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培育品种

  一、黑龙江黑白花奶牛的培育
    (一)育种经过
    黑龙江地区的黑白花奶牛,是1898年由俄国传入的一些纯、杂种奶牛。饲养于以哈尔滨 为中心的滨洲、滨绥铁路沿线和北部黑河地区。除进行纯繁外,又用之与本地黄牛进行杂交 改良,从而产生一些杂种奶牛。1934—1938年,伪满当局先后从日本、美国引入了纯种黑白 花奶牛,大部用于无计划地杂交杂种奶牛及本地黄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共有以黑白 花奶牛为主的各类纯、杂种奶牛近万头。牛大小不一,毛色混杂,产奶量也相差很大,体型 体质缺点不少。1949年以来,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先后从日本、美国、加拿大、荷兰等 国进口大型和小型荷兰黑白花奶牛,分别饲养在哈、齐、牡、佳等大城市及萨尔图地区,开 展纯种繁殖,提高杂种奶牛质量,杂交改良本地黄牛,带动了全省奶牛的发展和提高。
    (二)育种组织
    黑龙江省黑白花奶牛有计划地育种,是从1960年开始的。课题由省畜牧研究所副研究员 秦志锐主持。同年7月,在黑龙江省畜禽育种委员会下成立了黑龙江省黑白花奶牛育种领导小 组。以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为组长单位,以省家畜繁育指导站、省农场总局、大庆红色草原 牧场、东北农学院和哈尔滨市奶牛公司等为副组长单位。
    (三)育种方向
    育种方向为“乳肉兼用型”。育种采取以“自群选育为主,适当导入杂交为辅”的方针 。确定以哈尔滨、齐齐哈尔、萨尔图红色草原牧场为主的54个育种场,共饲养黑白花奶牛21 916头。各场把牛分为育种群、核心群和高产群,并用大型黑白花奶牛进行杂交。这对牛群类 型的统一和产奶量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后代乳脂率有明显的下降,母牛乳房及 尻部的缺点改进不大。1971年6月,又重新确定了育种方向:“以乳用为主,并要求有一定的 产肉性能”,纠正尖斜尻和背腰结合不良以及乳房发育不足等缺点,培育出产奶多,乳脂率 高,体质健壮的乳肉兼用新品种。
    (四)育种指标
    到1975年末,全省黑白花奶牛发展到8万头,其中三级以上的达1万头。产奶量一级牛3— 4产时,平均产奶5.44—5.76吨,乳脂率为3.4%以上。
    成年牛体尺、体重要达到:公牛体高150厘米,体斜长190厘米,胸围210厘米,管围22厘 米,体重900公斤以上;母牛体高133厘米,体斜长160厘米,胸围190厘米,管围19厘米,体 重500公斤以上。肉用性能:屠宰率达50%。
    体质外貌要求:体质健壮,结构匀称;乳房大,附着良好,不下垂,乳头乳区分布均匀 ;外貌符合品种特征要求。
    (五)育种过程及其效果
    开始用小型黑白花荷兰牛,进行导入杂交,其后代对提高乳脂率和产肉性能以及调整体 型结构等方面效果显著。为了防止导入小型黑白花荷兰牛所带来缺点,根据个体牛不同含外 血成分、外貌结构、体格大小、生产性能等不同情况,实行个体选种选配方法,并规定导入 小型黑白花荷兰牛血液量不得超过1/4。
    在杂交选育的基础上,红色草原牧场、香坊实验农场等育种场相继转入横交及自群繁育 。在育种过程中,严格选择优秀种公牛,实行良种登记;开展种公牛后裔测定;合理地选种 选配;加强种公、母牛的培育;不断地改善饲养管理。到1978年,38个育种场核心群、育种 群养奶牛5078头。自群繁育的后代产奶量、乳脂率均大有提高,遗传性能也相对稳定,体质 类型、外貌结构都得到了相应的改进,总头数已达20.5万头。经测查的8500多头母牛。其中 特、一级牛占50%以上,符合一个奶牛新品种数量和质量的条件,并达到了育种指标的要求。
    育成的黑白花奶牛新品种,公牛体高平均150厘米,体重平均为1000公斤以上。母牛平均 体高133.7厘米,体重平均为586公斤。其特点是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产奶量以第5产次 为最高,年平均产奶5.9吨,乳脂率平均3.6%以上。屠宰率56—60%,净肉率为38—42%。完 全符合或超过原定的育种指标要求。1983年经省组织专家验收合格,国家农业部及省科委正 式承认“黑龙江黑白花奶牛”新品种。
    二、羊的培育品种
    (一)东北细毛羊
    1、育种经过。解放后,黑龙江地区养有兰布利美利奴和本地绵羊杂交的后代——东北改 良羊9050只。这种羊体质结实,适应性强。但生产性能低,产毛量仅1.5—2.0公斤。1952 年,用从苏联引入的苏联美利奴、高加索、阿斯卡尼和斯达夫等品种公羊,对东北改良羊进 行杂交,经7—8年后,产生了不同组合杂交后代。其体型、体质、外貌和毛质、毛量均比东 北改良羊有明显提高。但随着杂交代数的增加,产生了体重变轻、类型不整、外貌不齐,被 毛不同质、腹毛过短等缺点,急待改进和提高。
    2、育种组织。1959年,国家农业部组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有关单位,成立了“ 东北细毛羊育种委员会”。黑龙江省也相应地成立了东北细毛羊育种组,制定方案,开展了 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的联合育种工作。黑龙江省由省畜牧研究所技师宋之才主持,先后 确定以国营银浪、五星羊场、阿伦河畜牧场、大西江农场、齐齐哈尔种畜场和富裕县富路公 社等28个单位为育种点,开展了育种工作。
    3、育种方向、任务及指标。到1967年,育成适合于东北地区自然条件的体质健壮、耐粗 饲、适应性强的毛肉兼用细毛羊新品种。要求理想型羊达到全群总数的60%以上,四个育种重 点场一级羊达到10200只。要求对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种羊(一级)的 最低生产指标:成年公羊体重剪毛前活重在90.0公斤以上,产毛量为9.5公斤,核净毛4. 0公斤。成母羊体重剪毛前活重达50.0公斤,产毛5.0公斤,核净毛2.0公斤。毛的品质要 求,被毛有良好的闭合型,有中等以上的密度,成年羊毛长达7.0厘米以上,毛细以64支纱 为主,净毛率为40%。成年母羊产羔率达125%以上。屠宰率要求达到47%以上。
    4、主要的育种措施。实行严格的选种选配,注意选择培育和充分发挥优良种公羊的作用 。选用含斯达夫羊血液的优质种公羊与各种杂交母羊配种,从其后代中选择合乎育种指标要 求的公、母羊进行横交固定,然后进行自群繁育。不断改善绵羊的饲养管理条件,统一调配 种羊,进行生产性能科学的测验等,使育种群绵羊的各种性能逐步提高。
    5、育种效果。到1967年,东北细毛羊成母羊平均体高65.3厘米,体重50.0公斤,全身 被毛为白色。产毛量,成年公羊平均为15公斤,成年母羊为6.6公斤。毛长为7—10厘米,细 度以64支纱的为多。肉用去势羊屠宰率为50.3%,净肉率为36.8%。指标均超过原计划的育 种要求。同年,由国家农业部组织专家鉴定验收,认为完全合乎条件,将其确定为“东北细 毛羊”新品种。到1985年,全省有东北细毛羊50.0万余只。
    (二)东北半细毛羊品种群
    1、育种经过及主要措施。1934年,伪满当局输入一批考力代羊,与黑龙江地区东北部山 区、半山区的本地绵羊进行杂交改良。黑龙江地区于1953年以后又先后引入了苏联美利奴、 高加索、阿斯卡尼和新疆细毛羊等品种公羊,与当地母羊进行广泛地杂交改良。到1963年, 全省各地共有各类型杂种羊3.0万余只。黑龙江省畜禽育种委员会在普查鉴定的基础上,确 定发展半细毛羊的育种方向,制定了育种方案。同时国家又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引入考力代 羊,用以和原有的杂种羊进行杂交试验,效果良好。1972—1980年对整个育种群,除扩群推 广外,重点对毛长性状进行了表型选择,实行同质选配,加强饲养管理,使毛的长度达9厘米 以上。
    2、育种组织。1963年与辽宁、吉林两省开始联合育种。黑龙江省的东北半细毛羊育种, 由省畜牧研究所技师刘文信主持,有海林农场技师高翼、桦川县刘福英等参加。全省共有海 林、友谊、绥滨、向阳、兴凯湖等31个农牧场、队参加协作。
    3、育种方向、任务及指标。培育一个适合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生态条件的以放牧为主, 适当补饲,产毛量高,生长发育快,肉用性能好,耐粗饲,适应性强的毛肉兼用半细毛羊。
    育种指标是:成年公羊体重为70.0公斤、毛长9.0厘米、毛量6.5公斤;成年母羊体重 为50.0公斤、毛长9.0厘米、毛量4.0公斤。净毛率为50%,屠宰率55%。经产母羊产羔率1 10%。
    被毛要求闭合型,密度中等,弯曲大而明显,细度为56—58支纱。油汗适中,呈白色或 淡黄色,被毛和毛丛匀度较好,腹毛中等,没有环状弯曲,头部被毛达两眼中间联线,四肢 被毛达膝关节和飞节。
    体型外貌要求:体质结实,头轻小,无角,颈短粗,皮肤无皱褶,胸深宽,背宽大,肋 拱圆,尻部宽平,结构匀称,四肢端正,体躯呈圆桶形。
    4、育种效果。东北半细毛羊,全身白色,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公、母羊均无角,皮肤 无皱褶,颈粗胸深,背宽平,四肢端正。平均体高,公羊为69.5厘米,母羊64.4厘米。公 羊平均体重为79.0公斤,母羊体重为55.7公斤。适应性强,耐粗放饲养,适于山区和半山 区饲养。产毛性能,公羊平均毛长10.9厘米,细度为56—58支纱,母羊平均毛长8.82厘米 ,细度为56—58支纱。平均产毛量,公羊为7.8公斤,母羊为5.21公斤,净毛率55.6%。去 势羊的屠宰率为55.5%。
    到1981年,完全达到各种指标要求。经东北三省专家鉴定验收,省政府正式命名“东北 半细毛羊品种群”。全省共有品种羊5.0万只,类群羊42万只。到1985年,共有东北半细毛 羊6.0万只,类群羊30多万只。
    三、猪的培育品种
    (一)宁安黑猪
    1、育种经过。宁安黑猪的育种始于1949年。宁安农场在当地收购150多头巴克夏和约克 夏杂种母猪,进行饲养选育。1953年,在扩大繁殖的基础上,进行整群,制定了育种方案, 由该场技师闯恩涛主持,开始了有计划的育种。为了统一猪群体型外貌,提高其生产性能, 1955和1956两年从吉林省农科院引进了吉林黑猪公猪4头,母本猪进行引血提高,在国营宁安 农场等十个单位开展了育种工作。
    2、育种方向和指标。要求多快好省地培育出抗寒、抗病、耐粗饲、产仔多、长得快的新 品种。宁安猪要求具有被毛全黑,有“六白”(头、尾及四肢)的特征、头中等、面微凹、 两耳直立向前、背腰宽平、四肢健壮、后躯丰满,经产母猪产仔10头,泌乳力45公斤,仔猪 初生重1.1公斤,60天断奶成活8头,每头体重13公斤。育肥九个月龄达到90公斤,屠宰率7 0%。成年公、母猪体重分别为200和170公斤。
    3、育种措施。扩大猪群繁殖,整群建档,引血整型,精心选育,改善饲养管理。
    4、育种效果。育成后的宁安黑猪为中型猪,耳直立,全身黑毛。鼻端、尾头、四肢下部 为白色,并具有“六白”的特征。平均体高,公猪为80.0厘米,母猪为74.0厘米。平均体 重,公猪为200公斤,母猪为185公斤。母猪有乳头7对以上,平均产仔数10.3头。仔猪初生 窝重为12.9公斤。肉用性能:生后228天,体重可达100公斤,日增重为547克,屠宰率为74 —75%。眼肌面积为27平方厘米。较原当地杂种猪,在体尺、体重、体型、结构及生产性能方 面,均有很大的提高。在五个育种点内,前后经过十年,通过杂交、横交、自群繁育和精心 选择及培育。到1960年已有基础母猪0.35万头。1960年由省人民委员会正式命名为“宁安黑 猪”,并受到国务院奖励,是本省育成的第一个家畜新品种。曾先后向省内外推广。1985年 ,在省内东部地区饲养有30万多头。
    (二)哈尔滨白猪
    1、育种经过。哈尔滨白猪的育种工作是先以哈尔滨市附近产的地方猪,与从俄国流入的 俄国大白猪和1951年从加拿大引入的大型约克夏、小型约克夏公猪杂交选育开始的。1958年 在东北农学院教授许振英和省畜牧研究所技师王建安、哈尔滨香坊农场技师魏孝等人主持和 参加下,有计划地开展育种工作。制定了杂交改良育种方案,又利用苏联白猪进行杂交育种 。苏哈杂一代的母猪与苏联白公猪的级进后代,体躯增大,后躯丰满,产仔数多,生长发育 较快,适应性较强,基本上达到育种指标。在此基础上,开始选择理想型个体横交固定,组 成育种核心群,进行自群繁育。1971年全省开展育种大协作,有东北农学院牧医系、黑龙江 省畜牧研究所、黑龙江省香坊试验牧场、哈市新发第二畜牧场、原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三 师、五师等23个单位参加联合育种,修改了育种方案和鉴定办法。
    2、育种方向、任务及指标。哈白猪是使用苏白公猪与老哈白母猪杂交培育的。目前含有 苏白血液约为50—75%。已进行横交固定和自群繁育,要培育出体质结实、适应性强、生长快 、肉质好的肉脂兼用型新猪种。计划到1975年完成国家规定的基础母猪2000头,其中符合育 种指标的要达到70%以上。
    哈白猪体型外貌:被毛全白、头中等大、嘴中等长、颜面微凹;两耳直立或稍倾斜(幼 猪为立耳);结构匀称、背腰平直、后躯丰满、四肢粗壮;乳头6—7对。
    育种指标:要求成年公猪体高85厘米、体长150厘米、胸围142厘米,体重270公斤;成年 母猪体高75厘米、体长135厘米、胸围128厘米、体重175公斤。母猪产仔数11(10—12)头, 仔猪初生重1.1公斤,断奶头数9(8—10)头,断奶体重15(14—16)公斤,断奶窝重120( 110—130)公斤。
    3、育种主要措施。开展早熟、快长、体长、耐粗、抗寒等五个品系繁育后裔测定和改善 饲养管理及整群等育种措施。于1975年历经22年育成了黑龙江省第二个肉脂兼用型猪—哈尔 滨白猪。
    4、育种效果。到1985年达到137.2万头。哈尔滨白猪被毛白色、体型较大、体质坚实、 背平直、腹不垂、腿臀丰满、四肢健壮、结构匀称、性征明显、母猪乳头7对以上。适应性强 、育肥速度快。平均体高,公猪85.0厘米,母猪75.0厘米。平均体重,公猪为222公斤,母 猪为176公斤。仔猪初生重平均1.36公斤,经产母猪平均产仔11.3头,平均断奶头数9头, 断奶窝重120公斤。120公斤屠宰时,屠宰率为75%,胴体瘦肉率为48.5%。用其杂交作父本、 母本均可。利用民猪反正交产生的后代,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的优势率分别为13.8—23.4%和 6.8—7.3%,完全达到原育种计划的要求。同年,经政府组织验收,认定为新品种。哈尔滨 白猪不仅成为本省的当家品种之一,而且曾先后多次支援外省和外国。
    (三)黑花猪
    1、育种经过。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于1958年用苏联克米洛夫公猪与齐齐哈尔市附近各 县的本地母猪进行杂交改良,其后代呈现出较好的杂交优势。对其杂交后代又以克米洛夫猪 为父本,同民猪和改良黑猪进行杂交。
    黑花猪联合育种工作是在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闻殿英、技师孙孝善主持下 ,于1964年正式有计划地开展起来的。1971年制定了育种方案,要求多快好省地培育出抗寒 、抗病、耐粗饲、产仔多、生长发育快的肉脂兼用型新品种。参加育种的有省畜牧研究所试 验牧场、齐齐哈尔种畜场、大庆油建猪场、齐市崔门种畜场、齐齐哈尔车辆厂农场等22个单 位。在省畜牧研究所、齐齐哈尔市、大庆、伊春、大兴安岭、黑河等地建立育种点33处,主 要育种场有基础母猪0.25万头。
    2、育种方向、任务及指标。黑花猪要求被毛主要为黑色,并有少量白色的斑毛;头中等 大而较宽,耳中等稍向前,双脊膨肋,后躯丰满,四肢健壮;经产猪产仔10头,初生重1.1 公斤,泌乳力45公斤,60天断奶8头,个体重13公斤,育肥9个月龄达100公斤;屠宰率70%; 成年公、母猪体重分别为220和190公斤,体长分别为150和140厘米,体高分别为81和74厘米 ,胸围分别为140和130厘米。
    3、育种主要措施。经过二代选理想型横交,建立早熟、体长、多仔三个品系,开展品系 繁育,改变了黑花猪生长慢、身腰短和产仔少的缺点,使猪群质量有显著的提高。前后经过 了杂交、横交和自群繁育等育种阶段。
    4、育种效果。黑花猪特点,体型较大、耳直立、长腿、膨肋、直背平腰、后躯丰满、四 肢健壮。母猪有7对以上的乳头,性征明显。平均体高,公猪为85.6厘米,母猪为73.5厘米 。平均体重,公猪为247.5公斤,母猪为171.1公斤。体质坚实,四肢强健,适应性强,生 长发育快。全身被毛为黑色,并有散在小块白花。适应性好,繁殖力强。产仔平均10.5头, 仔猪初生窝重平均为12.6公斤,断奶平均窝重136.6公斤。育肥到生后6个月龄时,体重达 90公斤,屠宰率为78%,眼肌面积为27.7平方厘米。
    1979年经过省组织验收,完全达到原计划的各项要求,批准为黑龙江省的肉脂兼用型黑 花猪新品种。1985年,黑花猪在育种区域内共存栏6万多头。
    (四)三江白猪
    1、育种经过及组织。三江白猪育种,是利用长白猪和东北民猪进行杂交,要求在十年内 培育成具有生长发育快、饲料消耗少、胴体瘦肉多、肉质优良、繁殖力高、体质坚实、适于 中国北方寒冷地区饲养的肉用型新品种——三江白猪。
    在东北农学院教授许振英、陈润生的指导下,有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科研所汪嘉燮、 王性善、张国范主持和参加,于1973年成立三江白猪育种协作组,开始进行三江白猪的育种 工作。参加的单位有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科研所、友谊农场、五九七农场、八五二农场、 八五三农场等七个单位。
    2、育种指标。要求生后六月龄体重达90公斤;育肥期每增重1公斤消耗3.4公斤风干混 合饲料;背部平均膘厚不超过3.0厘米;胴体长95厘米;腿臀部重量占胴体重不低于30%;胴 体瘦肉率在55%以上;经产母猪平均产仔为12个,平均初生重1.2公斤,50日龄断奶窝重平均 125公斤;后备猪六个月龄育成公、母猪的体长、腿臀围和体重,分别为120和115厘米、89和 85厘米、85和80公斤。
    外貌特征:嘴直耳下垂,背腰宽平,后躯丰满,四肢强健,蹄质坚实,乳头7对、排列整 齐,被毛全白,毛丛稍密,整个体躯结构呈肉用型体况。
    3、育种主要措施。三江白猪的育种,是经过以长白猪与民猪互为父、母本进行正反杂交 ,并用正、反交的杂一代母猪,分别与长白猪回交,从其中选优自群繁育组成零世代群。此 外,用少量杂交一代母猪与优秀的回交公猪交配,将其所得后代也作为零世代基础群的组成 部分。三江白猪是由零世代开始,继续五六个世代的横交和严格的定向选育步骤而育成的。
    4、育种效果。三江白猪头轻,嘴直,耳垂,背腰平宽,四肢粗壮,体质坚实,毛丛稍密 ,乳头7对,排列整齐,具有肉用猪的体型结构。产仔数平均12.4头,初生重为1.10公斤。 全身白色,适应性强,适于北方寒冷地区饲养,生长快,料消耗少。胴体瘦肉多,肉质好。 6个月龄体重达90公斤,每增重1公斤消耗混合精料3.5公斤。眼肌面积为29.46平方厘米, 瘦肉率为58.6%。三江白猪与哈白猪的杂交后代,日增重平均达619克;与杜洛克杂交后代日 增重为629克。
    1983年达到育种要求各项指标,合乎品种条件,经验收命名为“三江白猪”。到1985年 有基础母猪近3000头,是黑龙江省自己育成的第一个瘦肉型猪品种。
    四、马的培育品种
    (一)黑龙江马
    1、育种经过。黑龙江马是在本地马的基础上,采用多品种复杂杂交而育成的新品种。育 种工作在省畜牧研究所技师杨化文、东北农学院讲师于文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技师 吴中有、技师刘成邦、国营襄河马场技师武英道等人主持和执行下,共有黑龙江生产建设兵 团独立三团、五师独立营、省畜研所、国营三棵农场四分场、拜泉县富强马场、富裕县富路 公社马场等12个育种单位和52个基点参加。主要用从苏联引进的奥尔洛夫、顿河、卡巴金、 苏高血等轻型品种和大、小阿尔登、苏重挽等重型品种公马进行杂交改良。1960年成立黑龙 江马育种小组,拟定了育种方案。
    2、育种任务、方向、指标。黑龙江省畜禽育种规划中规定的任务是:到1975年育成黑龙 江马10000匹以上,其中理想型的达到3000匹以上。育种方向:培育抗寒、耐粗饲、持久力强 、适合于军需农用、力速兼备的兼用马。
    
    体质外貌:头中等大、眼大有神、宽胸、膨肋、蹄腿周正、蹄质坚实、脚步利落、体型 匀称、结构良好、体质结实、性情温顺、有悍威、以骝栗两色为主。
    役用性能:在挽力相当于体重15%的条件下,三马拉胶轮车,在中等土路上,载2000公斤 ,日行40—50公里,并可长途连日运行;二匹或三匹马趟地八小时作业22.5亩;在挽力相当 于体重45%的条件下前进100米以上。
    3、育种主要措施。经过有计划的横交和自群繁育,前后共经过20多年,杂交改良出现了 51个组合,从中筛选出以本轻重最佳组合①
    ①本轻重杂交组合,系本地母马用轻型的种 公马配种后所生的第一代杂种母马,再用重型公马所配产的第二代杂种马。即本×轻×重的 杂交二代。本重重②(②本重重杂交组合,系先用重型种公马配本地母马,其所生的杂种 一代母马,再用重型公马配之。)、本重轻③(③本重轻杂交组合,系先用重型种公马配本 地母马,其所产一代杂种母马,再用轻型公马配之。)两个较好组合,为本(本地母马)、 轻(轻型公马)、重(重型公马),其后代含各品种血液量的比为25:25:50的理想型公、 母横交,它兼收并蓄了本地马、轻型马和重型马三个品种的优点,矫正了各品种的缺点,而 使之固定。再从横交后代中选极为优良的理想个体公马,优秀群体母马,经过划格分类方法 进行选种选配互交自群繁育。并经后裔测定,良种登记,建立品系,适当运用了亲缘繁育④ 。(④有计划地用有亲缘关系的公、母马适当的交配。)
    
    4、育种效果。黑龙江马属于挽乘兼用型品种,在品种内分为挽乘和乘挽兼用两个类型, 前者占55.5%,后者占44.5%。
    黑龙江马体质结实,有悍威,性温顺,结构匀称,直头,头颈、颈肩结合良好。深胸张 肋,背腰宽直,正尻腰尻结合良好。四肢健壮,蹄质坚实。被毛85%以上为骝、栗两色。公马 体高平均为154厘米,母马平均为150厘米。抗寒冷、耐粗饲、易恋膘,发病率低、适应性强 为本品种主要优点。生长发育良好,呈现出一拔高、二长长、三放粗的典型规律,繁育率好 ,母马发情正常,受胎率高。黑龙江马力速兼备,持久力强。在农村土道,四匹马联驾胶轮 车载重4—5吨,行走50公里,需要6小时左右。公马最大挽力为686挽力/公斤。跑速1000米 为1分11秒,5000米为7分12秒5。农民群众对黑龙江马的评语是:“不大不小,粗细正好,能 拉可骑,干活灵巧,恋膘好养,耐使抗造。”经过25年的时间培育出遗传性稳定,合乎育种 指标的优良马群。1975年经过省派员鉴定验收,完全达到原计划方案的各项指标要求,认为 合格,上报国家,正式批准为中国自己培育出的第一个马匹新品种——“黑龙江马”。当时 全省共有3.1万匹,占全省总马数的1.9%。本品种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和省内除黑河以外的 大部分地区。1985年存栏2.1万匹,约占全省总马数的2%。
    (二)黑河马
    1、育种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省政府和黑河地区在原来黑河杂种马的基础上开 始了有计划育种工作。建立了组织,制定了育种方案,成立配种站,建立黑河马场,专门培 育黑河马。参加育种的单位有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三团、四团、爱辉县种畜场等 15个单位。
    2、育种方向、任务、指标。育种方向:培育挽力大,速度快,持久力好,适应性强的挽 乘、乘挽兼用型黑河马。育种任务:1980年基本育成黑河马。达到育种指标要求的马7000匹 。其中一二级马达到40%以上。育种指标:体尺、体重见表。
    
    
    体质外貌:头适中,眼大有神,颈础适中,颈长中等,甲适度,颈间结合良好。深胸张 肋,背腰平直,尻部圆斜,肌肉发达,四肢强健,关节粗大,蹄质坚实,肢势端正,结构良 好,体型匀称,体质结实,性情温顺,毛色以骝、栗、黑为主。
    工作性能:两马拉两轮胶车载重2.5吨,两马拉一副木犁种地,每天种8—12亩;骑乘1 600米,不超过2分30秒,3000米不超过5分10秒,以体重15%的挽力单马慢步行走2000米,不 超过18分钟内;以体重45%挽力,单马拉木爬犁可拉出100米以上,最大挽力一般为400挽力公 斤以上。
    3、育种主要措施及成效。黑河马选育提高工作是由技师刘贵元、赵云峰、咸铁民等多人 合作进行的。1958年从苏联引入了各类型的苏杂血马数百匹中选出与黑河马相近的类型母马 ,与黑河马进行杂交,又经过进一步选出理想型公、母马进行横交,个体选种选配,留优去 劣,然后自群纯种繁殖。
    4、育种效果。黑河马属于乘挽兼用品种。平均体高在150厘米左右,体重平均在500公斤 上下。被毛65%以上为骝栗毛。其特点是轻重适宜,体质坚实,结构匀称,适应性强,性能良 好。以其体重88.6%的挽重,拉40米的距离用23秒。骑乘成绩,3200米以5分10秒即可跑完。 其体尺、体型、外貌及生产性能等方面,较育种前皆有显著的改善提高。1980年达到育种指 标和马匹品种要求,成为新品种。当时共有黑河马1.4万匹。1985年达到一万多匹,主要分 布在黑河、爱辉、呼玛、孙吴、逊克、嘉荫等地。
    五.滨白鸡
    滨白鸡42配套杂交鸡,简称“滨白鸡”,是东北农学院教授杨山和李齐华、刘文超、白 玉忱等主持和参加下,运用现代遗传育种理论和方法育成的蛋用型配套品系杂交鸡。1976年 起先后从国内外引进白壳蛋盐谷白鸡、商品代尼克、星杂288等鸡父母代为素材,以此为基础 ,经10或5个世代的闭锁群家系①(①即任何一个群体,一旦引进一个品种后,立即封闭,不 再引入外血。)育种。到1985年育成4个纯系,即滨白1系、2系、4系和慢羽3系。1979—198 0年进行配合力测定②(②)配合力测定,即以一定数量的杂交公母小鸡,按公式搭配正反交 组合,来进行交配,以发现新的最佳组合。),从100多个组合中选出最优的杂交组合,进行 品系配套,杂交制种。
    滨白42杂交制种:以滨白4系为父本,滨白2系为母本配套杂交鸡。滨白鸡是黑龙江省自 己培育出一个新的杂交配套品系鸡。
    滨白鸡被毛为白色,体型中等。其生产性能是:
    1、产蛋能力:50%的产蛋周龄为23—24周;进入产蛋高峰周龄为27—28周;72周龄产蛋 数250—260个;蛋平均重60克。72周龄总产蛋重15.0—16.0公斤。
    2、蛋质特性:蛋壳颜色白色;蛋壳强度3.5公斤/厘米(2)。
    3、饲料消耗:1—20周龄7.5公斤;产蛋期日采食量110—115克/日饲料转化率为2.5 —2.7%。
    4、体重:20周龄重1.3—1.35公斤,产蛋末期体重1.75—1.85公斤。
    5、生活力:育成期成活率95—97%;产蛋期存活率90%。
    黑龙江省滨白鸡繁育体系一级场共有哈尔滨市红光鸡场、齐齐哈尔市崔门种畜场、牡丹 江种鸡场、安达市种鸡场、佳木斯市西郊畜牧场等29个单位。其中哈尔滨市红光鸡场1981年 养的杂种鸡,每只鸡平均年产蛋量为109个。1984年滨白鸡产蛋量达到230个以上。1985年成 为全省的当家品种。全省养鸡专业户中,养滨白鸡的已达80%以上,哈尔滨市达90%以上。滨 白鸡已推广到北方11个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