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满族
满族于16世纪创造了文字,于15世纪前后统一东北民族建立金、后金王朝,又入主中原
统一全国,因而受中原文化影响,建立起满族完整的文化体系。
早在15世纪满族就有逢春射柳、跳马擒敌、脚缚兽骨滑水等文体活动。因长期从事渔猎
而有了以兽骨为玩具的游艺活动,如儿童把兽腭骨系绳做“哈巴”车拉着玩儿;成年人将兽
胛骨拴铜钱打“哈啦巴”作伴奏;妇女用猪羊髌骨“抓(读chuɑ)嘎啦哈”竞技,等等。满
族的音乐舞蹈也很丰富和悠久,有大宴时全家男女跳的“莽式”舞;有用于祭祀和喜庆的“
萨满舞”;有从满族妇女走路的木底高心儿鞋发展成的“踩寸子”、“踩高跷”,后推广于
不少民族。还有从满族妇女的“贴窗花”习俗而逐渐形成的剪纸艺术。满族的文学,从“借
智于汉”开始,到清康熙时代已有了一批满族的文学人才。大批汉族文人被流放到黑龙江后,
与土著满族文人交好,逐渐形成了“文学沙龙”。满族民间的口头文学,更是异彩纷呈,有
故事、有说唱(达慕德神)、有神话传说、有歌谣、单鼓词、连厢词、八角鼓词等等。特别是
故事,内容丰富,浩如烟海,各地搜集到的已上万篇,正式选集出版的就有多部,零星发表
的几百篇还不在其内。有的故事被专业艺术团体改编成大型歌剧、戏剧(如《红罗女》等),
已引起中外文艺界的关注。书面文学于新中国建立后,也发展得很快,作品已无法记数。满
族业余作者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的已有近百人。
二、朝鲜族
朝鲜族的文艺体育活动相当发达,素以能歌善舞称著于世。不仅在各个节日或集会举办
大型歌舞活动,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对酒当歌”。妇女的荡“秋千”、“踏跳板”,
男人的摔跤,普及之广和技巧之高,素来为人称道。民族器乐,如唢呐、伽耶等,流传甚广。
民间工艺,如刺绣、制陶、铜器等,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民间文学活动,口头
文学比较丰富,其中有故事、民俗传说、民间歌谣等。新中国建立后群众业余的书画、舞蹈
和影视文艺创作有很大发展,在朝鲜族文艺工作者中已有200多人参加了省和国家的各类文艺
协会。
三、回族
回族的文体活动,与其它民族有着显著的差别。多表现为静态性质,如文静的讲故事、
剪纸、绘画和刺绣以及演练武术等。而不喜欢吹奏演唱等喧闹的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经
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同兄弟民族日益增多的思想文化交流,回族的文体活动格局逐渐发生了
变化,文学艺术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如参加戏剧、曲艺、歌舞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并且出现
了一些名声甚高的演员。新中国成立后,回族的文化艺术有了巨大的发展。历届全省大型文
艺活动,都有回族节目参加。哈尔滨市回族人民从1984年以来,每年的开斋节都在兆麟公园
举行大联欢,演出各类文艺节目,跳交谊舞,进行各种游艺和体育竞赛,举办业余美术、摄
影、工艺作品展览。同时还举办回族风味食品展销活动。文艺创作人才也在成长,如工人出
身的曲艺创作和表演俱长的白英杰,已成为专业群众文化干部(省群众艺术馆文艺辅导部副主
任);工人出身的作家韩统良,已成为哈尔滨市作家协会的副主席。
四、蒙古族
蒙古族有文字,也通用汉语和汉文。蒙古族的文化活动形成较早。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
年),成吉思汗弟哈萨尔的第14孙奎孟克塔斯哈喇,率部从呼伦贝尔迁到嫩江流域,随着把喇
嘛教的查玛,即面具舞,俗称跳鬼(与“萨满”不同)带到了黑龙江地区。这既是迷信活动又
是文艺表演,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八,六月十四、十五,凡有寺庙处皆有此种节目的汇演。
还有古老的乌力格尔(说书)、传统的民歌,有宴歌乃仁道、情歌那根道、赞歌玛格塔林道和
宗教歌喇民道以及好力宝(快板)、叙律格(诗)、绍格依拉(相声)等文艺形式。特别是民间故
事,更为丰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黑龙江分会编印的《黑龙江民间文学·蒙古族专辑》,
收入了大量蒙古族民间故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李成贵、肇源县的包玉成、齐齐哈尔
市的李福忠、省艺术研究所的隋书今等,也搜集整理并发表了大量的蒙古族民间故事。蒙古
族干部波·少布搜集整理更多,编印了一部《杜尔伯特传说》,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新
中国建立后,蒙古族文艺有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不少新的好力宝、叙律格、绍格依拉和新
歌曲、新舞蹈与民乐。几次参加省和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都获得好评。近年来,还出现了
蒙古文书法艺术等新的文艺品种。
五、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有语言无文字,但文体活动却很发达。每年夏秋的“敖包会”,是达斡尔族文
体活动的大展演。日常的口头文学,如民间故事、口碑传诵等,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最为
普及的是乌钦(说唱)活动,在达斡尔族集居地区常年可以听乌钦的声音。乌钦原只是一人自
拉(四弦胡琴)自唱,新中国建立后发展为有领有伴的多人表演唱,和化出化入的人物表演,
很受观众欢迎。达斡尔族的歌舞独具特色,而且相当普及。年节或喜庆日,老少妇女大多参
与跳舞,两人一对,边跳边唱,至情绪高涨处,节奏加快,停歌呼叫:“罕拜!罕拜……”故
人称这种集体舞为罕拜舞。达斡尔民歌从演唱形式上可分四类:一为扎恩达勒,山歌唱法,
通常在采伐、放牧、农耕、赶车和骑马行进中哼唱,节奏自由;二为哈库麦,也叫呼苏姑、
阿罕拜、鲁日格勒,是一种伴舞的歌曲;三为乌钦调,是叙事的说唱形式曲调,两个乐句一
返,流畅自如;四为雅德根,即萨满调,一人说唱众人和:并附以舞蹈。这些歌舞,均有较
大的发展,并且涌现出不少民族歌手。著名歌手齐齐哈尔市的何德志和富裕县的何鉴福都曾
几次地进京演出。何德志的独唱还灌了唱片;何鉴福的乌钦还拍了电影。
六、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有语言无文字。民间文艺多表现在服饰、器物的工艺和歌舞方面。服饰:男女
都穿长袍,镶有各种颜色的边儿,式样和色彩都很美。男女都穿短皮靴。男性帽子——用猞
猁皮缝制的灭塔哈,形状酷似豹头;后来汉族的四耳毡帽传入,又把帽子加个豹尾;女性帽
则四外镶边儿,中间钉一五彩线穗,坠于脑后。桦皮制品(船、篓、筐、盘、盒、箱子等),
工艺精巧、美观、别致,既讲造型又注重花纹,近年来经过改进,已经畅销海内外。舞蹈多
种多样,大多是对生产劳动姿态动作的模仿,如《黑熊搏斗舞》、《树鸡舞》等。还有依和
那仁和萨满。前者是氏族部落传家谱时跳的集体舞,后者是跳神舞。乐器比较简单和原始,
有朋努卡(口琴)文吐文(手鼓)等。朋努卡是一种形似音叉,中间有一条弦的铁制乐器;文吐
文与满族的单鼓类似。口头文学,也十分丰富,有神话、故事、长诗、说唱、谚语、民俗传
说等等。特别是民间故事最为丰富,经多年搜集整理,编辑成书出版或收入文艺刊物。1981
年《黑龙江民间文学》第1集收入民间故事4篇;1983年《民间文学》第9集收入民俗传说2篇;
同年出版的《黑龙江民间故事选》收入民间故事7篇;1984年《民间文学》第11集专编一本
《鄂伦春族故事专辑》,选入故事90篇;隋书今编的《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选》,被上海文艺
出版社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丛书故事大系》之一,于1985年末印刷。
七、赫哲族
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使用汉文,通晓汉语。赫哲族的民间文艺之丰富堪称各民族之首。
有短篇故事、传说、寓言、神话、儿童故事(说胡力)等,应有尽有。最为有名的是长篇说唱
伊玛堪。其中有的唱词诗味很浓,被有的专家誉之为“史诗”。已整理出的有:《西尔达鲁
莫日根》(赫哲人自称“开天辟地第一个伊玛堪”)《满格木莫日根》、《西热沟》(又作《西
尔格》)、《木竹林》、《阿哥弟夏日丘莫日根》、《木都里》(也叫《木都里莫日根》)、《
香叟莫日根》、《牟哈莫日根》、《满斗莫日根》、《安徒莫日根》等28部之多。已经出版
的有:《安徒莫日根》、《满斗莫日根》、《香叟莫日根》、《阿格茅莫日根》等4部长篇和
《木都里莫日根》、《西尔达鲁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莫特格格富真》、《抗婚》
等5部长篇的片断。还出版一部短篇故事集——《黑龙江民间文学》第5集,约30万字。选发
在其它刊物和作品集子里的近百篇。搜集中发现,赫哲族老年人能讲故事的达90%以上,能说
唱长篇有20多位。歌舞也很丰富。民歌《嫁令阔》,便是赫哲族音乐特有的曲调形式的典型
代表。乐器有萨满用的圆形手鼓、口弦琴(与鄂伦春的朋努力卡不同,是用铁线打成的外壳,
中间嵌以细长钢片,用时含在口唇之间,手弹口吹)。
八、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有语言无文字,通晓汉语,有的人也会用汉字。鄂温克族的民间文艺独具特色。
因为过去以渔猎为生,居住分散,因而常借婚娶之机大展一番文体技艺。鄂温克族青年结婚
举行两次婚礼。先是男方亲朋簇拥新郎到距女方一里远处的山麓水畔搭一帐蓬,等女方送来
新娘后,便举行彻夜篝火晚会——唱歌、跳舞、摔跤、赛马,纵情欢乐;至凌晨,到女方家
去入洞房。天亮后,吃过早饭,一对新人在男女方亲朋护拥下来到男方家,先拜舍卧刻(氏族
神)、托欧宝日坎(火神),再拜公婆,然后再举行一场文体联欢。鄂温克族每年还举行一次敖
包会,青年男女进行文体竞技。鄂温克族的民歌悠扬、豪放,民间舞努力给勒彪悍风趣。鄂
温克族也常跳达斡尔族的罕拜舞,举行蒙古族的那达慕。工艺品,早年是桦皮制品,后又制
做兽皮制品,工艺精美大方。口头文学很多,已搜集整理编入1981年《黑龙江民间文学》第
1集民间故事3篇;编入1982年《民间文学·鄂温克族民间故事专辑》59篇;编入1983年《民
间文学》第9集1篇;同年又选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黑龙江民间故事选》3篇。
九、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原称吉尔吉斯,由于人口少,仅874人,又长期与汉族、蒙族、达斡尔族杂居,
因此除了中老年外,一般已很少用柯尔克孜族语言,而通用汉语了。柯尔克族讲究服饰文化。
男子上身多穿白色绣花边儿的圆领衫,外罩羊皮或黑、蓝布无领长外套(夹袢),下衣是肥腿
裤,足登长筒靴,头戴高顶卷沿皮帽或毡帽。女子穿对襟上衣,宽大无领,下着多褶的花色
长裙,有时也穿连衣裙,外套黑色背心,包头巾,穿高腰皮靴,靴上绣有花纹。文学艺术有
著名史诗《玛纳斯》,是古代柯尔克孜族的一部百科全书(1755~1757年从新疆迁黑龙江后,
只有个别老人能记些片断)。还有短篇故事、神话、歌舞、民谣等。特别是歌舞,几乎人人爱
好。因受达斡尔族影响较深,音乐舞蹈越来越靠近达斡尔族的艺术风格。工艺品比较精美,
早年喜欢用兽角构成图案,装点毡房、马具和各种器物。在装点生活上最喜欢使用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