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英模人物英模人物 田凤春——肇源县委书记
田凤春,1953年 2月出生,黑龙江省肇源县人。中共党员。1974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学院机械系。现任中共肇源县委书记。
田风春参加工作后历任肇源县团委干事、副书记、书记,县科委主任;1989年 3月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1992年4月任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后任县委副书记。1996年9月任肇源县委书记。他思想解放,作风务实,既注重理论水平的提高,又注重工作经验的总结,曾多次在《调查研究》、《党的生活》、人民日报《大地》杂志、《新时期党建文库》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在《改革纵横》中曾发表论文《后备干部要正确对待“备”与“用”》;他撰写的《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一文被收入《全国县市委书记十五大精神与实践优秀论文选》一书,并被评为一等奖。担任县主要领导后,制定了“围绕一个目标,遵循三条原则,开发四大产业,培育五户骨干企业,抓好十项重点工作”的富县富乡富民发展思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作了许多有益探索。担任县委主要领导仅一年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97年全县人均收入达到了2 100元。1998年7月,成功举办“大庆·肇源首届莲花节”,扩大了对外开放,把招商引资推向了高潮。莲花节期间,共签订项目87个,协议资金达到5.13亿元。1998年夏季,在他的带领下,肇源人民经过 2个月艰苦拼搏,战胜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田风春被评为“全国抗洪英模代表”,经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批准,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战胜洪灾后,他带领县委一班人,制定了“一手抓恢复重建,一手抓加快发展,把肇源建成龙江西部文明富裕县”的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并斗志昂扬地带领全县人民在“恢复、重建、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焦集群——采油二厂井下作业公司工程师
焦集群,1947年5月生,汉族,黑龙江省明水县人。大专文化程度。197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6月参加工作,在采油二厂井下作业公司保养站和车队当工人。自1974年1月起,历任采油二厂井下作业公司保养站队长、作业公司机关助理工程师、作业公司工程师。30多年来,他满怀报国之情,克服工作忙、基础差等困难,发奋自学文化技术知识,文化程度由原来的初中提高到大专,达到能撰写技术论文、借助英语词典翻译英文科技资料的水平。知识的积累,使他如虎添翼,主动承担起科研和技术革新任务。长期以来,焦集群几乎没有休息过节假日,群众赞誉他是“革新迷”、“工作迷”。在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下,他连续搞成多项科研和革新,共取得科研和革新成果146项,获直接经济效益560万元,其中有29项成果获市、局技术革新奖。还有 7篇技术论文在全国发行的《机械工人》和《石油机械》杂志上发表。他已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有作为的石油机械专业人才。
1995年,焦集群被评为市、局自学成才标兵。全国石油系统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积极分子,黑龙江省自学成才积极分子,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劳动模范;1996年被大庆石油管理局授予六大模范标兵之一荣誉称号;1997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98年 4月,经中华全国总工会批准,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苏龙——油建公司化建工程公司一中队电焊工
苏龙,1965年9月生,汉族,甘肃省武威县人。高中文化。199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 9月参加工作,一直任管理局油建公司化建工程公司一中队电焊工。他以铁人为榜样,对工作高度负责,苦练基本功,勇于吃苦耐劳,出色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艰苦任务,被群众称为“难不住的好焊工”。1995年10月在聚合物工程建设中,新安装的丙烯球罐有12道焊口需返修,为了确保罐体耐高压,每道焊口只能返修一次。要求焊工必须“出手过硬”、一次成功。苏龙主动请缨承担返修任务,经过6天苦干,12道焊口返修成功,经X射线检测焊口质量全部优良,从而保证了工期,避免了损失。1996年7月,新疆塔里木油田两座5万立方米大罐施工进入最后阶段。关键时刻,苏龙担起了焊大罐抗风圈的任务。抗风圈在20多米高的大罐上面,直径只有30多厘米,施焊时需要蹲在抗风圈上,十分危险。再加天气炎热,干一上午肩膀和后背就被罐壁灼烤得红肿了,疼痛难忍。但他凭着顽强的意志坚持苦干 6天,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据统计,苏龙先后参加过80多座大罐的施工,焊接各种焊口4万多道,焊缝累计4万多延长米,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6%以上。
1990年至1996年,苏龙连续获得市局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和1993年,分别被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和“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1994年被评为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劳动模范。1996年被石油管理局授予六大模范标兵之一荣誉称号。1998年 4月,经中华全国总工会批准,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左成玉——石化总厂化工一厂裂解车间值班长
左成玉,1964年9月生,汉族,黑龙江省绥化市人。大专文化。199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 5月参加工作,历任石化总厂化工一厂裂解车间压缩机主操作、压缩班长、值班长。十多年来,他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1988年夏季,天气炎热,可是乙烯冷却剂压缩机却时常波动停车,每次停车都造成上百万元的损失。左成玉经过反复思考,提出了“乙烯流量最佳控制法”,并在领导支持下反复实践,不仅使装置保持平稳运行,而且负荷由70%提高到90%,乙烯日产量由610吨增加到 690吨,为企业多创效益800多万元。此后,他又总结经验,创造了“增大机组循环量操作法”,为保证装置平稳运行发挥了作用。左成玉以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严细认真的科学态度,避免装置停车事故30多起,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1995年 9月,他针对裂解气脱蜡系统运行不正常问题,进行技术攻关,提出增加强碱段注水量和增添新碱泵两条建议,被采纳后,使 5 000多吨乙烯避免污染,减少损失 200多万元。而且由于乙烯避免了污染,装置的生产负荷提高,多产乙烯1 100吨,增值320万元。此外,他的“减少二氧化碳污染,提高乙烯合格率”建议被采纳实施后,获省优秀QC成果奖。多年来,左成玉为解决装置的“卡脖子”难题,提高运行效率,共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改进方案122条,其中不少被技术部门认证为最佳方案。
1993年,左成玉被授予全国乙烯行业技术能手标兵称号。1996年,被评为石化总厂劳模、省劳模和全国青年岗位能手。1997年,荣获中石化总公司青年岗位能手、技术能手称号和国家劳动部颁发的中华技能大奖。1998年 4月,经中华全国总工会批准,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王彪——市建二公司安装工程处工人技师
王彪,1946年10月生,汉族,内蒙古商都县人。高小文化程度。1969年 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内蒙古独立 169团三营四连任战士。1971年转业到大庆市建二公司安装工程处一工区管工班,历任工人、班长、工人技师。他自觉发扬解放军和大庆会战光荣传统,工作中奋勇拼搏,任劳任怨,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提效降耗。1994年在乙烯高温水站到办公楼采暖管线施工中,他大胆提出修改原设计的建议,报建设单位同意后实施,节省人工、材料费用15万元。1995年8月维修厂区500个阀门,王彪带领班里同志放弃休息连续苦战,多次下到阀门井里清除发臭的堵塞物,保证了国家重点工程按期交工。1996年在乙烯污水处理厂施工中,和同志们一道克服种种困难,创产值 100多万元,为保证乙烯正常生产做出了贡献。自1993年以来,王彪带领全班工人攻坚啃硬,完成了许多艰巨任务,创产值达1 100多万元。
王彪于1994年至1997年,被评为公司标兵。1995年获市劳模称号。1997年获省劳模称号。1998年4月,经中华全国总工会批准,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韩学忠——石化总厂运输处特车三队装载机手
韩学忠,1955年 5月生,汉族,黑龙江省安达市人。初中文化程度。1971年3月至1976年3月,在大庆水电指挥部当工人。1976年3月至1979年 3月,解放军空军54师134团任战士。1979年 3月至1981年4月,转业到大庆石化总厂供应处当工人。自1981年4月起,一直在石化总厂运输处特车三队担任装载机手。10年前,韩学忠经确诊患肝硬化,病情已发展到晚期。面对死神,他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更加珍惜有限的生命时光,忘我地多做工作。1998年 8月中旬,杜尔伯特抗洪前线告急,韩学忠坚决申请加入了抗洪抢险队伍。8 月15日,杜尔伯特县马场大堤出现险情,防洪指挥部决定由他带一台装载机、两台翻斗车赶去增援,当他驾车赶到马场大堤附近时,发现大堤已决口,洪水奔涌而出,老韩驾车加大油门冲到决口处,拚命铲土堵决口。因肝病发作,他痛得脸色蜡黄,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苦干。在抢险一线连续恶战9天8夜,和大家一起排除了险情。杜尔伯特县抗洪告捷后,韩学忠又转战到石化总厂抗洪筑堤战场。总厂领导了解他的病情,亲自把他送到医院诊治,但韩学忠心系工厂安危,不顾医生劝阻,又来到抗洪前线。8 月29日,天降大雨,道路泥泞,影响车辆往堤坝上运土。老韩一早就开着装载机清理路障,一直干到晚上 8时。堤坝筑好后,人们陆续离开工地。可他担心夜里水势上涨漫过公路,便忍着剧烈的肝痛,独自一人驾驶装载机垫高路面。次日凌晨,当人们来到工地时,只见老韩苦战一夜,已将一条500米长的土路铺好,都称赞他是“钢铸铁打的人”。
1985年至1987年,韩学忠连续 3年获石化总厂技术能手称号。1990年至1997年,每年都被评为运输处工会活动积极分子。1998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抗洪抢险标兵,并经中华全国总工会批准,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