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重大节日
黑龙江穆斯林除履行五功外,也和国内外穆斯林一样特别重视宗教节日。伊斯兰教重大
节日有三: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
旧时,政府歧视穆斯林节日。东北沦陷时期,每逢节日宗教活动,须经警方批准方可实
施。在某些清真寺举行宗教仪式中,还被强行赋予亲日政治色彩内容。所需物质也须向当局
申请采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穆斯林在宗教节日活动中,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
并在经济和物质上给予照顾。迨至“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切节日活动悉告停止。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全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节日空前盛况。三大节日亦相沿成习变成回族传统佳
节,其中尤以开斋节为重。
一、开斋节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译。始于伊斯兰教纪元第二年。订于伊斯兰教
历10月1日是日,黎明之前,各家妇女做出“油香”,(一种圆型的油炸面食)互相馈赠。各
家还摆出花样繁多的民族风味食品,恭候客人光临。清晨,头戴黑、白礼拜帽,身着节日盛
装的穆斯林,欢聚在所在地的清真寺,彼此间互道“色兰”(意为和平、平安。一种穆斯林
相互间的祝愿问候用语。)祝贺开斋。约9时许,由阿訇率领穆斯林人殿礼拜,讲“卧足”(
指教长或阿訇在聚礼、会礼等宗教活动时,宣讲伊斯兰教教义)。下殿后,教长、阿訇和穆
斯林互相致贺,并成群结队地前往坟茔地“游坟”(扫墓),请阿訇在自家坟头念经。中午
时,教职人员与穆斯林在清真寺共进午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规定,每年开斋节穆斯林职工放假1天,工资照发。每人在
定量内多供应1斤白面,每户定量外供应2两豆油。
1958年,全省进行教制改革后,进清真寺人数逐年减少。1963年,各地进寺人数有显著
增多,如哈尔滨清真寺、香坊清真寺、太平清真寺,3寺人数共计1605人,比上年增加60%,
收油香700多个。1964年,各地普遍地比1958年以来出现五多:进清真寺的人多,教职人员收
入多,穆斯林群众送食物者多,把斋者多,请阿訇念经者多。1965年,全省进寺人数又呈下
降趋势。如哈尔滨3座清真寺的进寺人数总计为372人,收油香30多个。
中共十一届三中会后,各地进寺人数均超过往年。清晨,各地穆斯林扶老偕幼,致使清
真寺人山人海,热闹异常。老人欣喜若狂地互道“色兰”。各寺呈现出一派盛况空前的节日
气氛。1985年开斋节,省城数以万计的穆斯林云集在哈尔滨市清真寺。8时许,教长郑隆慧为
参加节日活动的穆斯林诵读《古兰经》后,穆斯林做了礼拜。13时许,穆斯林在兆麟公园举
行规模宏大的游园活动。不仅穆斯林同胞来此相聚,汉族兄弟也纷纷前来助兴,省市领导及
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也前来祝贺,并参加游园活动。穆斯林中著名演员表演精彩的文艺节
目,医务界教授、专家为同胞免费诊病。哈尔滨回族婚姻介绍所负责人王毅在园内首设“红
娘”服务站,为未婚穆斯林穿针引线。男女老少穆斯林有的参加舞会和各种文娱活动,有的
阖家野餐于草坪上。
各地开斋节形式大同小异。上午,穆斯林在本地清真寺进行宗教活动。中午,清真寺设
宴,恭请当地有关领导与穆斯林代表。午后,穆斯林争请阿訇到自家念经,并备美味佳肴款
待。
二、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献牲”,亦称“宰牲节”、“忠孝节”。定于伊斯
兰教历12月10日,是日,穆斯林沐浴后,一同进殿诵经。由教长讲演后,礼拜。旧时,有经
济能力的穆斯林施舍牛羊,屠宰后分给清真寺和穆斯林。如1943年12月9日齐齐哈尔清真东寺
穆斯林施舍牛2头、羊8只,请王敬一教长亲施屠宰,诵经后,分赠穆斯林616份,赠教职人员
10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改变为单一的施舍牲畜给清真寺。
三、圣纪
圣纪是穆罕默德诞辰之日。穆罕默德于教历11年(公元632年)3月12日逝世,据说与诞
生的月、日相同,故中国穆斯林的圣纪活动兼有纪念穆罕默德诞生与逝世的双重意义,又称
圣忌。
是日,穆斯林庆祝活动在清真寺举行。由阿訇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业绩和
嘉言懿行。旧时,清真寺备有油香等佳肴,招待前来参加活动的穆斯林。有的大清真寺则设
宴祝贺,且按户分发油香。节日的费用,来自本地穆斯林,以户为单位,自愿奉献。若有剩
余,归阿訇作为“乜贴”,如亏损再由几户经济比较富裕的穆斯林分摊,或由清真寺公款弥
补。
此节,穆斯林一般不单独在家进行宗教活动,部分家庭做油香,分送各户及清真寺,略
表真诚感谢“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