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子孙庙观

  子孙庙观是由宗派相同的师徒或父子世袭相承的道教活动场所。我国大多数道观均属此 类。南方的天师道正一派或称伙居道者,均不设十方丛林,他们在所住道观或自家设坛。都 是世代传承的子孙庙。北方全真道派的道士与世俗脱离,出家住观修行,他们所住持的道观 ,除丛林外,均为同一宗派师徒传承的子孙庙。黑龙江地区的道观几乎全是子孙道观,如绥 化县道观。据1937年统计有19处:财神庙、老爷庙、朝云宫、龙王庙、慈云宫、九莲寺、蟠 桃宫、普云宫、关帝庙、太和宫、火神庙、玉清宫、清云宫、至诚宫、祖师庙、青云宫等皆 为子孙庙。总之,黑龙江地区仅帽儿山太和宫十方丛林道观1处,余皆为子孙庙。天师道正一 派是男女道士同居一庙;全真道派的子孙庙则男女有别。男女道观、道士分别称作外堂道观 ,居乾道;里堂道观,居坤道。而男女道观又无严格的界线。有时乾道坤道交替住持。如中 华民国时期,黑龙江地区“里堂”道观有10多处,1930年建于绥化县四方台的蟠桃宫,先为 男道士甘永密主持,创修,后为女监院隋贺空、赵明净、齐贺阁先后住持。二任主管徐至文 。1938年此庙计有坤道7名,皆为邱祖龙门派弟子。中华民国后期,创建于桦川县六合屯的玉 清庵有坤道30多人。齐齐哈尔市的全真庵也系里堂道观。里堂道观和外堂道观是男、女道士 内部的俗称,实则统称为子孙庙观。
    自清以来,黑龙江地区的主要道观有:
    一、双城无量观(①)(①尚志县志办提供资料。)
    位于双城县城内西大街路北。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山东省崂山金辉派道士唐士 来来双城县西大街自修关帝庙1座,与其师弟刘士起共同住持庙务。至1817年(清嘉庆二十二 年),得当地绅商官府界赞助,扩建关帝庙正殿3楹,添建观音殿、娘娘殿。庙院西南角建土 地祠。头殿前筑钟鼓二楼、马殿及山门。又修东西配庑各3楹。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重 修,在娘娘殿旁添建祖师殿、胡仙堂,东西配庑俱扩为5楹。1856年(清咸丰六年)又扩至1 0楹。1882年(清光绪八年),在娘娘殿西边又添建吕祖殿、酒仙殿。该庙规模很大,蔚为壮 观,为宫廷式建筑群。殿内供奉众多,香火鼎盛。清末住持道士7人,挂单者甚多,常住道士 10多名。该庙是黑龙江地区金辉派开山最早的一处宫观。东北沦陷时期,该庙是省内唯一被 指定的“特殊寺庙”,准许传戒。但按道教惯例,此观仍属子孙庙,这与律门法统的十方选 贤丛林道院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此庙今已无存。
    二、帽儿山道教丛林太和宫
    位于尚志县城东南140公里的帽儿山。该庙创修之前,就有四方道倡在此结庐参修。186 5年(清同治四年)经庶民捐助,建造关帝庙3楹、玉皇殿3楹、娘娘殿3楹、神殿1楹、东西配 庑各3楹、钟鼓楼各1座、山门1楹,命名太和宫。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清政府批准为十方 丛林道院。至伪满洲国时,重修大殿3间,山门1座,添建土地祠、大仙堂各1处、客堂5间、 大门1座,并立墙垣等。工程告竣,“祗恐日久年深,功绩湮灭”,刻立《帽儿山道观》碑碣 以志。解放初庙宇悉遭破坏,道众离散。迄1960年最后1名监院周子成去世时,太和宫已片瓦 无存。
    三、松峰山海云观
    位于阿城县山河镇平山乡境内的松峰山上,海云观建于1796~1820年间(清嘉庆年间) ,其开山祖师王教参带领弟子王永昌、苗永平2人,在金代太虚洞道庙遗址处重建庙宇35间, 拥有山林庙地110垧。其庙由正殿(三清殿及娘娘庙、关岳庙)、黄经坛、北静室、太虚洞、 藏经楼、拜斗台以及入峰口处钟鼓楼山门组成。道院内还修有道众寝堂、斋堂、客房、库房 、碾房。海云观置身于群峰环抱、翠柏苍松、云霭缭绕之中,颇有身临仙境之感。解放后, 道众日稀,庙宇尽毁。1984年,中共阿城县委和县政府决定修复海云观庙、藏经楼、拜斗台 、古洞、石景等古迹,以及上山登峰石阶,供游人观览。今已列为省内游览胜地之一。后有 当地许诚芳道士时而住庙维系香火。
    四、凌云山太圣宫
    位于铁力县南60华里之凌云山幽谷间。该庙由龙门派十八代道士孙永庆主持创修。起建 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时仅混元殿三间。1913~1920年,又经孙永庆及其弟子刘圆 清和大施主金纯广等增建明命寺,其中有大阁、神殿、钟鼓二楼、山门。前后殿6层,共30余 间。殿内供奉太阴、太阳、老君、玉皇、五祖、七真和八仙塑像等。院外东侧有八卦楼,建 有孔子、老子、释佛、耶尊、回教、科学、哲学七院。西院住宅多间,附近又建茅庵数处。 该庙规模很大,建筑壮丽,是省内少有的名胜。庙内有影印《道藏》1套,共1200余册。解放 后,庙中全部偶像、供奉被毁,庙宇被伐木工和养蜂场所占用。“文化大革命”后,太和宫 已荡然无存。
    五、海伦县三圣宫
    位于该县城外60余里的共合乡。1923年(中华民国十二年),龙门派铁力县凌云山道士 赵贺波及其弟子宋明修等3名道士到海伦县传道,受当地财主尤成德、王凤元资助,盖起3间 草房修成1个小土地庙,并舍给他们面积约为1万多平方米的庙身地(一大片草甸子和柳条通 )。道士们开始化缘备料。1925年(中华民国十四年)破土动工。按计划图纸拟修九九八十 一重殿,工程浩大,定名为三圣宫,即儒、释、道合一的大庙。资金来源于道士化缘和施主 的施舍。化缘范围涉及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吉林、辽宁及省内的阿城、拜泉、泰安、 北安等地。最多有施舍30万吊的(当时能买5垧地)。此外还有舍大米、白面的。从1923~1 943年,为时20年才告落成。三圣宫是省内最大的道观。其建造过程为:1925~1927建成大圣 殿,为三间正房,精雕细刻。此为三圣宫第一殿。殿内正位供孔子,其东西两旁供颜回、子 思、孟子、曾子坐位塑像,1928~1930年修建三阳殿(佛殿)、三清殿(道庙)。三阳殿, 正殿3间,两侧配房各3间。正殿供奉释迦牟尼,两边陪位供奉弥勒佛、燃灯佛,两侧塑立魔 家4将——四大金刚,足踏酒色财气4小鬼。两侧配殿展示施主各家牌位。三清殿正房3间,两 侧各有配房3间,正殿正位供奉元始天尊,两侧供奉太上老君、通天教主。两旁供施主牌位; 1930~1931年修造七圣殿正房3间、东西配房各3间。正殿正位供奉观音菩萨,东西配房供奉 中天大帝、武穆精忠大帝、吕祖、文昌帝君、真武大帝等塑像,两旁塑立关平、周仓;1932 ~1934年修造了老母殿正房3殿、东西配房各3间。正殿内供奉孟母、岳母、徐母;两边配房 分为像部、头部、发部、福部、善部、合部,计6个部,每个部位在1间房内供奉施主牌位; 1935~1936年修造了太极阁。阁高7.2丈,八角圆阁身。阁内上下分3层殿:上层供奉无缘古 佛,中层供奉玉皇大帝,下层供奉各施主牌位:1937~1938年修造了纯气楼。楼身高7.2丈 。楼内上下分为3层殿:第一层供奉无生老母,两旁陪 供金母、斗母。第二层供奉地藏王,两旁陪供十殿阎君。第三层是供各施主牌位。1940~19 41年修葺山门庙、垣墙。山门庙内塑哼哈二将,身高8尺余,手持大刀、形象慑人。又修八角 形钟楼(内悬铜钟)、鼓楼(内垂1面大鼓)。钟鼓2楼前,修筑了青风亭,为1座八角式凉亭 。亭东打1口透眼井,井水溢出地面涓涓南流,终年不绝;1942~1943年修旗杆1对,每个高 11丈,座粗6尺余。尤成德大施主在旗杆上题联,上联为“五旗同庆东林地”,下联为“三教 红兴壮海滨”施舍金钱财物的信男信女的名字都镌刻于旗杆底座上,依捐钱多少为序。庙内 有各种塑像,约50余尊。有铜的、铁的、泥的。高的达丈余,小的1寸左右,神态各异,栩栩 如生,殿内壁画有山水、人物、风景以及“二十四孝”、“十八层地狱”等绘图。整个三圣 宫大庙历20年的修建过程中,汇集了省内外能工巧匠,诸庙殿尽是精雕细刻,绘画塑铸,工 艺出色,堪与各地庙观媲美。1946年土地改革时,道士大部各奔他乡,大庙的财产、土地被 分、剩下几名道士以开办油房为业。三圣宫大庙今已片瓦无存。
    六、齐齐哈尔关帝庙(①(①尚志县志办提供资料。))齐齐哈尔关帝庙有6处,此指位 于龙沙公园内者。创建年代约于清康熙年 间。大殿坐北向南,内供关羽塑像、神态威武。两壁彩绘为关羽从征凯旋战绩,殿外层壁画 ,是众将士盔甲披挂、队列森严。大殿两旁建有东西配殿各3间,西殿供观音大士及诸匠之神 ,东厢内设有戏台,后改为停柩处。此外,又有东西厢房共10余间,拥有土地两处,计9垧3 亩余。该庙观风残年久,先后于1818年(清嘉庆年间)、1932年(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两次 重修。1932年是经伪黑龙江省省长韩云阶和伪司令官张文铸主持重修。该庙修造完备,系齐 齐哈尔一带著名道观。解放前,有道士20人,香火盛极一时。土地改革时,道士四散,该庙 被占,供奉尽毁。1984年政府拨款重修为“关公庙”,恢复原貌,焕然一新,供人观览。已 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齐齐哈尔万善寺
    位于齐齐哈尔市西北,约10公里的江心岛上(今称“明月岛”)。岛上原有1处“独天龙 王庙”,几名无依无靠的人伙居在此。民国初年,为来往行人摆善船、立功德。后来有人出 头成立一个“万善会”,以行善事为宗旨,盛时参加者达六七十人,在七棵树地方垦荒。19 26年(中华民国十五年),吉林人士吕宣彩拆掉独天龙王庙,筹款兴建1座双层十二角飞檐亭 ,名为“玉皇阁”。上层奉祀玉皇大帝,下层供奉慈航、吕洞滨、关羽、邱处机,亭阁里柱 下压伏八魔,外柱下压七十二地煞。1930年(中华民国十九年)又建东角亭,名为“白阳阁 ”内供奉弥勒佛,其左右为文昌大帝、真武大帝,又塑四大天王分立两旁。1931~1932年( 中华民国二十——二十一年),增建1座双层飞檐古楼,名曰“三清阁”。上层供“五老”( 金木水火土),下层供奉太上老君,左右为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其两侧左为燃灯道人,右 为接引道人,十二弟子分立两旁。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又添建西六角亭1座,名“ 三星阁”。阁中奉侍寿星,左右为福星、禄星、下面为四大金刚。以上4阁建筑和谐优美,又 统称“忠灵古院”。施工员为孟纪增。万善寺的名称,实为万善会之误传。历任住持道士, 吕宣彩、贾荫堂、朱锦荣、田树桂、周景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道士失散。万善寺 因年久失修及“文化大革命”破坏,已破损不堪。
    1980年该市政府将万善寺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处亭阁临江,景色秀丽、游人如织 。1981年市政府又做出恢复开辟万善寺风景区的决定。同年11月成立万山寺风景区管理所, 而今明月岛万善寺已列为游览胜地。
    八、呼兰关帝庙①(①《呼兰府志》卷六《祠祀略》。)
    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建于呼兰县东南河沿。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添置铁铸香炉 1座、石狮1对,后为河水淹没。1825年(清道光五年)迁建于城内大街东胡同,正殿5楹,享 殿3楹。1895(清光绪二十一年)添建2门、牌楼,及前院东西配房各3楹,约在1821~1850年 间,清宣宗成皇帝赐书“神功普佑”御匾1面,遂名噪一时。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正殿 、享殿均毁于火患,翌年募捐修复如旧,并于殿内增塑岳飞像,故该庙又称关岳庙。内立碑 碣2座、大钟1具。全庙基东西宽35丈,南北长46丈,以大殿为主体,与前后左右殿舍配伍和 谐,结构严谨,装饰精美。解放前这里道众日稀,今已荒废。
    九、哈尔滨城隍庙
    位于该市道外南十五道街新生胡同七号。该庙在市内既有的几座道观中规 模最大,也是市内道教活动的中心。1918年为山东省道士任本荣创修,先建城隍庙正殿3间, 东西草舍各3间。后因松花江水泛滥,淹塌此庙。复经施主施舍和道士们节衣缩食集资修复, 并添置经箱,以超度亡人。后又增建土地祠、大仙堂、山门、墙垣,庙产和庙地共1260平方 米。院内建有土板房8间,出租收益,以供香火。先后监院为任本荣、李本耀2道士。1935年 道士计12人,俱为龙门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道士日稀,渐尽羽化。此庙已废,改为它 用。
    十、巴彦县城隍庙
    位于该县城内,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始建。有正殿3间,东西庑各3间,前有土地祠 。殿内供奉泥塑城隍,高大如人,栩栩如生。判官头戴乌纱帽。左手端“生死薄”,右手握 笔。两旁各站立一小鬼塑像,一手持“勾魂取命牌”,一手执书有“特来拿你”的字样的铁 链子。各个二目圆睁,形象慑人,给人以恐怖感。庙内尚设有配廊寝宫等。各殿堂青瓦朱门 ,雕梁画栋,金壁飞檐。监院葛圆普,俗名葛洪恩,为伙居道士,妻室儿女同住庙内。庙内 设有经箱子和车队。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香火极盛。此庙已无存。
    十一、绥棱县娘娘庙
    始建于1875年,共立3层大殿,先有下殿,后筑前殿。以后殿为娘娘庙,故名。各为4间 青砖结构,横排四大阁房。柱脚于前廊,柱基垫有精工细雕的四大础石。殿顶飞檐翘角凌空 欲飞,造型美观别致。内供泥塑神位有,倒卧观音圣母、天仙圣母、眼光娘娘、催生娘娘等 。四壁绘有五颜六色的二十四孝图。常住道士六七人。庙庭内植有20几株参天古松及几簇丁 香花丛。金碧辉煌的殿顶及雕梁画栋与之相互映衬,显得古朴清幽。1930年于娘娘庙正殿东 侧复接老爷庙3间。庙庭面积为2万平方米,座落于上集镇东北1.5公里处。此庙于每年农历 四月初八、十八、廿八3天香火最盛。此庙今已无存。
    十二、集贤县关岳庙
    1926年(中华民国十五年),建于集贤县城东南角,占地4000平方米。依城座北,面南 临水,杨柳成行,环境清幽。以其建筑雄伟,遐迩闻名。此庙由山门、前阁、正殿组成。山 门前矗立两根旗杆;前阁为两层楼,上楼匾额为“圣宗阁”,底楼匾额书“圣泉宫”。上楼 悬挂撞钟1具,东西墙壁绘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图。底楼塑有关羽、岳飞坐骑红白马和马童之 像。通过楼阁进入禅院,北面正殿是1座斗拱式庙堂,殿下为方石铺地。殿内中央泥塑关羽、 岳飞坐像,坐像前分别有关平、周仓和岳云、张宪持戈侍立的泥像。俱形态威武,栩栩如生 。正殿两侧设有小庙堂及东西相对的大厢房。其中西庙堂供奉女性的泥塑菩萨:上位是三霄 娘娘(云霄、碧霄、琼霄),靠下是眼光娘娘、子孙娘娘、痘疹娘娘。东庙堂供奉鲁班、十 不全泥塑像。正殿东西复建龙王庙、城隍庙各1座。此庙虽名关岳庙,但每年活动是以农历四 月十八日为最盛。庙时举办庙会,香客、商贾云集,游人熙熙攘攘。
    十三、虎林县虎头镇关帝庙
    建于1723~1735年(清雍正年间)。位于虎林虎头镇内。相传为采参药工为维护国土国 威而立。该庙依山傍水,景色颇佳;离乌苏里江仅50米,占地面积约160平方米。于土石台基 上建有前后两殿紧相连接的联体庙观,以赋予唇齿相依的含寓。四周砖垣围绕,山门前有石 阶八级。庙殿西侧有84级石阶通往后山,可供游人登山远眺。此观风残雨袭,已年久失修, 唯残垣内古柏犹健。今拟重新修葺,以供人观赏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