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医药工业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的三年恢复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在中共中央提出的党在过
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人民政府对医药工业采取扶植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医药工业的发展
。
(一)中药饮片加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黑龙江地区的中药饮片加工仍沿用前店后场形式,由城乡零
售药店依靠手工操作自行生产加工。1954年,中共中央文教卫生委员会提出试办中药加工部
门的要求。1955年,黑龙江省药材公司成立,饮片生产纳入日程。1956年各地药材公司在完
成对私营中药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对中药店原有炮炙人员和加工工具采取集中管理的办
法,组成了饮片加工部(组),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还不断更新设备,充实加工人员,逐渐
发展成为饮片加工厂。饮片加工厂建立初期,仍依靠手工操作。厂房陈旧简陋,生产工具落
后。净选药材用簸箕,煅货是将矿物药材直接放在火上或装铁锅内置煤火上烧煅,工人劳动
强度大,饮片产量低。50年代后期,有些饮片加工厂曾利用烟丝机切制草药,对提高劳动效
率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中成药加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成药生产仍沿袭前店后场的生产形式,以后生产逐步同中
药店相脱离。
齐齐哈尔鼎恒升药店在1950年6月,由于资金拮据,柜伙分歧,已处于无法维持生产的状
态。遂呈请废业,获准。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于毅夫得知鼎恒升药店生产的史国公酒历
史悠久,久负盛名有发展前途,便指示有关部门帮助鼎恒升药店复业。对人员进行调整充实
,由银行贷款4000万元(旧人民币)(旧人民币系指1948年12月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
民币。新人民币系指自1955年3月1日起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新旧人民币的折合比
率为新币1元兑换旧币1万元。),并委托鼎恒升药店代销黑龙牌面粉。由于人民政府的重点扶
持,鼎恒升药店于12月5日正式复业。从业人员努力经营,两年后还清贷款并有所发展。
1953年3月,齐齐哈尔市77家私人药店集资6800万元(旧人民币)筹建了齐齐哈尔市中联
制药厂。生产设备有两马力电动机1台、制丸机2台,生产中成药40余种。至1954年末,有资
金23254万元(旧人民币),从业人员30名。1955年公私合营。
1954年11月7日,鼎恒升药店在齐齐哈尔市首批实行公私合营后,弃商从工,专事制药,
定名为公私合营齐齐哈尔鼎恒升制酒制药厂,厂长为原鼎恒升药店经理杜玉瑾,副厂长为公
方代表汪云久。隶属于齐齐哈尔市地方工业局。
1955年4月,齐齐哈尔市中联制药厂并入公私合营齐齐哈尔鼎恒升制酒制药厂,定名为公
私合营齐齐哈尔鼎恒升中药制造厂。
哈尔滨市同业国药厂始建于1953年12月。哈尔滨市中成药加工基础较好的瑞昌号药店、
福源庆药店、友群制药厂及中药同业公会隶属的27家中药店,筹资成立了同业国药厂,有职
工60人,生产中成药丸、散、膏、丹等剂型。1955
年公私合营。
齐齐哈尔市黑龙制药厂始建于1956年2月。齐齐哈尔市供销社在普太和药房、正心堂药房
、中区制药厂、启华制药厂、先锋安瓿厂5家厂店联营成立的国药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了黑
龙制药厂,有职工20人,厂房200平方米,手工操作生产中成药。
1956年,牡丹江市药材公司“土法上马”,建立了小型中药厂,定名为牡丹江市药材公
司制药厂,生产中成药。
1956年4月,佳木斯市药材公司成立国药总店成药加工厂,生产方式极为简单,依靠手工
生产,有多年经验的老药工为技术指导。
(三)化学药品制造业
松江省化学制药厂始建于1949年。东北制药厂从佳木斯市迁往沈阳市之后,曾留下少数
留守人员和少量机器设备。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国课街的松江省卫生厅所属松江省制药厂迁往
佳木斯市,与东北制药厂留守人员合并,厂名仍用松江省制药厂,隶属松江省卫生厅领导。
1949年,工厂有职工55人,产值3亿元(旧人民币)。厂长颜志,协理员薛顺龙。管理机构设
置生产股、财务股、管理股、总务股。生产部门设置针剂室、制造室、锭剂室、生药室、附
属玻璃厂。负责技术、生产的药剂师是刘连林、常毓新、王恕先等,还有田中等3名日本国籍
药剂师。干部、工人在生活待遇上享受供给制和半供给制。工厂厂房简陋,技术设备落后,
主要靠手工操作。生产设备仅有两台花篮式打片机和一些瓶瓶罐罐。产品是少量的半合成原
料药和一些针、丸、散、片、酊水、油膏等制剂品种。主要有:吗啡、磷酸可待因、那尔可
旁、氯化钙、氯化钠、林格尔、葡萄糖、表飞鸣、乳酸钙、止咳精、龙胆酊、复方樟脑酊等
。生产原料紧缺,生产维生素针剂所用原料是把从苏联进口的维生素B、维生素C丸,剥去糖
衣,取出中间药芯,制成注射液。这在当时已是高级营养药品。生产冻疮膏没有凡士林油,
利用牛油和猪油代替。化学合成原料缺乏,主要依靠地方资源,以当地的野生植物麻黄、桔
梗、龙胆根、杏仁、甘草、铃兰、蔓陀罗等为原料,就连食用的辣椒也被作为生产药品的原
料,制出止咳、健胃、治疗冻疮的药品。
1950年3月,松江省制药厂从佳木斯市迁至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20号。8月,合并了东
北银行所辖的松花江化学制药厂,定名为松江省化学制药厂,隶属松江省卫生厅。厂长颜志
,党支部书记薛顺龙。工厂的生产设备、人员、生产品种都有增加。工业总产值314000万元
(旧人民币)。下设3个生产车间:第一车间生产酊水、油膏、散剂;第二车间生产片剂、丸
剂;第三车间生产针剂。工厂还有田中、宫协两名日本国籍药剂师。干部、工人均实行薪金
制。
哈尔滨市卫生局制剂室始建于1950年。哈尔滨市卫生局所辖的哈尔滨市卫生局制剂室,
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69号。厂房为一幢二层小楼,生产厂房100平方米,基本没有机
械设备,完全靠手工生产。主要品种是水针剂和大输液等。生产中洗瓶工序条件差,地上常
年积水。制剂室负责人金玉田,工人不足20人。1950年3月,更名为哈尔滨制药厂,扩大了生
产规模,人员、产量都有提高,生产条件有所改善。
在抗美援朝期间,松江省化学制药厂、哈尔滨制药厂接受了生产500CC林格尔(大输液)
、生理盐水(大输液)、葡萄糖注射液等大批军需药品的任务。仅这3个品种就支援抗美援朝
前线40万瓶,折合输液量200吨以上。
1953年,松江省人民政府对医药工业进行调整。松江省化学制药厂由松江省卫生厅移交
给松江省工业厅领导。是年7月,哈尔滨市卫生局所属的哈尔滨制药厂并人松江省化学制药厂
,定名为地方国营松江制药厂,级别县团级。产品纳入国民经济计划。魏佑成任工厂党总支
副书记,薛顺龙、赵云龙、杨寿山、马凯、刘国章、金玉田任副厂长。生产经营发展到一个
新阶段,由原松江省化学制药厂的2个生产车间、1个玻璃车间发展到了6个较大的生产车间。
第一车间位于道里区地段街120号,为厂部所在地,厂部后院生产酊水、油膏、散剂;第二车
间位于道里区工厂街16号,主要生产片、丸剂;第三车间位于道里区霁虹街副14号,主要生
产水针剂;第四车间位于道里区石头道街,生产安瓿;第五车间位于道外区16道街(由原药
厂所属松江玻璃厂改成);被并入的哈尔滨制药厂为第六车间,主要生产水针剂,后改为新
产品试验室。生产设备和生产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和改进,针剂增加到30余种,日产量由过
去的1000余支增加到4000余支。片剂车间增加了3台16冲自动旋转式打片机,两天的产量超过
1949年全年产量。
1955年,地方国营松江制药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药品质量的规定,建立和
修订了37种产品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并严格执行了质量检查和产品出厂控制制度,成立了
质量检查机构,质量管理工作有了加强。精简了人员,整顿了职工队伍,调整了车间,加强
对工人的技术教育,结合生产讲解化学知识和技术操作规程。抽出部分骨干组成以厂长为首
的学习先进单位经验小组,先后三次去天津、上海、南京、沈阳等地的26家药厂学习。回厂
后提出了112项推广计划,实现了53项。加强了生产调度工作,强化调度会,组织均衡生产。
开展劳动竞赛,降低了成本,节约资金28万元。企业管理和技术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都有
显著地改善和提高。1956年末,经过技术鉴定,在生产的69种产品中,质量稳定的有46种,
并有17种产品赶上了国内先进水平,其中鹿茸精、人参精、麋茸精、含糖盐水、生理盐水、
林格尔6种产品被评为黑龙江省工业厅1956年优质产品。
除国营企业外,私营企业也发展较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三年恢复时期,仅哈尔
滨市的私营制药厂就有泰华西、爱德、瑞丰、明明、环球、立群、新生、大华、联化等20余
家,拥有资金13.8亿元(旧人民币)。为了扶植私营医药工业企业的发展,国营医药商业主
要通过加工订货和商品包销的方式,将其生产纳入国家计划轨道。1952年,为粉碎美帝国主
义发动的细菌战争,人民政府组织哈尔滨市的私营药厂加工滴滴涕液8.3万瓶,满足了市场
需要。1953年,全国财经会议以后,人民政府对私营药厂采取了进一步扩大加工订货和增加
收购的办法,扶植制药工业生产。松江省在哈尔滨市私营制药厂加工订货90亿元(旧人民币
);黑龙江省在齐齐哈尔市私营制药厂加工订货197亿元(旧人民币)。但由于私营药厂多有
偷工减料、虚报生产成本、拖延交货等唯利是图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1954年,向私
营药厂加工订货逐渐减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亦严格检查私营药厂主的不法行为,使私营企
业无暴利可图。是年9月以后,纷纷提出歇业申请,国营医药商业对私营制药企业的加工订货
亦告结束,转向国营、公私合营药厂订货。医药工业以地方国营制药企业为主体,生产逐步
纳入国民经济计划。1956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全省医药行业实现
全面公私合营,改变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制药企业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医疗器械制造业
东北医疗器械二厂始建于1950年。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为解决抗美援朝对医疗器
械的需要,东北军区卫生部将临近前线的沈阳市的东北医疗器械厂一分为二,在齐齐哈尔市
建立了东北医疗器械二厂,由吴启鹏任厂长,李悝任党支部书记。工厂机构设生产计划、技
术检查、人事劳资、保卫、总务等科室和锻压、机钳、研磨、工具修理、注射针头等5个车间
。有各种设备21台(套),采用模具及半机械化生产方式,主要生产刀、剪、钳、镊四大件
手术器械和妇产科手术器械、眼科手术器械、注射针头、高压灭菌器、产床等医疗器械产品
。
东北医疗器械二厂1951年隶属于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1952年隶属于东北医药总公司,
1953年隶属于轻工部并改称为齐齐哈尔医疗器械厂。年产四大件手术器械6.8万件、妇产科
器械456套、眼科器械583套、注射针头38万盒、手术床500台、高压灭菌器400台,产值达11
7万元。朝鲜战争结束后,该厂产品供应全国。1956年,该厂生产手术器械人员和设备转给沈
阳医疗器械厂;生产注射针头人员和设备转给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齐齐哈尔医疗器械厂主
要生产制药机械设备。次年该厂迁至辽宁省沈阳市,建立辽阳制药机械修配厂。
齐齐哈尔市新华玻璃器械厂始建于1950年。1950年12月,沈阳玻璃器械厂抽调105名职工
和部分专用设备,到齐齐哈尔市与嫩江玻璃厂合并,改称为齐齐哈尔市新华玻璃器械厂,隶
属于黑龙江省工业厅领导。孙文轩任厂长,丁万林任党支部书记。主要生产抗美援朝需要的
玻璃注射器,年产16万支。
哈尔滨市军属医疗器械厂始建于1954年。哈尔滨市道外区民政科在道外区南安街组织8家
军烈属成立哈尔滨市军属医疗器械厂,以维修医疗器械为主,兼生产一些简易的医疗器械产
品。段长吉任厂长。1956年合作化时,先后有福盛和、谦信、复新、志强等10余家小型私营
企业并入,改称为哈尔滨市军属医疗器械生产合作社,张玉堂任主任,隶属于哈尔滨市手工
业管理局。
哈尔滨市第二医疗器械生产合作社始建于1956年10月。哈尔滨市道里区手工业办事处在
道里区透笼街建立哈尔滨市第二医疗器械生产合作社,主要从事医疗器械修理。穆春甫任主
任。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年)
这一时期,黑龙江省医药工业经历了“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试办医药工业“托拉
斯”(医药工业垄断组织)等几个阶段。
(一)中药饮片加工业
黑龙江省药材公司成立初即承担了全省饮片加工任务,但由于加工能力有限,致使饮片
商品供不应求,影响了配方需要。为充分发挥市、县药材公司的加工能力,1957年,省药材
公司提出饮片加工的分工意见:
地产细药材由省药材公司负责加工;粗药材省内调拨部分,由产销县双方议定尽量供应
饮片,供应省外及出口部分,按合同或省药材公司通知执行。
省外进货品种,加工环节多、技术性强的青皮、槟榔、枳实、清夏、南星、文术、川夕
、三棱、草乌、川乌、丹皮、枳壳、当归、前胡、川断、园参、丹参、黄芩、川芩、川羌、
京知母、良姜、桂枝、皂刺等24种药材由省药材公司加工,其余品种均由各市自行加工。哈
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四市饮片加工均由各市自行承担。
1962年,黑龙江省卫生厅对饮片加工、炮炙品种做了进一步分工:
1.加工切片
(1)黑龙江省药材公司负责品种:川芎、鹿茸、白术、白芍、泽泻、白附子、枳壳、槟
榔、玄参、半夏、木瓜、猪苓、川乌、草乌、乌药、天南星、丹参、前胡、川断、青皮、积
实、文术、附子、知母、当归、黄芪、双皮、首乌、桂枝、防已、牛鞭、党参、大黄、山药
、白芷、黄芩、厚朴、豆根、常山、良姜、广角、羚羊角。
(2)市、县药材公司负责品种:天麻、青木香、沙参、茅根、藁本、土获苓、射干、萆
、锁阳、麻黄根、葛根、银胡、羌活、肉从蓉、花粉、秦芄、紫菀、百部、巴戟天、白前、
茜草、白薇、白蔹、桅子、石斛、香薷、地丁、冬藤、杜仲、甘草、玉竹、苍术、升麻、石
菖蒲、防风、赤芍、紫胡、苦参、胆草、桔梗、细辛、大活、地芋、灵仙、漏芦、茄根、山
龙、三棱、益母草、黎芦、老鹳草、黄柏、白藓皮、寄生、千年见、丹皮、仙鹤草、汉连草
、夜交藤、石南藤、天仙藤、青风藤、排草、落石藤、五加皮、桐皮、合欢皮、秦皮、营桂
、木通、桑枝、皂刺、鸡血藤、鬼见羽、藿香、硫黄、椿皮、狗脊、板兰根、商陆、狼毒、
宣草根、黄药子、白药子、红药子、狶莶草、半枝子、苦楝皮。
(3)医疗单位、零售药店负责品种:薄荷、刘寄奴、陈皮、芦根、大蓟、小蓟、透骨草
、蒲公英、血见愁、泽兰叶、竹叶、马齿苋、昆布、丝瓜络、生地、荆芥、紫苏、扁蓄、木
贼、瞿麦、青蒿。
2.炮炙
(1)市、县药材公司负责品种:蜜炙:甘草、黄芪、紫菀、百合、马兜苓、金樱子、冬
花、双皮、巴叶、槐角;炒炭:地榆、芥穗、杜仲、艾叶、蒲黄;火炒:车前子、槟榔、枣
仁、莱菔子、牛蒡子、二丑、王不留、苏子、薏米、草果、僵虫、神曲、山楂、麦芽、乳香
、没药、桃仁、杏仁、灵脂、芡实、蔓荆子、葶苈子;火煅:自然铜、石膏、海螺、龙骨、
牡砺、石决明;醋制:元胡、香附子;酒制:黄芩、当归、大黄、山药、黄连、黄柏;麸制
:泽泻、白芍、白术、山药、枳壳、枳实;煨制:肉叩、甘遂、木香、牙皂。
(2)医疗单位、零售药店负责品种:蜜炙:远志、麻黄、米壳、升麻、川军、百部、桔
皮、大丑、复花;炒炭:黑枝子、莲房、柏叶、生地、熟地;火炒:山栀子、莲子、蒺藜、
槐花、青皮、扁豆;火煅:海螺、磁石、赭石;醋制:桔皮、大戟、芜花;姜制:半夏、芜
芋、川朴、黄连、竹茹;盐制:泽泻、黄柏、知母、益智、茴香。
中药饮片加工,逐渐由分散走向规范。60年代中期以前,黑龙江省中药饮片炮炙方法未
形成统一的文字记载。1960年国家卫生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组织药材、药检、科研、教学
等部门,对本地区的饮片炮炙方法、工艺进行调查比较,择优制定地方炮炙标准。根据国家
卫生部要求,黑龙江省从60年代初开始着手整理、总结全省饮片炮炙技术。1965年,省卫生
厅汇编成《黑龙江省中药加工炮炙规范》,作为全省饮片质量监督和管理的依据。1966年,
省药材公司下发《关于试行<黑龙江省中药加工炮炙规范>的通知》,要求全省各中药经营
单位从是年6月1日起执行。该《规范》收载药材500余种,每种药收有正名、处方名、炮炙方
法、成品标准、用法用量、处方应付、保管贮藏等内容。《黑龙江省中药加工炮炙规范》的
制订,使全省中药饮片炮炙有法可依,有典可查,杜绝了偷工减料和粗制滥造,对提高饮片
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60年代初,著名中药店的中药饮片加工仍能坚持“遵古炮炙”。哈尔滨世一堂药店坚持
作到生、熟、整、片、面齐全,并积极推行“分包分煎法”(根据药物的不同性状,实行先
煎、中煎、后煎,分别包装),使药物疗效得到充分发挥。还研制了申姜、香附去毛机,使
日产量提高50~100倍,减少损耗30%以上。
(二)中成药加工业
1958年“大跃进”时期,许多地方盲目大办中药厂,一些市、县药材公司成立了中药厂
,自行加工制做成药。
佳木斯市药材公司国药总店成药加工厂于1958年更名为佳木斯市药材公司制药厂。为全
民所有制企业,有职工24人,生产丸、散两个剂型60多个品种。10月建新厂,有前处理车间
6个,成品车间9个,生产剂型增加了水丸、药酒、膏剂等;后又增加了一部分机械设备,生
产品种增至72个。生产具有一定经验,药品质量稳步提高。1960年以后开始研制新产品,并
生产一些技术性较强、工艺要求较高的药品。至1966年,又新增制药工人70余人,生产有了
进一步发展。
哈尔滨市药材公司制药厂始建于1958年10月。该厂有职工38人,生产丸、散、膏剂等中
成药。1964年根据哈尔滨市卫生局意见停产,保留部分人员成立加工科,仍隶属于哈尔滨市
药材公司,1966年恢复生产。
哈尔滨同业国药厂1958年职工增加到200余人,“胡氏六神丸”等产品开始销往东南亚地
区。1960年迁往呼兰县,1962年迁回哈尔滨市,同年在哈尔滨市香坊区公滨路建设新厂。19
66年更名为地方国营哈尔滨中药厂。
齐齐哈尔市黑龙制药厂1961年扩大生产规模,1963年第一台粉碎机试制投产,结束了人
工磨粉的历史。
五常制药厂始建于1966年10月。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于五常县商业科,有职工30人
,生产中药丸剂。
各中药厂建立之初,大都规模较小,生产落后,企业管理简单、粗放;技术力量薄弱,
药品质量很难达到国家标准,甚至出现粗制滥造的现象。60年代初期,黑龙江省共有10家中
成药厂,其中较大的有哈尔滨市公私合营同业国药厂、齐齐哈尔市黑龙制药厂、公私合营齐
齐哈尔鼎恒升制药厂(该厂60年代初开始生产化学药品)。1963年10月,黑龙江省计划委员
会对中药厂进行调整、整顿,关闭了一些中药厂,保留4家中成药厂:哈尔滨市公私合营同业
国药厂、公私合营齐齐哈尔市鼎恒升制药厂、齐齐哈尔市黑龙制药厂、佳木斯市药材公司制
药厂(佳木斯中药厂前身)。1964年黑龙江省对中成药生产实行统一投料,定产、包销,使
中药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剂型上除了生产丸、散、膏、丹、酒外,又增加了片剂(素片
)的生产。各中药厂增添了切药机、蜜丸出条机、出丸机、压片机等制药设备,并相继成立
了化验室,添置了一些初级的化验仪器(天平、电炉、玻璃器皿等),开始做一些初级的化
验。由于机械设备和生产工艺得到改进,中成药生产品种也有所创新,生产了麻杏止咳片、
八仙药酒、牛黄清肺散等几个新品种。初步改变了剂型单一、品种少的落后局面。1965年全
省中成药工业总产值已达到472万元。1965年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医药卫生工作面向农村的
指示,全省中药行业开展了中成药下乡工作。由于省内仅有4家中成药生产厂,生产能力只有
1200万盒,仅占全省中成药年需要量3500万盒的34%左右。加之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中成药下乡
,省外货源趋于紧张。天津、上海、武汉等地制药厂减少了对黑龙江省的中成药供应,使省
内中成药供应比较紧张,满足不了市场需要。1966年后,全省开始恢复和筹建中成药厂工作
。安达制药厂、五常制药厂、依兰中药厂、宁安制药厂、呼兰制药厂、黑龙江中医学院药厂
和佳木斯市、哈尔滨市、牡丹江市药材公司制药厂等相继恢复和建立。
(三)化学药品制造业
1.哈尔滨地区
1957年1月,地方国营松江制药厂由黑龙江省工业厅移交给哈尔滨市第二工业局领导,合
并了哈尔滨市卫生局所属的哈尔滨化学制药厂(1954年在私人大华制药厂和新生制药厂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百余人工厂),定名为地方国营哈尔滨制药厂,是全省最大规模的制剂药厂,
生产百余种药品,供应全国。其中鹿茸精、人参精等品种少量出口。“大跃进”时期,地方
国营哈尔滨制药厂已发展成为全省地方工业中型化学制药企业,各车间分布在哈尔滨市道里
区、道外区、南岗区等8处。1958年8月,哈尔滨市第二工业局和哈尔滨市城市建设委员会批
准了地方国营哈尔滨制药厂在哈尔滨市学府路西筹建新厂区的基本建设计划。新选择的厂区
位于哈尔滨市哈西工业区,有益于发展医药工业。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地势高平,土质属
第四层的砂质粘土。厂址靠近公路,交通方便。电源距顾乡屯变电所四公里,距离高压电线
200余米,水源充足。中共哈尔滨市委第二书记、市长吕其恩亲自主持召开了全市党政干部大
会,号召各行各业支持医药工业建设,一切让路,支援药厂建设。委派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
秘书长李坚具体帮助药厂解决建设中所需物资。李坚秘书长经常亲临现场检查、指导工作。
药厂新厂址于1958年8月12日破土动工,年末即建成了化工车间。1959年又相继建起了两个生
产车间、一个机修车间和空压站、变电所。
哈尔滨制药厂研制成功金霉素、土霉素、磺胺嘧啶、维生素B(12)、布洛巴林、增尔寿
、福寿草醇等10余种新产品和部分农牧用药。其中金霉素的研制被拍摄成黑龙江省第二号新
闻纪录影片,放映后,引起各界极大反响和重视。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将
金霉素、维生素B(12)两个品种列入“元帅”地位。1959年1月,地方国营哈尔滨制药厂金
霉素厂房竣工,建成了抗生素车间。经试产,成功地生产出第一罐金霉素产品,产量1000克
,结束了黑龙江省不能生产抗生素原料药的历史。
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集中力量加速发展原料药生产,把药厂办成黑龙江省原料药基
地,发展国内紧缺的抗生素药品生产的指示精神,地方国营哈尔滨制药厂更名为地方国营哈
尔滨化学制药总厂,厂部设在道里区地段街120号。重新调整了生产布局,原一车间改为第一
分厂,主要生产酊水、油膏、散剂;原二车间改为第二分厂,主要生产片、丸剂;原三车间
改为第三分厂,主要生产水针剂;原四车间(即新建的化工车间)改为第四分厂;抗生素车
间改为第五分厂。各分厂均在总厂统一计划下实行独立核算。在阿城县帽儿山镇开创人参场
作为药厂的植物药原料基地。1961年7月,将哈尔滨热水瓶厂并入药厂。11月,根据中共八届
九中全会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药厂进行了生产结构调整。将第
五分厂和第四分厂中的化工、原料药部分合并为第四分厂,下设抗生素车间、咖啡因车间、
化工车间、机修车间,第五分厂专门生产安瓿和热水瓶。
1962年初,哈尔滨化学制药总厂撤销。哈尔滨市轻化工业局成立了哈尔滨市医药工业公
司。原地方国营哈尔滨化学制药总厂厂部由道里区地段街搬迁到南岗区学府路新厂区,更名
为哈尔滨制药厂;原三分厂改为哈尔滨制药三厂;原二分厂改为哈尔滨制药四厂;原一分厂
改为哈尔滨制药五厂。
哈尔滨淀粉糖厂始建于1958年5月。响应中共中央“走社会主义合作化的道路”的号召,
天泰糖稀厂和义和泉淀粉厂合并,成立了地方国营哈尔滨淀粉糖厂(哈尔滨制药二厂前身)
,主要产品是以土豆为原料的糖稀。隶属于哈尔滨市轻工业局。厂址位于动力区军民街哈阿
公路西侧。当年试制葡萄糖成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地方国营哈尔滨淀粉糖厂的副产品成
为人们的代食品,工厂的副产品大量出售,使地方国营哈尔滨淀粉糖厂当年产值、利润增加
,盈利70万元。
哈尔滨泰华制药厂始建于1958年。泰华西药商行的部分制药设备在1946年北迁佳木斯市
后,剩余部分于1958年合并到哈尔滨市道外区商业局制药厂,定名为泰华制药厂(阿城制药
厂前身)。厂址位于道外区北十八道街,有职工60余人。设有片剂、酊剂、粉剂3个车间。1
960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与阿城县人民政府协商决定,将泰华制药厂搬迁到阿城县,企业性
质为全民所有制,隶属于阿城县工业科。主要生产片、散、酊剂。负责生产技术的药剂师是
苏联人葛利达绍夫。
哈尔滨市安瓿厂始建于1960年。哈尔滨市道里区星火公社星火安瓿厂改为哈尔滨市安瓿
厂(哈尔滨市药用玻璃二厂前身)。
2.齐齐哈尔地区
公私合营齐齐哈尔鼎恒升中药制造厂,除了制造史国公酒和中成药外,从1985年开始试
制少量化学药品,对中药剂型进行改革,购置了单冲打片机,生产清爽片。还建立一个卫生
厂,生产少量酊剂产品。1959年,扩大试制与生产化学药品。1960年6月,公私合营齐齐哈尔
鼎恒升中药制造厂更名为公私合营齐齐哈尔鼎恒升制药厂,仍隶属于齐齐哈尔市地方工业局
。1961年9月,齐齐哈尔医药采购供应站与齐齐哈尔中医院联办的齐齐哈尔制药厂(1958年联
办)并入公私合营齐齐哈尔鼎恒升制药厂,更名为地方国营齐齐哈尔北方化学制药厂。主要
产品有注射剂(以葡萄糖注射液为主)、注射用水、氯化钠、氯化钙等10余种。酊水品种有
红汞水、紫药水、碘酊、艾罗补汁等20余种。还有片剂、中成药、针剂等。1962年7月,根据
中共齐齐哈尔市委统战部意见,地方国营齐齐哈尔北方化学制药厂恢复原厂名,谓公私合营
齐齐哈尔鼎恒升制药厂。
1959年8月,克东县制酒厂综合利用车间发展为克东县麦芽粉厂(克东县制药厂前身),
企业性质为全民所有制,隶属于克东县工业科。
3.牡丹江地区
牡丹江市医药公司制药厂(牡丹江制药二厂前身)始建于1959年。主要产品是红汞水、
紫药水、碘酊等。1961年至1962年又陆续合并了两个小化工厂,更名为牡丹江市化学制药厂
。
1960至1961年间,农垦裴德医院制药厂(完达山制药厂前身)、牡丹江荣军医院、牡丹
江铁路医院、牡丹江机车工厂医院火车头制药厂(牡丹江制药三厂前身,1962年曾下马)、
军马场医院、牡丹江肉联厂卫生室、牡丹江农校制剂室都陆续开始生产药品。其中大多数是
在“大办工业”的形势下,一拥而上的自发性生产,未列入国家正式计划。原料无保证,生
产不正规,技术力量薄弱,设备简陋,产品不稳定,工人不固定,产品质量存在一定问题。
4.佳木斯地区
1958年,佳木斯医学院制药厂成立,主要产品是水针剂。是年,佳木斯市药材公司制药
厂成立,主要产品是片剂。1960年,佳木斯市医药公司药厂成立,主要产品是酊水、油膏。
1961年,在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佳木斯市人民委
员会6月作出决定:以佳木斯市食品厂糖丸车间、辅助车间和全厂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为
主体,合并佳木斯医学院制药厂、佳木斯市医药公司制药厂、佳木斯市药材公司制药厂的一
个车间,成立地方国营佳木斯化学制药厂。建厂初期,有职工300余人,固定资产46万元,主
要生产设备20余台(套)。产品不定型、工艺不完善、技术力量薄弱,只能加工生产止咳糖
浆、甘草片、酵母片几种工艺较简单的制剂品种。1962年,工厂精简,职工人数减少到100余
人。
5.鹤岗市
1957年,鹤岗市工业局开始筹建鹤岗制药厂。试制小剂型、小剂量的中药制剂。主要品
种有虎骨酒、山楂丸、千金散、安宫散等。1958年,鹤岗制药厂建成投产。厂址位于鹤岗市
工农区,企业性质为全民所有制,隶属于鹤岗市工业局。产品有药酒、丸剂、散剂和水针剂
。鹤岗市商业局所属的鹤岗市双旗制药厂并入鹤岗制药厂。厂址迁至鹤岗市农药厂大楼,仍
隶属于鹤岗市工业局领导。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塔糖、片剂两个车间,增加了解热止痛片、
胃舒平、雷米封、麻黄素等制剂品种。
国民经济调整初期,全省化学制药工业的基本状况是:多头、多级管理,药厂分别属于
省、市、县、公社各级和工业、卫生、商业、农垦、文教各部门领导和管理。政出多门,管
理分散,在生产和建设上难以有效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和安排生产;产、供、销难以结合
,原料药品除国家物资部门分配的14种外,其余由商业部门转手供应,不仅增加环节和成本
,而且原料由商业部门供应,产品由商业部门收购,制剂药厂实际是商业部门按排生产,和
工业部门统筹安排有矛盾;工厂开工不足,设备利用率低;个别地方为了追求利润,不经审
批就乱办药厂,严重危害人民健康;部分厂房、设备简陋,技术力量不足,难以进行技术改
造;针、片剂分散生产,产量小,不适于采用新设备,劳动生产率低。
1963年9月,中共中央工交会议作出了《关于工业调整工作几个问题的决定》。1964年9
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转发了国家化工部《关于医药工业调整方案的意见》
,指出:“医药工业迫切需要进行集中管理、统筹安排生产,保证产品质量,以便更充分的
发挥为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的作用。医药工业在这一时期调整的主要任务是
:首先解决分散管理、多头多级领导的问题和对现有企业进行初步的整顿,以便在统一领导
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对全行业作进一步的调整,实行生产专业化,定生产规模和产品方向”。
对调整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1)全国医药工业(化药)统一由化工部门管理。保留药厂全
部归到化工系统管理。其他系统办的药厂或交、或停、或转,进行调整处理。兼业厂凡生产
上有密切联系的(如联产、副产、医疗需要),经省级以上卫生部门批准后,可以生产。隶
属关系可不变,计划应归口化工部门安排。化工系统的中药厂和化药厂管理的个别中药车间
,隶属关系暂不变,卫生材料厂管理上暂按原隶属关系不变。(2)整顿企业、精简职工。原
则是:保留优质、高产、低耗、低成本、高劳动效率的先进企业,适当照顾边远地区和建设
二、三线的需要。劳改队办的药厂停办,县以下的药厂原则上应停办,进行调整处理。医疗
卫生院校和医院为了学生实习或本医院需要,可以进行配制药剂,但不产商品,脏器药品除
个别肉类联合加工厂有条件可以生产外,一般应交由专业的生化药品厂生产。
国家化学工业部对黑龙江省医药工业的调整意见是保留6个医药工业企业:哈尔滨制药厂
、哈尔滨制药三厂、哈尔滨制药四厂、哈尔滨制药五厂、公私合营齐齐哈尔鼎恒升制药厂、
佳木斯化学制药厂。1964年9月,国家经济委员会批复了国家化学工业部制定的《关于试办中
国医药工业公司(托拉斯)实施方案》。10月,国家化学工业部医药司司长龙在云、副司长
董兴武等在沈阳市主持召开了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筹备医药工业“托拉斯”会议。会后
,龙在云、董兴武、孙芳琪、马承志等到黑龙江省视察制药企业。之后,黑龙江省轻化工业
厅和国家化工部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双方代表共同协商决定:自1964年11月10日起,黑龙江省
轻化工业厅所属的各药厂交由国家化学工业部中国医药工业公司领导。经过调整归口的哈尔
滨制药厂、哈尔滨制药三厂、哈尔滨制药四厂、哈尔滨制药五厂、佳木斯化学制药厂、公私
合营齐齐哈尔鼎恒升制药厂、地方国营阿城泰华制药厂7个企业,11月正式划归中国医药工业
公司沈阳分公司。
1965年1月1日,中国医药工业公司沈阳分公司以东北制药总厂为基地,正式挂牌,对东
北三省22家制药企业开始实施高度集中的统一领导。沈阳分公司与东北制药总厂是一套机构
,两块牌子,归中国医药工业公司直接领导。在沈阳分公司管理期间,先将哈尔滨制药厂改
为哈尔滨制药总厂;将哈尔滨制药三厂、哈尔滨制药四厂、哈尔滨制药五厂、阿城泰华制药
厂分别作为其分厂;佳木斯化学制药厂改为佳木斯制药厂;公私合营齐齐哈尔鼎恒升制药厂
改为公私合营齐齐哈尔制药厂(后改为齐齐哈尔制药厂)。后又将哈尔滨制药三分厂、哈尔
滨制药四分厂、哈尔滨制药五分厂、阿城分厂并入哈尔滨制药总厂,统一核算,称哈尔滨制
药厂。
沈阳分公司成立后,对所属药厂进行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企业整顿,并调整了生产
结构和产品布局。哈尔滨制药厂的咖啡因成本高、质量低、产量小,沈阳分公司令其停产,
改产DS—36(制菌磺),维生素C改产四环素;佳木斯制药厂以生产丸、栓剂为主;齐齐哈尔
制药厂以生产片剂为主;阿城分厂在生产计划、生产品种、经营管理、设备购置、各项资金
的使用方面由哈尔滨制药厂全权管理,根据专业化生产的原则,将其酊水和粉剂品种调出,
成为一个单纯的医药片剂生产厂。哈尔滨制药厂向各分厂派出生产调度员,专门帮助落实生
产计划。各分厂按计划生产,在生产上需要什么、需要多少,都可以及时得到解决。沈阳分
公司负担所属药厂的物资统一分配、二类原料药统一分配和产品销售管理。制剂产品按“托
拉斯”生产计划由商业统一包销。工业同商业、卫生部门进一步协调了关系,每季定期召开
一次产销衔接会议。
1965年沈阳分公司制定了改革管理体制方案,要求所属各药厂大力精简机构,压缩非生
产人员。500人以上的药厂,学习齐齐哈尔车辆厂“集中到厂部、服务到班组”的经验。500
人以下的药厂,取消车间一级,改三级管理为二级管理,合并或取消科室,成立办公室(或
厂部直接领导的管理小组)。在哈尔滨和沈阳地区首先实行了“五权集中”:统一集中编制
各项计划;统一集中管理人员;统一集中调度物资、设备;统一信贷;统一签订销售合同。
哈尔滨制药厂将各分厂权力集中到厂部。上述管理方法实行一年之后,又恢复了车间一级管
理机构,并根据实际需要,恢复或保留了股、室管理机构。在哈尔滨制药厂和各分厂的关系
上,亦由哈尔滨制药厂下放给各分厂一定权限。
沈阳分公司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组织了三次生产高潮:1965年初,在组织职工落实
全年生产计划的基础上,以办好“托拉斯”为动力,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掀起第
一次生产高潮。第二次生产高潮是为迎接国庆节而开展的大干60天活动。发动最深入、行动
最广泛、效果最显著的是奋战四季度,实现“双五百”的第三次生产高潮。这次会战的宗旨
是:“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医药卫生必须面向农村,为五亿农民服务的指示。充分调动全体职
工积极性,战胜困难,反对一切铺张浪费,促使生产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增加新品种
,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幅度降低成本,为裁减500人,节约500万元(弥补降价影响因素
),保证完成全年6540万元的利润而奋斗,为按质、按量、按时,一个品种不少地全面完成
国家计划而奋斗”。这次会战成绩突出的是哈尔滨地区。哈尔滨制药厂生产的土霉素由完不
成任务到超额完成任务,并增加青霉素粉针分装70万瓶,增加利润11万元。
医药工业“托拉斯”在对归口管理的企业实施集中领导的同时,对“托拉斯”以外的药
厂亦制定了管理办法:“(1)剧毒、毒药、限制使用的药品和注射药品,有的由医药工作委
员会定点生产,有的由医药‘托拉斯’生产。(2)当时‘托拉斯’以外的工厂已经有化药生
产的,按下列办法办理:①既是药品又是化工原料,有的归口管理,有的暂不管理。具体品
种,报请中央卫生部确定。②利用下脚废料生产的药品和利用脏器生产的内服药品或医药中
间体,管理办法同上。③外用小品种的药品(如碘酒、红药水等)和用量小的外用药膏等,
由商业方面与工厂直接衔接,品种由工商协商确定。④酊、水、糖浆,剧毒、限制使用的药
品由‘托拉斯’生产,其余按现在的分工生产,暂不变更。中、化药厂同时生产的品种,产
量按比例增减,‘托拉斯’以外的由商业方面直接衔接。⑤既是药品又是营养品,既是农药
又是卫生消毒剂的,由商业方面直接衔接。(3)以上具体品种由工商双方调查了解,提请卫
生部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打乱了医药生产的正常秩序。由于医药工业大部
分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抵制,各项工作逐渐得以恢复,走向正规,但是医药“托拉斯”
这种工业管理体制上的特殊形式,没有得到继续发展。至“托拉斯”正式撤销之前,黑龙江
省医药工业企业虽然在隶属关系上仍归属沈阳分公司,但这种管理形式已是名存实亡了。
(四)医疗器械制造业
1958年9月,中共哈尔滨市委决定:将哈尔滨市手工业管理局所属哈尔滨市军属医疗器械
生产合作社和第二医疗器械生产合作社,移交给哈尔滨市第一工业局领导。哈尔滨市军属医
疗器械生产合作社更名为哈尔滨市新龙电器医疗器械厂,哈尔滨市第二医疗器械生产合作社
更名为哈尔滨市科学医疗器械厂。1959年6月,哈尔滨市新龙电器医疗器械厂和哈尔滨市科学
医疗器械厂合并,更名为地方国营哈尔滨医疗器械厂,阎书槐任党支部书记、张玉堂任厂长
。生产的主要品种有:200毫安X线机、高压灭菌器、开腔器、产床、木制医疗器械等。这时
生产已初具规模,成为黑龙江省医疗器械工业的基础。
1960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医疗器械工业划归卫生部领导的决定,哈尔滨市第一工业局
于是年10月1日将所属哈尔滨医疗器械厂移交给黑龙江省卫生厅领导。1961年1月,更名为黑
龙江省哈尔滨医疗器械厂。从此,黑龙江省医疗器械工业由黑龙江省卫生厅归口统一管理。
齐齐哈尔医疗器械厂始建于1961年,隶属于齐齐哈尔市卫生局。哈尔滨市医疗器械修造
厂始建于1961年,隶属于哈尔滨市卫生局。
至1961年末,纳入全省医疗器械生产计划的企业有8处:省卫生厅直属企业黑龙江省哈尔
滨医疗器械厂、哈尔滨市东莱五金厂、哈尔滨市南岗医疗器械厂、黑龙江省医药公司医疗器
械修配厂、哈尔滨市医药公司医疗器械修配厂、黑龙江中医学院器械厂。1961年全省医疗器
械产值达418万元,产品自给比重达24.6%。
1962年,国民经济发展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紧缩厂点、精简
职工、压缩生产。黑龙江省卫生厅根据国家卫生部关于调整医疗器械工业要保留骨干和设备
的原则,采取了关、停、并、转等措施,对全省医疗器械计划归口企业进行了全面调整。关
闭了齐齐哈尔市医疗器械厂、黑龙江中医学院器械厂;合并了哈尔滨市东莱五金厂和哈尔滨
市南岗医疗器械厂,合并后定名为哈尔滨市三新医疗器械厂。经过调整后,全省医疗器械计
划归口企业只保留3处,即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疗器械厂、哈尔滨市医疗器械修造厂、哈尔滨市
三新医疗器械厂,拥有通用设备38台,工业总产值84.9万元。主要产品有:手术刀、手术剪
、止血钳、普通镊子、种痘刀、注射针头、持针器、万能产床、万能手术床、半坐位床、离
心机、听诊器、卧式高压消毒器、立式高压消毒器、贮槽、煮沸消毒器、针盒、棉盒等19种
。
未纳入全省医疗器械工业生产计划的齐齐哈尔第一玻璃厂,于1960年恢复玻璃注射器生
产。1962年经过调整后,有专用设备67台,年产玻璃注射器10万支、安瓿339.2万支。
1963年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对医疗器械产品的
需要不断增长,促进了医疗器械工业的发展。从1963至1965年全省医疗器械工业计划归口企
业由3处增加到6处。新增医疗器械企业有:哈尔滨市宏伟医疗器械厂、哈尔滨市齿科器材厂
、哈尔滨市东方红医疗器械厂。职工人数由468人增加到821人,增长75.4%。工业总产值由
84.9万元增加到412万元,增长3.8倍。
1964年12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疗器械厂更名为黑龙江省医疗器械厂。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黑龙江省医药工业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历了大办药厂、整顿企业和加强农村用药供
应几个阶段。
(一)中药饮片加工业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饮片生产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各地都出现了不按规定加工炮炙
,甚至不挑不切、生整入药的现象,饮片质量严重下降,影响了配方。饮片炮炙操作复杂、
技术性强,以往都是由老药工凭多年实践经验进行加工或指导加工,但“文化大革命”期间
,饮片炮炙技术的培训工作受到严重干扰,致使非熟练工人操作的比例越来越大,严重地影
响了饮片加工业的发展。
(二)中成药加工业
60年代后期,黑龙江省开始恢复和新建中成药厂(点)工作,使中成药厂数量增加很快
。生产设备不断更新,部分工序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此后,各地纷纷掀起大办简易药
厂和土药厂的热潮。1968年9月,黑龙江省商业厅决定撤销黑龙江省药材公司,中药业务并入
黑龙江省医药公司,实行中、化药统一管理。大多数市、县(旗)医药公司也先后办起了一
些“前店后厂”式的中成药厂,生产一些市场需要的小成药。至1972年,全省各地成立的小
型中成药厂达70余家。这些小型中成药厂(点)对搞好市场供应、满足群众需要起到积极作
用。但由于这些药厂分属各个不同部门领导,缺乏统一管理,出现了小厂挤大厂,非定点厂
挤专业厂以及争品种、争原料、争市场的混乱现象和质量低劣、销路不畅的局面。
1972年,黑龙江省医药公司对全省中成药厂进行了整顿,并就有关问题提出意见:“1.
将整顿后多余人员充实其他环节,安排不了的可向当地商业部门商请解决。人员不足的特别
是饮片加工炮炙人员不足的,要充实和配备。2.制药设备打片机、灭菌器、切药机、粉碎机
、电动机及其他动力设备不得自行调出,并将类别、规格、数量、金额、使用程度等情况上
报。3.库存原料一律转给批发单位投入市场。包装物、辅料能改用的改用,无改用价值的及
时核销。”经过整顿,部分药厂自行关闭或转产,全省保留中药厂11家,职工1532人,共生
产125个品种,产量1308吨,产值1305.1万元。
1973年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划委员会、商业部《关于改进中成药质量的报告》,指出:“
商办中药厂应视同工业企业看待,它的生产指标、基建投资、设备材料和劳保用品,都要同
化学制药工业一样,统一纳入省、市、自治区计划”,并要求各地中成药厂“积极改善生产
条件,适当增添一些机械设备,使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提
高质量,力争在短期内改变中成药生产落后面貌”。根据国务院121号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情
况,黑龙江省确定对中药厂的改造重点放在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提
高检测手段等方面。
1974年初,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转发《关于改进中成药质量的报告》,要求佳木斯中药
厂(1974年佳木斯市药材公司制药厂更名为佳木斯中药厂)和哈尔滨市药材公司制药厂,在
1975年以前实现全部生产过程半机械化或机械化。并确定改造两个厂所需投资由省统一安排
。3月6日,黑龙江省商业局向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报送《关于改造商办中药厂所需投资的报
告》,提出利用1974、1975两年的时间,逐步使佳木斯中药厂、哈尔滨市药材公司制药厂在
中成药生产的粉碎、混合搅拌、煎煮、提取、浓缩、干燥、消毒灭菌和包装等主要生产环节
实行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年产量由700万盒(瓶)增加到1050万盒(瓶),产值由450万元增
加到600万元。1974年这两个药厂扩建生药处理、提取车间3360平方米,投资49.4万元。19
75年佳木斯中药厂扩建浓缩车间1200平方米,投资18万元。1974年后,国家又多次拨给黑龙
江省中成药专项投资用于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
1974年12月,原哈尔滨中药厂的三车间(生产酊水剂)从该厂分出,成立哈尔滨中药二
厂,有职工178人。三车间分出后的哈尔滨中药厂,更名为哈尔滨中药一厂。
哈尔滨市药材公司制药厂1966年重新恢复生产后,1968年隶属于哈尔滨市百货公司,改
称为哈尔滨市百货公司制药厂。1969年,从哈尔滨市百货公司分出,隶属于哈尔滨市医药公
司,更名为哈尔滨市医药公司制药厂。1973年中、化药机构分设,恢复哈尔滨市药材公司制
药厂名称(1982年5月更名为哈尔滨中药三厂)。
牡丹江中药厂于1968年重建,全民所有制,隶属于牡丹江医药采购供应站,年产量80万
盒(瓶)。
铁力制药厂始建于1977年,为全民所有制企业,1978年生产两个剂型,年产量449万盒(
瓶),产值89万元。
齐齐哈尔市黑龙制药厂在“文化大革命”中更名为齐齐哈尔市人民制药厂(1978年定名
为齐齐哈尔中药厂)。
(三)化学药品制造业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医药工业管理制度被视为“管、卡、压”而被打乱。除了归口
“托拉斯”的企业以外,全省各地又陆续办了许多药厂。
1.哈尔滨地区
哈尔滨北方制药厂始建于1966年,集体所有制,主要生产来苏儿。哈尔滨红卫制药厂始
建于1967年,集体所有制,主要生产片剂和冲剂。哈尔滨东风制药厂始建于1969年,集体所
有制,主要生产糖浆和散剂。尚志县一面坡制药厂始建于1969年,全民所有制,主要生产以
植物提取为主的中药制剂品种。中国人民解放军211医院五七制药厂始建于1970年,主要生产
生物制品三磷酸腺苷、细胞色素C等。哈尔滨安瓿厂于1970年改为哈尔滨市药用玻璃厂,生产
药用安瓿。延寿制药厂始建于1970年,全民所有制,主要生产蜜丸、片剂、酒剂、栓剂、胶
囊、冲剂。肇东县制药厂始建于1970年,全民所有制,主要生产中成药和片剂。肇东县生物
制药厂始建于1970年,全民所有制,主要生产大输液、胶囊、软膏、酊水。肇东县制药二厂
始建于1970年,集体所有制,主要生产片剂。阿城化学制药厂始建于1975年。
2.齐齐哈尔地区
克东县麦芽粉厂于1966年改为地方国营克东县制药厂,主要生产麦芽粉和散剂。富拉尔
基热电厂制药厂始建于1969年,家属集体厂,主要生产大输液。齐齐哈尔车辆厂五七第二制
药厂始建于1969年,厂办家属厂,主要生产水针剂。齐齐哈尔车辆厂制药厂始建于1970年,
厂办集体企业,生产三硅酸镁。克山淀粉厂于1970年转产药用玉米淀粉和葡萄糖。齐齐哈尔
铁路制药厂始建于1972年。北安制药厂始建于1973年。富拉尔基化工厂1975年改建为齐齐哈
尔第三制药厂。
3.牡丹江地区
牡丹江化学制药厂1967年恢复生产,全民所有制,生产片剂、酊水。是年牡丹江机车综
合厂制药厂恢复生产。东方红林业局医药站制药厂始建于1968年,全民所有制,生产水针、
片剂、口服液等。柴河林业局化工厂制药厂始建于1968年,全民所有制,生产脚气水。农垦
裴德医院制药厂1970年从医院迁出独立建厂,全民所有制,生产右旋糖酐原料和输液。牡丹
江肉联厂制药厂始建于1970年,全民所有制,生产含糖胃酶、胃膜素等。温春农校制药厂始
建于1971年。牡丹江山市种马厂制药厂始建于1971年。绥芬河制药厂始建于1971年。牡丹江
奋斗化工厂制药车间始建于1976年,生产阿斯匹林原料。
4.佳木斯地区
鹤岗制药厂1967年恢复生产,生产磷酸哌哗嗪原料和片剂。佳木斯生化制药厂始建于19
69年,全民所有制,生产药用胰酶、细胞色素C及片剂。佳木斯医学院联合工厂制药厂始建于
1970年,全民所有制,生产水针剂、丸剂。佳木斯市轻工设备大修厂始建于1970年,全民所
有制,生产糖衣锅。佳木斯前进制药厂始建于1972年。佳木斯生物制药厂始建于1975年。
5.隶属于沈阳分公司(“托拉斯”)的企业
1970年初,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国医药工业公司“托拉斯”,各地分公司相应撤销,原
上收归口的医药工业企业全部归回地方。黑龙江省的7个医药工业企业全部归属黑龙江省化学
工业局领导。哈尔滨制药三分厂、哈尔滨制药四分厂、哈尔滨制药五分厂、阿城分厂均从哈
尔滨制药厂脱离出来,分别恢复哈尔滨制药厂、哈尔滨制药三厂、哈尔滨制药四厂、哈尔滨
制药五厂、阿城县制药厂,分别自主经营、独立核算。7月,哈尔滨制药厂、哈尔滨制药三厂
、哈尔滨制药四厂、哈尔滨制药五厂由黑龙江省化学工业局下放给哈尔滨市化学工业局领导
;齐齐哈尔制药厂下放给齐齐哈尔市轻化工业局领导;佳木斯制药厂下放给佳木斯市轻化工
业局领导;阿城县制药厂下放给阿城县工业科领导。
“文化大革命”中,省内原来已经“关、停、并、转”的药厂和加工点重新恢复了生产
,而且又新建了一批药厂和加工点,还有相当一部分药厂进行了扩建。70年代初就已有近60
个制药厂。除生产大量针、片剂等制剂品种外,还生产多种原料药,总生产能力达2800余吨
。
1970年初,医药工业“托拉斯”撤销后,医药行业管理移交给黑龙江省化学工业局。医
药工业是科技密集型产业,当时由于管理医药行业的人员少,缺乏健全管理体制,全省医药
工业企业中多数是搞制剂加工,生产原料药的企业较少,生产常用药品的多,生产短缺药品
的少,出现生产水平低和重复现象。在全国已能生产数百种原料药的情况下,全省医药工业
企业只能生产50多种,制剂所缺的原料药要从省外调人。为适应医药工业发展的需要,1972
年9月在原省化学工业局生产处的基础上,组建了全省医药工业行业管理部门黑龙江省医药工
业公司,隶属于省化学工业局。
是年,黑龙江省化学工业局、卫生局在阿城县联合召开了全省药政药检和医药产品质量
工作会议,对医药工业企业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健全检验机构,提高产
品质量;建立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7项基本制度和落实7项经济指标;建立文明生产、毒麻药
品管理、贵重仪器使用保管制度;建立健全各级医药生产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生产指挥系统
;加强质量检验工作,质量管理机构不健全的迅速健全,已经撤销的立即恢复;恢复各级质
量检查分析活动;执行优级品标准;对全省医药工业进行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统筹安排,
凡是各地(盟)、市、县新建药厂,必须自下而上地归口上报省主管部门,由省化学工业局
会同卫生局、商业局共同审定,由省化学工业局批复。凡药品生产,归口省化学工业局统一
管理,纳入计划。药品按中央及省下达计划生产,制剂部分由省化学工业局、商业局定期衔
接生产、收购计划,共同安排生产。严格执行药品标准,加强药政、药检工作。《中华人民
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黑龙江省药品标准》是国家和地方
对药品质量的规定,是生产、销售、使用和检验部门监督检查药品质量的依据。中、化药生
产企业生产的药品必须认真执行省卫生局规定的药品标准审定或备案手续。药品出厂必须包
装完整、坚固、标记清晰,每批附有化验合格证。不合格的药品,生产企业不准出厂、供应
部门不准收购、医疗单位不准使用。出口药品必须疗效确切,经药检部门检定合格。医疗供
应部门供应医疗单位配方用的原料药不得用以加工制剂。”
1973年统计,全省化学制药工业企业(厂、点)已发展到80多个,产品质量和企业素质
都有了一定提高。但由于处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化学制药工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和合
理布局。几年内新办的几十个药厂(车间)中,大部分药厂办厂方向正确,产品有销路,原
料有来源,厂房设备和技术力量基本具备条件。但少数药厂盲目发展,原料缺乏,经常处于
半停产状态。有个别企业在生产任务、原材料不足的情况下,偷工减料,非法经营,原料挖
墙角,产品不审批,质量无检验。发展不平衡:原料药发展慢,与制剂生产能力不配套,全
省片剂生产能力100亿片、针剂生产能力3亿支,由于原料不足,每年只能安排生产能力的50
%左右。商业部门需要的1300个制剂药品有60~70%的品种要从全国各地调入。解热镇痛每年
需要量为1000余吨,省内刚刚投产,无法满足需要。抗生素原料药每年需要量数百吨,省内
仅能生产百余吨,抗肿瘤药和心血管药省内不生产,全部依靠省外购进,维生素类每年需要
量为数十吨,全部靠国家调拨和其他省市支援。特别是林、矿、油区所需急救药品更为紧缺
。设备与生产不配套,化学制药工业绝大部分设备属于专用设备,依靠向国家申请和省外求
援,无法满足需要。包装材料和药品生产不配套,包装用的各种瓶子多数由省外购进,供应
的数量、质量、规格、时间都没有保证,长途运输损失浪费严重,针剂药厂安瓿破损率达40
~50%。
为治理化学药品生产的混乱局面,黑龙江省化工局、卫生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对全
省83个制药企业,进行了在企业之间调整产品布局和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企业内部调整提高
的整顿,按三类情况进行了调整:一类为进一步巩固、提高和发展的29个企业;二类为分期
分批调整的29个企业;三类为停产转产的25个企业。并规定县和县以下办的药厂,除了省纳
入计划、统一配料、安排生产的以外,由各县本着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供应和使用原
料不占医疗配方用药、产品不出县的原则,加以整顿。“三就地”保留下来的药厂,生产的
药品必须经省、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投产,产品经药检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销售;部
队或兵团办的药厂生产的药品,原则上供内部使用,经省纳入计划,安排生产收购以外的品
种,不再进入市场;各医疗单位的制剂室(药厂)生产的药品只供本院使用,不得对外销售
;综合利用生产的药品,根据医疗需要积极扶植安排生产,由省统一纳入计划,不作为药厂
管理,但必须具备药品生产的条件,产品符合质量标准。调整后保留下来的企业,原则上恢
复原来产品生产,原产品无前途的可转产其他产品。
整顿以后,全省化学药品生产企业不论是哪个行业主办,都接受主管单位和所在地工业
主管部门的双重领导。计划安排、原材料申请、产品销售、质量标准、生产管理等,统一归
口各地、市、县化学工业局(科)管理。全省医药生产由黑龙江省化学工业局管理。原料药
按中央和省下达的计划安排生产,制剂品种由黑龙江省化学工业局、商业局的有关部门每年
衔接两次。工业部门下达生产计划,商业部门下达收购计划。凡是没有列入全省生产、收购
计划的产品,药厂不得生产、卫生部门不予检验审批、商业部门不得收购。新产品投产,新
建药厂必须自下而上地归口上报黑龙江省化学工业局,会同省卫生局、商业局共同审定,由
省卫生局、化学工业局分别批复。整顿后的企业,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重新发给营业执照。
从1974年起,按整顿后的化学制药工业企业下达全省医药工业生产、收购计划,从而使黑龙
江省化学制药工业生产、销售走上正常轨道。在调整和整顿中,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群
众运动,掀起了优质、高产、多品种、低消耗、保安全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有效地
推动了医药工业的发展。
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黑龙江省人民对药品需求量大幅
度增长,尤其是农、林、油区缺少药品的情况严重。据1974年黑龙江省化学工业局、卫生局
、商业局,对省内部分农村、煤矿、林业局、大庆油田的用药情况调查报告称:黑龙江省解
热镇痛药用量之大、范围之广,在全国突出;抗生素类药紧张程度严重。青霉素、链霉素货
源紧缺,只供应医疗单位,零售市场不投放。医疗中,优先供应住院患者,门诊患者不供或
少供,有时甚至外科手术也用不上青霉素。经常出现一人得病,数人“跑”药的情况。红霉
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供应更为紧张,一些新抗生素和半合成抗生素在黑龙江省很少见
。某公社有居民11300人,卫生院每月只能分到青霉素160支、链霉素110支。一个生产队每月
只能分到链霉素20~30支、青霉素40支。矿、林、油区的外伤、烧伤、急救用抗菌素用量大
,大庆市1973年抗菌素类药品满足程度不足40%。克山病、出血热等地方病用维生素C的满足
程度77%,大输液满足程度50%,一般医疗急救药品也是供不应求。县级医院是农村医疗卫生
工作的中心,紧缺品种较多。抗生素类药: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
;磺胺类药:磺胺嘧啶、制菌磺、甲氧苄胺嘧啶、周效磺胺;急救用药:肝素、司可林、可
拉明、溴苯胺、西地兰、异丙基肾上腺素、普鲁卡因酰胺、可的松、乳酸钠、碳酸氢钠、速
尿、细胞色素C、血浆、水解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用葡萄糖粉;抗癌药:环磷酰胺、
争光霉素、长春新碱;结核用药:静注对氨基水扬酸钠等;五官科用药:醋氮酰胺、毛果云
香碱、硫酸阿托品、透明质酸酶、泡疹净等;妇科用药:滴虫治疗药物、乙烯雌酚、麦角胺
;诊断用药:硫酸钡、碘化钠及其他造影剂;生化药物:辅酶A、三磷酸腺苷、能量合剂、胎
盘球蛋白、胰岛素;外用消毒药:酒精、碘酊、来苏儿、硼酸。医疗单位配方用的制剂原料
越来越少,有些外用制剂原料碘片、红汞、龙胆紫、考的松粉、氯霉素粉等可共量很少。
1975年3月,黑龙江省石油化工局、卫生局、商业局联合向省革命委员会呈送了《关于我
省医药工业存在问题和解决意见的报告》。4月,在国家石油化学工业部、卫生部、商业部召
开的全国医药工业规划和质量管理会议上,黑龙江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薛瑛在大会上提出黑
龙江省医药工业要以大庆为榜样,打一场医药工业翻身仗的口号。7月,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
常务办公会议,听取了省石油化学工业局关于贯彻全国医药工业规划和质量管理会议情况的
汇报。中共黑龙江省委结合贯彻全国医药工业规划和质量管理会议精神,从组织上采取措施
,为加强对全省医药工业的领导,成立了以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王一伦为组长,有省计划委
员会、工业交通办公室、文化教育办公室、财经贸易办公室、农业办公室、石油化学工业局
、商业局、卫生局领导参加的全省医药工作领导小组。8月,省革命委员会“一委三办”召开
了全省医药工业规划和质量管理会议,传达贯彻全国医药工业规划和质量管理会议精神,讨
论全省医药工业十年规划和药品管理办法,大打医药工业翻身仗,尽快把医药生产搞上去。
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王一伦在会议讲话中提出:“为了迅速改变我省
医药生产落后面貌,适应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需要,我们必须横下一条心,打好医药工业翻
身仗,力争在二三年内把我省急需的、用量大的主要原料药搞上去,在十年内实现主要原料
药基本自给;医药原料、中间体、制药机械、包装材料基本配套。”中共黑龙江省委主管工
业的常委陈剑飞,在会议总结报告中提出了医药工业的“两项指标、三个战场”。两项指标
是:化学原料药年产量三年内要达到2000吨以上,中成药年产量要达到4500万盒(瓶)以上
,产品质量要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三个战场是:老厂挖潜,基本建设,中草药的采、种、
制、用。陈剑飞提出医药工业翻身仗的重点项目是“两糖”(哈尔滨淀粉糖厂、克山淀粉厂
的淀粉、葡萄糖);“三素”(哈尔滨制药厂的青霉素钠盐、哈尔滨淀粉糖厂的链霉素、海
拉尔乳品厂的乳糖酸红霉素);“二胺”(牡丹江制药一厂的安乃近、氨基比林);牡丹江
奋斗化工厂的阿斯匹林;哈尔滨制药五厂的心血管药。年底,各项重点项目的基本建设已取
得一定成果。哈尔滨淀粉糖厂的年产50吨链霉素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50万元,两个主厂房已经
封闭,大部分设备就位,动力站、仓库竣工;哈尔滨制药厂的年产40吨青霉素钠盐项目的两
个主厂房基础(包括人防工程)已经完成,21台主体大罐已经稳上;海拉尔乳品厂的乳糖酸
红霉素初步形成1.2吨的生产能力,并试生产了23公斤红霉素碱,已开始进行分装室和动力
站的建设;哈尔滨制药五厂的心血管药生产车间已基本建成;哈尔滨淀粉糖厂、克山淀粉厂
的淀粉、葡萄糖改造工程进展很快,坚持生产、改造两不误,在改造的同时生产出148吨注射
用葡萄糖;牡丹江奋斗化工厂的年产300吨阿司匹林车间的水杨酸、阿司匹林工段已建成。此
外,齐齐哈尔制药厂的咖啡因、北安制药厂和海林制药厂的链霉素、阿城制药厂的乌拉坦、
哈尔滨肉联厂的胰岛素、中国人民解放军224医院药厂的肌苷等小型项目也已陆续投产。总投
资681万元,其中黑龙江省自筹资金401万元。这些项目的建设,为全省医药工业从1976年开
始的二三年内打好医药工业翻身仗奠定了初步基础。
(四)医疗器械制造业
1966年至1976年医疗器械生产、维修厂点增加了14处,医疗器械生产也有较大发展,19
7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35.4万元,比1965年的412万元增长了2.5倍。这一时期,由于医疗
器械生产企业增加过快,促使一些区街工业和院校办工业转向医疗器械工业。这些企业厂房
简陋、设备陈旧、技术力量不足、生产管理落后。虽然医疗器械生产有较大发展,但产品质
量差、价格高,使医疗器械工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966年,黑龙江省医疗器械厂在五常县建设分厂。1968年12月,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决
定,黑龙江省医疗器械厂全部迁到五常县五常镇办厂,并增加战备手术器械生产任务。从建
厂到搬迁经历5年多的时间,于1972年5月从哈尔滨市全部迁到五常县,国家先后投资570万元
。黑龙江省医疗器械厂是全省医疗器械工业的骨干企业,职工占全省医疗器械工业职工总数
的57.7%,技术人员占全省同行业技术人员的78.9%,并承担全省主要医疗器械生产和科研
任务。该厂迁厂后,由于职工队伍不稳定,加上原材料供应和生产协作困难,致使工厂与哈
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协作研制的“208工程”(显像管)和“6921工程”(夜视仪)等科研项
目下马,生产滑坡,企业连年亏损。黑龙江省医疗器械厂修理部承担全省大型医疗设备和精
密医疗器械的修理任务。修理部随同工厂迁到五常县以后,全省各地一些大型医疗器械、设
备的修理,需要从哈尔滨转运到五常,给全省医疗器械修理工作造成很大困难。1975年,经
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将黑龙江省医疗器械厂修理部从五常县迁回哈尔滨市。1976年在修
理部的基础上扩建为黑龙江省医疗器械配件厂。1977、1979年先后两次从黑龙江省医疗器械
厂调给黑龙江省医疗器械配件厂186人,解决了因黑龙江省医疗器械厂迁往五常县后给部分职
工造成的两地生活困难。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6~1985年)
黑龙江省医药工业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经历了大打医药工业翻身仗、
全面整顿企业和改革新时期几个历史阶段。医疗器械工业生产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中药饮片加工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药饮片加工业逐渐恢复正常秩序。但由于富有加工炮炙经
验的老药工人数减少,新工人的专业素质较差,饮片质量仍然没有明显提高。1977年10月,
黑龙江省卫生局会同黑龙江省医药公司、哈尔滨市药材公司以及药品检验、医药科研等有关
部门,整理修订了1965年编写的《黑龙江省中药加工炮炙规范》,定名为《黑龙江省中药炮
炙标准》,做为全省中药饮片生产、供应、医疗、科研单位加工中药材共同遵循的标准。《
黑龙江省中药炮炙标准》共收载681种中药材,分为根及根茎类、果实种子类、全草类、叶类
、花类、皮类、藤木类、树脂类、动物类、矿物类、加工类及其他等12大类。1978年11月,
黑龙江省医药公司又制定了《黑龙江省中药加工炮炙标准补充规定》,对1975年版的《黑龙
江省中药加工炮炙标准》中的121种根茎类药材、136种果实类药材、58种全草类药材、15种
叶类药材、9种菌藻类药材、17种藤木类药材、1种树脂类药材、20种皮类药材的加工炮炙作
了补充说明,进一步完善了黑龙江省饮片加工炮炙规范。
1979年3月,黑龙江省医药管理局决定:将省医药公司分设为省医药公司和省药材公司。
中药材的加工炮炙行业由省药材公司实施管理。1980年,省药材公司印发了《中药材加工炮
炙分工意见(试行)》,明确指出:“二级站负责加工川乌、草乌、白附子、天南星、鹿角
胶、胆南星、半夏、广角、犀角、羚羊角、水牛角、鹿茸(切片)、田鸡(扒油)等13种毒
麻剧药和贵细药材。其余品种的净选、切制、炮炙由三级站负责,暂不能加工炮炙的单位由
二级站协助,在就近有加工能力的市县公司代为加工。零售药店和医疗单位负责医生或消费
者提出的特殊品种的加工炮炙。”1982年4月,省药材公司又提出《关于提高中药饮片质量的
意见》,要求各市、县药材(医药)公司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医药管理的决定》和《
药政管理条例》。要求“配方的中药饮片必须严格按照黑龙江省卫生厅制定的《黑龙江省中
药炮炙标准》进行加工炮炙,未经净选、切制、炮炙的品种一律不准销售。”是年8月,省医
药管理局、省物价局联合下发《关于搞好中药饮片加工和重新规定销售价格的通知》,要求
“中药饮片要逐步做到由二、三级药材批发部门统一加工,实行净货供应。”并下达了45种
饮片的加工工艺和质量标准。
国家卫生部和国家医药管理局发出在全国进行饮片质量大检查的通知后,从1982年开始
,黑龙江省连续4年开展了饮片质量联检联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饮片质量的提高。至80年代
中期,黑龙江省中药材加工炮炙的饮片,炒的品种做到火候适度、生熟均匀、色泽纯正,炙
的品种做到合理用料、按法炮炙、保证疗效,煅的品种做到铁石煅透、炭货保有纯性。
中药材加工炮炙的机械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1979年,中国药材公司调给黑龙江省饮
片加工机械93台,其中转盘式切药机50台、制刀式切药机6台、转动炒药机3台、洗药机4台、
筛选机1台、小型粉碎机26台。至80年代初期,各饮片厂使用的炮炙机具已有30~40种。198
3年,国家医药管理局提出,对饮片加工的技术改造要与中成药厂统筹安排,在安排技术改造
措施费用时给予专项照顾。1984年2月,国家医药管理局在哈尔滨市召开饮片质量规划会,明
确了饮片加工向机械化发展的方向。同时提出当前的饮片生产要采取机械加工与手工生产相
结合的作法,实行“两条腿走路”。此后全省各地药材公司广开财源,积极进行饮片加工的
设备更新改造和厂房扩建工作。1984年全省各地用于饮片加工厂设备更新改造和扩建厂房投
资达100余万元,大型设备增加到256台,厂房面积扩大到2.3平方米。虎林县、密山县、齐
齐哈尔市、牡丹江市等地药材公司和佳木斯药材二级站还将饮片加工厂(组)换了砖房,铺
了水泥或水磨石地面,改善了加工炮炙条件,实行文明生产。全省78个饮片加工厂(组)除
少数几种贵重药材仍由手工切制外,其余药材都采用机械切片。部分饮片在洗药、炒药、筛
药、烘干等环节都用机械化代替了手工操作,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促进了饮片生产向机械
化方向发展。
(二)中成药加工业
70年代后期,中成药生产仍然处于较混乱状态。有的中药厂片面追求产值、利润,不按
计划和质量要求进行生产,造成某些医疗常用和急需的药品数量不足、品种不全。有的药厂
不具备生产条件,粗制滥造,无法保障药品质量。有的产品疗效不确切,不但不能治病反而
害人。还有的药品因质量不合格而报废,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许多行业以至农村
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学校、军队、农场、街道等部门不经有关部门批准,擅自开办药厂,
盲目生产药品,干扰了中成药工业的正常生产,破坏了国家医药生产计划。为此,根据国务
院批转卫生部等单位《关于在全国开展整顿药厂工作报告》精神,1979年下半年,黑龙江省
卫生局、医药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畜牧局联合组成了调查组,深入各市县,逐厂逐品
种进行调查摸底,提出整顿要求。1980年10月,省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关于中成药管理问题
的通知》,决定将原由省医药工业公司归口管理的哈尔滨中药一厂、哈尔滨中药二厂、齐齐
哈尔中药厂、呼兰中药厂、宁安中药厂、黑龙江中医学院药厂、伊春林业制药厂划归省药材
公司归口管理。同时决定,有关中成药生产、供应计划安排等业务工作统由省药材公司负责
。1981年5月,黑龙江省医药管理局、卫生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畜牧局、商业局、中国人民
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联合下发《关于对不具备办厂条件的药厂调
整意见的通知》,对各市、县已经领有营业执照的各类制药单位分别作出调整。其中规定:
“各医药商业部门开办的药厂(包括综合加工厂、服务站队、加工厂、五七厂等)改为市、
县药材公司的饮片加工厂,不准进行中成药生产。”经过整顿,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中成药
厂,采取果断措施关、停、并、转。1981年5月,经和地方党政部门协商,共取缔和关停不具
备办厂条件和产品质量低劣的中成药厂11家。1981年下半年进入整顿药厂的复查验收阶段,
根据副省长侯捷在全省整顿药厂工作座谈会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实事求是,不走过场
”的指示精神,省整顿药厂办公室和主管部门按照《黑龙江省制药企业验收标准》进行了逐
厂验收。凡合格企业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其营业执照上加盖复验印章。对不合格企业采取
限期改进的措施。改进后仍不合格的,不再保留,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1982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规定》,黑龙江
省医药管理局和省药材公司会同合江行署商业局组成省地联合蹲点调查组,对佳木斯中药厂
进行全面整顿、综合治理。至此,全省中成药工业企业全面整顿工作开始进行。各中药厂贯
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营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暂行条例、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制定的
《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和《全国职工守则》等有关规定,在当地党政部门
领导下,以整党为核心,开展了以整顿厂、车间两级领导班子;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完
善经济责任制和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全面经济核算;整顿劳
动纪律、劳动组织为内容的五项整顿工作。在全面整顿中,各药厂按照革命化、知识化、专
业化、年轻化的要求充实调整了领导班子;进行了职工培训,职工队伍素质有所提高;完善
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同年,中国药材公司印发《中药工业生产若干规定(试行稿)》、《中药工业工艺技术
管理办法(试行稿)》、《中药工业设备管理办法》和《中药工业质量暂行管理办法》。全
省各中成药生产企业贯彻执行上述四个规定,生产管理有了很大提高。
1983年1月,经黑龙江省整顿药厂领导小组批准,全省保留中成药厂22家,其中14家列入
国家计划,未列入计划的实行自产自销。截至1984年末,在14家归口管理的企业中,经全面
整顿验收合格的有哈尔滨中药一厂、宝清中药厂、呼兰中药厂等10户企业。整顿后的企业在
经营管理和职工精神面貌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至1985年末,中成
药工业企业全面整顿全部验收合格。
在开展全面整顿、综合治理工作的同时,黑龙江省中成药工业根据省政府部署,开展了
整顿验收合格企业争创“六好”企业活动。佳木斯中药厂在企业整顿验收合格后,产值和利
润每年以40%速度递增,百元产值利润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主要技
术经济指标在全国21家中成药工业企业评选中并列第一名,1984年3月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
予省级“六好企业”称号。
1984年,中共黑龙江省委提出了“两改两开(改革、改造、开放、开发)、富国富民”
的搞活经济的方针,中成药工业引进竞争机制,出现了新变化。中成药市场基本通开,除五
六种重点成药外,其余品种各地都可以生产。过去比较紧张的牛黄安宫丸、人参再造丸等品
种基本满足供应,医疗常用中成药基本得到保证。5月,省药材公司召开全省中成药产销座谈
会,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和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在
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报告,并就中成药产销方面的改革提出意见:1.打破经济区界限,全
省通开安排生产,采用4种形式:(1)商业供料,包产包销;(2)工商共同采购原料,商业
订购;(3)工厂自购原料,自定品种,商业选购;(4)工厂可以给医疗单位、大型药店、
外省带料加工。2.商业订购计划外的商品和工业超产商业又不收购的产品,允许工业自销,
严格执行工商统一价格。3.80种中成药价格管理权限下放,由工商协商议定,允许浮动。4
.提供工商双方在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下,建立生产销售联合体,实行联产联销联利。5.
允许工厂在省内外建立原料基地。6.允许工厂同外商合作、合资经营、联营或搞补偿贸易。
7.定点定品种生产,向专业化方面迈进。对分散生产有困难,集中生产可以提高效益的剂型
、品种,可以由工厂自报,二级站统一向工厂安排生产或订购。8.为减少环节,提高效率,
提倡工商双方协商,就厂直拨直运。9.对新产品,工商企业合作开拓市场。由于认真坚持改
革、开放政策,中成药生产有了突破性进展。1985年中成药产值完成7344万元,扭转了产值
三年徘徊在6500万元的局面;生产品种由原来不足200种发展到450种;剂型15种;产品产量
4330吨;利润实现103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达3154万元;各中药厂普遍添置了各种适合中成
药生产的设备,在粉碎、提取、蒸煮、干燥等主要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微机等现代化科
学技术开始应用于中成药生产领域。封闭式分解提取罐、洗瓶机、远红外线干燥机、定量灌
注机、打包机、胶囊机、打片机、铝箔吸塑机、冲剂压块机、自动包装机已为中药厂普遍采
用,使中药厂从小生产粗放模式逐步向现代化工业生产过渡。1985年全省中药厂职工4863人
。
(三)化学药品制造业
1.继续打好“医药翻身仗”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黑龙江省化学制药工业为贯彻全国和全省医药工业规划和质
量管理会议精神,落实全省医药工业十年发展规划,决定在二三年内打好医药工业翻身仗,
把医药工业搞上去。医药工业翻身仗的重点建设项目是:哈尔滨制药二厂年产50吨链霉素建
成投产;哈尔滨制药厂年产40吨青霉素钠盐主厂房进行设备安装;海拉尔乳品厂红霉素形成
1.2吨乳糖酸红霉素生产能力;牡丹江制药一厂年产350吨氨基比林、安乃近项目开工建设;
牡丹江奋斗化工厂年产300吨阿司匹林项目全部建成投产;佳木斯化学制药厂年产300吨维生
素C项目开工建设;哈尔滨制药二厂和克山淀粉厂的淀粉、葡萄糖改造任务全部完成,达到试
车投产;哈尔滨制药三厂年产2亿支安瓿车间开始建设;以及完成非那西丁、鹤草酚、咖啡因
、利福平、哌哔嗪等重点革新改造挖潜项目,并积极发展医药专用原料和中间体。1976年4月
,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省石油化学工业局在佳木斯市召开了全省医药工作会议,落
实了上述任务。会议要求各地、市医药主管部门对药品生产所需原材料、电力、燃料等给予
妥善安排和保证;对医药工业翻身仗的重点项目要集中人、财、物力,采取“大会战”形式
,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中共黑龙江省委员会、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对医药工业翻身仗非常重视。省委书记王一
伦在省石油化学工业局《关于1976年大打医药工业翻身仗急待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汇报提纲
》上批示:“振荣(刘振荣)、剑飞(陈剑飞)、关舟诸同志:药品问题很大,特别是青霉
素、红霉素、注射糖、维生素丙等极为严重,‘一人得病,多人跑药’。没有肉可以少吃,
没有其他商品可以少用,得了病需要治病救命的药品,国家都不保证,能说得过去吗?群众
呼声很高,意见很大。这个汇报对药品供应不足的意见,咱们很好深思,关键在于领导的决
心。所提几项解决药品不足的意见,请办公会议解决,只要大家都重视起来是可以解决的,
这是可以相信的。”省革命委员会常务办公会议也多次研究医药工业问题,每次会议都对医
药工业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和决定。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杨易
辰主持召开省革命委员会第10次常务会议要求:“医药工业要摆上轻工市场的突出地位,人
有病不吃药不行,救命要紧,一是吃饭二是用药。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积极帮助解决医药建
设中的问题,要把医药工业项目列为建设的重点,集中力量,各方协作,打歼灭战,按期投
产。”以后召开的数次常务办公会议,都就医药工业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具体问题作出了若干
具体决定。8月在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召开的全省抗震救灾药品生产紧
急会议上,省委常委陈剑飞重申:“要把制药工业列为重中之重,在组织力量、施工力量和
物资供应方面给予优先,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为了打好医药工业翻身仗,国家和黑龙江省采取各种办法,多种渠道解决各项资金1623
万元,其中国家和黑龙江省投资1299万元(其中黑龙江省自筹资金784万元),比“四五”计
划期间给医药工业投资总和还多;省财政局解决小额贷款140万元;抗震救灾会议后两次动用
省的“预备费”(战争、救灾专款)184万元。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有关部门把医药工业建
设所用材料作为重点优先安排,所需设备优先照顾,列入黑龙江省成套计划和专项安排。在
运力紧张的情况下,分配给医药工业企业汽车20台。为了加强医药科研力量,促进新产品开
发,将黑龙江省微生物研究所划归医药口管理。为了加快培养医药专业人材,在佳木斯医学
院增设药学班,专门培训从药厂工人中选拔的人员;专门设立药学系,纳入国家计划,长期
培养医药工业技术力量。
在大打医药工业翻身仗的“战役”中,全省医药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本着“穷则思
变”、“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精神,坚持开展“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以“铁人”
精神作为甩掉落后帽子的强大动力,开展以“工业学大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佳木斯化学制药厂、一面坡制药厂、哈尔滨制药厂、克东制药厂、牙克石制药厂等被命名
为黑龙江省学大庆先进企业,出席了黑龙江省“工业学大庆”表彰大会。15个医药企业被评
为各地、市、县的“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各企业坚持放手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有
计划地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挖掘企业潜力。经过一年努力,医药工业翻身
仗首战告捷。建设投资基本到位,列入规划的重点项目大部分“上马”,开始建设。小项目
绝大部分已经启动。医药生产有了较大发展,12大类化学原料药产量820吨,相当于1974年的
1.4倍。除了省重点项目外,各地、市、县人民政府和医药主管部门,本着革新、改造、挖
潜的方针,筹集180多万元,建设了核黄素、灰黄霉素、利福平、硫糖铝、中草药提取等一批
小项目。
1977年,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主要领导决定,以省名义召开了重点医
药基建项目会议和中草药工作会议,省委、省革委的领导同志都亲自到会听取汇报、讲话、
作报告。3月,黑龙江省石油化学工业局向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杨易辰
、王一伦、省委常委陈剑飞作了哈尔滨制药厂青霉素项目建设中有关问题的书面报告。杨易
辰在报告上批示:“这个项目一定要抓紧、打歼灭战”。王一伦批示:“……望市(哈尔滨
市)建立指挥部加强统一领导,认真落实工程各项措施,一定要完成计划任务。并望省各有
关方面大力支持,解决应解决的问题,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同心协力,全心全意完成任务”
。7月,省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会议专门就医药生产、建设中急待解决的原料、电力、物资
、施工力量、组织领导等具体问题做出了具体决定。
由于国家有关部委、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的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给
予医药工业大力支持。国家和黑龙江省1977年共投资1350万元,其中省内自筹350万元;省计
划委员会一名副主任亲自抓医药工业翻身仗;省建设委员会把医药重点项目列入建设重点;
省物资部门对药用材料和设备优先安排;劳动部门对医药工业的劳动指标“带帽”下达;电
力部门在电力不足的情况下,保医药生产用电;粮食部门对药用粮食、油料全部保证供应;
商业部门对市场急需的新“上马”的短缺药品给予补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1977年医
药工业翻身仗已初见成效。化学原料药发展到46个品种、产量1785.5吨,比1974年翻了两番
。其中12大类原料药完成839.8吨。医药翻身仗的重点项目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氨基
比林、安乃近、维生素C、注射葡萄糖、药用安瓿项目继续建设;年产350吨非那西丁的改造
、年产300吨阿司匹林和心血管药车间已经建成投产;相应地发展了鱼石脂、乳酶生、五仁醇
、鹤草酚、刺五加浸膏、满山红浸膏等原料药和麦芽粉、PPB等中间体;药用包装材料和制药
机械亦相应配套安排;全省医药工业布局已经摆开,一批重点骨干医药工业企业初步形成,
一些小型医药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原料药和制剂配套、大中小
结合的医药工业体系,为全省医药工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全省医药工业认真贯彻
全国医药工业规划和质量管理会议精神,医药工业生产、建设发展很快。按照国家计划委员
会领导指示,国家石油化学工业部派专人到黑龙江省总结医药工业在省委、省革委领导下,
迅速发展的经验。国家计划委员会于1977年10月24日在转发黑龙江省石油化学工业局贯彻执
行《全国医药工业规划和质量管理会议纪要》情况的报告批语中写道:“黑龙江省抓医药工
作的经验是值得推广的。全国各地如果都能像黑龙江省那样重视医药工业的发展建设,我国
医药工业将会很快改变面貌,不仅能赶上形势的发展,适应防病治病、战备救灾的需要,而
且一定能够迅速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1978年是黑龙江省大打医药工业翻身仗关键的一年。1月,省石油化学工业局向中共黑龙
江省委、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黑龙江省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呈送了《关于打好1978年医药工
业翻身仗意见的报告》,几位省领导分别在报告上签署了意见。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陈雷,针对报告中关于1978年医药工业基本建设收尾项目需国家预算内投资1240万元的问题
指示:“国珍(黑龙江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王国珍)、振荣(黑龙江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刘
振荣):是否先按1240万元计划内数安排下去,省自筹数应视省财政情况统一安排。”陈剑
飞批示:“可考虑,于春节后再开一次打医药翻身仗的会议,力争把几个重要项目突上去。
”王一伦批示:“陈雷、鲁光(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王靖远(黑龙江省计划委员
会副主任):请你们召集有关部门开个会,研究解决翻身仗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吧!”
经省有关部门批准,确定1978年医药工业建设重点任务:除链霉素、青霉素、氨基比林
、安乃近、维生素c、乳糖酸红霉素分装室、安瓿等建设项目和淀粉、葡萄糖改造项目继续建
设外,为翻身仗重点项目配套的原料和中间体项目绥化油脂化工厂年产100吨PPB车间、肇源
制药厂年产60吨蛋白胨车间、佳木斯农药二厂年产1000吨对硝基氯苯项目、哈尔滨制药厂年
产50吨甲酰胺车间分别新建和续建。哈尔滨中药一厂、哈尔滨中药二厂、齐齐哈尔制药厂中
药车间改造,佳木斯化学制药厂非那西丁和牡丹江奋斗化工厂苯酚“三废”治理分别开始和
继续进行。为落实确定的项目任务,3月,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名义召开了全省医药工作会
议,总结了1977年医药工业翻身仗的经验,交流了“工业学大庆”的经验,研究制定发展规
划和措施,动员医药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大战1978年,夺取医药翻身仗的更大胜利。陈剑
飞在会上讲话,陈雷作了会议总结。会后,省石油化学工业局确定1名副局长专门抓医药翻身
仗重点项目的建设,并亲自带领工作组到克山淀粉厂蹲点,帮助落实淀粉、注射葡萄糖的改
造任务。同时派出4个工作组,分赴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抓落实。哈
尔滨市革命委员会于1978年4月5日成立了由中共哈尔滨市委常委、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副主
任王化成、张屏挂帅的医药翻身仗会战指挥部,集中力量抓青霉素、葡萄糖、链霉素、安瓿
4个重点项目的建设。牡丹江市革命委员会指定市计划委员会主任挂帅、市化学工业局一名副
局长专抓“二胺”(安乃近、氨基比林)项目的建设。6月,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对所属13个
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作了调整。其中省医药工作领导小组改为黑龙江省轻工、医药领导小组。
组长改由陈剑飞担任,副组长增加了关舟(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副主
任)、鲁光(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张峻岫(黑龙江省财贸办公室副主任)。
为完成1978年医药工业翻身仗任务,医药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在中共黑龙江省委和省革命
委员会的关怀、重视下,深入开展了“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狠抓医药工业生产建设。
医药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730万元。哈尔滨制药二厂注射葡萄糖车间建成;哈尔滨制药厂
青霉素和哈尔滨制药二厂链霉素项目进入工程收尾阶段;牡丹江制药一厂安乃近、氨基比林
生产车间土建任务基本完成;克山淀粉厂淀粉、萄萄糖改造工程完成。是年,全省医药工业
总产值完成16000万元,化学原料药产量1944.65吨,其中12大类原料药产量907.1吨,比1
974年增长了3.4倍。
1978年12月,黑龙江省医药管理局成立,全省医药工业划归黑龙江省医药管理局管理,
省医药工业公司隶属于黑龙江省医药管理局。
1979年是医药工业翻身仗的收尾时期。由于医药工业翻身仗重点项目开始时设计概算偏
低,资金不足,加之材料缺口大,设备不配套,施工力量簿弱等,影响了进度,收尾任务十
分繁重。列入全省医药工业翻身仗的项目,各地、市、县都列为重点会战项目,特别是哈尔
滨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都由市领导牵头,加强了会战项目的管理。各项目严格按基建程
序办事,对资金和材料使用加强管理。严格按设计施工,加强工程质量管理,质量不合格的
认真处理,必要的推倒重来,设置了专业检验人员,实行专群结合。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
对原、辅材料、基建材料、能源动力给予支持,保证全省医药工业生产和翻身仗的顺利进行
,取得较好成效。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18077.11万元,其中化学制药工业总产值12939万元
。化学原料药品种发展到47种,其中12大类原料药29种。化学原料药产量2039.3吨,其中1
2大类原料药产量881吨。各种化学药制剂品种发展到300余种,片剂产量587437万片、水针剂
产量22633万支、粉针剂产量7000万支、大输液产量384万瓶。品种自给水平达到20%,产量自
给水平接近60%。全省医药工业生产从原来的全国倒数第3位,一跃上升到全国第17位。医药
工业翻身仗项目的续建、收尾持续到1980年。在1979至1980年间,哈尔滨制药厂的青霉素试
车成功;牡丹江奋斗化工厂的年产500吨苯酚车间建成;佳木斯化学制药厂年产100吨维生素
C项目竣工,试车成功;佳木斯化学制药厂的化学药品废水处理工程全部完成;牡丹江制药一
厂的安乃近、氨基比林工程基本建成。由于这些项目的建成,改变了全省医药工业的面貌。
青霉素钠盐、维生素C等重点项目建成试产,使全省医药工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初步奠定
了以抗菌素、解热镇痛药和维生素C等原料药生产为主,主要原料、中间体和各种制剂初步配
套的医药工业基础。不仅基本上适应全省人民防病治病的需要,而且为以后医药工业的发展
创造了条件。
2.企业整顿和发展
1979年6月,国务院批转国家卫生部等单位《关于在全国开展整顿药厂工作的报告》。1
1月,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转发了《国务院批转卫生部等单位关于在全国开展整顿药厂工作的
报告》,指出:“省计委、经委、卫生、医药、商业、畜牧、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委、局,
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抓紧这项工作;开办药厂必须按《药政管理条例》规定的条件办理,
未经省批准,各地、市、县不得自行开办药厂;医院、医药、药材经营部门均不得从事商品
性药品生产。”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印发
了《关于下达贯彻执行〈国务院批转卫生部等单位关于在全国开展整顿药厂工作的报告〉的
实施细则的函》。1980年10月,黑龙江省卫生局、医药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商业局、
畜牧局联合下发《转发关于下达贯彻执行〈国务院批转卫生部等单位关于在全国开展整顿药
厂工作的报告〉的实施细则的通知》,对整顿药厂和整顿药品品种提出具体意见:
(1)各药厂生产的品种,一律要经过省卫生局重新审批,限12月末之前按规定的内容上
报省卫生局、医药管理局。重新审批药品的具体办法和原则是:①中、化药厂,必须符合整
顿药厂实施细则第六条的规定,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以需定产、中化药品专业化、定
向生产的原则,将本厂生产的药品按本文附表内容要求逐项填写,医药产品整顿审批报表一
式五份,报请地市卫生、药检部门审核检验提出意见留存三份,转报省医药管理局一份,报
省卫生局、省药检所各一份,由省卫生局分期分批审批。②这次药品审批工作,要求各地、
市和省药检所对每个品种认真进行审核或检验。对药品的包装、标签、说明书按照标准逐项
审查。③各药厂的产品经整顿后,以省卫生局重新批准文号做为生产的依据。过去的批件一
律作废。根据《药政管理条例》规定,今后每种药品的包装、标签、说明书上,必须印制省
卫生局重新批准的文号及生产批号,否则产品不准出厂,商业不准收购。
(2)根据整顿药厂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省人民政府提出要求,今后开办药厂,必须按
国务院批转的《药政管理条例》规定的条件办理。未经省有关局批准,各地、市、县和各部
门不得自行开办药厂。医药口以外的企业综合利用生产的药品,除履行《药政管理条例》规
定的条件外,其产品由各级医药口按以需定产和择优收购的原则纳入计划或签订合同。各医
药、药材商业经营部门均不得从事商品性药品生产。中药店不得开办“前店后厂”、不准生
产中成药,已经生产的应立即停产,转为饮片加工厂,从事中药材加工炮炙。各级医疗单位
的制剂室,只准配制本单位使用的制剂,不得开办制药厂,不准搞商品性药品生产。已经开
办的药厂一律撤销。关于整顿药厂、审批验收、发放制药企业执照问题,应按《整顿药厂实
施细则》和《全国整顿药厂工作座谈会纪要》的规定。凡符合办药厂条件的中化药厂由省卫
生局、医药管理局批准;凡符合办药厂条件的脏器生化药厂由省卫生局、商业局批准;凡符
合办药厂条件的兽药厂由省畜牧局批准。凡经批准的药厂均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由市、
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代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营业执照》。对原经省、地(市)、县发给的
营业执照一律吊销。
据1980年对黑龙江省医药工业中批准纳入计划的83户药厂(不包括脏器生化、兽药厂)
调查统计: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普查发放制药企业《营业执照》的69户;因属于厂办厂的药
厂,按规定不发放制药企业营业执照的14户。根据国务院文件提出的14条原则和国家医药管
理总局文件关于划分重点企业的标准及择优供应条件,关、停、并、转的原则和挖潜、革新
、改造的要求精神,因厂制宜地对全省83户药厂分四类进行了调整和整顿。第一类,保留提
高企业(即重点或择优供应企业)22户;第二类,限期改造企业(即观察一段后再定取舍的
企业)28户;第三类,订货点13户;第四类,调整企业(即关、停、并、转企业)20户。
在调整整顿中,黑龙江省卫生局、医药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了有关规定:“①
在调整期间暂不批准新办制药厂;②工商企业登记和商标注册,要由主管药厂的医药管理局
同意,有卫生局的产品生产批准证件,工商局方予办理;③各企业批准新产品要经省医药管
理局签署意见,省卫生局、药检所方能承担检验和批准;④1980年的生产安排,要同调整工
作协调。计划调整的企业,除个别药厂需要处理剩余的原料和包装材料可做一次性临时安排
,其他的调整企业则不作安排;⑤提报审批药厂的基本建设和挖潜、革新、改造所需的投资
,要根据调整工作中认定的企业、项目统筹安排,以保证把有限的资金使用在刀刃上。”
根据黑龙江省整顿药厂领导小组决定,1980年10月至12月由省卫生局、商业局、工商行
政管理局、畜牧局、医药管理局联合对全省药厂进行全面普查。普查结果:全省经工商行政
管理部门登记的人用药、兽用药、脏器生化制药企业共计225户,其中:化药厂78户、中药厂
31户、脏器生化药厂5户、兽药厂21户、医院办药厂41户、兽医院办药厂13户、饮片加工厂3
6户。在225户各类药厂中,纳入计划的92户,其中:化药厂66户、中药厂17户、脏器生化药
厂4户、兽药厂5户;未纳入计划的133户,其中:中、化药厂26户、脏器生化药厂1户、兽药
厂16户、医院办药厂41户、饮片加工厂36户、兽医院办药厂13户。普查后经过调整和整顿确
定保留的药厂共有79户,其中:化药厂48户、中药厂19户、脏器生化药厂4户、兽药厂8户;
取舍未定的兽药厂4户;关闭的药厂52户,其中:化药厂30户、中药厂12户、兽药厂9户、生
化药厂1户;各级医院办药厂变为制剂室的41户;兽医院办药厂变为制剂室的13户;医药商业
办药厂变为饮片加工厂的36户。经过调整和整顿,盲目乱办药厂,乱制、乱售药品的混乱状
态有所减少。整顿药品品种和重新报批手续工作陆续进行。一部分重点药厂经过整顿,生产
条件、药品检验能力、产品质量都有新的改进和提高。在全省医药工业以质量为中心的调整
、整顿过程中,除了对制药企业进行整顿外,在产品品种方面也进行了调整。年初贯彻1979
年全国医药工作会议提出的调整产品结构,“截长补短、以长创新、增产短缺品种、增加新
品种做到适销对路”的精神,贯彻以需定产的原则,严格控制“长线”化学药品的增产,并
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截长”的品种有扑热息痛、安乃近、呋喃唑酮、肝太乐、合霉素片、
氯霉素片、异烟肼片、安定片、维生素B(2)片、安乃近针、氢化可的松针等。“补短”的
品种有青霉素钠盐、维生素C、氨苄青霉素、黄连素、青霉素粉针、乳糖酸红霉素粉针、利福
平胶囊、灰黄霉素片、低分子右旋糖酐、胃舒平片、葡萄糖针、维生素C针、乳酸钠针、复方
氢氧化铝片等。同年3月,黑龙江省医药管理局召开了“五大名牌”制剂产销座谈会,会议规
定:“要加强对人参、鹿茸、黄芪、刺五加、满山红为原料的各种制剂的生产调度。”全省
利用地产优势资源为原料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参、鹿茸、黄芪、刺五加、满山红制剂,由过
去的十几种发展到26种。同时在挖潜、革新、改造中,挖掘现有潜力,发展三类原料药柯柯
豆碱、樟脑磺酸钠、对氨基水扬酸钠、止咳酮、颠茄浸膏、复合磷酸二脂酶、安络痛、抗痨
息等。
1981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医药管理的决定》。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哈尔
滨市召开了全省整顿药厂工作座谈会。会议在充分肯定全省医药行业多年来取得成绩的同时
,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了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认为混乱是医药行业的突出矛盾。在药品的
生产、销售、使用、管理诸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混乱现象,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
黑龙江省医药工业治“乱”,整顿药厂工作,是在前两年的调查研究,普查排队,取得
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由点到面,全面铺开的。具备生产药品条件的药厂,可以继续生产;不
具备生产药品条件的,不能纳入国家或省、市、自治区计划,不批准生产药品。经整顿验收
后,对准予生产药品的药厂,分期分批颁发工商企业《营业执照》。至1982年初,保留药厂
复查验收完毕。通过调整整顿,使乱办药厂、滥制药品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3月,省人民
政府批准召开全省医药工作会议。副省长侯捷在会议讲话中指出:“几年来,医药方面虽然
进行了一些调整整顿,但只是解决了乱办药厂、滥制药品的问题。企业中的问题还是不少的
。”“省委确定把1982年作为整顿之年,这是抓好各项工作和解决问题的‘总开关’”。省
医药管理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和中共黑龙江
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制定了企业整顿规划,1982年对全省医药工业企业进
行了全面整顿。黑龙江省医药管理局、哈尔滨市医药管理局联合组成蹲点调查组,进驻哈尔
滨制药厂开展全面整顿。整顿的宗旨是进行综合治理。内容包括调整领导班子、职工队伍建
设、健全管理制度、检查财经纪律、整顿党的作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哈尔滨制药厂经
过10个月的以整党为核心的全面整顿,按“四化”要求调整和建设了新的厂、科(车间)两
级领导班子,完善了经济责任制,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计划管理和全面经济核算工作,
进行了财经纪律大检查,加强了基础建设,健全了财务制度,打击了经济领域里的犯罪活动
,整顿了劳动纪律,制定了奖惩细则,调整了劳动组织,实行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哈尔
滨制药二厂、哈尔滨制药三厂、哈尔滨制药四厂、哈尔滨制药五厂、哈尔滨制药六厂、齐齐
哈尔制药厂、牡丹江制药二厂、牡丹江制药三厂、佳木斯生物制药厂、佳木斯化学制药厂、
鹤岗制药厂、庆安制药厂、阿城制药厂、延寿制药厂、克山医药原料厂等企业都进行了专项
整顿。各自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各有侧重地进行了整顿。有的首先从整顿财经纪律人手
,建立健全财会制度;有的整顿了厂级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队伍;有的整顿和加强了劳动纪
律;有的推行了经济责任制。通过整顿促进了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经济效益明显增加。全省
医药战线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医药管理的
决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全省化学制药工业总产值23514万元,占全国
第12位,是历年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产品产量:12大类原料药1252.56吨,其中非那西丁
、土霉素等12个品种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省管三类原料药612.09吨。抗生素分装23418万支
、水针剂27993万支、片剂832107万片。20个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242.9万元,49个化
学制药企业实现利润2600万元,占全国第16位。各制药企业认真贯彻执行《药品生产管理规
范》,加强了企业质量管理,健全了责任制,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创优竞赛活动,质量管理工
作和产品质量有了新的进展和提高。是年,有10种产品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5个QC小组
被评为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和黑龙江省的先进QC小组。各企业认真贯彻了省医药工业公司制定
的《黑龙江省医药工业各级质检人员职责范围》和《质量检查制度》,加强了质量管理的基
础建设,各企业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实施细则。省医药工业公司为推动实现按剂型
进行生产管理,制定了《黑龙江省大输液生产管理规范》,并正式下发试行,对改进全省的
大输液生产,提高产品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医药工业技术经济指标有了新的突破,是年12
种化学原料药的总收率、发酵单位、发酵指数、染菌率、全部原料总单耗、主要原料总单耗
、折粮总单耗、优级品率等共59项指标中,有53项好于1981年。佳木斯化学制药厂的非那西
丁总收率86.36%、主耗2.855Kg/Kg两项赶上了全国平均先进水平,佳木斯化学制药厂的维
生素C总收率46.62%、主耗4.581Kg/Kg,哈尔滨制药厂的红霉素总收率67.32%、土霉素总
收率95.84%、四环素总收率82%等5项指标赶上了全国平均水平。完成的技术改造项目有:佳
木斯化学制药厂的非那西丁氢气还原新工艺完成中试,完成投资68.4万元;哈尔滨制药二厂
葡萄糖生产平衡用汽项目完成投资373万元,结转为1983年重点建设项目;哈尔滨制药厂循环
水利用、余热回收项目完成投资49.9万元,进入安装收尾;肇东县生物制药厂完成大输液车
间改造。
1983年1月,黑龙江省医药管理局、卫生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商业局、畜牧局和中国人
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联合发出《关于批准全省保留药厂的通知》。在对全省医药工业企业整
顿的基础上,依照《药政管理条例(试行)》和《黑龙江省制药企业验收标准》,由省整顿
药厂办公室组织各级药品检验所药师、医药系统工程技术人员组成验收工作组,对全省保留
的中药厂、化药厂、脏器生化药厂、兽药厂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后,经省整顿药厂领导小组
批准,全省保留药厂82个,其中:化学制药厂46个、中药厂22个、兽药厂12个、脏器生化药
厂4个。4月,省医药管理局局长傅敏在全省医药工作会议上提出:“1983年全省医药工作要
在党的十二大精神指引下,继续贯彻执行‘八字方针’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医药管理的决定
》,用改革的精神,实现‘三个突破’、‘两个提高’。即:以开发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
为重点,在发展医药生产上有新的突破;以解决紧缺脱销品种为重点,在市场供应上有新的
突破;以实行经济责任制为重点,在经济改革上有新的突破,使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有显著
提高。”在改革中,“要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企业内部层层签订承包合同,落实包干任务
,把经济指标逐项分解,层层落实。”在企业整顿中,“贯彻国务院关于企业整顿步伐要加
快,质量要提高的要求,围绕提高经济效益,搞好五项整顿工作,以建设企业领导班子和完
善经济责任制,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同整顿党的基层组织,同企业调整、技术改造有机地
结合起来。”7月,省医药管理局下发了《医药工业企业全面整顿验收细则(试行)》。企业
的整顿和综合治理取得一定成效。全省预算内20个化学制药工业企业(哈尔滨制药厂、哈尔
滨制药二厂、哈尔滨制药三厂、哈尔滨制药四厂、哈尔滨制药五厂、哈尔滨制药六厂、阿城
制药厂、齐齐哈尔制药厂、齐齐哈尔第三制药厂、克山医药原料厂、克东制药厂、北安制药
厂、一面坡制药厂、牡丹江制药二厂、佳木斯化学制药厂、佳木斯前进制药厂、鹤岗制药厂
、庆安制药厂、肇东制药厂、延寿制药厂)进行了全面整顿。全省化学制药工业企业经过全
面整顿和综合治理,企业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全省20个预算内化学制药工业企业中有19个企
业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新班子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方面发生变化,一改过去
职数多、文化低、年龄大、外行多的局面,实现了内行人当家,明白人办事。据对哈尔滨制
药厂等11个整顿验收的企业调查,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由调整前的47岁下降到43.1岁,大学
本科、专科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在领导班子中所占比例由整顿前的20%增加到37%。经过
实践锻炼、懂技术、会管理、有胆识、有魄力、能打开局面的人,选进了企业的各级领导班
子。职工的政治、技术素质有了新的提高,主人翁责任感进一步增强。企业管理进一步加强
,多数企业加强基础建设,基本做到消耗有定额,捡斤有计量,监测有手段,成本有核算。
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责、权、利结合,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
一套实行经济核算所必须的会计核算基础和比较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对成本、费用、资金
都实行定额管理,实行企业内部两级核算,正确反映了企业的经济活动状况。重视市场调研
和预测,注意了产品信息反馈。各企业积极参加医药商业全国计划会、定货会、交流会,组
织专业人员分赴省外了解市场行情、考察产品销售,搜集、汇集新产品发展资料,对企业调
整产品结构,增加适销对路产品,改进产品包装,推动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起到
了显著作用。在商业收购下降、工业生产“吃不饱”的情况下,各企业普遍加强了产品销售
工作,开始改变单纯依靠商业包销的局面。在企业技术改造方面,重点对庆安制药厂、肇东
生物制药厂、富拉尔基制药厂、温春制药厂4个大输液生产企业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共投资
400余万元,改造及新建厂房4000多平方米。更新了设备,安装了滚筒式洗瓶机、压盖机、自
动灭菌器、贴签机、打包机、空气净化等设备,使大输液生产线由半机械化向机械联动化迈
进一大步。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指引下,1983年黑龙江省医药工业各项经
济技术指标又有新的提高,工业总产值25241万元,居全国第14位;12大类原料药产量1785.
442吨,居全国第15位;抗生素分装产量35042万支,水针剂产量27542万支,片、丸剂产量8
32107万片(丸);预算内20个化学制药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712.8万元。
1984年6月,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齐谋甲主持,在北京召开了大型维生素C项目厂址选定
技术经济论证会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安振东专程到北京坐阵指挥,计划委员会副主
任薛瑛带队,省医药总公司、牡丹江市政府、省化工设计院7名正式代表、9名列席人员参加
会议。会议对黑龙江省推荐的牡丹江拖拉机厂(已下马)的厂房条件给予较高评价,决定在
牡丹江拖拉机厂厂址先上淀粉和葡萄糖两个主产品。国家医药管理局的领导希望黑龙江省能
像1975年以来大打医药翻身仗那样,为国家作出新贡献。7月,牡丹江市成立了由市长訾显章
为总指挥、副市长祁仲伟为副总指挥、牡丹江市建委主任刁家运为党委书记的牡丹江制药厂
筹建指挥部和中共牡丹江制药厂筹建指挥部委员会。是年8月,黑龙江省维生素C项目领导小
组成立。安振东任组长,薛瑛、訾显章任副组长,成员有:迟学志(黑龙江省经济委员会副
主任)、刘文俊(黑龙江省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吕振涛(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姜宗弟(黑龙江省财政厅副厅长)、王金良(黑龙江省建设银行副行长)、李守杰(黑
龙江省化学工业厅副厅长)、祁仲伟(牡丹江市副市长)、张万义(黑龙江省医药总公司副
经理)、柳忠环(黑龙江省医药工业公司经理)。9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大型维生素
C项目第一期工程——淀粉、葡萄糖联合装置在黑龙江省建设。第一期工程总规模为年加工玉
米15万吨,年产药用淀粉4.7万吨、口服葡萄糖3.5万吨、无水注射用葡萄糖1万吨以及相应
的饲料等副产品6万吨。总投资额为9400万元,其中所需外汇额度1530万元由国家拨给。该项
目是列入国家“七五”计划的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全部工程完成后,年工业总产值可达3.9
亿元,利税2.5亿元。第一期工程投产后,年工业总产值可达1.1亿元,利税6900万元。大
型维生素C项目在黑龙江省建设,不仅为黑龙江省发展农业和玉米综合利用开创了高效益的新
途径,而且对医药和轻化工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医药管理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精神
,参照《国营工业企业国家“六好”标准》,制定下发了《全国医药工业“六好企业”标准
》。黑龙江省医药工业系统在已有22个化学制药工业企业全面整顿验收的基础上,普遍制定
了创建“六好企业”规划,加快创建步伐。同时,全省医药工业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对内
搞活,对外开放,搞活经济”的方针,坚持改革,搞活生产经营,狠抓经济效益。适应市场
变化的新形势,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大力开发新产品,积
极改变企业落后面貌,加速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狠抓质量管理。改革、开放、
搞活,促进了医药工业生产的发展,1984年工业总产值31237万元,全省20个预算内化学制药
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894.5万元。
1985年,黑龙江省医药工业广大干部、职工在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
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共黑龙江省委提出的“两改两开,富国富民
”的经济发展方针,加快改革步伐,搞活生产经营,取得了明显效果。一部分企业改革领导
体制,推行厂长负责制(全省化学制药工业预算内20个企业,有19个实行了厂长负责制),
提高了领导管理水平。有的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的法人,厂
长成为企业的法人代表。多数企业改革经营策略,成立产品销售机构,加强销售力量,各企
业都建立比较固定的销售网点,改变了单纯依靠当地医药二、三级站包销的做法。药厂自销
比重由1984年的35%增加到65%以上,由单纯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过渡中迈出可喜的一步。
改革管理体制,药厂内部实行工厂、车间两级分权管理;改革用人、劳动制度,有的药厂干
部实行聘任制,工人实行优化组合,有的实行厂内合同制;改革分配制度,一部分药厂实行
销售“大包干”,或销售提成等办法,有的药厂奖金分配拉开档次,初步改变了奖金平均分
配的现象。改革使生产有了新发展,工业总产值完成39886万元。由于产品结构发生变化,工
业总产值中原料药产值增加259万元、抗菌素分装产值增加3417万元、营养滋补药品产值增加
2729万元、进口原料药生产制剂产值增加1357万元、新品种产值增加716万元、其他产品产值
增加737万元。12大类原料药产量2121.959吨、抗菌素分装产量55284万支、针剂产量24801
万支、片剂产量909935万片、大输液产量1014万瓶。经济效益有了新增长,化学制药工业20
个预算内企业可比产品成本降低699.1元,成本降低率3.88%。20个预算内企业实现利税48
57.2万元。产品质量有了新提高,原料药平均优级品率85.27%,片剂平均优级品率66.59
%,针剂平均优级品率85.82%,优质产品产值1255.2万元。技术改造项目完成了鹤岗制药厂
的哌哗嗪车间、佳木斯化学制药厂的锅炉、佳木斯前进药厂的针剂车间、庆安药厂的培他定
输液车间改造等,共完成投资171万元。技术经济指标考核47项中,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的
有14项,其中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的12项。哈尔滨制药厂生产的青霉素钠盐各项指标均处于全
国领先地位,发酵单位最高达到26617μ/ml,居全国首位。新品种不断增加,经省卫生厅批
复的48个新品种,已经投入生产34种。其中哈尔滨制药六厂的泻痢停片、小儿泻痢停片,佳
木斯医学院药厂的乳腺康注射液,一面坡制药厂的微达康,哈尔滨制药四厂的白霉素片,哈
尔滨制药厂的注射用硫酸核糖霉素,哈尔滨制药五厂的富儿血糖浆,牡丹江制药三厂的赖氨
酸王浆口服液等均投入生产。
至第六个五年计划期末,黑龙江省化学制药工业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共有企业45个,固
定资产原值17866万元,职工18710人。在党的“开放、搞活”方针指引下,已迅速发展成为
全省工业系统中的支柱行业之一。
(四)医疗器械制造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医疗器械工业企业认真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
提高”的方针,使全省医疗器械工业生产在调整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在整顿中提高。
从1977年开始,对“文化大革命”中发展起来的医疗器械企业进行了调整。先后分五批
对14个不具备医疗器械生产条件的生产企业、兼业厂和维修网点进行了调整。1977年第一批
调整的有兼业厂3处、维修厂1处:哈尔滨市先行木器厂、阿城县医疗器械厂、哈尔滨市无线
电六厂、北安县北安镇医疗器械厂。调整后转向其他行业,不再列入全省医疗器械生产计划
。1978年第二批调整的是两个协作生产医疗器械的兼业厂:哈尔滨风华机器厂和其家属厂,
调整后不再生产医疗器械。1979年第三批调整的企业是街道工业办的哈尔滨市道外区红旗医
疗器械厂,不再列入全省医疗器械生产计划。1981年第四批调整的企业有专业厂1处、兼业厂
2处、维修厂3处:佳木斯市医疗器械厂、哈尔滨市动力机电厂、牡丹江卫校医疗器械厂、黑
河地区医疗器械修配厂、齐齐哈尔市建华医疗器械厂和黑龙江省医疗器械厂家属厂,调整后
转产2处、停产3处、合并1处。1984年第五批调整的是哈尔滨市红旗医疗设备厂,调整转产。
从1977至1984年,对全省医疗器械工业计划归口的14处医疗器械工业企业(专业厂3处、
兼业厂7处、维修厂4处)进行调整,共转产10处、合并1处、停产3处。1985年全省医疗器械
工业企业归口管理的企业12处,比1976年减少14处。医疗器械工业在调整中不断发展前进,
1985年工业总产值1520.1万元,比1976年增长46.9%。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医疗器械工业从1978年开始,本着改革、开放、
搞活的方针,着手解决企业存在的职工吃“大锅饭”的问题,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倾向。
1978至1981年,从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入手,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
“计时加奖”经济责任制:即按生产定额、产品质量和完成生产任务情况,实行等级奖
励制度。
“联产计酬”责任制:对生产批量大、产品有销路、原材料有保证的生产车间,实行超
产计件工资制。对生产批量小、产品无销路的生产车间,实行小包小定、年末计奖工资制。
“计件工资”制:对产品批量大、有正常销售渠道、原材料供应有保证的产品,实行计
件工资制。这种责任制能较好地把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彻底克服分配
上的平均主义,调动职工积极性。
从1983年开始,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推行的各种经营承包责任制有:
“利润包干”责任制:企业主管部门与工厂签订利润包干合同,完成利润指标按规定提
奖,否则按合同扣罚工厂领导的奖金。
“盈亏承包”责任制:企业与主管部门签订利润承包合同,超利润20%上缴企业主管部门
,80%留给企业使用。
“自负盈亏”责任制:企业在车间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费用包干。超额利润车间
留30%、上缴企业70%。
自1984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以后,对企业实行“松绑”,放开经营。企业主管部门下放
给企业一定权力,工厂下放给车间一定权力。工厂与企业主管部门、车间与工厂,层层签订
盈亏承包合同。实行奖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奖金增长不准超过劳动生产率、税金的
增长率。企业主管部门下放给工厂的权力有:自行“组阁”权、编制机构设置权、干部任免
权、生产决策权、职工聘用辞退权、资金支配权。工厂下放给车间的权力有:人、财、物管
理使用权、劳动组织调配权、外揽加工权、工资浮动权、班组长任免权、奖金支配权、任务
承包权。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不同程度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发展,改
善了经济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
全省医疗器械工业结合调整、改革进行企业整顿工作,取得良好效果。1982年,各企业
从上到下建立起强有力的生产指挥系统,建立健全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
实行了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经济核算,使企业管理水平普遍得到提高。1983年
,通过整顿着重解决企业分配中的平均主义问题。从1984年开始,按照工业企业整顿标准和
验收细则,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对全省医疗器械工业企业进行整顿验收,验收合格的企业
发给合格证。全省12户医疗器械工业企业,分别于1984年12月和1985年4月经黑龙江省医药管
理局组织的企业整顿检查验收团验收合格并颁发企业整顿合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