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切实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全面实施新一轮“三年素质升级工程”。今年以来,全市共举办短期培训班25期,培训农村基层干部 2 700人。其中参加考试2 685人,及格2 677人,发放结业证2 677张,及格发证率达 99.5%;举办专科学习班4个,参加学员257人; 举办农村基层干部外埠培训班1期,参加学员 28人。制定了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市 6 300名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任务进行了分解。二是大力探索“三级联创”活动的有效机制,提高了乡村两级班子发展经济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制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实施方案》,指导各县(市)、区委细化方案,研究确定“五个好”乡村党组织的具体目标要求,选择鸡东县长庆村、虎林市三合村等 4个示范点,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大力推行了村干部述职制度,狠抓乡村班子建设。把麻山区麻山乡作为推行村干部述职制度的试点乡,深入指导、全面总结、典型推进,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麻山区麻山乡村干部述职工作的经验。村干部述职的做法得到了省委书记宋法棠等省领导的肯定,在全省干部监督和党建工作会议上做了发言。鸡冠区实行了“双投”考评村党组织的办法,通过“述、评、投、考、兑”五个环节,把考核评价村党组织工作的权利交给了党员和群众,并把“双投”机制引入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之中,即在村党组织换届选举期间,由村民投信任票,党员投选举票。村民的信任票没有达到 50%以上的,提名的支委候选人不能作为正式候选人参加选举。“双投”考评党组织的实施,引入了激励机制、末位淘汰机制、竞争机制,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让能干事的人有平台,让干成事的人受褒奖,进而把原来“守摊型”、“败家型”、“瘫痪型”的班子建成带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发展型班子。通过“双投”,推进了乡村党组织三个文明建设和“三级联创”活动的深入开展,省市报纸分别在头版进行专门刊登报道。三是深入实施“领航工程”,有效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把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办、创办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提高党员“双带”能力的基本措施,积极建设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实现了由“一带多”式领航向组建“党员与农民致富联合体”这一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转变。通过在密山市开展试点工作,在全市范围内组建了“党员与农民致富联合体”,这些联合体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贫困党员、贫困农户和普通村民增收致富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市“党员服务型”、“党员参股型”、“党员扶贫型”三类联合体已发展到771个。还从市管党费中列支100万元建立了扶持联合体发展的“周转金”,制定了“周转金”管理办法。采取无息贷款的方式,扶持23户项目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党员与农民致富联合体”,促进农民尽快增收。四是“村村大学生计划”得到较好落实。市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鸡西市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项目办公室,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为“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的落实提供了组织保障。 市项目办对全市9个县(市)区共 459个行政村大学生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安置计划,召开了由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参加的协调会,明确责任,落实政策,保证了接收安置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为了缓解鸡西市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市项目办主动与省项目办沟通,积极争取,经同意从已到鸡西市报到尚未落实接收单位的大学毕业生中择优筛选了21名,充实到第二批“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并签定了服务合同。全年共接收安置两批42名志愿支农大学生,已全部深入到各县(市)区的服务地,开展服务工作。鸡西市的这项工作得到了省“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项目办公室的多次肯定。目前,全市 459个行政村中,已有108个村有大学生任职,172 个村有在读大学生,计划在明年全部完成“村村大学生计划”。
  广泛开展“党员建社区”活动,努力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一是大力开展“党员建社区”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制发了《关于开展“党员建社区”活动的实施方案》,组织全市广大党员特别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在职党员和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建立了社区党员管理组织网络,建立党员档案,组建楼宇党小组、街委党小组和社团党小组 1 496个,形成了街道党委、社区党支部、居民党小组层层设置、全面覆盖的组织网络。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按照建设新型社区的要求,建立了街道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楼宇服务点,并依据党员的意愿和专业特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组建了各种社区自愿者服务队 1 900多个。在社区党员中开展了“进千家门,认千家人,知千家情,解千家难”的“走千家”活动,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通过组建“大学生寸草心服务队”、“老妈妈服务队”等一批志愿者服务队伍,为居民群众做好事 800余件。号召社区在职党员带头宣传党的政策,带头参与社区服务,带头帮扶困难家庭,带头协调邻里关系,带头维护社会治安,带头创建文明小区。建立了“三定”制度,即定期帮困、定期反馈、定期脱贫。全市共有11 000多名党员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义务照顾孤老、残疾人114名,帮助3 000余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为社区弱势群体捐助款物1 000多万元,资助97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使780多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全市街道社区党组织成立“三老”(老干部、老党员、老工人)巡逻队 170多个,举办了近百期普法宣传班,受教育群众达25万人次。组建了秧歌队、文艺队、老年健身队等社区群众性文化组织,举办了社区文化宣传周等大型社区文化宣传活动40余次,使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走进了社区。二是着力解决社区“三无”问题,扎实推进社区党建基础建设。采取政府拿一点、驻区单位赞助一点、社区自筹解决一点的办法,共投资300多万元,使市中心区以外的117个社区的基础设施全部达到了“八个一”标准,社区干部生活补贴列入了市、县(市)、区财政预算,已全部解决了社区“三无”问题。
  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大力推进“六个好”党组织创建工作。一是制发了《关于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做贡献活动的方案》,以谋振兴、当先锋、促发展为活动主旋律,动员组织全市各行各业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工作优势,全面开展了为老工业基地做贡献活动,有效地带动了全市国有企业“六个好”党组织创建活动的蓬勃开展。全市国有企业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新思路、新形式,积极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在建立“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机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党组织参与企业决策的基本形式,确保了国有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进一步强化了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的政治核心地位。 二是制发了《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党组织设置和党员、干部管理的意见》,在实施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及时把党组织设置和党员管理纳入到改革方案中,同步研究了改制企业党组织机构的设置工作,同步理顺了党组织隶属关系,同步提出了配置党务工作者建议。同时集中精力认真开展了产权制度改革后国有控股、国有参股或其它产权多元化的各类企业党组织的调整、设置以及党员关系的接转、群团组织建设等项工作。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市改制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改制基本实现了三个同步:同步设置了党的组织机构;同步配备了党组织负责人,采取委派、推荐、选举、竞聘等方式,及时为新设置的党组织配备了专兼职党组织书记;同步开展了党建工作,按部就班地开展了“三会一课”。通过全面加强改制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有效地增强了党组织在改制企业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了企业党组织在企业改革转制过程中组织不散、队伍不乱、阵地不丢。三是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作用的意见》,组织引导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围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主动及时地维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积极主动地为生产经营做贡献,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切实为职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团结职工群众;大力弘扬企业精神,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工作监督,寓监督于服务之中,保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健康发展。全年新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总支3个,比去年底增长50%;新建独立党支部15个,比去年底增长12.8%;新选派政治指导员、党建联络员 126名。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提出并被采纳的合理化建议360多条; 组织党员职工义务献工500多个; 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协解决有关问题55个;党员技术骨干承担并攻克技术难题36项,为企业创效益4 300万元。
  加强和改进了高校、机关党的建设。本着有利于高校党支部开展工作,有利于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有利于增强党支部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原则,合理规划,科学设置了高校基层党支部,积极探索了以年级班为单位、以学科专业为单位、以学生生活园区为单位、以学生社团组织为单位建立学生党支部的新途径,较好地扩大了高校党组织的覆盖面,全市高校初步形成了“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的党建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