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供应是商品社会流通中的重要环节。黑龙江省中药供应,包括中药材和中成药的省
内供应和调给省外。省内供应是指对全省城乡中药商业、供销社、医疗网点的批发和零售;
调给省外即指调给全国各地医药商业部门。
一、城镇、工矿供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黑龙江地区城镇和工矿区居民用药来源于私营中药店和个体诊
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营中药经营机构逐渐取代私营中药商业,确立了主渠道地位
。城镇和工矿区医疗单位和人民群众需要的中药,主要由市县药材公司和国营中药店供应。
随着公费医疗制度的实施和人民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中药供应量逐渐增加。为搞好中药供
应,全省各市县药材公司和中药零售企业与医疗单位建立联系,定期互通情况,做到“医知
药情,药为医用”。定期举办供货会、展销会、座谈会,邀请医疗单位参加,介绍中药产销
变化,使医疗单位心中有数,合理安排进货和库存。鉴于中成药新产品、新剂型不断增加,
为了使医疗单位和广大群众及时了解新产品的疗效,主动向医疗单位介绍、推广使用;通过
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种形式广为宣传,使群众了解药品疗效。一些中药店相继恢复坐堂医
,看病开方,方便群众。还增加夜间售药、接方配药、代客煎药、来料加工、办理邮购等服
务项目。中药店职工利用其掌握的中医药理论知识,为顾客服务,大病当“参谋”,小病当
“大夫”,问病售药。
二、农村供应
农村是中药商品供应的广阔市场。满足广大农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需要是各级中药经
营单位的一项重要任务。早在50年代中期,国务院在批转商业部《关于全国药材会议情况的
报告》中明确指出:“对农村中药商业要进行全面安排,对城乡贩运商和农村小商小贩要加
以利用,使他们负责部分药材的调剂交流任务,供给足够的货源,以保证配方供应。”
1955年8月,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提出:“广泛地组织农村小商小贩,利用他们收购地产
药材,合理确定差价或手续费,并纠正某些地区对其限制过多过严现象,给予必要的帮助和
方便,以加强农村市场供应。”同年11月,省供销合作社召开第二次中药材专业会议,要求
全省各市县药材经营部门要组织中成药下乡,各基层供销社要普遍经营中成药。同时还指出
,对兼制成药的零售商和中医院的制药部要暂时予以保留,维持其现状,保证中成药足够的
货源。
1965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指示》,中国药材公司将疗效明
显、服用方便、价格低廉的22种中成药,列为第一批下乡药品。为搞好农村供应,根据全省
实际状况,将中成药生产品种由22种增加为35种。黑龙江省卫生厅印发了《中成药品下乡品
种目录》,具体品种有:牛黄解毒丸、上清丸、清宁丸、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藿香正
气丸、防风通圣丸、小活络丹、追风膏、伤湿止痛膏、桔红丸、平喘丸、通宣理肺丸、麻杏
止咳片(糖浆)、四清丸、开胸顺气丸、香砂养胃丸、健脾丸、理中丸、益母丸、当归丸、
艾附暖宫丸、跌打丸、泻痢固肠丸、补中益气丸、天王补心丹、爪马眼药、拔毒膏、提毒散
、金黄散、一扫光、抱龙丸、小儿痧疹金丹、桃花散、牛黄清肺散。同年省卫生厅印发《关
于19种中成药下乡品种标准规格的通知》规定,将小活络丹、银翘解毒丸、防风通圣丸等19
种中成药,列为全省中成药下乡的必保品种,并确定处方剂量一律按新计量单位计算。为贯
彻中共中央《关于医药卫生工作重点转向农村的指示》,把中药经营工作转向以农村为重点
的轨道上来,改变农民买不到药,吃不起药的状况。省药材公司于1965年10月28日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中成药供应工作的通知》,对全省中成药下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
是统一规定的35种下乡中成药重点供应农村。县以下零售渠道以基层供销合作社为主,委托
县以下医疗单位、生产大队代销员、生产队卫生员等开展成药零售。统一规定以外的品种,
城乡皆需要而货源又有保证的,做好全面供应,保证农村不脱销不断挡。供不应求的品种,
优先照顾农村,首先满足农民的需要。二是下乡中成药品种生产原料与饮片发生矛盾时,保
证下乡中成药供应。下乡中成药生产与一般中成药生产发生矛盾时,一般中成药要让路。省
内生产的小品种,以下乡中成药品种为主,药材站要做到生产一批,下拨一批;生产一种,
下拨一种。三是依靠供销合作社(部)开展中成药供应,做到“两传授”(传授药品知识和
经营技术)、“三帮助”(帮助规划经营品种、帮助制订库存定额、帮助核定商品资金)、
“一调剂”(调剂余缺)。供销合作社库存逾量的中成药,只要包装完好、不变质,均应予
以调换或退货。四是印制《常用中成药手册》。采取集中训练、分片训练或柜台传授等多种
形式,培训供销合作社(部)的营业员,提高其业务素质。五是各级药材经营部门由一名经
理挂帅,选精干人员组成专门班子,与医药公司和供销部门合作,做好成药下乡工作。同年
12月,黑龙江省卫生厅、化工轻工业厅、手工业管理局、商业厅、供销合作社联合发出文件
,对黑龙江省35种中成药下乡品种的厂销价格进行了调整,从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年,
省药材公司突出抓了中成药下乡工作。8月召开全省各市县药材公司经理座谈会,传达贯彻了
国家和省领导关于搞好中成药下乡的指示。在阿城县进行了全省中成药下乡试点工作;10月
,分三个片召开会议,交流中成药下乡经验,并研究落实具体工作措施。为了搞好全省中成
药下乡工作,各市县药材公司采取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加了下乡联络员,帮助供销合作
社培训营业员,扩大中成药经营。与卫生部门配合,为生产队卫生员装配保健箱。1965年,
绥化、松花江地区的24个市县药材公司派下乡联络员161人,比1964年的105人增加50.3%;
阿城、双城、肇东、青冈等11个市县药材公司举办培训班13期,为供销合作社培训营业员78
8名。这两个地区的2681个供销合作社,全部经营中成药。经营品种在60种以上的占16%;40
~60种的占26%;20~40种的占45%;20种以下的仅占13%。截至1965年10月,绥化、松花江地
区的29679个生产队,已有3177个装配了保健箱。此外,哈尔滨药材站对全省规定的35种下乡
中成药,进行下拨。对于暂时无现货的品种,督促药厂生产,边生产边下拨,保证了下乡中
成药品不脱销断档。在中成药下乡工作中,哈尔滨市药材公司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抽调8名干
部组成中成药下乡服务队,以东风镇供销合作社为重点,分片包干,送药下乡。采取人背、
自行车带、手推车拉等办法送货上门,方便农民购药。1966年,哈尔滨市药材公司深入农村
送药上门386次,共销售中成药55509盒(瓶),金额达49800元。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农村中成药供应工作受到影响。基层供销合作社经营的适
合农民需要的中成药品种货源不足,一些供销合作社停止中成药经营,致使农村中成药供应
渠道不畅通,给农民购买药品、治疗疾病带来困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广大农村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农村市场对药品需要量越来
越迫切。为满足农村需要,1980年1月,黑龙江省医药管理局、省供销合作社联合印发《关于
进一步加强农村医药供应工作的通知》。根据医药特点和全省农村的实际需要,提出在做好
医疗卫生院、所供应的同时,医药商业和供销部门要加强药品经营和农村医药供应工作。为
保证供应,救死扶伤,为人民健康服务,采取:(1)医药商业部门主动协助供销合作社,按
经营参考目录,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和经营技术能力,把农村多发病、常见病用药经营起来;
(2)供销合作社在商品陈列上,给药品以适当位置,供销合作社的中心门市部设专柜经营药
品。对药品主治、用法、用量、禁忌和价格进行宣传,方便农民购买;(3)医药商业部门从
方便基层供销社进货出发,对供销合作社实行“三公开”(公开货源、库存、分配比例),
特别是对农村需要的一些紧缺药品,在分配货源时给予照顾;(4)医药商业部门召开供应会
、展销会时邀请供销合作社人员参加,并经常派人深入基层供销合作社,了解药品经营情况
,传达有关医药供应政策,交待货源情况,衔接供销计划,帮助基层供销合作社解决药品经
营中存在的问题。重新确定全省农村供销合作社(部)经营中成药品种59种:羚翘解毒丸、
羚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片)、桑菊感冒片、上清丸、牛黄上清丸、黄连上清丸、牛黄解
毒丸(片)、炎得平片(胶囊)、山豆根片、小活络丹、舒筋丹、参桂再造丸、桔红丸(片
)、麻杏止咳片(糖浆)、藿香正气丸、附子理中丸、理中丸、人参健脾丸、健脾丸、山楂
丸、十全大补丸、人参归脾丸、归脾丸、天王补心丹、金匮肾气丸、八珍益母丸(片)、逍
遥丸、女真丹、调经丸、慈航丹、抱龙丸、牛黄抱龙丸、琥珀抱龙丸、镇惊丸、牛黄琥珀镇
惊丸、保赤万应散、小儿痧疹金丹、化毒丸、犀角化毒丸、五福化毒丸、牛黄清肺散、人参
一捻金、一捻金、婴儿素、跌打丸(片)、接骨七厘散、骨折挫伤散、喉痛解毒丸、消咳喘
、强力批把露、木瓜酒、参茸酒、追风酒、伤湿祛痛膏、狗皮膏、暖脐膏、拔毒膏、独角莲
膏。
为了加强农村中药供应,在搞好中成药下乡的同时,各市县药材公司,采取扩大供应网
点、增加农村货源、委托公社卫生院(所)代售药材,利用小商小贩收售药材和小成药等形
式,活跃农村购销。据统计:1981年,全省农村销售额为2810万元,比1980年增长27.1%;
农村销售额占纯销售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28.5%,上升为32.4%,从而使全省广大农村缺
医少药的状况有所改善。
三、特需供应
为满足特殊需要,全省中药商业企业除做好正常的中药供应外,黑龙江省药材公司还指
定一些经营单位进行中药储备,以应特殊需要。在中药货源比较紧张时期,省药材公司对中
药供应作出了10项规定:对科学研究用药优先供应;对人民危害大的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及
地方病所用中药优先供应;人、畜及农业用药,先满足人用,后供应牲畜用药;在作好以上
供应的情况下,适当安排农业用药;以饮片配方为主的药材,先供应饮片,以加工成药为主
的药材,先供应成药加工,分配比重应适当确定,不能忽视一方,偏重另一方;饮片供应要
城乡兼顾,按比例分配;对城乡皆需要的中成药,应照顾农村;医疗单位与商业网点用药平
等对待,按比重适当分配;少数民族用药,根据其用药习惯给予适当照顾;内、外销贯彻执
行先国内、后国外,出口服从内销的供应原则;对工、矿、林区特殊用药,适当给予照顾;
对既能药用又能食用的交叉品种(如杏仁、蜂蜜、百合等)只限药用,不准挤作他用。
1964年,省药材公司制定了《关于储备中药材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凡属中国药材公
司和省药材公司确定的储备中药材品种、数量、分配与调拨等,各储备单位不得自行更改或
变动。储备资金由中国药材公司或省药材公司负责;储备药材调出后,储备中药材的各项费
用开支和经济损益,由经营单位统一核算。储备中药材管理暂行办法的建立,使灾情、疫情
、地方病防治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用药得到了保障。
(一)地方病用药
防治地方病所用中药实行计划供应。由医疗防治部门提出要货计划,防治部门和经营单
位衔接后,由经营单位按需组织货源,及时满足供应。
1959年,北安、甘南、尚志等县相继发生克山病。为做好防治工作,黑龙江省卫生厅下
发了《关于下拨计划外克山病用药并做好掌握使用的通知》,决定在计划外拿出一部分中药
,拨给克山病发生地区。防治用药必须做到专药专用,不得作其它使用。各地在分配货源时
要注意集中使用,保证重点供应,防止浪费,建立必要的使用范围和制度。
为进一步做好全省防治克山病、大骨节、甲状腺肿等地方病所需药械的供应。1962年,
黑龙江省卫生厅、商业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地方病防治药品器械供应的通知》,对防治
地方病常用的中药供应办法作出规定:当地卫生部门根据防治的需要,结合资金情况在每季
度前1个月提出包括所需中药材的品种、数量、规格和供应时间的要货计划,交当地药材公司
上报省药材公司。经统一平衡分配后,供需双方商定供应合同,按合同供应。卫生部门在重
点防治地区保持适当储备,如有超出历年病情的特殊变化,由卫生防疫部门提出补充计划,
交当地药材经营部门审核后报送药材二级站或省药材公司安排货源,组织供应。防治地方病
用药专门安排货源,专项供应,及时下拨,商业部门不做储备。
(二)疫情、灾情用药
黑龙江省药材公司根据中国药材公司的要求,对全省的疫情、灾情用药做特别安排。
1959年,哈尔滨市发生肝炎病流传,而且发病面积在不断扩大。为切断病源,哈尔滨市
药材公司集中力量,组织购进茵陈、黄芩、栀子等8个品种,共1万多公斤(其中茵陈5000余
公斤),及时投放市场,保证疫情用药的急需。
1974年,黑龙江省城乡普遍流行出血热、流感、流脑、传染性肝炎、腥红热、麻疹、痢
疾、伤寒、肺炎、病毒性肺炎等20余种疾病。据统计,1974年1~2月,流感、流脑、出血热
等17种疾病发病人数比1973年同期增加1.4倍。其中流感增加7.3倍,出血热增加4.2倍,
流脑、痢疾增加1倍以上。全省各地区医药部门纷纷向省主管部门告急,要求调拨药品。4月
2日,黑龙江省商业局、卫生局联合向省革命委员会报送《关于黑龙江省疾病流行和供药情况
的紧急报告》。建议省革命委员会向国务院或国家计划委员会报告,要求增调一部分中西药
品,以应急需。其中增调抗热牛黄散2万瓶、清热解毒散1万瓶、紫雪散5万瓶、广角250公斤
。由于组织货源及时,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1976年,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发生多种传染病。1~2月份,7种主要传染病发病人数比1
975年同期大幅度增加。特别是流脑发病率急剧上升,由牡丹江、绥化、合江、松花江地区蔓
延至全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76年3月10日,全省6个市发现流脑患者2396例,比1975年
同期增加25%以上,死亡163人。1976年4月,省药材公司印发了《关于再次分配疫情用药和做
好疫情用药供应的紧急通知》。根据省革命委员会转发国务院电报《关于预防春季传染病加
紧控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通知》,决定向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扎兰特旗药材二级
站和哈尔滨市药材公司分配黄连300公斤、双花1000公斤、人工牛黄30公斤、抗热牛黄散、清
热解毒散各6100瓶,供应疫情急需。
1980年,黑龙江省各地流脑、小儿肺炎、流感等发病率较高,省药材公司及时下发《关
于做好疫情用药供应的通知》,要求全省各药材二级站和哈尔滨市药材公司密切与卫生防疫
部门配合,结合本经济区疫情用药情况和库存情况,做好疫情用药供应。省药材公司向各药
材二级站增拨槟榔5000公斤、大毛4万公斤、胖大海1000公斤、马前子5000公斤、公丁香100
0公斤、没食子400公斤、砂仁500公斤、乳香1000公斤、没药1000公斤。同时还分配紫雪散3
000瓶、清热解毒散4000瓶、抗热牛黄散3000瓶、羚羊感冒片10万瓶、人参再造丸3万丸、六
神丸1.5万瓶、定坤丹700瓶、广角50公斤、玳瑁100公斤、沉香200公斤、申片300公斤、僵
虫500公斤、蜈蚣5万条、草蔻1000公斤、目叩1000公斤。
1983~1984年,省药材公司先后分配给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药材二级站
和哈尔滨市药材公司疫情用中成药17种,其中:安宫牛黄丸1.35万丸、紫雪散1.7万瓶、抗
热牛黄丸2000瓶、安宫牛黄散8万瓶、抗热牛黄散2100瓶,局方至宝丹3000丸、银翘解毒片1
0.5万瓶(袋)、天津感冒片7000瓶、云南白药10.5万瓶。
(三)军需用药
为保证军队所需中药的供应,50年代末,国家卫生部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部发出联合
通知,规定军队所需中药由当地中药经营部门与军队衔接计划,就近安排供应。1959年7月,
黑龙江省商业厅、卫生厅、军区后勤部联合转发了商业部、卫生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
部《关于建立军队储备药材与各级商业部门商品药材轮换办法的联合指示》,对某些不宜久
存的药材,军队可以定期用相同药品与当地医药供应部门进行轮换的规定,明确了轮换范围
是供应区的一切部队机关。多年来各级中药经营部门执行这种办法,对军需药品进行供应。
(四)旅游用药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黑龙江省旅游人数不断增加。为了便利外宾、华侨
购买中药,1980年1月,根据省旅游局、医药管理局的决定,哈尔滨市药材公司在道里保康药
店设立了中药旅游供应专柜。到1981年6月,共接待外宾、华侨和港澳同胞800多人次,供应
山参、鹿茸、田鸡油、黄芪、鹿筋、鹿尾、安宫牛黄丸、六神丸、人参再造丸和刺五加冲剂
、消咳喘等20多种中药,收取外汇2200多元。
1981年,黑龙江省药材公司决定从各药材二级站调拨商品,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调拨供
应计划一年下达一次,分现货和期货两次执行。要求各药材二级站对供应的中药,凡省药材
公司留有机动数的品种,从机动数中调出;没有机动数的品种,从各站的商品中调给。截至
1985年,哈尔滨市药材公司中药旅游供应金额达10万元。
(五)少数民族用药
抗日战争胜利前,杜尔伯特旗内没有蒙药供应网点。他拉哈“裕合祥”药铺经营部分蒙
药材,供应附近村屯蒙医需要的草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蒙医用药仍处于自由贸易、
自购自用。
1956年,黑龙江省药材三级批发网点建立后,担负全省蒙药供应任务。距县城较远的他
拉哈药店和蒙古族聚居的胡吉吐莫药店,也经营蒙药材和蒙成药。黑龙江省呼伦贝尔盟地区
各市、旗以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齐齐哈尔市和泰来、富裕、嫩江、肇源等县,是蒙古
族居住较多的地区。省药材公司、各药材二级站和当地药材公司始终把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
中药供应作为重点,千方百计满足需要。
1969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以下简称呼盟)划入黑龙江省。鉴于该地区为蒙古
族居住地,又是边防、高寒地区,牧业、林业较多。省药材公司在中药商品供应上,予以优
先考虑,实行专项安排。一般中药商品供应水平高于全省其它地区10~20%。
1973年,黑龙江省医药公司组织计划、业务人员先后深入海拉尔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
治县、呼盟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蒙药供应情况。1974年4月1日,省医药公司印发《关于
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用药供应的意见》。要求全省各医药、药材二级站和市、县(旗)医药
、药材公司提高对蒙药供应工作的认识,搞好蒙药生产和供应。
70年代初,蒙医需用中药340种;其中二类药材19种、进口药材23种、三类药材232种、
蒙药专用品种66种。为搞好这些品种的经营,齐齐哈尔医药站和呼盟医药站(医药、药材站
合并),一方面根据实际需要,千方百计增加蒙药经营品种;另一方面开展省外采购工作,
组织业务人员先后在吉林省通辽市、辽宁省赤峰市和内蒙古自治区购进蒙药27种,疏通蒙药
货源渠道,缓解了市场急需。黑龙江省医药公司在分配商品时,根据蒙医需要和货源情况,
二类和进口品种都留一部分作为机动库存,有的品种列为蒙药专用,由有关医药、药材二级
站代省医药公司保管,及时供应。
1974年,黑龙江省医药公司在计划外专项调给呼盟、齐齐哈尔医药站牛黄、麝香、藏红
花、广角、檀香、公丁香、壳砂仁、栀子、肉桂、羚羊角、花粉、益智、朱砂、玉果、沉香
、荜拨、胡连、熊胆、豆蔻19种药材,共计3750公斤,价值5万多元。其中:栀子、肉桂、羚
羊角、花粉、益智、朱砂、玉果、沉香、熊胆、胡连10种药材从省机动库存中调给;牛黄、
麝香、广角3种药材从省机动库存中调给一部分。
1975年,黑龙江省医药公司将蒙药供应列入计划。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划
归黑龙江省管辖后,省医药公司对蒙药供应做了全面的安排。根据蒙医分布情况,下发了蒙
医用药的通知,按比例进行合理分配。同年,省医药公司发出《关于安排1975年蒙医用药和
保羔用药的通知》。呼盟医药站安排好成药的生产和供应;供应包括扎赉特旗、莫力达瓦旗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具体品种有:牛黄、麝香、西红花、栀子、肉桂、枣仁、广角、
公丁香、檀香、沉香、乳香、没药、血力、砂仁、朱砂、豆蔻、胡莲、水银、荜拨、草果、
石决明。1976年安排的品种有:牛黄、麝香、西红花、栀子、益智仁、荆子、广角、荜拨、
豆蔻、紫蔻、公丁香、玉果、胡黄连、白檀香、紫檀香、户子共41种,4.6万斤,比1975年
增加两种。蒙成药分配比例如下:呼盟地区70%、肇源县3%、齐齐哈尔市1.5%、泰来县1%、
富裕县1%、杜尔柏特蒙古族自治县7%、龙江县0.5%、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2%、嫩江县1%、
省机动8%。
1977年,黑龙江省医药公司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蒙药经营的通知》,对蒙药经营提
出了三点要求:(1)各级医药商业部门,特别是蒙古族人民聚居地方的医药经营部门,要克
服嫌零星怕麻烦、重大轻小、不愿经营蒙药的思想,搞好蒙药经营。呼盟医药公司根据市场
需要,制定蒙药经营目录,疏通商品流通渠道,扩大蒙药经营。(2)对于蒙医特殊需要的品
种,各地要根据需要组织生产、收购,做到自给自足。当地无货源的报扎兰屯医药站供应,
属省外和其它部门经营的品种,及时与主管部门联系,衔接计划,落实好货源。(3)有条件
的单位开展巡回批发,送货上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为搞好蒙药供应,黑龙江省医药公司对蒙药生产进行专项安排。指定扎兰屯制药厂生产
蒙医常用的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成药品种。鉴于蒙医使用的成药品种较多,又无统一处方
标准,呼盟商业局、卫生局组织蒙医、海拉尔市医药公司和呼盟商业局医药组业务人员深入
扎赉特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新巴尔虎右旗等地调查研究,了解蒙医用药习惯和常用
成药方剂,制定了蒙成药地方标准。
1977年,黑龙江省计划委员会专项投资7万元,在扎兰屯制药厂增设蒙成药车间,同时明
确蒙成药生产计划,由扎兰屯医药站安排落实;生产所需紧缺药材,由扎兰屯医药站提出计
划,经省医药公司同意后专项安排。同年11月,省卫生局、商业局在扎赉特旗召开了蒙成药
审批会,确定了152个方剂为黑龙江省蒙成药地方标准,使全省蒙成药生产有了统一标准,促
进了蒙成药生产和供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呼伦贝尔盟划回内蒙古自治区管辖。全省蒙药工作以杜尔伯
特蒙古族自治县为重点,组织全省蒙医用药供应。全省各市县药材公司组织货源,采取选购
、送货形式满足当地和邻近市县蒙医用药的需要。购药单位和蒙医个人购买蒙药,享受三级
批发价格,下乡送货一律免费。
1979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指示,呼伦贝尔盟和大兴安岭地区所辖鄂伦春自治旗、
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用药供应重点转向杜尔伯特蒙
古族自治县。
1981年1月,黑龙江省药材公司印发《关于专项安排蒙医用药的通知》,在贵重药材货源
极其紧缺的情况下,对蒙医需要的紧缺品种进行了专项安排。从哈尔滨药材站调运麝香0.0
5公斤、人工牛黄0.5公斤,广角0.5公斤、藏红花0.5公斤、血竭1公斤,栀子10公斤、一等
红参、黄连、贝母、砂仁、金银花、田药各5公斤,供应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用作蒙医用药
,并要求该县药材公司对省药材公司安排的品种,专项供应民族卫生院(所),不得供应其
它医疗单位。
1981~1985年,黑龙江省药材公司专项安排蒙药紧缺药材30多种,共计450多公斤。其品
种主要有麝香、牛黄(天然、人工)、广角、海马、藏红花、玳瑁、乳香、没药、龟板、鳖
甲、甲珠、全虫、象皮、草果、蛤蚧、贝母、白花蛇、企边桂、栀子,细辛、枣仁、黄连、
天麻、砂仁、白豆蔻、金银花、元胡、胡连等。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蒙药供应工作除物价、质量实行监督外,一律放开。医
药单位或个人可自行购买蒙成药原料药材。全省医药、药材企业经营蒙药目录:刀豆、沉香
、水牛角、丁香、川山柳、水银、人工牛黄、山奈、手掌参、川栋子、土木香、天花粉、川
木香、小茴香、天门冬、大黄、大戥、巴豆、五灵脂、狼毒、丹参、乌奴龙胆、干姜、接骨
木、白云香、广枣、木鳖子、牛黄、白脑砂、马钱子、兰刺头(白头翁)、白豆蔻、石莲子
、白苣胜、阿魏、玉簪花、赤包、北沙参、玉竹、沉香、冬虫夏草、冰片、诃子、冬葵草、
当归、连翘、甘松、当药(紫花地丁)、良姜、龙胆草、多叶刺豆(翻白草)、麦冬、皮硝
、光明盐、苏木、石菖蒲、红花、贯仲、石花、金石榴、建莲子、石膏、肉桂、降香、石决
明、肉豆蔻、金莲花、苦参、胡黄连、透骨草、炉甘石、胡椒、益母草、玫瑰花、姜黄、玉
竹、闹阳花、珊瑚、黄柏、批把叶、茜草、黄连、细辛、香附、蒺藜、细叶钱线莲、禹粮石
、鹿茸、荜拨、珍珠、麻黄、草乌、硫磺、磁石、麝香、草乌叶、葶苈子、榧子、赤芍、草
决明、犀角、漏芦、川乌、草果仁、雄黄、方海、甘草、栀子、珍珠杆、蒿苯、木通、紫草
茸、海金砂、藏红花、山楂、紫檀香、秦芄、瞿麦、青木香、紫脑砂、手撑参、藜芦、蒲公
英、紫草、蜂蜜、高陆、杜仲、寒水石、硼砂、旋复花、三七、黑苣胜、蜗牛、银珠、桑寄
生、黑云香、槟榔、野菊花、石斛、天南星、广枣、白矾、卷柏、薄荷、硇砂、白芨、银精
石、独活、莱菔子、柿蒂、芒硝、熊胆、毛冬青、远志、红盐、五味子、石枣、杏仁、没药
、批杷叶、赭石、朱砂、菟丝子、满山红、赤石子、血竭、大青叶、蛇床子、黑附片、胆矾
、大海、黄芪、山羊血、铜绿、香菜子、可瓜子、月石、蟾蜍、乌梅、土茯苓、鹿角、白花
蛇、黑丑、黑矾、钟乳石、鸡冠花、郁金、白芥子、瓜蒌、半夏、蔓荆子、黑豆、荆芥、桂
枝、蠡实、琥珀、蒲黄、土虫、夏枯草、穿山甲、蒿本、人中白、百合、君子红、全蝎、白
蔹、羌活、木瓜、防风、松香、茵陈、牛膝、地黄、蝉衣、地榆、藏青果、黄芩、孩儿茶、
当归、板兰根、炉甘石、花蕊石、什麻、白芷、龙骨、威灵仙、自然铜、何首乌、茅根、续
断、獾子油、桔梗、海螺、肉桂子、马勃、蓖麻仁、扁豆花、棕骨、艾叶、皂角、金樱子、
谷精草、大青盐、木腰子、苍术、双花、五倍子、儿茶、紫贝、牡蛎、蜈蚣、僵虫、青黛、
前胡、黄药子、阿胶、羚羊角、输子、青皮、滑石粉、象皮、轻粉、麻芝根。
1984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药店成立,担负着县城蒙成药的零售业务,经营
品种达29种:勒德瑞敦汤、庄西八克西、庄西尼力及格、高由敦巴、三旦尼苏木汤、浸那大
滚斯勒、雄阿战扎拉他巴、敖西根、扫及德、三旦尼苏、故日贡朝各敦、成日迪、和西八乎
巴、少日新敖利、滚石任敦巴、涩乌苏木汤、冲啊、别是布苏木汤、大力卜斑沙、书大成西
巴、茹大地乎巴、邦古召那、额日敦乌日节从、苏格未利金羔、西吉德人胡巴、和日道阿哇
、古日古木—B、参不鲁阿巴、马奴西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