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主要机构

  一、黑龙江省艺术学校
    黑龙江省艺术学校,是以原黑龙江省戏曲学校教职工为主体,于1972年4月建立的,是一 所综合性艺术中等专业学校(含大专班)。校址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79号。有校舍1 433 360 米(包括教学和学生宿舍)、俱乐部一座、图书馆藏书40 300册。全校教职工到1985年末为217 人。首任副校长郑捷、王崇。机构设置:党的机构——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艺术学校总支委 员会,下设办公室;行政机构——办公室、教务处、学生科、人事保卫科、校外办公室;专 业设置,有京剧、评剧、地方戏、舞蹈、舞台美术、器乐、编剧等7个专业。培养目标:培养 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认真执行无产阶级文艺路线、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的全心全意为 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工作者。教学原则:普遍培养,打好基础;全面发展,因材施教,重点提 高。实行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体制。教学措施和教学方法:大专教育以传授知 识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辩能力与创作能力。积极 引导学生注意了解国内外文艺活动情况,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思考、借鉴、吸收。 进行观摩教学与电化教学。中专教育以继承、发展、创造为原则,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 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提倡科学的训练方法,打好基础,掌握要领,示范启发,让学生互帮 互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教学机构设置:政治文化教研室有教师5人,负责全校政治课、文化课教学。主要讲授文 学名著选讲、古典诗词选讲、艺术概论、戏曲史、戏曲美学、京剧发展史等;艺术研究室, 负责全校的教材整理和选择、整理、改编、创作教学剧目,进行教学研究。
    京剧科,设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下设:戏课教研组,有教师16名;基武功教研组, 有教师18名;音乐教研组,有教师10名。主要教学剧目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 《沙家浜》、《钓金龟》、《贵妃醉酒》、《徐策跑城》、《二进宫》、《樊江关》、《挑 滑车》、《红娘》、《宇宙锋》、《闹龙宫》、《女起解》、《盗御马》、《三岔口》等。 1973年招生59名(1979年毕业);1980年与黑龙江省京剧团合办青年优秀演员进修班,招生51 名(1982年毕业);1985年招生67名,学制5年。毕业生李师友演出的《八大锤》获黑龙江省文 化局1980年举办的全省专业青年戏曲演员汇报演出会表演一等奖,并多次去日本国演出。进 修班演员林桂兰演出的《女起解》、姚惠萍演出的《樊江关》均获黑龙江省文化局1981年举 办的全省专业青年戏曲演员汇报演出会表演一等奖。京剧教师赵瑞来编著的《戏曲学员变声 期初探》,曾在1980年7月文化部召开的全国首届戏曲嗓音教学交流会上宣读。李鑫亭编著了 《文生折扇组合教材》。
    评剧科,设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设有:戏课教研组,有教师16名,教授唱腔、表演 基础知识、身段训练、行当技巧、排练教学剧目;音乐教研组,有教师8名,教授曲牌、唱腔、 鼓经、视唱练耳、记谱、合奏、伴奏和编曲基本知识以及乐理等。主要教学剧目有《小姑贤》、 《借当》、《井台会》、《杜十娘》、《茶瓶计》、《秦香莲》、《女起解》、《大赶船》、 《珠珍衫》、《杨二舍化缘》、《花为媒》、《黛玉葬花》等。学员李疾风演唱的《花为媒》 曾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学员王超慧、孔南航、傅丽华、张国华、杨青等曾参加1984年黑龙江 省赴朝鲜访问团的文化艺术团演出。音乐教师岳景堂、李国林、王百顺、李大明等曾编著《 评剧锣鼓经》、《评剧板胡》、《评剧曲牌》、《评剧唢呐》等教材。1979年招生85名,学 制5年,1985年毕业。
    地方戏科,设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有专业教师8人,聘请代课教师11人。课程设有: 戏课、乐理、视唱、身段训练、地方戏技巧(扇子功、手绢功等)、表演知识、导演知识、美 学等。主要教学剧目有《王二姐思夫》、《杨八姐游春》、《莺莺听琴》、《双锁山》、《 红月娥做梦》、《猪八戒拱地》等。1985年首次招生27名(表演23名、器乐4名),学制3年。 教师张凤仪的《手玉子表演风格探》一文,曾在东北三省论文研讨会上宣读。
    舞蹈科,设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设有:基本功训练教研组,有教师9名;民间舞教 研组,有教师7名;武功教研组,有教师3名;音乐组,有教师1名;钢琴伴奏,有教师10名。 主要教学节目有《一颗螺丝钉》、《红花果》、《白毛女》舞剧序曲、《常青指路》、《哑 妹上学》、《小刀会》、《白毛女》舞剧片段、《八木小调》、《美好的心愿》、《女民兵》、 《夜练》、《凤鸣岐山》等。1973年首届招生50名,学制5年(1979年毕业);1979年招生50名, 学制4年(1983年毕业);1984年招生24名,学制6年;1983年受大庆市文化局委托,办大庆舞 蹈培训班,招生39名,学制4年。总计招生163名。首届毕业生实习演出的《小刀会》曾为日 本、加拿大、丹麦等国外宾演出。第二届毕业生实习剧目《凤鸣岐山》连续公演10场,并曾 为加拿大友人演出。1982年“六一”儿童节,举办舞蹈专场向黑龙江省直及哈尔滨市文艺界 汇报演出。毕业生武丽艳已成为黑龙江省歌舞剧院的主要演员,武丽艳在黑龙江省第一届、 第二届舞蹈比赛中均获表演一等奖。毕业生赵冰心,参加黑龙江省第二届舞蹈比赛获表演二 等奖,并随黑龙江省艺术团赴香港演出。
    舞台美术科,设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课程设有舞台美术设计、布景制做技术、灯光 知识、幻灯制做、绘景、素描、彩画、国画、装饰美术、图案、美术字、海报、文艺理论、 戏剧理论、美术史概论、舞台美术史、古典诗词、戏剧文学名著分析等。1973年首届招生43 名,学制3年(1976年毕业);1979年招生17名,学制3年(1982年毕业);1984年招生15名,学 制3年(大专班)。
    戏曲(剧)化妆是舞台美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于1959年派 吕连荣去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化妆专业。此后,在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黑龙江省戏曲 学校、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的各专业教学中,都开设化妆课。吕连荣先后在省内外剧团、电影 制片厂、电视台举办化妆讲习班或到各地讲学,培养出一大批化妆人才。被评为一级舞台美 术师。
    器乐科,设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有教师18名。学习乐器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倍大提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圆号、长号、定音鼓、钢琴、琵琶等。课程有视 唱练耳、乐理、声乐、配器等。1973年首次招生40名,学制5年(1978年毕业)。毕业生中有7 名分别考入中央音乐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深造。毕业生薛书礼是中央乐团 首席小提琴。毕业生马应月在珠江电影制片厂乐团工作,1983年获羊城花会表演奖。
    编剧科,设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有专业教师7人。设有文艺理论课(马列主义经典文 艺理论、编剧概论、文学史、作品分析)、法律学、美学、写作课(曲艺写作、戏剧故事写作、 小戏创作、小说改编小戏)。1977年首届招生23名,多数是来自农村、农场、生产建设兵团 或工矿、林区有一定写作基础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学制2年;1979年第二届招生100名(含 大专班30名),学制2年;1981年第三届招生20名,学制3年(大专班);1984年第四届招生21 名,先后共招生163名。毕业生李汉平是哈尔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专业作家,创作的长篇 小说《萝、沮、萝》和短篇小说《吓一跳》,获国家金猴奖。刘佳先后在电视《钟鼓楼》、 电影《黑三角》、《乾杯,女兵们》中担任主要角色。
    根据黑龙江省文化局决定,从1980年开始建立校外班,到1985年末共建起12个,均纳入 学校招生规划。设有校外班办公室管理校外班事宜。
    二、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
    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地址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康宁路头道街副2号。现任校长赵中 孚。
    1965年1月在黑龙江省文化局电影放映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 首任副校长李慧洁。建校初,一面筹建校舍,一面借哈尔滨市荒山第三砖厂办剧团团长、导 演训练班。还在电影训练班原址办电影放映班、文化馆文艺班。1956年夏,学生宿舍被火烧 掉,师生自己动手用一周时间建起“拉哈辫”的泥草房继续上课。黑龙江省文化局拨款10万 元,在南岗区和兴路75号(现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建校舍,1957年初投入使用。1959年秋,在 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基础上建立黑龙江省戏曲学校,保留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 建制,对外两个牌子,对内是一套机构,合署办公。实际上黑龙江省戏曲学校成立后,由于 校舍条件限制,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名存实亡。电影放映培训任务转到黑龙江省电影 发行放映公司。1963年恢复重建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地址在黑龙江省新华印刷厂后 院(原哈尔滨市电影机厂),副校长李明厚。1968年10月因“文化大革命”,学校被彻底砸烂, 教师队伍被下放、解散,教学活动中断。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7月,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再次恢复重建。 校长仲维相,副校长黄伟杰。
    1982年由占用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原校舍的新华印刷厂付款20万元,黑龙江省政 府拨基建款50万元,于1984年5月,在南岗区康宁路头道街建筑新校舍,1985年5月1日峻工使 用。新校舍是五层教学楼,2 000平方米,生活服务用房700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6 000 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0 000余册,报刊杂志100余种。有汽车4台。设有图书资料室、阅 览室、教室、行政办公室、教研室、琴房、学生宿舍、小礼堂等。还有车库、食堂、锅炉房 浴室等。教学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1983年成立的黑龙江省文化局职工学校,与黑龙江省文 化艺术干部学校合署办公,归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领导。1979年省文艺干校制定的办 学方案中提出,省文艺干校的任务是:对全省各级文艺行政领导干部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 思想基本理论(包括文艺理论)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教育;各项文艺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 各项文艺事业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以适应“四化”需要。培训对象是:省、地、市、县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等文艺单位副科级以上的行政 领导干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培训部分专业文艺干部。课程设置:有政治理论、文 艺理论、文艺方针政策、艺术史(戏剧、戏曲)、文艺专业知识、文艺专业管理等。学习时间 为1个月或3个月不等。1984年后,开始对专业干部进行培训,并由短期培训发展为中专和大 专层次的正规培训。教师队伍经过几年建设,已形成了一批中坚力量。同时根据课程需要, 聘请专家、教授、学者来校讲课。自1956年成立至1985年末,开办了成人大专中文班、编剧 和党政干部班、文化管理中专班、文化馆长岗位培训班、导演进修班、文化管理大专专业证 书班、成人高等学校自学考试辅导班、电大中文班、党政管理班、初高中文化课“双补”学 习班、成人高考文化补习班等65期,毕(结)业学员3 310名。
    三、黑龙江省电影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1953年4月黑龙江省电影放映总队在齐齐哈尔市举办电影放映训练班,班主任是黑龙江省 文教厅副厅长崔扬(兼),副主任高洪志、刘洪泉。1955年4月在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黑龙江省 文化局电影放映训练班,地址在哈尔滨市松花江北岸(原鸡鸭公司旧址)。正副班主任,先后 由孙殿奎、姚骞、关微担任。任务是为全省培训农村放映技术人才。1956年1月电影放映训练 班的任务并入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设电影放映、内燃、电工、扩音教研组,培养电 影放映技术人才和检修人才。1959年秋,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停办,电影培训任务移 交黑龙江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负责。
    1966年末,因“文化大革命”学校被砸烂,电影教育停办。1971年至1980年,部分电影 教学人员在黑龙江省电影公司先成立技术组,后改为训练班,再次协助各地或借地办学。1978 年11月14日,建立黑龙江省电影放映技术训练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1年9月18日在训练班基础上,成立黑龙江省电影职工学校。 正副校长是关九章、白玉岗。任务是培训电影战线在职的技术、业务、管理人员。1984年2月 8日职工学校改为黑龙江省电影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黑龙江省电影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建于1984年2月18日,校址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校 园25 000多平方米,内有2 500多平方米教学楼一栋,400多平方米学生实习室兼俱乐部一处, 另有食堂、车库、锅炉房、教职工住宅楼等。主要任务是:为电影发行放映战线培养技术和 业务管理的中等专业人才;培训提高在职各类专业人员。有教师职工42人,其中专职教师17 人。有专业教学设备100多套(台),图书资料25 000多册。学制,中专3年,中专专业证书1 年,其他短班3至6个月。年在校生150人至250人。开设课程,政治课有哲学、中国革命史等; 文化课有语文、数学等;专业课有电影放映机械、银幕与放映场所、电子线路、电影扩音机、 电影放映管理等12门。党政机构设有中共总支委员会,行政办公室(兼党务)、教务科、总务 科、放映技术教研室、电声教研室、基础课教研室等。正副校长,先后有关九章、孙学文、 王丁、蔡金荣等人担任。
    四、黑龙江省戏曲学校
    1959年9月,在原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的戏曲教研组基础上,组建了黑龙江省第一 所中等专业戏曲学校。校址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79号。实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全面发展,普遍培养,因 材施教,重点提高的方针。培养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觉悟、 有文化科学知识、有健康体魄的又红又专的戏曲剧团的主要演员和主要演奏员。注意培养“ 尖子”演员。学校设有党、团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教导处、艺术研究室、政治文化科、评 剧科、京剧科、地方戏科、舞台美术科、话剧科(专科)等。
    评剧科,设有戏课教研组、音乐教研组、基武功教研组,有班主任和教师51名。1958年 招生50名(演员、演奏员),学制6年,1964年毕业;1960年第二届招生100名(演员65名,伴奏 员35名),对象为小学应届毕业生,学制8年,因“文化大革命”提前毕业。1963年第三届招 生85名(演员55名,伴奏员30名),学制6年,因“文化大革命”,于1968年全班下放到“九三” 农场。1964年第四届招收18岁以上过了变声期的初中毕业生25名,举办以学习文戏为主的试 验班,1966年毕业。教学,在评剧小生唱腔创始人之一倪俊声和著名评剧艺人张凤楼领衔教 授下,教授传统剧目、现代戏剧目、移植改编剧目等近百出。要求表演专业(演员)学生毕业 时能在10~15出大戏中担任主要角色,能演文戏也能演武戏,能演传统戏也能演现代戏。音 乐专业(伴奏)学生要精通主件乐器并兼能副件乐器。个别“尖子”学生学会记谱、编曲、设 计唱腔。在学习中曾先后到海伦、绥化、北安、黑河等地实习演出近百场。评剧专业共毕业 学生250人,多数已成为各市、县评剧团的艺术骨干。
    京剧科,设有戏课教研组、基武功教研组、音乐教研组,有教师、班主任51名。自1959 年至1963年先后招收三届学生,学制6年,分别于1965年、1966年毕业。有王杰、赵化南、花 艳云、周喜增、张德发、吴玉海、杜少甫等著名教师授课。教学剧目有80余出。学习期间, 先后赴农村、林区和部队演出《革命自有后来人》、《雪岭苍松》、《甘露寺》、《两块六》 等戏。
    地方戏科,设有戏课、基武功课、音乐课,有教师20余名。主要教学剧目有《岳母刺字》、 《莺莺听琴》、《三只鸡》、《姚大娘捉特务》等30余出。
    话剧科,有专职教师及班主任6名。课程有政治理论课、文化课(文艺理论、历史、文学 讲座等)、专业课(形体训练、话剧表演理论、小品练习、排戏等)。1964年招生19名,学制4 年(专科),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影响提前毕业,分配到哈尔滨市话剧院和齐齐哈尔、牡 丹江、佳木斯话剧团。
    舞台美术科,有教师10余人。1962年首次招生20余名,学制3年,1965年毕业。
    政治文化课教研室,讲授政治理论、文艺理论、语文、地理、历史等课,改变了过去科 班教学与团办班教学只传授技艺、不进行政治、文化教育的状况。
    艺术研究室,设有创作组、导演组、音乐组,有教师20余人。任务是协助专业科选择、 整理、改编、创作教学剧目,编写教材;协助教师改革戏课教学中的口传心授;研究如何建 立加强导演制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研究音乐、唱腔和伴奏的改革,使教学向着科 学化、系统化的目标前进。由教师杜平编剧、刘世奇导演的京剧《三少年》,于1964年、1965 年先后参加了黑龙江省和东北三省京剧现代戏汇演。剧本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和中国戏剧出 版社出版。
    1966年冬,因“文化大革命”学校停办。7年共培养中专戏曲毕业生507名,话剧专科毕 业生19名,各类短训班培训学员200余名。
    五、哈尔滨艺术学院
    哈尔滨艺术学院和附属艺术专科学校(简称附中、预科),成立于1958年5月。校址在哈 尔滨市中央大街1号。首任党委书记、院长刘相如。党政机构设有:党委办公室,主任徐明 训并兼人事科科长;行政办公室,主任赵烈;教务处,处长李宗烈。专业设置有:音乐系, 主任程思三,设有声乐、作曲、器乐、钢琴等专业;戏剧系,主任金国良,设有表演、戏剧 文学、舞台灯光;美术系,主任张法孟,设有装璜、雕塑、国画、油画、版画等专业。附属 艺术专科学校设有器乐班、美术班、钢琴班。教学设备有:钢琴56台,民族乐器200余件, 美术教学石膏像500余件,图书馆藏书18 000余册。
    有领导骨干和教师100余人。其中有从哈尔滨市属艺术团体调入的赵烈、李忠烈、金国良、 王文凯、朱桥等;有从沈阳音乐学院、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和北京、上海等艺术院校,以及北 大荒文艺工作团等单位调入的艺术专家和骨干。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1。教学方针为:坚持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同学习西洋的艺术理论相结合,运用民族艺术教 学方法与西洋艺术教学方法相结合;实行普遍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提倡艺术专业教学向 民族化方向发展;提倡发展民族艺术学派和艺术教育体系。鼓励学生走又红又专的道路。
    在教学中,教师曾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向民间艺术学习,进行采风。并去外地 学习兄弟剧团和姐妹艺术的长处。戏剧系教师王文凯曾带领学生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共同排 练话剧《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互相学习,提高表演技能。戏剧系教师朱桥曾带学生到 天津市戏曲学校学习传统戏曲表现方法。音乐教师王家燕、刘成业曾带领学生去天津小百花 梆子剧团学习梆子演唱技巧。美术系主任张晓菲曾带领学生到敦煌石窟临摹,然后举办教学 展览。此外,还有计划地邀请一些著名的画家、音乐家、戏曲剧团的表演艺术家到学院传艺 讲学,以提高教学水平。还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以磨练学生的革命意 志,增强同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扩大视野。
    1964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哈尔滨市艺术学院停办。美术系 划归哈尔滨市,成立美术工作室(现哈尔滨画院);音乐系师生并入哈尔滨师范学院艺术系; 戏剧系教师和表演专业学生并入哈尔滨话剧院。
    哈尔滨艺术学院6年间,培养本科大学生180名、预科学生100名。1963年首批毕业生,除 少数留校任教外,均分配到省内各文化部门、文艺团体。1964年第二届毕业生中有70多人分 配到河北、山东、甘肃、贵州、江苏、江西、安徽、河南、西藏、郑州、北京等省、市艺术 部门和艺术院校和艺术团体。有些人已成为各地的文艺骨干和专家。美术系毕业生杨世昌已 成为著名雕塑家,现任哈尔滨画院副院长,1982年参加日本雪雕比赛获三等奖,1984年在加 拿大参加雪雕比赛获二等奖。戏剧系表演专业毕业生陈力为哈尔滨话剧院著名导演。表演专 业毕业生栾福仁、杜雨露、邵德兴等均为哈尔滨话剧院主要演员,并在多部电影、电视剧中 担任主要角色。音乐系毕业生汤伯林在哈尔滨市儿童艺术剧院任作曲,为毛主席诗词《六盘 山》谱曲的男高音独唱歌曲,1963年被天津音乐学院列入高年级声乐教材,并且自1960年以 来被国内不少省、市电台播放。音乐系毕业生王惠君、张维明等在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