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模人物
英模人物
英模人物
吴国林——东华油气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吴国林,1949年8 月出生,汉族,吉林省农安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经济师。1969年11月参加工作,在让胡路区喇嘛甸镇先后任电工、材料员、农机站长、钻井公司经理。1993年3月,任喇嘛甸镇党委书记、镇长兼钻井公司经理。自1995年11 月至今,任大庆东华油气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84年,吴国林带领18名农民靠5.6 万元贷款艰苦创业,组建大庆第一个农民钻井公司。以后又陆续创建了机修厂、运输公司、物资公司和装建公司等乡企。特别是钻井公司,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不仅在大庆打出一口口优质井,还先后到沈阳、吉林油田打井,参与加拿大钻井招标,与蒙古国签订钻井协议。累计钻井2 600多口,创产值16亿元,上缴利税1 亿多元。在成绩面前,他永不满足,又投资上亿元,建成钢厂、纸板厂、年产10 万吨水泥的水泥厂和10 万头猪的养猪场,并同中国一汽集团、山东荣成集团联合建起大庆东华汽车改装厂,同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合资兴建石油专用管厂。对以前建成的企业亲自组织进行股份制改造,目前,他领导的东华公司已发展成为集油气开发、机械加工、建筑材料、农产品开发等为一体的国家级乡企集团,固定资产达3.2亿元,年产值6亿多元。他先后将上级奖给他的300 多万元奖金,慷慨解囊,回报社会。用企业的盈利和个人的奖金,帮助镇村发展乡企30 多家,为喇嘛甸镇建职工住宅楼9栋,为镇中学、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分别建设了17 200平方米、4 200平方米和1 665平方米的教学楼,改造了8 所村小学教学设施。还援建了镇卫生院、敬老院和俱乐部的楼房,修筑了镇内及通村的公路60多公里,在全镇安装了路灯和自来水,修建了下水管道,使喇嘛甸镇旧貌换新颜。
1989年,吴国林荣获大庆“铁人式”十大标兵荣誉称号。1987、1990、1993和1998年,四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乡镇企业家。1990、 1991、1997和1998 年,分获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省特等劳动模范及省级抗洪抢险模范荣誉称号。1994和1998年,两次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家。1999年3月,经中华全国总工会批准,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李树林一石化总厂机修厂检二车间班长
李树林,1952年 7月出生,汉族,黑龙江省肇州县人。初中文化。198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 8月参加工作,历任丈庆炼油厂六营二连工人、大庆石化总厂安装公司二大队工人、石化总厂机修厂检二车间班长、铆工技师。无论是70年代建“大化”、80年代建“乙烯”,还是90年代到厂外闯市场,他都是抢挑重担,忘我苦干,伤病在身也不肯休息。石化总厂以及齐齐哈尔、哈尔滨和沈阳的机修、安装工地,都洒下他的辛勤汗水。他三十年如一日。领导让干啥就干啥,从不讲条件要待遇。自1978年 4月任检修班长以后,工作更加繁忙,节假日极少休息,就连春节除夕晚上也大都在岚位上度过。人们称赞他为“拼命三郎”。
1976至1998年,李树林连续17年被评为机修厂先进生产者,连续6年被评为总厂劳动模范。1989 年至1993年,连续三次获大庆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990、1991年,分获中石化总公司优秀班组长、优秀检维修班长及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10 月,应邀参加了中石化总公司组织的国庆劳模进京观光团。1999年3月,经中华全国总工会批准,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季庆瑞——大庆市政府农业经济技术顾问
季庆瑞,1935年12月出生,汉族,天津市人。大学文化。教授。中共党员。1954年6 月参加工作。
1957年7月至1970年3月,任吉林省通辽市农业研究所所长。1970年3月至1979年10 月,任通辽市科委主任。自1979年10月起,历任内蒙古哲里木盟农牧学院农学系主任、院长办公室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院长助理等职。1998年1月退休。当年4月受聘任大庆市政府农业经济技术顾问,后兼任龙凤区政府党组成员、市政协委员。他于1987年研制成功“43型”高效节能温室,突破了原有的设计依据,把北纬43度以北高寒地区“冬季温室不生火”变成现实,使温室的技术效应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1996 年,他将“43型”温室技术带进大庆,并亲自指导农民建这种温室。几年来,全市已建“43型”温室3 000多栋,平均每亩温室创产值2.68万元,纯收入1.68万元。在此基础上,季庆瑞又千方百计为农民的温室引进计算机恒压供水、二氧化碳发生器、生物效应灯等高科技设备,并花去自己的 1万多元购买最新优良品种做试验或无偿送给经济困难的农民,使一些良种蔬菜在大庆安家落户。为使更多的农民掌握科技新成果,他还到20多个乡镇、牧场作科普报告40多场,深入温室进行技术咨询服务达万人以上。广大农民有了“43型”温室,实现夏菜冬种,南菜北种。野菜家种,迅速脱贫致富。
季庆瑞的科研成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92年,他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奖”。1995年,荣获国家科委“振华科技扶贫金奖”,被劳动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联合国也授予他“发明创新奖”。1997年,获美国爱迪生发明中心“对人类贡献金奖”,大庆市政府也授予他“突出贡献奖”。1998年,再获大庆市政府“特殊贡献奖”。1999年,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于海全——林源炼油厂信息中心副主任
于海全,1965年2月出生,汉族,黑龙江省海伦市人。中共党员。工程师。1989年7月毕业于抚顺石油学院,被分配到林源炼油厂常减压车间工作。1990年12月调林源炼油厂计算站,开始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他胸怀大志,刻苦攻关,为提高全厂的科学经营管理水平做出突出贡献。1992年。他开发了《常减压蒸馏装置标定系统》,获厂科协二等奖。1993年和1995年,分别开发了林源炼油厂《财务核算系统》和《房屋管理系统》,均获厂科技成果一等奖。1997年,由于他开发了《林源炼油厂生产装置经济效益核算系统》,使生产成本明显下降而受到厂里重奖。1998年 3月,他再接再厉,组织开发了全厂办公自动化系统,为企业提供了最新最全面的信息资源。且节约软件开发费用10多万元。应用这套程序,可以对全厂14套装置的运行状况进行及时、准确地核算,从而产生最佳班组经济效益。不久,这一科学管理模式便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系统广泛推广。于海全还热情地向同事们传授计算机知识,多次帮助兄弟单位解决计算机应用遇到的难题。他爱厂敬业,多次谢绝他人的高薪聘请,立志为发展祖国石化事业贡献青春。
1997年,于海全被评为林源炼油厂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劳动模范及中石化总公司青年岗位能手。1999年,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
李天伟——石化总厂炼油厂一套常减压车间班长
李天伟,1971年2月出生,汉族,辽宁省沈阳市人。大专文化。199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 年12 月参加工作,在石化总厂炼油厂一套常减压车间任操作工。1992年9 月进总厂职工大学学习。1995年 7月学成回一套常减压车间继续任操作工、班长。在生产实践中,他努力钻研,大胆探索,特别是经过职工大学学习后,如猛虎添翼,攻克许多技术难题。十几年来累计完成技术革新71项,总结出8 项优秀操作法、管理法。他总结的真空泵“听、摸、比、对照”操作法,用于检查和调节减压塔的“心脏”真空泵效果颇佳,能及时发现真空系统的故障并予以排除。1996年10月,车间准备按老办法停产更换真空泵喷嘴,李天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首次提出不停产进行更换。他的建议被采纳后,为企业挽回30万元的损失。从这年起,还实施了他创造的夏季真空泵单组运行方案,头一年就创产值 165万元。1997年,他率先在班组开展经济核算,并建立了成本控制网络。当年班组降低成本费用319.25万元。总厂专门召开会议推广他们班组的经验,并收到显著效果。他还两次在装置大检修中发现重大隐患并协助排除,为企业避免重大经济损失。
1996至1998年,李天伟连续被评为总厂青年岗位能手、技术能手和操作工状元。1997至1999年,先后获总厂优秀班组长、优秀共产党员、双文明建设先进生产者标兵和“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1999年,还荣获大庆市首届青年“五四”奖章、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和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
杨利民——市文化局创评室主任
杨利民,1947年11月出生,汉族,齐齐哈尔市人。中共党员。1976年和1990年,分别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编剧专修班和戏文系研究生班,并获硕士学位。1964年11月参加工作,在大庆采油二部当工人。1971年起,在大庆文工团、文化局工作,现任市文化局创评室主任、市文联名誉主席、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30多年来,杨利民刻苦学习,勤奋写作,在戏剧、影视以及文学创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发表、上演、播映的作品达300 万字,被评为我国新时期十名优秀剧作家之一,并荣获中央戏剧学院首届学院奖和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大型话剧《黑色的石头》、《黑色的玫瑰》、《地质师》等,影视作品《家族的荣誉》、《北方往事》、《北方故事》等,小说、散文《暴风雪中》、《长跪哭娘》、《还乡》等,论文《在情境中把握人的生命活动》、《我正在滋生一种新的饥饿》等,其中 6部大型话剧先后在北京和全国各地上演,在中国戏剧界产生较大影响。他的作品曾获全国优秀剧本奖、“五个一工程”奖、全国戏剧文华大奖、金狮奖、金虎奖、百花奖,并多次获得最佳编剧奖。
1994、1995年,杨利民获大庆市劳模和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1995年至1999年,连续被评为黑龙江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专家和劳动模范。
顾双彦——让胡路区法院经济审判庭庭长
顾双彦,1963年3月出生,女,汉族,黑龙江省巴彦县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81年7月参加工作,任石油管理局第二机械厂教育中心教师。1985 年7月调到让胡路区人民法院,历任经济庭书记员兼内勤、民庭书记员、民庭助审员、乘风法庭助审员、审判员和经济庭庭长。十几年来,她秉公执法,廉洁自律,勤奋工作,开拓进取,展现了人民法官的时代风采。她经过探索,改革了审判方式,加快了审判进程。1993年至1996年连续四年结案率居全市榜首,创出日结案8起,月结案62起,年结案328起的优异成绩。而且让胜诉方赢得理直气壮,败诉方输得心服口服。在她审结的 2 000多个各类案件中,调解结案的无反悔者,判决上诉案件无一重审改判。许多当事人点名让她办案,不少群众慕名前来咨询,向她倾诉苦衷。顾双彦还设法为当事人排忧解难,挤时间为辖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多次提出司法建议,为企业人员讲法制课,减少了纠纷的发生。她结合审判实践,撰写的20余篇论文和调研文章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并获奖。
1993、1995年,顾双彦被市中级法院授予文明干警标兵、办案能手标兵荣誉称号。1996年,被市总工会授予行业女状元称号,省高级法院为她记个人二等功。1997年,经群众推选,市政法委批准授予她为政法战线“十大标兵”之一,省高院为她记个人一等功。1998年,被最高人民法院政治处和中国女法官协会授予“全国优秀女法官”称号。1999年,被团中央授予“中国优秀青年卫士”称号,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她“青年法官标兵”,她还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焦永江——林甸县银光种羊场党总支书记
焦永江,1952年6月出生,汉族,林甸县人。大专文化。经济师。198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1月任林甸县宏伟乡吉祥村党支书,1999年2月任银光种羊场党总支书记。在担任吉祥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带领群众兴修水利,投入6 000 个工日建成10公里长的灌溉工程,发展水田近三千亩,年增收1 200 万元。他还动员和支持村民养奶牛,使原来没有奶牛的吉祥村养起183头奶牛,年增收300万元。他和村民一起早起晚归,艰苦创业,建成塑料厂、砖瓦厂、粮米加工厂等8个村办企业,年刨产值325万元,利税50万元。在集体收入增加的基础上,村里拿出32万元建学校,对考入中专、高中以上学校的学生发给500-1 000 元奖学金。村里还拿出12万元为农户安装自来水,办村文化室,藏书3 000 册。焦永江到银光种羊场任书记的时间较短,却创办砖厂一座,年产值120万元,利税30 万元。还同惠尔康奶牛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建牛奶收购站。年创产值3 000万元,纯收入150万元。
自1984年以来,焦永江连续获县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2年,获市级乡镇企业家、市级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被评为全省模范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1997年,再次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1999年,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