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宝清辉煌的三十年宝清辉煌的三十年 美丽富饶的宝清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南缘、完达山脉北麓,临近“密山、虎林、同江、抚远、饶河”等五市县口岸,是典型的资源大县、农业大县。2007年全县行政区划总面积100万公顷;总人口42万人;全县设6镇4乡,辖145个行政村;幅员含农垦系统的五九七、八五二、八五三等3个农场,有双鸭山、友谊、红旗岭、八五一一等4个农场的部分管理区作业站和双鸭山、桦南、东方红、迎春等 4个林业局的部分林场及密山市的部分单位驻县。宝清县因有茂密的山林、无际的沃土、广袤的湿地、富集的矿产而被誉为三江平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有“大森林、大粮仓、大湿地、大煤田”等四大美称,有“小小的哈尔滨,大大的宝清”之美丽的传说。境内森林总面积为29万公顷,是黑龙江省东部较大的次生林区;耕地面积为37.6万公顷,年产粮食167.5万吨;七星河、雁窝岛、长林岛、东升等“四大”湿地面积为6.6万公顷,景色秀美宜人;煤炭远景储量100亿吨,是全国 15个重点煤炭开发区之一。境内河水清澈、水源充沛,有挠力河、七星河、宝石河、宝清河等大小河流33条,水域面积 7.5万公顷,可牧草原面积 2.1万公顷。矿产资源富集、品种齐全、分布广泛,有金、银、铜、铁、锡、镍、石油和石灰岩、花岗岩等52个矿种。
1978年前,宝清县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做出过较大努力,虽然成为全省的产煤大县、产粮大县、畜牧大县和外贸出口大县,但是仍然处于基础设施薄弱、初产品加工、生产经营粗放、主导产业不过硬、经济总量小、运行质量差、发展速度滞后等阶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的春风复苏了沉睡的大地,宝清县委、县政府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总结经验,适时提出新战略、新举措。20世纪80年代搞横向经济联合,90年代抓深化改革、开放开发,21世纪初实施“招商引资、强县富民”战略。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宝清县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到1997年时,提前“三年”实现翻两番战略目标;到2006年时,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由2002年的全省66个县(市)排名第31位跃升到第17位。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56.1亿元(以下数字皆为县属部分),比1978年增长 21倍,年均增长11.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4.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21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1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 21倍。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城乡建设日新月异,文明村建设跨入省级标兵行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宝清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基础牢固。1978年以来,宝清县抓住进入省级农业经济开发试验区的有力契机,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努力建设商品粮、畜牧业、绿色食品等基地。到2003年末,已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6个、科技项目2个、多种经营项目3个,累计投入农业开发资金12 亿元。截止2007年末,共建成青原、东升、七星河、黑鱼泡等 19个农业开发小区,开发总面积9.6万公顷。全县12条主河流已全部修筑堤防,长达38188公里,其中,十年一遇以上标准的达220公里。1979~2007年,宝清县农田水利建设累计投资 2.45亿元,改造中低产田3.7万公顷,水土保持治理有效面积4.2万公顷,改善内涝面积 7.2万公顷。1998~2002年由省政府投资5.08亿元建成的总库容为6.15亿立方米的龙头桥水库,彻底解决了宝清县洪涝问题;2003~2007年开发了龙头桥水库灌区项目和挠力河涝区治理项目,使宝清县粮食生产迅猛增产。2007年,县属耕地面积16.3万公顷,乡村人均耕地0.73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58.5万吨,比2000年增长1.85倍,是1978年的6.6倍;全县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1%,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5 101台,联合收割机777台,农用小四轮12 426台,配套农具 30 620台(套)。198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从县情实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制定了“粮牧企、贸工农、农科教”的发展战略,依照“调优、调绿、调特”的原则,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入手,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使农业从单一粮食生产转向农林牧副渔企全面发展。扩大绿色食品基地,打绿色品牌,“宝青红”红小豆、“宝清大白板”白瓜子、“荒原狼”和“挠力河”牌精洁大米享誉省内外,并出口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宝清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宝清大白板、南瓜生产之乡”和“红小豆生产之乡”,并列入全国杂粮生产基地县之一。突出发展“奶牛、肉牛、生猪”主导品种,加快畜牧小区建设,培育和发展养殖大户、专业村。2007年末,全县奶牛存栏9 547头,是1985年的597倍;生猪存栏33.5万头,是1978年的4倍;全县有畜牧小区148个,500头以上的奶牛小区3个、肉牛小区5个,1 000头以上生猪小区 8个;畜牧业产值17.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4.8亿元(现价)的50.0%,比1978年提高 35.4个百分点。宝清县农业已经基础牢固,并成为立县产业;农村经济已经成为全县经济的主体。
宝清县乡镇企业得到长足发展。1985年以来,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企业由少到多、由小到大,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主导产业。到2007年,全县个体工商业户已发展到 5 248户,私营企业发展到424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23家。初步形成了以北大荒、博大米业等 5家企业为龙头的稻米产业链;以龙源油脂公司为龙头的大豆产业链;以向山面粉厂为龙头的小麦产业链;以北疆农贸公司为龙头的红小豆产业链;以和兴农副产品公司为龙头的白瓜子产业链;以南华糖业为龙头的甜菜产业链;以朝阳亚麻厂为龙头的亚麻产业链;以谷丰鹅业、宝清种禽场为龙头的畜产品产业链;以三山菜业为龙头的脱水菜产业链;以中心洗煤厂为龙头的煤炭产业链;以北药公司为龙头的药材产业链。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特色经济的发展。
宝清县工业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世纪90年代以前,全县工业多年徘徊不前。1992年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后,工业产值突破了亿元大关。2007年,县属工业实现增加值 9.3亿元;实现利税3.8亿元,比1978年增长413.4倍。积极建设工业园区,2006年建设了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为主的轻工业园区和以非金属、建材项目为主的重工业园区,入驻园区规模企业17户。发挥资源优势努力发展煤炭工业,2007年原煤产量达 208万吨,比1978年增长15倍,煤炭产业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47.5%。电力供应有了新保障,2001~2005年完成了供电联网工程,总投资达 4 798.7万元。交通业发展迅猛,建成省干道“依饶”、“依宝”公路国家二级砼白色路面宝清段105.81公里,建成通乡公路3级黑色路56.17公里,建成通村白色路面23.5公里;宝清县地方铁路于1998年8月开通货运、2000年6月开通客运,改变了宝清县没有铁路的历史。大型企业开始落户宝清,积蓄了宝清县发展后劲,宏达生物制品厂已经完成主体建设工程,鲁能集团在宝清县投资煤电化项目已经完成前期工作。
宝清县商贸流通日益繁荣。1979~2007年商贸业体制发生了巨大变革,多元化经济成份进入商业领域,构成全方位、多层次满足市场需求的新格局。商业网点密布,2007年全县拥有商业网点6 898个,比1978年增长 42.8倍。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的格局基本形成,2007年全县建材、轻工、畜禽、煤炭、粮食、果菜、旧物等专业集贸市场已发展到29处,市场总营业面积12.35万平方米,年成交额2.8亿元。对外贸易成效显著,宝清县1979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出口商品综合基地县,1987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红小豆出口基地县;到1993年全县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已发展到116处;宝清县私营外贸企业由2003年3家发展到2007年17家,出口商品42种,出口贸易额由2003年214万美元增长到2007年1 874万美元。购买力逐渐增强,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由1978年的0.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7亿元,增长了15.7倍。
宝清县招商引资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从1999年 4月宝清县委、县政府确定“实施招商引资、推动全县经济跨跃式发展”的工作思路后,就开始狠抓建立招商工作机制、健全引资奖历机制、完善引资项目责任制,并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工作日程,实行目标管理、一票否决。积极拓宽招商渠道,开展多元、组团、领导带头、专题、以资产、以商招商等招商工作;不断改善招商环境,强化服务意识,制定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1999~2007年,全县共引进项目268项,其中超亿元项目5项,超5 000万元项目3项,超1 000万元项目11项,超500万元项目 10项,实际到位资金38.2亿元。招商引资为宝清县经济发展增强了活力、积蓄了后劲,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宝清县城市品位不断提升。2007年,县属人口 30.41万人,宝清县城内人口总数达到1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0万人;全县城市建设投资3.3亿元;城区面积已从1978年的8.2平方公里发展到2007年21平方公里,城市规划面积到2020年扩大到30平方公里。按照建设“山水生态园林城”的目标定位,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1998年后,宝清县跨入了省级市容环卫先进县行列,获得了“城市建设十佳县”荣誉称号。2001~2007年实施了热网扩建、供水 3个水源联网、城市排水工程和挠力河二桥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维修城内黑色路面14条,硬化人行道35万平方米;改造老城区90万平方米,开发住宅小区27万平方米;完成了人民广场扩建工程、马鞍山公园改建成天府公园、宝石河公园、幸福公园、宝清国际商贸城等城市建设项目;实施了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加强了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和环境保护,完善了通讯、邮电、城内交通公共设施,为县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
宝清县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先进科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1992年宝清县人民政府荣获黑龙江省“创建科技兴农示范县”称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46%。信息化建设速度较快,建立和完善了经济、农业、教育、招商、旅游 5大信息网络,利用率大幅提升。2007年,全县中小学巩固率达到国家标准,高中生入学率为48%,比全省高出近5个百分点,高考率连续4年达93%以上,名列双鸭山市前茅;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 80%,城镇有线电视入户率 90%。公益卫生和医疗救治体系健全,新建了现代化疾控中心、急救中心,完善了传染病区救助设施。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县艺术团加入了省龙江剧联合体。文物工作有新发展, 2003年12月荣获“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广泛开展体育活动,1992年7月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2004~2005年成功承办了黑龙江省第二十四届、第二十五届“促进杯”宝清国际蓝球邀请赛。通讯事业发达,2007年业务收入总量达22 254.9万元,全县电话装机总量由1978年的400门增加到57 583门,城乡固定电话用户57 416户,移动电话用户12万户。
宝清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 501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799元,比1978年增长52.9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8亿元,是1978年的158.5倍;城镇人均住房面积22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面积增加到 17.5平方米;农村住宅砖瓦化率达到67%。2001~2007年累计投入社会保障金1.5亿元,有5 200名职工,5 147名困难群众分别被纳入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有12 354名退职下岗职工实现由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有8 100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有1 391名特困职工生活有了保证。
综观宝清县30年的发展,宝清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全党抓经济、努力快发展”的执政理念,以强县富民为已任,以造福百姓为天职,齐心协力抓改革,和舟共济谋振兴,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博、开拓创新,全力打造“全省煤电化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安全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功能齐全的新兴工业城”,构建生态、平安、和谐的宝清。宝清县今日的繁荣昌盛,为未来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宝清县在发展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迅速发展。
(供稿 于畔海 佟万祥)
2008年宝清县委县政府18件利民实事完成情况一览表
表附录—1
续表附录—1
(供稿 县政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