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饲养管理
一、蛋鸡
黑龙江地区农村养禽业的饲养管理很粗放。民国年间养鸡仍用传统方法。设置简单鸡架
(鸡窝),供其产蛋和栖息;以残渣剩饭或秕谷糠麸之类作为饲料;白天散放任鸡自行寻食
,晚间入窝内栖息。
50—60年代,农村鸡雏是由老抱子(母鸡)抱蛋孵化出雏。出壳在人的居室一角或火炕
上垫草育养,一周后天暖和时任母鸡率领活动于室外。初期喂饲水泡软的小米或拌湿的玉米
面等,日喂5—6次,一周后增喂豆饼、麦麸和野菜等。1—1.5个月龄时,与母鸡自然分开,
和成鸡同样饲养。
农村饲养成鸡,终年散放于庭院或村前屋后,任其自由采食。傍晚赶回补喂谷物等饲料
。鸡窝多用泥土混草筑成,无窗,仅在侧壁或上方开有换气孔,一般设在房前墙角、烟筒根
旁或烟筒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城市国营、集体鸡场和个体专业鸡场逐渐兴起,多数饲养杂种
白来航鸡。鸡场均设有鸡舍、栖架、饲槽和饮水设备,舍外设运动场。70—80年代,国内外
科学养鸡技术,先后在鸡场和养鸡专业户应用推行开来,饲养管理逐步向科学化方向进展。
(一)鸡雏饲养管理
50—60年代,城市养鸡都是人工育雏。鸡场多是采用烟道、火墙、火炉等取暖设备进行
育雏,养鸡专业户多采用火炕和暖洞育雏。
育雏初期多采用遮光的方法,随着鸡雏日龄的增长,逐渐延长光照时间,第二周龄后完
全不遮光。饲料根据营养需要和体重进行调配,一般多为小米、玉米面、豆饼、糠麸,并喂
少量鱼粉、贝粉、骨粉和食盐,加少量煮熟的蛋黄或牛奶,有条件的鸡场喂给牛奶长达一个
多月。随着鸡雏日龄的增长,加喂切碎的青菜和粒料,终日自由饮水,使鸡雏体质健壮,肥
度适当,为适时开产打好基础。特别注意雏鸡防疫,严格对鸡舍消毒。初生鸡雏在孵化室内
进行Ⅱ系新城疫疫苗滴鼻,到90日龄左右或开产前进行I系新城疫疫苗刺种。
进入70年代以后,育雏保温设备改为暖气、红外线灯等;喂饲全价饲料,8周龄前不限量
;9周龄起限量喂饲,控制性器官过早发育,使其体况肥瘦适度,为开产后提高产蛋水平打好
基础。如此育雏的成活率达95%以上,且发育均匀。
到80年代,根据国外经验,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市各大鸡场在开放育
雏舍内育雏,开始不遮光。育雏期间的光照,按季节光照时间长短进行人工调节,防止鸡雏
过早成熟,为产蛋期积蓄后劲。
一些大型鸡场多采用密集饲养方式,育雏采取“全进全出制”,鸡雏同时入舍,育成后
同时出舍。为防禽病,坚持雏舍消毒制,保持鸡舍清洁卫生。对鸡雏各种传染病,均按免疫
程序进行预防。
1982年开始推广鸡雏断喙,防止啄肛,很快在全省得到普及。80年代实行鸡雏公母性的
鉴别,公鸡雏鉴别后剪冠,以利混群饲养。
(二)成鸡饲养管理
黑龙江省50—60年代城市养鸡多采用平面舍饲。舍内设置栖架、食槽、饮水器等。舍内
地面垫草或铺细砂,每天清扫更换一次。少数鸡场曾采取舍内厚垫草,几个月更换一次。
50—60年代,黑龙江省对成年蛋鸡,根据不同季节和产蛋率的高低,给以配制的混合精
料,此外加喂适量的青绿饲料,并昼夜供应清洁饮水。冬季夜长昼短时利用电灯补充人工光
照。
自50年代中期以后,黑龙江省一些鸡场开始采用苏联养鸡的饲养标准,根据不同体重、
不同产蛋率、不同季节,给以不同的鸡饲料单位①(①鸡饲料单位,鸡是1克中等燕麦等于1
个饲料单位。1克中等燕麦含有营养干物质0.6克。)和可消化蛋白质、矿物质以及维生素。
如哈尔滨畜牧场饲养体重1.8公斤的白来航鸡,在春季产蛋率70%时,给以可消化蛋白质18.
4—20.2克,鸡的饲料单位154克。70年代中期,曾用过美国“鸡的饲养标准”,其标准主要
是根据产蛋率的高、中、低分为三个时期,按代谢能、粗蛋白质、蛋白能量比②(②蛋白能
量比是粗蛋白质与能量之间的比值。即以每1兆卡代谢能的日粮所含粗蛋白质的克数表示。)
、矿物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各有不同标准,适当参照配制日粮。被省内各养鸡
场应用,比较好地发挥了鸡的生产性能。80年代各蛋鸡场多数饲养高产配套杂交蛋鸡,省原
种鸡场和各级蛋鸡种鸡场,在产蛋期采用阶段饲养管理,其日粮营养标准,能量平均每公斤
日粮含2.75兆卡③(③兆卡是热量单位。营养学中用“卡”来表示能量,鸡以(兆卡/公斤
)表示,一百万卡等于1兆卡。)0代谢能④(④鸡吃的饲料总能减掉粪中损失能、可燃气体以
及尿中的能量后为代谢能。),各阶段给以不同量的蛋白质。其日粮第一阶段是初产到产蛋
高峰,每只鸡每天喂给1.8克粗蛋白质,产蛋率90%时,喂给19克粗蛋白质;产蛋第二阶段,
产蛋率在75—85%,每只17克粗蛋白质;第三阶段产蛋率65—75%,每只16克粗蛋白质;产蛋
率在65%以下,每只15克粗蛋白质。
蛋鸡在按阶段饲养的时期,还配合恰当的温度和光照。黑龙江省蛋鸡产蛋高峰期是1—2
月份之间,处于最冷的冬季,也是光照时间最短时期。一般产蛋鸡舍的温度保持在10℃左右
,哈尔滨原种鸡场产蛋鸡舍温度是14—16℃。从19周龄开始每周补充人工光照1小时或半小时
,到31周龄连同自然光照达16小时止。一些大型鸡场,为准时开闭灯,在鸡舍一端装有定时
钟,自动控制早晚开灯和闭灯时间。
省内有少数的国营农场养鸡,饲养管理还很落后,饲料常年一个配方,不整群淘汰,公
母鸡混养、老少几辈一养几年。结果蛋鸡的高产性能不能发挥。到80年代推行联产承包责任
制后,才有一些转变。
广大农村副业养鸡,成鸡全年散放,夜间栖息于矮小鸡窝里;饲料单一,营养除维持鸡
本身的生命需要外,供产蛋的营养甚少,年产蛋只有70—80个。农村专业养鸡户多数养白鸡
,学习城市养鸡的方法,逐步采用按产蛋高低喂多样混合饲料,并给以人工光照和冬暖夏凉
等饲养管理条件。
80年代,省畜牧研究所对缺硒地区,推广补喂微量元素硒的办法;东北农学院对蛋鸡无
鱼粉添加蛋氨酸,显著提高了产蛋率,收到代替鱼粉的效果。当时农村的部分专业养鸡户也
开始广泛喂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剂。
省内养鸡形式自1978年以后开始改变,各类型养鸡场由平养转向立体笼养,笼的种类多
样。哈尔滨原种鸡场是全阶梯二层单笼,饲养种用蛋鸡。省红旗鸡场以高床全阶梯三层笼养
蛋鸡。佳木斯西郊鸡场养种用蛋鸡为群笼,每笼放1只公鸡、10—12只母鸡,或2只公鸡、20
—24只母鸡。牡丹江市卡路鸡场是垂直三层重叠式笼养蛋鸡。鸡舍都有开放式窗,主要利用
自然光照和自然通风,按季节和鸡群需要辅以机械通风和灯光。三层笼养多数采用供料、清
粪机械化、供水自流化或乳头饮水器自动饮水,集蛋用手工或半机械化。笼养鸡提高鸡舍利
用面积2—3倍,每只鸡每天节省饲料10—15克,减少了人的劳动强度,有利于防疫。到1985
年全省有50—70%专业户实行笼养鸡。
二、肉鸡
(一)仔鸡饲养管理
黑龙江省饲养肉用仔鸡是从70年代开始的,普遍采用平养厚垫草,手工喂饲的方法。有
少数鸡场在舍内安装多行料槽,采用链条式送料的机械化饲养。并按生长周龄给予肉用仔鸡
所需温度、湿度、换气和光照,保证其正常生长。哈尔滨青年农场首创饲养肉鸡机械化,年
产肉用仔鸡80万只左右,平均每人养8250只。
饲养肉用仔鸡一般分为两段制,从初生到四周龄为前期,四周龄后为后期。前期仔鸡饲
养标准蛋白质水平高一些。后期热能水平高一些。喂干粉料,给足水,促进快速生长。
黑龙江省70年代,肉用仔鸡养到65—70天体重达1.3公斤左右出场。到80年代,随着饲
养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养到56天,体重达1.75公斤出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仅国
营鸡场饲养肉鸡逐渐增多,而且城市和县镇的专业饲养肉用仔鸡户也发展起来。一般个体专
业户养肉用仔鸡达数百只,专业大户饲养千只,有的达万只以上。1985年肇东县昌五镇年产
肉用仔鸡45万多只。
(二)种鸡饲养管理
肉用种鸡的饲养管理主要是提高产蛋量和种蛋的受精率。饲养管理重点是采用限制饲养
法,控制体重增加。肉用育成鸡在4—22周龄内隔日喂料,23周龄后恢复自由采食。饲养标准
,按周龄逐渐调整饲料中的蛋白质和能量水平,并参照标准体重适当掌握喂量。
肉用种鸡产蛋期的饲养管理,饲养肉用种鸡的饲养标准,代谢能为2.75(兆卡/公斤)
,粗蛋白质为16%。根据各种维生素的标准量,按鸡的营养需要在安全量的范围内适当加量进
行喂饲。于23周龄开始,喂料量根据产蛋量的多少喂给,每天每只由110克左右逐渐增加到1
60克左右,至29周龄高峰时止,高峰过后逐渐减料。喂料适合,保证种鸡不过肥,产蛋多。
全年产蛋量达170个左右。在限制饲养的同时与光照协同配合,从19周龄开始变控制光照为增
加光照,由原来的8小时光照逐渐增加,到27周龄达到16小时为止。
肉用种公鸡饲养管理为控制体重,除控制饲料量外,早晚在垫草上撒些谷粒,使其拣食
,促其活动,增强体质,减少脂肪沉积。肉用种鸡在管理上,公、母整个饲养期间都是平养
铺垫草,每平方米地面收容3只左右,以200—300只为一群。肉用种鸡体大笨重,从小到大都
不用栖架,有的成年时利用低栖架,避免上下跳动过累。产蛋箱多数放在地面。
三、鸭
黑龙江省养鸭基本是两种形式:在广大农村养本地鸭,均为小群放养;城市的鸭场和专
业养鸭户,养蛋鸭是集约经营精料舍饲的形式。
农村养鸭,习惯于六七月份育鸭雏,不加温取暖,常温育雏。3日龄后的鸭雏放到舍外饲
养,日喂4—5次,以小米、玉米面、糠麸加野菜喂饲。一个月龄后开始散放,任其自由觅食
,早晚补喂。农村家庭养鸭,多数与猪一同喂饲。一年四季都是天亮放出,天黑驱入架内,
白天自由游走于房前屋后或田野沟塘。本地鸭对青粗饲料利用能力较高,饲料以糠麸、秕谷
、马铃薯、野菜以及各种萝卜缨子、菜帮、菜叶等为主。
城市养鸭是进入80年代兴起的。一些专业养鸭户,多数养康贝尔蛋鸭,少数为北京鸭。
养鸭的方法,全期分为育雏期、育成期和产蛋期。
(一)育雏期饲养管理
阎家岗农场采取笼养,育成率为95%左右。育鸭雏首先是及早“饮水和开食”,鸭雏喂煮
熟的小米或磨碎煮熟的玉米面,撒在木盘或塑料布上面,临近放置饮水器,让鸭雏边吃食边
喝水。配合饲料以玉米面、豆饼、高梁破、麦麸、鱼粉、骨粉、贝粉等混合拌湿喂给,每二
小时一次,饮水终日不断,采用日夜光照。雏鸭对温度非常敏感,舍内保持适宜温度,开始
保持30—32℃,以后每2—3天下降1℃,降到16—19℃止。
专业养鸭户饲养鸭雏数量均不多,采用在火炕上育雏方法。在距炕面高40厘米左右,罩
上一层塑料薄膜,保证温度稳定,促进其生长。采用此法成活率都在95%以上。
(二)育成期饲养管理
康贝尔鸭25—120日龄为育成阶段。在管理上作到饲养密度小,运动面积大,一般都在舍
外喂饲。在夏季达50日龄后,使之下水,锻炼体质。在饲养上适当减少蛋白质饲料,到100日
龄时日粮营养水平,粗蛋白质控制在14%,增加糠麸和青菜的喂量。
(三)产蛋期饲养管理
康贝尔鸭无论鸭场或专业户饲养,产蛋率都很高,年平均产蛋250个左右。在产蛋期,根
据产蛋情况,按饲养标准调整日粮中的蛋白质和能量水平。产蛋期每昼夜喂饲4—5次。饲养
标准为每公斤饲料含代谢能2.90兆卡,粗蛋白质16%。
黑龙江省冬季鸭场养蛋鸭完全舍饲。鸭舍内温度保持在8—12℃,地面垫草。冬季舍内光
照时间以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结合为16小时。春季根据产蛋量调整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和
矿物质,使营养保持平衡。夏季天气炎热,夜喂两次,勤换饮水。秋季多喂饲蛋白质、维生
素E族含量多的鲜鱼、南瓜等饲料,保证羽毛生长和维持产蛋的需要。
四、鹅
鹅是唯一的能吃草的家禽。农村鹅雏多靠人工养育。刚出壳的鹅雏一般放在火炕上,待
能站立后开始以小米拌野菜等喂饲,每天喂5—6次,十余日龄后放在地上,有的装在条筐里
,半月龄左右在地上自由活动。20日龄后开始放牧,自由采食青草和野菜。每天晚上喂一次
野菜拌玉米面和糠麸,不断给以清洁饮水。30日龄后全靠放牧自由采食。养鹅场培育鹅雏,
在出壳后30小时左右饮水,第一次饮水在舍内用大小盘盛水,将鹅雏放到水中,自由饮水3—
5分钟。饮水后开食,喂饲用水浸泡过的碎米加90%切碎的青菜,撒在塑料布上,任意采食,
随吃随加。一周龄后白天喂5—6次,晚上一次,五周龄后碎米逐渐减少,用米糠拌青菜,一
昼夜喂5次。管理上,从第四日龄起放于舍外,时间由短到长,距离由近到远。鹅雏在三周龄
后,天气暖和夜间温度不低于15℃时,在舍外露宿。30日龄育雏期结束,开始进入育成期。
育成期以舍外放养为主,并适当补料,到70—80日龄已接近成鹅。
成年鹅容易饲养,农村基本上以青粗饲料为主兼行放牧,冬春季节给秕糠等农副产品。
产蛋前及产蛋期加喂些豆饼等精料。夏秋季节多把鹅赶放到草甸或沟旁进行放牧,秋收后赶
到地里遛茬。冬季进行舍饲,除白天按顿喂饲外,并增喂夜食。
农村专业养鹅户,在立秋前将蓼吊子、碱蓬、水稗草等青割晒干,粉碎后冬春季节喂给
。冬冷时节,将鹅赶进堂屋过夜,补以温食,虽到严冬,“籽鹅”有的仍能照常产蛋。
养鹅场的饲养管理方法较为合理。产蛋期以舍饲为主,放牧为辅。产蛋鹅饲料营养水平
参照饲养标准,一般在产蛋前一个月改用产蛋日粮,以糠麸、豆饼、草粉等粉料拌湿,白天
喂三次,夜间喂一次。停产期日粮以粗料为主,并增加放牧时间,或投饲青草、野菜、菜叶
等,适当补喂糠秕饲料。
非种用鹅中雏80—90日龄转入育肥期,饲养于安静、较暗的育肥舍内群养。每10平方米
容纳30—40只为一群,限制活动,减少消耗,促其增肥长重。饲料,将碎玉米、土豆、糠麸
等煮熟,拌成湿料喂饲。每天早、午、晚喂饲,喂量不限,饮足水,经15—20天的肥育,胸
肉肥满时即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