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大学
鸡西大学
鸡西大学
【概况】 鸡西大学是1984年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建设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以财经、文化教育、制造、电子信息等专业大类为主的综合性职业大学。建校20年来, 历经两次并校过程。 第一次是1988年5月,鸡西市广播电视大学、鸡西市经委职工大学并入;第二次是1999年9月,鸡西市师范学校并入。
2003年8月购买黑龙江科技学院鸡西校区后,学校实有占地面积 34.2万平方米,加上市政府为学校发展规划出的60万平方米的“发展预留地”,占地面积超过 1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2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 000万元,图书馆藏书40余万册。学校现有教职工741 名。专任教师237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5%。现有英日俄外籍教师6人。各类在校生1万余人。设有2院7系 1部10个研究所,开设47个专业,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校级重点专业 4个,涉及文、法、理、工、经、管、体、艺、教育 9大学科门类,有普招、三校生、成人招生、电大开放教育、五年制高职教育、联合办学、继续教育和外国留学生学历教育等 8种办学形式,基本上涵盖了高校的办学功能。学校突出“全面育人、强化培养、精讲多练、提前顶岗”的育人特色,培养“素质全、能力强、有专长、能就业、可创业、后劲足”的特色人才,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合格的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校招生地域逐年扩大,实现了全国招生,毕业生就业率逐年跨越式提高,连续多年保持省内同类院校第一。目前,学校已经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成绩顺利通过省教育厅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的进校评估和申报省级文明单位标兵评估验收专家组的评估验收。鸡西大学已逐渐发展成为专业齐全、专本并存、立足龙江、服务全国、有特色、有生命力的地方高校。
【教育管理与改革】 2004年,学校成功召开了四届三次教代会。依据新的发展思路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了鸡西大学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即“全面夯实升本基础,力争早日成为本科层次的院校”;结合面临的形势和肩负的任务,确立了“三大战略、八字方针”的发展战略举措,三大战略一一全方位改革战略,质量立校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八字方针一一改革,质量,管理,发展,具体说是: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加强管理,快速发展。2004年12月,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期间,学校又提出了下步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发展“三步走”,即,第一步,以“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全面夯实发展的基础;第二步,以“创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动力,跑步进入学校发展的快车道;第三步,以“建设应用性本科院校”为目标,实现鸡西人的梦想。
按着新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人才定位,学校构建并完善了“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了可靠保证,特别是设置了采矿工程免费专业,使鸡西大学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又有了新的领域。对新专业建设和老专业的改造,取得新的成果,学校现有42个专业,涉及到9大学科门类。其中,有国家级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1个,省级3个,校级7个。
按差异教育思想构建的“1、一、0”分类分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在实践中取得突出成绩,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4年,全校有 160名学生以优异成绩考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有一大批学生取得自学考试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有 2名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有20余人次的在校生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黑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等竞赛性项目,鸡西大学均取得好成绩。
【招生与就业】 学校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招生工作力度,连年扩招,成绩喜人。2004年,计划招生3 000人,实际招生3 758人,录取率、增招率、报到率三项指标名列全省同类院校榜首。招生区域逐年扩大,2004年在2003年24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的基础上进而扩大到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专业涵盖文理体艺共计37个。成人专科招生,计划200人,实际录取512人,全面超额完成招生计划。目前,电大和继续教育部在校生1 150人。
在做好招生工作的同时,学校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现场招聘会、开辟就业基地、外出联系岗位等多种形式,积极为毕业生就业服务。2004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 94.1%,遥居省内同类院校之首。毕业生就业基地继续扩展,在原有北京、天津、广东、浙江、山东等20个就业基地的基础上,又新增了江苏省南通市、福建省福州市、辽宁省大连市、黑龙江省大庆市等10个大型的毕业生就业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增至30个。毕业生就业服务职能逐渐完善,目前,毕业生就业工作已形成校系两极管理,加强了思想政治、心理健康咨询、就业观教育等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逐渐丰富,学校以科研来推动就业工作,探索出“出口畅”为导向的高职办学体系,获2004年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还成功举办了“2004年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就业工作鸡西大学现场会”和“全省人才交流暨鸡西大学现场招聘会”两个大型会议,得到省市领导及同行好评。2004年学校还当选为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就业工作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
【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学校把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人才培养、稳定和吸引力度,使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一是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学校针对师资队伍现状,制定了《师资队伍发展建设规划》和《师资培训计划》,按不同层次和特点,鼓励教师考研、读研,有目的、有计划选派教师到国内高校进修提高,同时增设专门经费,选派人员外出参加会议、专题调研、学术交流,并选派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和教师到省内外进行交流和学习。目前,学校有 2人获博士学位,3人博士在读,获得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10人,120人硕士在读,“双师”型教师48人。二是实行“专家治校,名师治学”。一方面培养自己的专家、名师,另一方面引进校外的专家、名师。 为此, 学校实施了“12121”名师培养工程, 即在“十五”计划期间,再晋升10名以上教授,校外聘请20名以上名教授为兼职教授,至少有10名博士生在读,确保有20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 为此学校每年投入100万元专用资金。学校还出台了“三级滚动聘任制”,教师可低职高聘,也可高职低聘,津贴随之滚动。在广大教师中出现了“学术研究热”、“考研热”、“争上教学一线热”、“争当双师型教师热”的良好氛围。2004年,有89名教职工晋升高一级职称,其中晋升正高级职称16人。目前,包括教授、副教授在内的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5.5%,超过国家规定的本科院校标准。有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人,多名英、日、俄外教常年在校工作。
【教科研工作】 2004年,学校继续推行“三结合、三为主”的教科研工作方针,并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成立鸡西大学研发基地,继续实施 “212成果工程”,教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全校教职工承担科研项目158项。其中,教育部“十五”规划子课题4项,省级科研项目13项,市级141项;结题 58项;出版教材、专著27部,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7篇;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43项。其中,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38项,《以“出口畅”为导向的高职办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被省厅推荐到教育部参与国家级奖评选。
【对外交流与合作】 2004年,鸡西大学外事工作又取得新进展。聘请了 8名外教;接收了6批共计20 名外国留学生,并首次实现了外国留学生学历教育;与海参崴海洋大学和乌苏里斯克师范学院等俄罗斯高校达成了互派留学生的协议;在鸡西中俄文化交流活动周举办期间,鸡西大学全程参与翻译、服务工作,并承办了书画展和摄影展,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学校派专人参加了由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主办、海参崴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承办的“俄罗斯与亚太地区国家教育一体化问题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并作了专题报告,总结了鸡西大学对外交流工作的做法和经验,标志着学校与国际合作正逐步走向成熟。
【基础设施建设】 2004年,学校投入了近千万元改善办学条件。新建了高档次微机实验室、电子阅览室、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 增添了实验室设施设备, 有4个实验室被评为国家级“双基”实验室合格实验室。对新校区实施了“穿衣戴帽”工程,使校园生态、景观、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在迎接全省“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时得到专家组的一致赞扬。鸡西大学被评为全省高校绿化“双十佳”单位;学校引资建设了 2.7万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人住新生近4 000名,彻底解决了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住宿需求的历史性问题。此外,还新建了近3 000平方米的国际交流中心;投入了近 300万元建设校内一期“能力超市”,设有汽车驾驶、经贸俄语、现代文秘、室内设计、机电专业、机电公共、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网络 8个“能力超市”。一期“能力超市”投入使用后,实践教学效果显著。学校还将投入近千万元,启动二期“能力超市”建设工程。目前,数控模拟系统的专用实训室已经全部安装、调试完毕,数控机床、铣床等设备正在安装之中,煤矿安全技术、自控模拟系统等“能力超市”也正在建设中。
【精神文明与党建工作】 2004年,学校的基础建设、图书资料建设、美化校园工程、非学历和成人教育市场开辟、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入,教风、学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文化校园工程建设等明显加强,三个文明创建工作日新月异。
干部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成效。校党委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关系学校工作全局的头等大事来抓,校党委中心组率先开展学习,促进了校系两级政治理论学习活动的规范化,使广大教职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政治素质大幅度提高,精神面貌大大改观。教职工积极要求进步、要求入党的人越来越多,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对干部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做到长抓不懈,特别是专项开展“两风”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的师风师德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教职工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工作自觉性。工作和服务态度、师德师风、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2004年,鸡西大学下大力气抓了思想政治工作“新三进”工作 (即进网络、进公寓、进心灵), 学生公寓管理体制和机构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学生公寓党支部和管理委员会,实行了学生宿舍文明建设与奖学金挂钩制度。学生社团建设围绕学生成才,以活动为载体,抓质量、抓提高,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2004年,按照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的标准和要求,学校出台了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健全了保障措施,认真评选了一大批校内文明单位标兵和个人,使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创建工作打开了新局面。省文明单位标兵专家组实地考察后,授予鸡西大学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2004年,学校还被命名为:省高校校园绿化先进单位、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市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市第十八届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先进集体、市保密工作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