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名贵、地道药材

  在黑龙江地区产的药材中,有一部分品种资源少,疗效高,价格昂贵,享誉国内外,谓 之“名贵”药材;还有一部分品种,适于黑龙江地区自然环境生长,具有地域之特点,资源 较多,产量较大,质量上乘,畅销国内外,谓之“地道”药材。黑龙江地区“名贵”、“地 道”药材品种较多,仅择要记述名贵药材10种、地道药材9种。
    一、名贵药材
    (一)人参
    著名的药用植物,因其根部似人形而得名。黑龙江地区野生在山林里的人参称为“山参 ”、“棒槌”,人工栽培的人参称为“园参”。
    人参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70厘米。其根为名贵药材,茎、叶、花、果也有 很高的药用价值。
    黑龙江地区生长的人参,根由主根、支根、须根、艼、芦头、芦碗、芽胞等部分组成。 主根呈圆柱形或纺锤形,根长15~25厘米,中部直径1.5~3厘米。根表皮颜色为黄白色。主 根上一般着生1~2条支根,多者为3~4条。支根上着生数条须根,细长,并多具圆形瘤状突 起,称为“珍珠疙瘩”。着生在主根与芦头之间的不定根称为艼,左右各生一艼的称“人形 参”或“孩儿参”。若艼发育过大,形成与主根大小相似的纺锤形习称“武形参”。主根与 茎相接处的芦状地下茎称芦头。人参生长年限越长芦头也越细长。在商品参中短粗的芦头称 “缩脖芦”,细长的称“绕芦”,有明显盘节的称“节节芦”。地上茎枯萎后,残留在芦头 上的茎痕称芦碗,人们习以芦碗数的多少,确定人参生长年限的长短。芦头的先端扁圆形突 起称为芽胞,是由1~2片乳白色鳞片抱合而成的越冬芽,内含第二年地上部分的茎叶花的原 始体。
    人参茎为绿色,呈圆柱形,不分枝,光滑无毛。一年生茎高5~6厘米,二年生茎高12~ 15厘米,三年生茎高20~30厘米,四至六年生茎高50~60厘米。
    人参叶为掌状复叶,每个掌状复叶由5个大叶组成,轮生于茎的顶端。叶片为圆形或椭圆 形,复叶茎部的叶片较小,上部的叶片较大,中间的叶片最大。叶片为淡绿色,缺乏光泽, 先端渐尖,边缘有小锯齿,叶片正面叶脉上散生少数刚毛,背面无毛。复叶柄长约10厘米, 小叶柄长约2.5厘米。叶脉呈网状分布于叶片中,位于叶片中间的为主脉,其上着生支脉。 随着人参生长年限的增长,叶片数逐渐增多。一年生人参于茎顶端生长3个小叶,俗称“三花 ”;二年生人参生长1~2个掌状复叶,1个复叶的称“巴掌”,2个复叶的称“二甲子”;三 年生人参长3个掌状复叶,称“灯台子”;四年生人参生长4个掌状复叶,称“四批叶”;五 、六年生的人参多生长5个掌状复叶,称“五批叶”,少数生长6个掌状复叶称“六批叶”。 人参最多的复叶为6枚,共30个叶片。
    人参花为伞形花序。总花梗于茎顶端抽出,长10~20厘米。每株有小花10~40朵,小花 梗长约5毫米,花白色或淡黄色。
    人参果实为扁圆形或肾状形的核果状浆果,成熟时鲜红色,果实长0.5厘米,宽0.8厘 米。
    人参是我国珍贵的传统药材,具有很高的滋补强壮作用,对调节大脑,兴奋血管运动中 枢及呼吸中枢,消除精神疲劳,促进新陈代谢等都有十分明显的功效。
    黑龙江省适宜种植人参的地区为北纬43~45°之间的山区、半山区,主要有五常、尚志 、海林、宁安、牡丹江、林口、穆棱、鸡西、鸡东、东宁、绥芬河、虎林、密山等市县。这 些市县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土壤肥沃,最适宜人参生长。北纬45~48°之 间的山区、半山区的铁力、伊春、庆安、绥棱、北安、德都、方正、延寿、宾县、阿城、饶 河、佳木斯、宝清、萝北、富锦、汤原、依兰、集贤、桦南、勃利、双鸭山、鹤岗、七台河 、巴彦、木兰、通河等市县气候寒冷、干燥,降水量偏少,土壤肥沃,也比较适宜人参生长 。北纬48°以北和西部平原地区,由于地处高寒区,气候干旱,无霜期短,不宜栽种人参。 人参生长六年,即可起收药用。在白露后,人参地上植株枯萎,参根营养积累最多,浆液足 ,质量好,是起收的好季节。参根刨出后去掉泥土,把参芦朝里,参根须朝外,用青苫包好 ,装入木箱。如用筐装,在筐内铺上一、两层窗户纸即可。人参起收后称鲜参或水参。鲜参 必须经过加工才能符合药用标准和商品规格要求。加工后的商品人参数量较大的是红参,其 次是生晒参,加工糖参和白干参的数量比较少。
    (二)鹿茸
    为哺乳纲鹿科动物雄性梅花鹿或马鹿的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 黄毛茸),后者习称“马鹿茸”(青毛茸)。主要成分含有骨质、胶质、蛋白质、氨基酸以 及灰分中含有磷、钙、锰等元素,并含有少量卵胞激素。具有生精补髓、益血助阳、强筋健 骨之功能。初生有血液的角称为鹿茸,长到8~10个月完全骨化后称“角”或“干杈子”。无 论茸或角最多分为6杈,其尖端向内弯,第一、二杈其尖向上,长在眼睛上部,称为眉杈。在 角干基部隆起一圈,表面粗糙,其上由小柱状物下连头颅,俗称草庄。
    马鹿体形象小马,蹄大尾短,毛色均匀,冬毛棕灰,嘴和下颏毛色棕黑,脊纹呈棕黑色 ,体侧呈黄棕色,臀有一块黄白色的大斑,鼠蹊部毛白色。黑龙江省是马鹿主产区之一,分 布在四大药材区域。
    梅花鹿体形比马鹿略小,夏季生赤褐色毛,冬毛灰褐色,冬夏均有淡白色斑点,似梅花 状,故名梅花鹿,分布于五常、尚志、宁安、东宁一带。其鹿角生长状况与马鹿同。
    (三)鹿胎
    将妊娠母鹿开膛取胎,胎衣与阴户(生殖器)一同割下,除净残肉及油脂。鹿胎的胎衣 柄细长,接连阴户,阴户周围有黄白色毛,易断,胞胎体瘦,四肢细长,尾短,脊背皮毛有 小白花点。鹿胎重7.5~10公斤,全体有细小绒毛者为佳;胎重5公斤以下,胎水多者为次; 胎重12.5公斤以上,皮毛较厚者为最次。鹿胎主要用途为补劳损、经血不足、妇女虚寒等。 鲜鹿胎宜放在阴凉处,防止腐臭。干胎装木箱内,放在通风干燥处,防止潮湿、发霉。
    (四)鹿尾
    即鹿尾巴,由尾椎骨处割下即可。主要功用与鹿茸相同。具有自然皱折(尾部因失掉水 分而皱缩),尾根紫红色、短粗为佳。夏秋的鹿尾常常变黑色,体瘦长次之。鲜鹿尾:毛红 黄色,尾根有油、肉。雌鹿尾体形短粗;雄鹿尾体形细长,尾头较尖。干鹿尾以短粗、重量 在0.075公斤以上、外皮乌黑色、紫红根有光泽、无斑点、正面有自然沟纹者为佳。体细长 、黄色、有斑点黑根、无抽沟纹、有臭味、受火烤盐渍者次之。鹿尾应置于通风阴凉处,夏 秋宜盛坛内,少加樟脑以防虫,如发现白霉,可用冷水刷净。
    (五)鹿鞭
    即雄鹿的阴茎及睾丸部分,一同割下后,除净残肉及油脂。主要功能为补肾、壮阳、益 精。鹿鞭形为长条状,顶尖有毛,为黄色或灰黄色,易断,睾丸2枚。保管时用木箱装好,置 于通风干燥处。
    (六)鹿角
    是已骨化的老角。花鹿角以质坚、全体有骨钉、有光泽者为佳;马鹿角以粗壮、坚实、 表面无枯朽裂隙者为佳。鹿角分砍角和掉角两种。砍角:于8月至翌年3月间,鹿角已完全骨 化,无毛呈灰白色叉状,故商品称“干叉子”。猎取鹿后砍下。掉角:又称退角,每年春季 两角自行脱掉。另外,还有一种站角,为鹿自毙于山林中,经过夏季皮毛腐烂,角呈黄白色 或纯白色,头部无毛。鹿角具有温肾、行血、消肿作用。鹿角熬制成胶块称鹿角胶,以切面 整齐、平坦、光滑、棕黄色、半透明、不抽陷、味甘、无腥气者为佳。鹿角胶具有滋阴补气 、生精血、强筋骨、壮腰膝之功能。
    (七)麝香
    麝香为成熟雄麝香囊中的干燥分秘物。麝,俗称獐子,山驴子,系哺乳纲、鹿科动物。 其体形较小,长约65~95厘米,重10公斤左右。头小眼大,吻端裸露。四肢细长,后肢发达 ,明显长于前肢。尾短。体毛深棕色,体背体侧较深,腹毛较淡,下颌白色,颈两侧各有白 色毛延至脐下,呈两条白带纹。颈、背部有不明显暗黄斑点。雄麝后肢部在脐与生殖孔之间 有一麝香腺,称麝囊,呈半球状,大者如鸡蛋,小者如核桃。囊中有棕色粉粒,香气浓烈, 俗称麝香。以冬季产量较大,质量亦佳,此时麝的分泌物多已干涸,香气浓厚。麝香分两种 :麝香仁为囊中黑棕色颗粒状物,如绿豆大小,呈扁圆形,品质上乘;麝香粉呈棕褐色粉状 物,质量次之。麝香是非常贵重并且产量极少的药材。它的药用价值相当大,用于热病昏迷 不省人事,中风不醒,并有镇痛作用,休克时急救也很有疗效。外用为镇痛、消肿。麝香还 是名贵香料,素有“琥珀蓝麝中”之说。由于麝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捕杀麝禁而 不绝,杀鸡取卵,竭泽而鱼,致使野生资源大为减少。为此,国家已将麝列为二类保护动物 ,不许随意捕杀。人工养麝定时取香在国内已试验成功,使野生资源得以保护。
    麝的产地很广,黑龙江省主要分布于宁安、伊春、尚志、五常、铁力和黑河等地。冬季 将麝猎取后,用刀割下麝囊,然后剪去毛边,除净残肉,将麝囊钉在木板上(油皮向外,毛 皮向里),放在通风干燥处。麝香鉴别方法较多,有显微鉴别法、水鉴法、火鉴法、理化鉴 别法、探针法、分墨法、手捏法、口尝法、闻气法。
    (八)虎骨
    黑龙江地区的东北虎为哺乳纲、食肉目、猫科动物。体长两米左右,重约500公斤,颈部 粗短,四肢强健,脚掌宽大,极善长奔。东北虎是虎类8个亚种中体形最大的一种。经济价值 极高,全身皆宝。虎骨为名贵药材,可止惊悸,健筋骨,追风定痛,治疗四肢腰背诸骨骼疼 痛,被恶犬咬伤以虎骨灰焦研末涂布之亦有较好疗效。虎骨以体重、质坚实、锯开断面细腻 、黄色、中间空隙小、有丝络网状物、剔净筋肉者为佳。黑龙江省东北虎主要分布于小兴安 岭、长白山、完达山、老爷岭、张广才岭一带。原有数量较多,20世纪50年代初期尚能见其 出没,现已屈指可数,几近绝迹。因此,国家明令将其列为濒危物种和一类保护动物,并建 有自然保护区,以便东北虎繁衍生息。
    (九)熊胆
    为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胆囊。黑熊和棕熊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及东部山区的张广才 岭。捕获后开腹取胆,勿使胆囊破裂,以免胆汁流出。除掉残肉和残油,并用沸水略烫,然 后悬于阴凉通风处阴干,禁日晒和烘干。主治诸疳、耳鼻恶疮,亦可退热、清心、平肝、明 目去翳。
    熊胆上狭下阔,上部胆系柄细而长,下部呈椭圆形略扁。胆囊外皮为黑褐色或油黑色, 似皮革有光泽。胆口附近有纤维质,胆液阴干后呈金黄色细粒,俗称胆仁。质坚硬,口尝有 清香味,略甜而苦者为佳;胆囊皮甚腥,略有清香味者次之。商品有铜、铁胆之别,铜胆系 雄熊之胆,如松香状的粉末,黄褐色。黑龙江省活熊取胆汁试验已告成功,并荣获省科技进 步二等奖。
    (十)田鸡油
    为两栖纲、蛙科动物中国林蛙或黑龙江林蛙干燥的输卵管,也叫哈士蟆油。主要成分含 有蛋白质、脂肪,硫、磷等元素及维生素A、B、C和多种激素等。有补虚、退热、强身作用, 是一种天然高级补品。也是黑龙江省特产,驰名国内外。
    中国林蛙外形近似青蛙,雌蛙体长7~9厘米,雄性较小。头部扁平,头长宽相等或略宽 ,吻端钝圆,略突出于下颌,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鼻间距大于眼间距。前肢短壮,后肢长。 胫长超过体长,足与胫等长或略长,趾端钝圆,蹼发达。皮肤上细小颗粒很多,皮肤颜色随 着季节的不同而变化,秋冬季为褐色,夏季则为黄褐色。
    黑龙江林蛙形状与中国林蛙相似,雌蛙体长6~7厘米,头长宽几乎相等,吻端尖圆,后 肢短,足长于胫,四肢背面有黑纹。腹面为深灰色,间有少量朱红色小点,腹部有鲜艳的朱 红色与深灰色花斑,皮肤颜色变异很大。
    黑龙江省山多林密,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林蛙的生息繁衍。分布在长白山系的张广才岭 、老爷岭山区的多为中国林蛙,体躯较大,产油率高,质量最佳。分布在小兴安岭山区的多 为黑龙江林蛙,体躯较小,产油率低。
    二、地道药材
    (一)防风
    防风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另名关防风、旁风。根供药用,具有解表祛风、除湿止 痉、舒经通络的作用。为常用中药材。株高80厘米,全体无毛,根粗壮,茎基密生褐色体锥 状的叶柄残基。复伞形花序总苞缺如,或少有一片,伞幅5~9个;小总苞片4~6个,披针形 ,锐头;花梗4~9个,花细小,白色,花瓣宽卵形,先端钝。双悬果椭圆状卵形,无翼,有 棱。幼果有瘤状突起。花期8~9月,果期9~10月。
    黑龙江省野生防风资源丰富,分布面广,产量大,是全国主产区之一。调给全国数量占 第一位。最高年产量约达150万公斤,1977年收购105万公斤,调给省外和供应出口80万公斤 。防风主要分布于西部干旱草原地区的大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肇州、安达、 泰来、林甸、富裕、甘南等市县。历史上野生防风曾形成大面积的植物群落,密度较大,蕴 藏量多,产量高。这一带生产的防风,质地坚实紧密,根皮呈红棕色,称“红条货”,横断 面菊花芯明显,品质优良,畅销国内外市场,俗称“小蒿子防风”、“大砂舵子防风”,为 黑龙江省地道药材之一。东部山区、半山区也有零星分布,但质量较差,根皮呈棕色,称“ 白条货”,横断面菊花芯不明显,疏松轻脆。
    栽培防风应选择生长野生防风的荒地,土壤以轻度碳酸盐黄砂或黑砂土为好,地势以岗 坡地为好。防风生长6~7年即可起收药用。起收深度以25厘米左右为宜,以便利用再生习性 ,继续进行生长,并可以做到连续收获。起收后去净残叶和毛头,进行分等,晾至半干时, 捆成0.75~1公斤的小把,待晾晒干后即可。
    (二)黄芪
    黄芪一作黄耆,别名北芪、元芪。根入药,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 功能,为常用补益中药材。
    野生黄芪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脉和大兴安岭山麓。黄芪是黑龙江省 地道药材之一。“宁古塔芪”和“卜奎芪”(产于大兴安岭山区的称“卜奎芪”,产于东部 山区的称“宁古塔芪”)不但在国内闻名,而且在国际市场也颇受欢迎。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产于黑龙江省的黄芪称膜荚黄芪,其主根长而直, 长可达100厘米以上,圆柱形,稍带木质,表面淡棕色至深棕色,内面黄白色。茎直立,上部 多分枝,光滑或少具长柔毛。株高80~150厘米。叶为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基部有托叶,狭 披针形,有白色长柔毛。小叶11~31枚,小叶片卵状披针形,椭圆形,长椭圆形,长卵圆形 ,长5~30毫米,宽3~10毫米。先端钝尖或圆形,基部楔形,全缘。表面光滑或疏被毛,背 面少披白色长柔毛。无小叶柄。花为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比叶稍长,有花5~25朵,排列 稀疏,小花梗短,被黑色硬毛。果实为荚果膜质,下重,膨胀,卵状巨圆形或半卵圆形,长 2~2.5厘米,先端有喙,被黑色短柔毛。种子棕褐色或黑色,肾形。花期6~7月,果期7~ 8月。
    黑龙江省栽培黄芪有20多年的历史。栽培黄芪最好选择生长野生黄芪的地方。土壤以质 地疏松、渗透性良好、潜在肥力高的棕色森林土为主的山区、半山区最为适宜。主要是林口 、穆棱、东宁、海林、宁安、鸡东、鸡西等市县。土壤质地疏松、渗透性良好、土壤保水力 差的山地砂砾为主的山区、半山区也较为适宜。爱辉、呼玛、孙吴、逊克、嘉荫、伊春、萝 北等市县均可栽种。黄芪生长3~4年后根部可供药用。栽培年限过长皮易变黑,降低质量和 产量。收获时期于秋季地上部植株枯萎时,用人工刨取或用黄芪起收犁起。起收后,去净泥 土、残茎,晒干后捆成把即可。
    (三)满山红
    满山红为杜鹃科植物兴安杜鹃的干燥叶。兴安杜鹃为常绿灌木,高1~2米,分枝多,枝 较脆,叶互生,近革质;叶片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5厘米,宽1~1.5厘米,先端钝, 两面散生白色或褐色腺鳞。花紫红色,1~3朵生于枝顶端,花被5数;雄蕊10枚;花柱比花冠 长。蒴果圆柱形,褐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满山红主要成分含有杜鹃酮、挥发油、杜鹃素等。有良好的止咳、平喘、祛痰作用,对 治疗急、慢性气管炎有很好疗效。
    中国的杜鹃品种较多,分布的省份也较多。黑龙江省分布的兴安杜鹃质量好,蕴藏量大 。主产于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诸山区。据调查,蕴藏量达3000万公斤 。黑龙江省是开发利用满山红,研究生产满山红制剂最早的省份,制剂品种多,销售量大, 年产量达1000吨以上。不仅大量供应全国,而且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深受国内外好评。
    (四)黄柏
    黄柏亦称黄檗,是芸香科植物黄柏的干燥树内皮,习称“关黄柏”。主要成分含有小檗 碱、黄柏碱、黄柏酮、脂肪油及棕榈酸、亚油酸结合而成的脂类等。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 毒之功能。
    黄柏植物为落叶乔木,茎高10~15米。叶对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13枚,长卵圆形 。雌雄异株,花序圆锥状。夏日开淡黄色小花。核果球,熟时黑色,有特殊香气及苦味,内 含种子3粒。花期5~6月,果期10月。
    黑龙江省是黄柏主产区,诸山区均有分布,资源比较丰富。蕴藏量达3800万公斤。黄柏 为常用中药材之一,不仅供应黑龙江省医疗需要,而且大量调往全国和供应出口,深受国内 外欢迎。
    (五)龙胆
    龙胆为龙胆科植物东北龙胆、粗糙龙胆和三花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主要成分含有龙胆 苦甙、龙胆三糖、龙胆宁碱和龙胆色素等。有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功能。
    龙胆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高30~60厘米。叶对生,卵状披针形,全缘,先端急尖,长 2.5~7厘米,宽0.7~3厘米,具有3条主脉、无叶柄。秋季于茎梢叶腋开紫色钟状花,花冠 筒状钟形,鲜蓝色,先端5裂,雄蕊5枚,雌蕊1枚,二心皮合生。蒴果纺锤形。
    龙胆全国各地均有零星分布,品种较多。而以黑龙江省西部草原地区分布的东北龙胆质 量好,素有“关龙胆”之称。据普查蕴藏量为500万公斤。20世纪60年代产量较大,调往全国 和供应出口量较多。但由于连年采挖,只采不育,资源濒临枯竭。为了抢救和恢复资源,从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进行野生变家植研究,经20多年的研究,在龙胆的有性和无性繁殖以及 扦插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有留存面积350多亩。开展了野生资源保护工作,建立野生龙胆 保护区两处,保护面积达4500亩。
    (六)五味子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主要成分含有挥发油 、柠檬酸、脂肪酸、五味子醇和维生素C、维生素E等。有滋肾、敛肺生津、收汗、涩精之功 能。
    五味子为落叶藤木。茎高约8米,小枝褐色。叶片椭圆形,尖端急尖,基部渐尖形。花单 性,雌雄异株,于6月间开花,淡黄白色,有芳香味。果实为红色浆果。以色红粒大、肉厚、 有油性者为佳。
    五味子在中国东北、华东等地区均有分布,但以东北各省分布的五味子质量好,素有“ 北五味子”之称,畅销国内外。黑龙江省是全国主产区之一,诸山区均有分布,资源比较丰 富,蕴藏量达800万公斤。
    (七)刺五加
    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干燥根茎和根,商品名为五加参。地上部茎、叶、果实均 可药用。根、茎中的主要成分含有多种刺五加甙、异秦皮啶、多糖、木栓酮、外芳香性不饱 和有机酸;叶中的主要成分含有刺五加叶皂甙和黄酮结晶。刺五加主要功能为补中益气,养 血安神,滋补强壮,扶正固本。有调节机体新陈代谢机能,增强对疾病抵抗能力,扩张冠状 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对治疗神经衰弱、 高血压、低血压、冠心病、白细胞减少等症有明显疗效。并对改善睡眠,增进食欲,滋补助 阳有良好效果。民间对刺五加素有“宁得五加一把,不用金玉满车”的评价。
    刺五加为落叶灌木,高1~6米,分枝多。茎通常密生刺,刺直而细,针状向下。茎部阔 楔形,边缘有锐利全锯齿。生掌状复叶,小叶5片,呈椭圆状倒卵形或长圆形,中间一片较大 ,先端渐尖。伞形花序、单生、或2~6个组成稀疏的圆锥花序,花瓣黄白色,外表面微带紫 斑,5片卵形。果实球形或卵球形,未成熟时为绿色,霜后变黑色,果实内含种子5粒。以身 干,皮完整,香气浓厚、无杂质者为佳。
    据考证,中国、苏联、朝鲜、日本等远东国家均分布刺五加,黑龙江省分布的刺五加品 质优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区,资源丰 富,蕴藏量约4.4亿公斤。
    黑龙江省是最早开发利用刺五加,研究生产刺五加制剂的省份。利用刺五加根提取膏子 入药,利用叶子生产刺五加茶。制剂品种达10余种,年产量达500吨以上,不仅畅销全国,而 且远销美国、日本、北欧、东南亚各国以及港澳地区。
    (八)细辛
    细辛别名细参,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根细、味辛而得名。生于山间阴湿地, 根茎上簇生多数须根。叶根成对,有长柄,基部紫色,叶片心脏形,全缘。春季于两叶间抽 一花茎,顶端单生紫色壶状花。以身干、根色灰黄、叶色绿气辛香、味辛辣麻舌者为佳。主 要产地在五常、尚志、铁力、林口、木兰等县。带根全草入药,有祛风散寒、温肺化饮、通 窍、止痛等功能。立夏至小暑为收获季节,用镐深刨,防止须根折断,洗去泥土,并保持茎 叶完整,置于阴凉通风处阴干,半干时捆成小把,全干后即可。
    (九)平贝
    平贝系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灯笼花。鳞茎扁圆形,高0.5厘米,直径0.8~2厘 米。表面乳白色或蛋黄色,外层两枚,鳞片肥厚,中央鳞片小。以鳞茎入药,有润肺散结, 止咳化痰的功效。黑龙江省人工种植有30多年历史。平贝一次播种,多年收获,一般亩产15 0~200公斤干货。
    种植平贝以气温冷凉湿润,土壤为腐殖层深厚的暗棕壤土区的尚志、五常、阿城、林口 、海林、穆棱、宁安、东宁、绥芬河等市县最为适宜。其次以气候寒冷湿润,土壤为棕色森 林土区的铁力、伊春、通河、方正、延寿、桦南、宝清、饶河、勃利、虎林、密山、鸡东、 鸡西等山区市县较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