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中国银行鸡西市分行

中国银行鸡西市分行

中国银行鸡西市分行



  【概况】 2004年,中国银行鸡西市分行在省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根据总行关于股份制改造、整体上市的战略部署,分行领导班子带领全行员工,奋发进取,励精图治,围绕“效益、质量、风险”的方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防范风险为前提,以增加盈利为目标,按照“做大、做强”的跨越式发展思路,超常工作,开拓前进,认真抓好不良资产盘活,加大贷款投放力度,积极调整资产结构,狠抓各项存款,不断加强市场营销,提高服务效率,大力拓展各项业务,使整体经营业绩再创历史新高。
  负债业务实现倍增式发展。一是对公存款方面,针对地方经济环境的影响,及时转换工作思路,把对公存款的重点放在巩固客户基础、培育优质客户群体方面。通过积极营销,取得了财政局国库收付中心的代理权。为对公存款工作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发展基础,并且将原来在工行、建行代发工资的财政预算单位工资户全部转到了中行,带动零售、中间业务的发展,取得了联动效应。二是通过自我加压、强化考核等手段。积极做好储蓄存款工作。通过开展“开门红”等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把每个网点、每个柜员都动员起来投入到争存揽储的工作中去,人民币储蓄存款完成计划指标的 125.86%,在全省中行系统本群组的考核中名列第一名。截止2004年 12月31日。鸡西中行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131 559万元,比年初增加45 355万元,市场占比为13.94%,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7 852万元.增加30 519万元;储蓄存款余额82 927万元,增加14 309万元;外币存款余额为3 062万美元,比年初下降414万美元。
  积极改善资产结构。一是稳健发放贷款,改善资产结构,增加盈利能力。坚持“固定老的、稳住好的、壮大新的”营销战略,拓展优质客户群体。积极营销鸡西热电有限公司。共向电厂投放贷款6 900万元,占企业贷款总量的72%。在做好批量贷款的同时,积极发展票据贴现业务。多方挖掘票源,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客户办理业务,贴现贷款较年初增加14 896万元,完成年计划的2倍多,并实现了票据贴现业务零风险。截止12月底,人民币贷款利息实收率达86.42%,良好的资产质量为实现效益最大化提供了根本保证。抓住政策机遇,做好不良贷款核销工作。全年共核销损失类贷款6 476万元。年底,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9 925万元,市场余额占比为6.O1%,其中不良贷款385万元(全部为零售贷款),占贷款总量的0.96%(五级分类口径),较年初下降了13个百分点。
  打造中间业务的新经济增长点。2004年,鸡西中行把中间业务发展的重点放在业务领域、产品规模、效益指标上,大大地增强了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国际结算业务的优势、拓展“外汇宝”、“汇聚宝”等精品产品,积极发展代理业务。全年国际贸易结算业务量达 1 519万美元,完成计划的119%;“外汇宝”交易额达1 970万元,完成计划的133%;手续费收入实现51.5万元,完成计划的515%。全年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82万元,较上年增加10万元。
  截止12月底,鸡西中行实现本外币营业利润97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91万元,汇总人民币、人民币、外币帐面利润全面实现盈利。
  【把握信息开拓市场】 一是对公存款方面。前几年,受地方经济环境的限制,中国银行鸡西市分行对公存款总处于不稳定状态,经常陷入年末突击增长、年初下降,再增长、再下降的低水平徘徊局面。2004,鸡西中行转换工作思路,改变以往东拉西凑的点式办法,把对公存款的重点放在巩固客户基础、培育优质客户群体方面。中行抓住市财政国库资金支付改革的机遇,把眼光定位在市财政国库资金集中支付业务招标的项目上。利用办公营业楼与财政局毗邻而居的地理优势,以提供方便的办公营业场所为前提,反复做市政府、财政局的工作,竞标成功使中行获得了 3亿元的低息存款,为今后的对公存款工作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发展基础,并且将原来在工行、建行代发工资的财政预算单位 8 000多户工资户全部转到了中行,带动零售、中间业务的发展,取得了联动效应。
  捕捉信息,争取专项资金存款。鸡西矿业集团是中行的对公存款大户之一,为保持矿业集团较高的存款余额,中行对鸡西矿业集团采取行长走访、科长联系、业务人员共同努力的方式,实行分层次营销, 实现整体联动效应。 在得到矿业集团新到位塌陷治理资金的消息后,行领导第一时间赶到集团财务部门做工作,用务实的作风、诚恳的态度打动了对方。此项资金划至中行账户后,还有一些后续资金陆续进账,截止年底,该企业账户余额平均维持在5 200 万元以上。
  二是通过自我加压、强化考核等手段,积极做好储蓄存款工作。制订有效的储蓄存款考核体系,把营销成绩与个人百分绩效考核挂钩,通过开展“储蓄开门红”、“我为上市做贡献”等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每个网点、每个柜员都动员起来投入到争存揽储的工作中去,克服同业竞争激烈、储蓄网点少、营销人员不足等不利因素,使储蓄存款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到年底,人民币储蓄存款完成计划指标的 125.86%,在全省本群组的考核中名列第一名。
  把握市场信息,积极开拓市场,促进储蓄存款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抢先抓早、抓大不放小”一系列措施,对周边客户进行实地走访,在得知市电业局进行集资后,马上派人上门营销,进驻电业局为其代收2 000名职工集资款,共吸存1 100多万元。其后,借助中俄文化交流周之际,组织人员进行业务咨询、业务宣传,并全天候为其办理外币兑换,赢得了国外友人的一致好评。
  鸡西中行顶住市场及同业竞争压力,充分利用代发预算单位工资的联动优势,不断提高柜台服务水平,让客户高兴而来、满意而去。财政预算单位每月 1 200万元的代发工资额,其中每月沉淀在500万元以上,以此为基础,使储蓄存款形势在逆境中保持了高速增长。
  【积极改善资产结构】 一是稳健发放贷款,改善资产结构,增加盈利能力。中行积极开展贷款营销,通过“固定老的、稳住好的、壮大新的”,拓展优质客户群体。面对优势企业贷款买方市场的竞争局面,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营销鸡西热电有限公司,加快已达成项目的资金投放。行领导跑企业不下10余次,在企业国家开发银行 2亿授信额度基本未动的情况下,今年分7次向电厂投放贷款6 900万元,占企业贷款总量的72%。
  在做好批量贷款的同时,积极发展票据贴现业务。多方挖掘票源,根据不同客户的群体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客户办理业务,年底已办理贴现贷款13 922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 00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2 倍多,有力地补充了授信资产余额下降的问题。在办理票据贴现的过程中,严格掌握程序,认真按章办事,实现了票据贴现业务零风险。截止12月底,中行人民币贷款利息实收率达83%,而在4年前这个数据仅为2%多一点,良好的资产质量为实现效益最大化提供了根本保证。
  积极稳妥发展零售贷款业务。2004年,中行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调整了资产结构。在产品定位上,重点发展风险小、违约率低的个人住房和出租车、自用轿车等贷款业务。为了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提升在同业间的竞争优势,全年共组织了 5次零售贷款营销活动,向广大客户推介中行零售贷款系列产品及优惠条件,进行现场咨询、解答,收到了较好的营销效果。同时,通过市场营销及调研,重点挖掘优质合作客户,全面推动零售贷款的稳步发展。抓住鸡西市大部分出租车报废增型这一有利时机,与鸡西市吉顺达汽车经销商签订了业务合作关系(专营千里马小轿车),经销商存入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借款人发生的所有业务由经销商全程担保;其后又与申太车行和润吉汽车销售公司合作,开办了自用轿车贷款业务,进一步推动了零售贷款业务的发展。
  二是抓住政策机遇,做好不良贷款核销及清收工作。在省行统一部署下,按照资产处置有关规定,对现有存量贷款进行认真清理分析,清理出符合不良资产处置条件的鸡西钢铁公司、柳毛石墨矿、畅通装饰材料公司等 3户企业的损失类贷款,经省行审查后上报总行审批,核销损失类贷款本金6 476万元。
  加大不良零售贷款的清收力度,促进零售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在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开办初期,受政策性因素影响,对贷款风险估计不足,过分依赖于保险公司履约保证险,片面追求贷款数量,加之借款人还款意识淡薄,以致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汽车消费贷款风险逐渐暴露,不良贷款比例逐月攀升。 为有效控制不良贷款增长,降低不良比率。 保证零售贷款的持续健康发展,年初以来,中行不断加大清收力度,组成由一把手挂帅,主管行长参加的清收领导小组,定期听取业务人员的清收工作汇报,研究讨贷对策,制定清收计划,并落实责任制,量化任务指标,集中人力、物力对消费信贷逾期贷款进行全面清收。2004年,以现金方式清收不良贷款300多万元,通过以物抵债方式清收不良贷款40万元,通过核销划转不良贷款34.7万元。
  截止2004年底,中行不良贷款余额385万元(全部为零售贷款),不良贷款比率为0.96%,较年初下降了13个百分点。
  【坚持效益优先】 由于组建时间晚,网点少(全市9个区县仅有3家机构)等因素的影响,使鸡西中行发展中间业务受到一定制约。 面对困难, 中行采取扬长避短的原则,把中间业务发展的重点放在业务领域、产品规模、效益指标上,大大地增强了中行的综合竞争力。
  一是打好特色牌,发挥国际结算业务的优势。通过银贸客户座谈会以及上门拜访、产品推介等形式,密切银企关系, 扩大客户群体规模。 截止2004年12月底,国际贸易结算业务量达1 519万美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19%,创历史新高,继续在鸡西保持95%以上的市场份额。
  二是打好服务牌,代理业务成绩显著。克服网点少的不利因素,以服务争效益,先后同保险、证券、移动通信、劳动就业、民政、供电等部门签订了一系列代理业务协议,业务内容涉及5个领域17个品种,代理业务金额近3亿元,年均收入在15万元以上。全年,中行代发工资户突破20 000户,代理保险金额突破 800万元,代理业务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扩大了中行的知名度,使中国银行在鸡西有口皆碑。
  三是打好市场牌,信用卡业务实现突破性发展。通过与鸡冠区交通征费处建立的合作关系,为全市6 000辆机动车的车主办理了长城卡5 100多张, 并积极做好跟进服务。 2004年实现银行卡收入38万元,同比增长309%,新增长城国际卡125张,完成年计划的4倍,信用卡的综合效益指标在省中行系统排名第三。
  四是打好精品牌,积极拓展“外汇宝”“汇聚宝”业务。2004年以来,通过开展营销宣传月活动,举办“外汇宝”知识讲座,并增加交易设备,延长营业时间,不断完善服务措施、手段,极大地方便了汇民投资,使“外汇宝”业务实现了倍增式发展。截止2004年12月末,中行“外汇宝”交易额达1 970万美元,完成年计划的133%。
  【股份制改造准备工作】 按照总、省行关于股份制改造工作的部署,鸡西中行的不良资产核销处置工作、股份制改造调查工作、固定资产及土地(房地产)评估工作及非信贷资产处置工作已经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相关部门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步调一致,积极配合,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至年底,已完善了土地合同,换发新的金融许可证、机构代码证,积极配合土地评估部门完成了股改土地评估工作,认真按照普华永道审计机构的要求核对梳理确认各类资产类报表。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防范各类案件。2004年,中行把防范“四类”案件作为主要任务。加强经常性的检查,确保无大要案发生。市行主管领导及保安、监察部门定期对所辖虎林、密山支行及市行本部和分理处网点进行安全防范检查,每季度召开防案形势分析会,做到了切实防范风险,全年无事故案件的发生。
  二是加强财务管理。按照省行要求,围绕“大财会”理念,强化以效益为中心的目标责任制,强化费用支出管理,为下一步实行分部门核算奠定了基础。严格执行了集中采购责任制,发挥管理会计的监控职能。
  三是提高政务管理水平,加强后勤管理。2004年,在省中行系统档案综合管理考评工作中,鸡西中行取得了档案管理二级单位的优异成绩,同时取得了省级档案管理优秀单位的称号,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全行的中心任务服务。
  【提高队伍素质】 一是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组织了十六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全年,市行党委中心组组织了12次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以从严治党为指针,深入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启发引导干部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对党员干部和员工进行直观的警示教育。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党建促发展,以抓廉政正风气,以抓班子带队伍,以“力争不发案,杜绝大要案”为目标,以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基础,以反腐败三项工作为重点,深入开展了反腐倡廉和预防案件工作。一把手同所属单位、部门负责人及一线员工签定了党风廉政建设、预防案件责任状,分解任务目标到部门、各级管理干部,并加大了考核力度,根据各类检查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严肃追究违规违纪责任人。
  三是按照省行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两风”建设和开展“正行风、促发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的统一部署,积极参与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使鸡西中行的对外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全行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四是继续推进行务公开。全年印发了 4期行务公开简报,对行内每季的重大事项、贷款投放、人事任免、财务收支、大宗物品采购、装修工作招标等情况都及时予以公开,使员工心中有数,坚持重大事项集体研究,集中审批,严防道德风险。
  【企业文化建设】 一是积极开展文明优质服务工作,提高业务技能。2004年,市行工会制定并下发《服务承诺制》,开展内部双评活动。各部门积极响应,极大地推动了全行的文明优质服务工作。通过精品网点建设、星级柜员评定、创建“巾帼文明示范岗”和“巾帼杯”活动,强化员工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意识的转变,提高了员工的整体服务素质。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岗位练兵活动,选拔优秀的业务技术能手参加省中行组织的业务尖子比赛,取得了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
  二是抓好精神文明建设,高度关注职工的思想和生活。2004年是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关键时期,鸡西中行分别以《简报》、电子邮件等形式下发股改宣传材料,组织全行员工观看股改宣传录象,使全体员工统一了思想,及时转变观念,了解了股改的最新动向,积极争做股改的参与者。市行团委组织“让青春在这里闪光”主题演讲比赛。工作在不同岗位的青年员工以各种方式抒发了对中国银行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期盼,展现了员工的风采和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下半年组织员工参观《郑培民先进事迹展》。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为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 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