栋等以木刻版画的表现形式绘制了大量的连环画、宣传画 和幻灯片,受到来自松花江地区各县、哈尔滨市以及外省参观者的瞩目。在“抗美援越”中, 祁广学与王训月合作的大幅版画《狠炸飞贼窝》、李震鳌创作的《支援》、王训月创作的《 胜利者》三幅版画作品,入选在省美术展览馆举办的抗美援越美术作品展览。在“农业学大 寨”高潮中,文化馆美术干部李震鳌、王训月在永源公社辅导农民美术爱好者杜中仁、孙道 会、张玉库等创作了版画《新苗》、《小马驹》、《攻关》三幅作品,均受到领导的重视和 群众的好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阿城的业余版画创作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创作了一 些“命题式”和“标签式”的作品,但却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年轻的版画骨干和爱好者。1973 年著名版画家张作良、张路和油画家张钦若等插队落户下放到阿城,文化馆多次请他们到版 画班讲课、指导,帮助了阿城版画创作水平的提高。张路还和阿城作者王训月、李震鳌、祁 广学三人一起到永源公社深入生活,合作了《战天斗地》套色木刻组画(四幅),在省学大寨 展览馆中展出。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馆连续举办了大型版画创作班,参加作者30余人, 创作出40余幅版画作品,有8幅作品在省美术馆展出。其中王训月的《林海怒涛》入选全国美 展,成为阿城版画第一幅入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作品。版画作者们提出:一定要集体打入省城, 冲向全国,走向世界。为实现这一目标,文化馆美术组从1979年起开办了业余美术学校,从 小、从早抓版画人才的培养和提高,一边学习基本功,一边进行创作实践,并从厂矿、农村、 学校、待业青年中挖掘和发现版画人才,使阿城版画作者队伍迅速扩大。截止1984年底,原 7名省美协会员发展到28名,原1名中国美协、中国版协会员发展到3名,骨干作者也由28人发 展到62人,形成了一个创作旺盛的版画创作群体。文化馆副馆长兼美术组长王训月是这支群 体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在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中,青年作者沈少民的版画《秋》获得优秀 作品奖。同年,黄泰华的版画《幽谷》、王训月的版画《古寺银花》、沈少民的版画《新装》 三幅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版画展。1985年初,又举办了有50名作者参加的版画创作班,作者 先后深入到红星水库、山河林场、农村搜集素材,组织多次草图研讨会,并请省和哈尔滨市 的画家晁楣、张祯麒、石璞、宋翔申等亲临指导。经过近两个月的精心创作,创作出新作110 幅,其中选出85幅具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浓郁的作品,于1985年10月19日由中国美协黑龙 江分会、黑龙江省美术馆、哈尔滨市美协共同主办了阿城版画展。阿城版画群体成为全省版 画群体第一个进省美术馆展出的群体,受到各级领导和艺术界的关注。到1985年底创作群体 共创作版画430余幅,在省(市)和全国美展中展出作品215幅,出版发表作品83幅,出国到日 本、比利时、罗马尼亚、塞内加尔、喀麦隆展出15幅。
    (三)伊春版画藏书票创作群体
    1984年夏,中国藏书票研究会专家在伊春市汤旺河区举办了一期美术学习班,为伊春播 下了藏书票艺术的种子。1985年4月20日,伊春市群众艺术馆成立了伊春市版画藏书票研究会, 同时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会议推选李怀信为会长,崔正植、郎若愚为副会长,刘明澈任秘 书长。通过了伊春市版画藏书票研究会章程,发展了首批会员31名,并对以后工作进行了部 署。会址设在《伊春日报》社。自1984年夏至1985年末,仅一年多时间,伊春的藏书票群体 就有很大发展:会员发展到55人,创作藏书票 作品近200枚。1985年2月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陈列馆举办的中日版画藏书票展览中有8人15枚书票参展。这是伊春藏书票第一次参加国际性 交流。同年5月2日有15枚书票作品入选黑龙江省首届青年美术、书法作品展览。同年12月5日, 伊春市版画藏书票研究会、伊春市群众艺术馆、伊春区文化馆联合举办了伊春市首届版画藏 书票展览,共展出105枚藏书票作品。
    (四)海伦剪纸创作群体
    海伦剪纸创作群体形成于50年代初,是黑龙江省第一个由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美术创作 群体。
    50年代初,在延安剪纸的启发下,为配合当时的政治宣传工作,傅作仁创作了《抗美援 朝,保家卫国》是海伦剪纸第一件有代表性的配合政治宣传的作品。为了发展现代剪纸,海 伦的文化教育工作者由甲申、傅作仁、韩德奎、刘书田等成立了以剪纸创作为主的美术创作 小组,并团结了一些农民、工人、文化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创作活动,对海伦剪纸的发展 起了重要的组织、推动作用。50年代创作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祖国颂》、《人强 马壮》等主题性剪纸作品。60年代初剪纸活动进一步发展壮大,创作出场面更加宏大的主题 性作品《东方红》、《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农林牧副渔》、《五绣图》、《猪多粮食 多》等。1964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海伦剪纸展览,展出134名作者的480件作品。60年 代末海伦剪纸队伍扩大到800余人 。
    “文化大革命”中,“三突出”创作原则统治了海伦剪纸的创作思想,一时红旗、青松、 葵花、虚张声势的人物充塞画面,在艺术方法上也是机械地摹仿版画、白描的形式,在制作 上则追求“越大越好”,剪纸几乎失去了自身的艺术属性,没有出现经得住历史考验的优秀 作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海伦剪纸一面重视挖掘、保存、学习民间传统剪纸艺术遗产; 一面以黑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审美情趣为依据进行新的探索。80年代后,海伦剪纸的 内容及风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为依据进 行创作;一是以乡土生活为依据进行创作,出现了一批继承传统又富有新意的好作品,如毕 再生的《北国风情》、《鄂伦春生活》,刘卫平的《幸福鄂家》,集体创作的《满族风情—— 迎亲》等。80年代后的海伦剪纸创作群体,主要以海伦文化馆为核心开展创作活动,曾举办 剪纸创作班十几次,参加创作班的作者达1 500多人次。曾组织重点作者去广东、江苏、 湖南、河北等地采风和参观学习。1984年又与广东佛山、河北丰宁、天津蓟县、蔚县、陕西 安塞、江苏杨州、福建漳蒲、山东高密等10城市举办了十城市剪纸艺术展览,还在北京、广 州、杭州、哈尔滨、绥化等地举办展览9次。剪纸作品有1 670件在全国各报刊上发表。 一些优秀作品曾在日本、法国、越南、菲律宾、罗马尼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销。中国美 术馆、民族文化宫、黑龙江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徐悲鸿纪念馆收藏海伦剪纸达2 000余件。
    (五)北方青年艺术群体
    北方青年艺术群体1984年在黑龙江省文联《北方文学》杂志社正式成立。是一批艺术观 点一致或相近的毕业、或正就读于美术学院及其他文科、理工院校的学生(后来一些非美术院 校的成员陆续退出)自愿结合的群体,发起者为舒群(理事长)、王广义(副理事长)。该群体于 1985年9月在黑龙江省美术馆举行了《北方艺术风格的回顾与展望》学术讨论会,提出了“北 方文化”(寒代——后“文化”)的假说。群体成员创作了《凝固的北方极地》、《后古典系 列》(王广义),《自恋》、《永恒的期待》(刘彦),《鸿蒙时代》(倪琪),《北回归线》、 《钟声》(卡桑)等几十件绘画作品,并在《中国美术报》、《画家》、《美术》、《美术思 潮》、《江苏画刊》、《文艺研究》等报刊上发表了很多文章,如《一个新文明的诞生》、 《关于北方文明的思考》、《“寒代——后”文化的初步形成》、《为“北方艺术群体”阐 释》(舒群),《北方文化对绘画的要求》、《中国北部的画家们》、《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 行为》(王广义),《当代艺术的困境和使命》、《人性的三种形态》、《分析的边界》(刘彦), 《根性的崛起》、《造型中的太极观念》(任戬),《画家是怎样的人》(王雅琳)等。这些文 章涉及到艺术学、文化学、哲学等许多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