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区
大同区
大同区
【概况】大同区位于松嫩平原中西部,东邻安达市,南邻肇州县,西与西南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肇源县接壤,比邻红岗区。全区总面积2 412.8平方公里,占市区总面积的46.5%。下辖8个乡(镇)、58个行政村,315个自然屯及1个场和6个街道办事处,驻矿企事业单位31个。全区总户数76 790户,总人口24.56万人。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2002年,大同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保持了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 10.2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63亿元,第二产业4.05亿元,第三产业2.54亿元。农业总产值7.67亿元,比上年增长 68.6%,地方工业总产值14.23亿元,比上年减少8.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4.9%,比上年减少11.4个百分点。农村合作经济总收入实现8.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 60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4亿元。区本级财政收入实现1.11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种植业结构得到优化,粮、经、饲比例调整到 49.1:48.9:2。总播种面积5.23 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3.26万公顷,药材2 479公顷,油料2 700公顷,蔬菜10.54万公顷,总收入4.23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延伸,部分农产品实现了以销定产。林业生态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筹资7 300多万元,造林4.87万亩,其中育苗1 000亩,义务植树65万株,初步形成了以农田防护林为框架,多树种、多林种并举,网、带、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通过企业帮、职工捐筹办法,多方筹措资金,共打农业抗旱小水井14 000眼,大井1 000多眼,上节灌小区6处,喷灌513套,可浇灌面积由过去的30%增长到60%。畜牧业生产取得新进展,全区黄牛发展到1.8万头、奶牛9 050头、羊13.6万只、生猪17.1万头、禽类353万只,其中大鹅157万只。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3.2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地企联合得到发展,辖区内中省直大企业与地方政府牢固树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理念,在招商引资联手、城建项目联动、生态环境联建上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使地企关系更加密切。园区化发展模式迈出实质性步伐,先后辟建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林源园区和以林源园区为依托的新华园、同鑫园、同达园,形成了“一个中心园,带动三个园外园”的发展雏形,成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项目开发取得较大突破,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共调研论证96个,立项审批78个,开工建设26个,投产达产20个,启动盘活11个,形成了梯次开发格局。招商引资向素质提升延伸,上报并通过市里确认的合同项目 428个,利用资金24.5亿元。全年实现工业产值14.23亿元,增加值3.39亿元。
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商贸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以瓜菜、建材、生资市场为骨干,以各乡镇集贸市场为补充的市场格局。发展渠道进一步拓宽,个体私营经济由小打小闹向规模化方向推进,由单一商饮服务业向信息、中介、地区代理、家政服务、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发展。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个体私营经济总产值占全区GDP比重达7%。
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乡镇企业和区属集体企业改制任务全面完成。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等改革顺利实施。完成了合村并委和乡镇区划调整工作,将原来的63个居民委员会合并为18个社区,10个乡镇合并为 8个,86个行政村合并为58个。全面完成了第二轮土地承包,较好地解决了人地矛盾。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城市低保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集中支付等财政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农民人均负担平均减幅 34%。合理调整了农村中小学教育布局,撤并学校90所,精简教职工编制294个,清退临时民办代课教师169名,减少区乡财政支出200多万元。
城镇功能明显增强。城市规划日臻完善,以全国 6个小城镇土地利用整体修编试点为契机,对大同镇城市建设用地进行重新规划,使城区土地规划面积由不足 4平方公里扩大到7.79平方公里,并制定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先后建设改造了同阳路、同北路、同城路、同深街等主要街路1.16万延长米,改造了自来水管网,修建了贯通东、北、西三面的护城河,缓解了城市居民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村镇建设进展迅速,按照“围城、靠厂、沿路”的思路,先后将兴隆泉乡、老山头乡、双榆树乡政府搬迁到中省直大企业驻地,初步形成了与中心城市联动发展的格局。全区公路里程达到359.99公里,新建改造了城乡送电线路70公里,水电气供应能力大大增强。
社会事业长足进步。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改善了办学条件;职业教育稳步发展,累计为全区各行业培训人员 1.5万人次。卫生系统深化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狠抓预防保健工作,全区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计划生育率达98.2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3‰,人口出生率为6.41‰。文化体育工作有效开展,建设和改造基层文化设施,恢复农村电影放映,积极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播电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宣传取得明显效果。
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稳定。深入开展“打黑除恶”斗争,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 1 579起,打掉刑事犯罪团伙208个,抓获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1 090人。坚决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打击处理法轮功分子64人,刑事拘留31人。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两清教师”、石油占地等集体性上访事件,减少重复访,控制了越级访。开展专项整治油田治安统一行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强化司法行政,规范基层调委会 374个,率先在全市建立了 “148”法律服务热线,全面开展了“三五”普法活动,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改造。广泛开展争做文明市民、新世纪大庆人形象教育和文化下乡及文化中心户建设等活动,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有了新提高。扩大“双评”参评单位范围,加强对行业不正之风的治理,营造了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浓厚氛围。坚持和完善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提升了政府工作依法行政水平。依法理顺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按时完成,实现了村民自治。加大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力度,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进依法行政,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进一步落实。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经济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8 72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 6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亿元,城镇人均住房争使用面积达到16.6平方米。切实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城乡低保面不断扩大,“七位一体”综合救助体初步形成。
【党政领导人名单】中共大同区委书记杨德林,副书记张连生、李若臣(10月免)、王玉、李振(10月任)、贾贵龙(10月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泽田,副主任朱玉霞、李登时、裴景江(10月任)、胡树启(10月任)、沈全义(10月免)、李文赫;区人民政府区长张连生,副区长李振(10月免)、于忠诚、贾贵龙(10月免)、杨昶(10月任)、刘德伟、刘金江、赵金香(10月任)、栾莹(10月免);区政协主席林海泉(10月免)、李若臣(10月任),副主席王玉岭、裴景江(10月免)、吕殿学、王文华(10月任)、曹玉清、沙纯义、李健(10月任);区纪检委书记王志贵(10月免)、贾贵龙(10月任)。 (张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