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医药工业

  一、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加工业
    (一)中药饮片
    饮片是中药材经加工炮炙后供配方使用的制成品。我国自宋代开始采用中药材研细末煎 汤的方法,称“煮散”。至南宋时期药市已多采用切片加工的方法,与粉末相比,用饮片配 方可保持药材外观特征,易于鉴别、调配和滤取药汁。黑龙江地区饮片加工始于金代,金设 “惠民司”,“掌修合发卖汤药”事宜。至清代后期各地中药店多有成立,使饮片加工炮制 业迅速发展起来。一般是前店配方,后场进行饮片加工炮炙,全部手工操作。
    黑龙江地区饮片炮炙技术受河北省“安国帮”(国内各地因对中药饮片的炮炙技术不同而 形成各自不同的派别,早年称为“帮”。河北省安国县中药饮片炮炙方法,俗称“安国帮” 方法。)的影响较大,著名中药店世一堂、万育堂的饮片炮炙主要采用“安国帮”方法。饮片 加工除选用地道正宗药材外,加工制作十分考究。万育堂一颗槟榔可切制120刀,切出的槟榔 薄如蝉翼。 牡丹江惠存厚药店一颗槟榔可切90刀以上,白附子切片薄如纸,深得顾客好评 。
    (二)中成药
    中成药制作初期由中药店自行加工,即“前店后场”的作坊形式。用料选用地道上乘药 材,保持各自店堂的特色,配方由专人掌管,秘不外传。黑龙江地区中成药加工业的产生, 始于卜奎城(今齐齐哈尔市)的历史名店鼎恒升药店。该药店始建于清朝初年,距今已有30 0余年历史。鼎恒升药店的老会计庞锡纯曾见过该店1768—180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至清嘉庆 十三年)间的万金老帐。该店在鼎盛时期,制造史国公酒(药酒),贩卖中药,还经营其他 商品,并在北京、海拉尔等地设有分号。曾给清朝八旗兵掌管过帐目,代其发放军饷。1900 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之乱”中,沙俄侵占齐齐哈尔城,人们纷纷逃难。战乱平息后 ,鼎恒升店内仅剩药柜和中药饮片。此后,鼎恒升药店便开始以经营中药材兼制史国公酒为 主业。史国公酒除销往东北各大城市外,还销往北京、天津地区,并经由安东(今丹东市) 、大连等港口出口。1928年,史国公酒销售收入占总收入4成左右。1931年“九一八”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国土沦丧,民不聊生,鼎恒升药店的营业和生产受到严重打击。至 1940年,伪满洲国实行“限价经营”(即“七二五”限价),鼎恒升药店的生产和经营急转 直下。至1945年,资金已经枯竭,店内只剩五六名店伙维持经营。
    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加工的主要店堂有:齐齐哈尔万育堂药店,自清光绪年间即可加工优 质成药丸、散、膏、丹。著名中药店哈尔滨世一堂,自1912年即能自制加工人参回天再造丸 、安宫牛黄丸、八珍益母膏、虎骨膏、玫瑰露酒及各种规格野山参240余种。1915、1916年世 一堂药品曾两次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鹿角胶、虎骨胶、爱国神丹熊油、虎骨膏,曾分别 获中华民国政府农业部四等奖和农商部三等奖。齐齐哈尔世一堂药店自1946年专营中药以来 ,加工制作的中成药以用料地道、加工精良、疗效显著而为人称道。牛黄安宫丸、人参再造 丸、虎骨酒等下料足、不掺假,极为畅销。富锦世一堂药店加工中成药注重质量,凡属贵重 药品如牛黄安宫丸、回天再造丸、七厘散等都设专人投料、配制,并由掌柜监督。贵重药品 中的主要成份牛黄、麝香、珍珠、血竭等都加倍投放,即所谓“双料”。
    牡丹江的惠存厚药店始建于1927年,亦系前店后场形式,自制一些常用中成药出售,规 模很小。1936年在哈尔滨开设的王麻子膏药店,所制膏药选料、配方、熬制的火侯都由王麻 子亲自掌握,并常常公开支锅,当众下料,以示膏药货真价实。由于疗效显著,产品畅销国 内东北各省、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新疆伊犁;国外销往日本、苏联、美国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成药的生产主要是承袭前店后场的生产形式,由中药店自行加 工自行销售。1947年3月,齐齐哈尔市政府扶持开办了中原制药厂,主要生产胃特灵和娃娃宁 等中成药散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成药主要的生产品种有: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防风通圣 丸、回天再造丸、大活络丹、苏合丸、鹿胎膏、血府逐瘀丸、犀角化毒丸、犀角清宫丹、紫 金锭、蟾酥丸、参苓白术散、五苓散、千金散、拔毒膏等数十种。
    二、化学药品制造业
    (一)制药业的萌芽
    中东铁路通车后,哈尔滨成为新兴的商埠日益繁盛,随之一些医院、外侨药房相继建立 。1910年哈尔滨发生鼠疫之后,“西医”和化学药品(当时称“西药”)有了发展。1913年 ,早年在吉林省一家英国人开设的教会医院和红十字会,攻读医学和药剂学的国人孙辑辰( 回族),卒业取得药剂师证书后,与其兄孙凯辰来到哈尔滨。初来时,二人在哈尔滨东傅家 甸(今道外区)南头道街卖药,后又在东傅家甸八站街“老北京馆”处挂牌行医,治疗花柳 病,自行配制药品出售兼售成药,同时也为俄国人倒卖凡士林等。1914年,孙氏兄弟在哈尔 滨东傅家甸北四道街租了两间房,成立泰华西药房,从此弃医专事药业。该店是中国人在哈 尔滨开设的第一家西药房。主要经营化学药品,并自产自销一些成药,是当时哈尔滨市化学 药品业产销合一的第一家,颇有名望。泰华西药房配制的药品喜肥力,治疗花柳病很有疗效 ,并在齐齐哈尔创出牌子,打开销路,使药房有所发展。1916年,泰华西药房开始扩大经营 。据《远东报》1916年2月27日载,泰华西药房在哈尔滨东傅家甸正阳大街赁定三间门市房, 改名为泰华西药商行。从业人员除孙氏家属外还雇佣两人。随着生意兴隆,1922年搬至正阳 六道街路南(今道外区公安分局毗邻),柜伙已增至三四十人。在正阳大街原址又开设了五 洲药房,专门批发、零售上海市五洲大药店的药品,还买其牌子仿制部分药品。泰华西药商 行生意越做越大,几经扩充,犹感不足。1925年,在正阳五道街租赁一座三层楼房,再次搬 迁。这座楼房总面积1650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317平方米,厂房面积441平方米,库房面积 233平方米。扩大了经营规模,添置生产设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化学药品生产能力的工商合 一的药房。药品自产自销,批、零兼营。批发对象主要是哈尔滨及附近地区的化学药品零售 商,商标为“凯辑氏”。药房除经营自产和上海产的药品外,还经营部分从德国、法国、日 本国等国家进口的药品和一些玻璃仪器、医疗器械。由于化学药品经营业在哈尔滨是一门新 兴行业,化学药品疗效明显,易为人们接受,所以泰华西药商行获利甚丰,发展迅速。生产 经营的主要品种有:保肺浆、乳来灵、止咳片、喜肥力、肝胃气痛片、消食片、脚气水、牙 痛水、眼痛膏、卫生球等。粉、片、酊水、油膏各种剂型皆有。在其生产的药品中,采用中 、西药合剂是泰华西药商行产品的主要特点。肝胃气痛片就是采用碳酸氢钠(化学药品)与 龙胆浸膏(中药)、大黄浸膏(中药)配制而成,延续至今。至此,泰华西药商行已被称为 北满中国人开设西药商行的第一大家,颇有名望,产品销售南至华北各地,北到黑河。1930 年,泰华西药商行在吉林河南大街设立分号;1932年又在齐齐哈尔设立分号。据1937年《道 外工商名录》载,至1937年,其在哈尔滨的资金为5万元(伪满币),从业人员最多时达百余 人,并聘请一名俄侨药剂师。药品生产拥有较好的机械设备,先后购置了打片机、过滤机、 制丸机、制膏机、冲压机、压榨机、石印机、印铁机、扣盒压力机等14台设备,其中有些制 药设备是从日本国购进的。泰华西药商行从制药到包装的主要环节都实行机械操作,采用从 日本购进的印铁机印制药品包装铁盒,改进了商品包装装璜,是哈尔滨使用医药包装印铁技 术最早的企业。
    泰华西药商行经理孙辑辰会讲英语,亦善交际,与医药工、商联系甚广,原料药有多方 面来源。初时以从哈尔滨俄国侨民药品批发商手中进货为主,1930年以后,主要从日本国驻 哈尔滨的武田制药株式会社事务所订货,定期由日本国发运,经正金银行结算。孙辑辰曾两 次去日本国洽谈生意,购买原料,后发展为与日本国商社函购,信用结算。1942年,伪满洲 国成立满洲药品株式会社(亦称药品组合),垄断了药品从日本国的进口,使药品紧张,特 别是原料药更为紧缺,泰华西药商行的许多制剂品种的生产难以为继。后又因伪满洲国大搞 金属回收,将泰华西药商行的石印机、印铁机、扣盒压力机等部分机器设备当作废金属回收 ,致使泰华西药商行的生产受到致命打击,生产、经营处于日益衰败的境地。
    (二)制药业的发展
    抗日战争结束后,黑龙江地区开始了建设、发展民族医药工业的新时期。1946年,首先 在解放区佳木斯市兴建制药厂,通过赎买政策建立了黑龙江省医药工业的第一家国有企业。
    东北卫生技术厂始建于1946年。是年,东北民主联军把哈尔滨市有名望的民族资本家集 中到佳木斯市。泰华西药商行部分机器设备和药品也由民主联军后勤部转移到佳木斯市。4月 ,东北民主联军进驻长春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总卫生部命令原东北民主联军司令 部联防卫生部材料科科长郑统等人,接收生产制剂药品的日本国大满制药株式会社新京工场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区教导大队政委汪为等人接收设在长春市的生产疫苗 、血清的伪满洲国民生部所属卫生技术厂。在东北民主联军撤出长春时,将上述两厂的部分 技术人员(包括日本人)和工人,连同工厂的主要机器设备、原材料,转移到后方根据地佳 木斯市。
    东北卫生技术厂,隶属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领导。工厂级别为团级。厂长郑统 、副厂长张贺、政治委员汪为。厂址位于佳木斯松花江畔的伪满洲国土地开发组合(日本开 拓团)旧址,一栋两层小楼和几十间平房做办公室和厂房。筹建时有职工29人。3月,从佳木 斯市、齐齐哈尔市等地招收一批新工人,实行军队编制进行操练和制药技术培训。又从哈尔 滨市买到一个私人小铁工厂,将其设备和工人一起迁至佳木斯市,设备经过改造从事医疗器 械生产。9月1日正式开工生产。开工投产时职工增至210人。在该厂举行开工典礼时,东北民 主联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长贺诚提出:“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口号,作为全厂 职工的行动纲领和办厂宗旨。
    东北卫生技术厂开工初期,设备简陋,仅有在长春接收的两台花篮式压片机、一台万能 粉碎机、一台真空泵,还有从哈尔滨等地收集来的一些旧机器和大槽子、大铁锅、石头碾子 、石磨、大缸、小罐子等。生产技术水平亦很低,主要依靠从长春来的几名打片工人和安瓿 灌注工人带徒弟生产制剂药品。
    1947年末,长春药厂和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北迁佳木斯市,并入东北卫生技术厂。工厂 职工增至300人,设置卫生技术科、制药科、器械科。1948年1月,原延安抗大医务处主任洪 引奉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命令,就任东北卫生技术厂厂长,原西北药厂厂长吴伟志 、原重庆药厂厂长罗叔章就任副厂长。
    松花江化学制药厂始建于1947年。是年,东北银行接收了位于今哈尔滨市立医院门诊部 的一家私人药厂(厂主于宗志),搬迁到哈尔滨市道里区透笼街,定名为松花江化学制药厂 。主要生产水针剂(氯化钙、葡萄糖和吧咳精等)。1949年开始生产片剂药品。
    1948年9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决定,将东北卫生技术厂中生产疫苗和血 清的卫生技术科分出,迁至东蒙古力另行建厂,东北卫生技术厂更名为东北制药厂。厂长郑 统,政治委员汪为。管理机构设置总务科、工务科、业务科,分别管理文秘、生产、技术、 财务、供销等。工务科下设制药股、医疗器械股、卫生材料股,直接领导各生产部门。1948 年末,东北药科专门学校一批毕业生分配进厂,为工厂生产充实了技术骨干力量。但在解放 区遭敌人严重封锁的情况下,生产中困难很多,生产条件非常艰苦,原材料供应尤为困难。 除鸦片、盐酸可卡因等麻醉药品原料由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供应外,主要通过哈尔滨市东 北药房购进一些原材料,药厂还种植药园,也采集野生药材。从建厂到1948年末,东北卫生 技术厂共生产乳酸钙、表飞鸣、硫酸钠、氯化钙等10余种原料药品8.8万磅;粉剂4种,920 0磅;片剂19种,3460万片;针剂17种,59.4万支;酊水和油膏21种,61680磅;卫生材料8 种,其中急救包76万个;各种医疗器械15种,59300件。这些药品、卫生材料和医疗器械,绝 大多数供应军队,支援东北和全国解放战争。前期生产的疫苗和血清等,为抑制东北地区流 行的天花、鼠疫、霍乱等传染性疾病起到一定作用。
    1948年10月,沈阳市解放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总后勤部立即着手准备接收沈 阳市的医药工业。11月2日沈阳市解放,东北制药厂厂长郑统奉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总后 勤部之命,率工作组先行去沈阳接收国民党政府中央卫生署所属的制药工厂。1949年3月,东 北制药厂由佳木斯市迁往沈阳市。佳木斯市只剩留守人员郭伟等20余人。
    三、医疗器械制造业
    据文献记载,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人福田千之于1936年在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208号 注册开办福田机械部,从事医疗器械制造业,这是最早流入黑龙江地区的医疗器械制造业。 中国人在黑龙江地区从事医疗器械工业生产则始于40年代中期。1945年“八一五”东北解放 后,中国人侯殿武在哈尔滨市义州街创办松茂医疗器械店,从事废旧医疗器械的修理和翻新 。
    1946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将接收的长春市伪满洲国民生部所属卫生技术厂器械股转移到 佳木斯市,建立了东北卫生技术厂器械股,穆景升任股长。管理机构设:事务、会计、技术 ;生产机构设:机械班、热处理班、电镀班等。主要生产刀、剪、钳、镊等手术器械和骨锯 、骨凿等骨科器械。第一批成套医疗器械生产出来时,贺诚部长陪同中共中央东北局领导林 枫、王首道和高崇民等来厂参观并祝贺。
    1949年,东北制药厂南迁沈阳,器械股同时迁去,与沈阳医疗器械厂合并,更名为东北 医疗器械厂。
    立古医疗器械厂始建于1947年。哈尔滨市中天西药行经理孙大千出资与侯殿武在道里区 买卖街25号创办了立古医疗器械厂,为前店后场。完全手工操作,生产刀、剪、钳、镊常用 四大件手术器械,日产二三百件。产品主要销售给各康复医院和陆军总院。
    继立古医疗器械厂之后,哈尔滨人刘国瑞在哈尔滨市“偏脸子”(今道里区安国街附近 ),利用自己家的偏厦,用炮弹皮和杂铜为原料,以手工操作,生产手术器械产品,月产20 00余件。
    嗣后,在政府注册登记的还有东北、复泰、三胜、联属、谦信等私营小型医疗器械生产 企业,主要生产常用的手术器械等简单医疗器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