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人物传录人物传录 王俊山(1931~2007)
王俊山,男,1931年2月出生于宝清县七星泡镇永进村(现红峰村)。1949年6月经考试被宝清县贸易公司录用,同年 9月成立百货公司后,他在门市部、公司做营业员、记账员、会计、股长;1950年5月8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2年10月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4月任中共宝清县委组织部做干事;1956年4月任县人事局副局长;1965年8月经中共合江地委批准任宝清县人事监察科科长;1969年7月任万金山公社革委会主任;1969年9月任县委组织部政工组组长;1973年4月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1975年4月任县粮食科党委书记、科长;1979年4 月任县委财贸政治部、县财贸办主任;1984年3月任县粮食局党委书记。1991年5月离休,享受副处级待遇。
王俊山曾当选为中共宝清县第七、八、九届党代会代表,县委委员;宝清县第九届、十届人大代表,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宝清县政协第五届委员。工作期间,他曾十几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被县委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被县政府记功、记大功和授予“模范工作者”称号。
王俊山年少时家境贫寒,靠父亲的几亩地度日,只读了 3年半小学就回家务农。参加工作后,为了学习文化,更好地工作,他坚持在实践中学习,把工作当成最好的课堂。他老伴回忆起往事说:“回家饭晚了,他就跟你急,吃完就去看书看报,家里的事从来不管不问”、“孩子不敢动他的书,谁动就跟谁发脾气”。在他的办公桌上,经常放着一支红笔,工作间隙研读中央、省的重要社论和文件时,他做到字斟句酌,重点部分用红笔加上标注和体会。遇到困惑时,他经常与身边同事一起探讨,从中准确领会上级政策,捕捉时事信息,把握发展趋势。翻开他留存的资料,随处可见他阅读时留下的字迹,从中依稀可见他当年学习的刻苦和专注。
粮食局的领导知道王俊山读书看报的习惯,在他离休后破例为其订了一份《人民日报》,以供研读。他的字体刚劲有力,别具一格;他的文章简明扼要,深刻冷峻。数十年持之以恒,勤奋学习,使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理论底蕴,成为全县中层领导干部中的佼佼者。
王俊山天性耿直,不唯上、只唯实,对不符合政策的人和事,都敢于直抒己见。在60年代中期,他参加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勃利社教分团担任工作队队长。在开展“四清十五查”工作中,提出“两不搞”,即不搞扩大化,不搞批斗和体罚,使当地生产队干部和群众心情舒畅,劳动热情高涨,圆满地完成了社教任务,受到当地群众的称赞。70年代,他任组织部副部长时,组织上任命一名干部到乡镇任职,但这名干部怕艰苦,不去上任。时值县里修公路,有位领导想另行安排这名干部带队修路,在征求王俊山的意见时,王俊山说:“一个不服从县委分配的干部不是好干部,不能安排他”。1984年,县政府召开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对一名曾犯过错误的干部落实政策问题。王俊山表示,这名干部的问题几经县政府研究,并已结案,不能再落实政策,可以考虑解决生活问题。与会领导同意了王俊山的意见,会后,王俊山重新为那位干部安置了工作。
王俊山长期在基层工作并负责人事工作,历练了他看人、识人、用人的本领。在提拔使用干部上他举贤荐能,不拘一格推选新人。70年代中期,青山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空缺,在一次组织部部长会议上研究这一岗位人选时,王俊山说:“我看十八里公社有个小伙子能胜任,有发展”。第二天,经组织考核、常委会研究,并报地委批准,这位年轻同志被破格提拔,到青山公社(全县第二大公社)任职,成为全县最年轻的乡镇主要领导,后期发展为县级主要领导。
王俊山敢于大胆启用有才之人。1984年,县浸油厂连年亏损,企业举步维艰,濒临停产边缘。派谁去扭转局面?粮食局价检股副股长赵福忱主动请缨,在粮食局党政班子会议上讨论时,王俊山认为赵福忱有开拓创新意识,具备领导才能,便说服入会领导,任命赵福忱为浸油厂厂长。赵福忱上任后,他帮助赵福忱走科技创新之路,广开融资渠道筹集资金,对浸油厂工艺设备进行全面改造升级。1985年,他从佳木斯粮食局引进资金 800万元,对老油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淘汰了落后的榨油生产工艺,建成了日加工 100吨大豆的浸出生产线,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出油率,推动了企业增产提效,一跃成为宝清地方工业的支柱产业。第二年实现利润513万元,纳税超百万,使濒临倒闭的企业一跃成为全县第一盈利大户和纳税大户。之后,赵福忱又用滚雪球方式,积累资金,投资 4 700万元,建起了当时亚洲最大的浸出油厂。2002年,赵福忱被任命县政府调研员。王俊山在任县财贸政治部主任的 4年里,在他培养下,马海龙等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被选拔到县直各部门担任了主要领导,有的级别甚至超过了他。每当人们问起这些事时,他总是高兴地说:“我手下的年轻人能提拔重用,并能超过我,是我的骄傲” 。
王俊山具有开拓创新、勇于改革的精神。70年代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筹集资金18万元,在七星泡镇永胜村建起了 500多平方米的砖瓦宿舍以及生产设备配套齐全的青年点,安置粮食系统知青60多人。1984年,他回到粮食局担任党委书记后,非常重视粮办工业的发展。他以技术改造、设备换代为突破口,上规模、上档次,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他参与制粉厂的工艺改革和产品升级,使制粉厂生产的“新乐”牌(特一粉、特二粉、特三粉)产品系列化,不仅占领了宝清市场,还销往佳木斯、双鸭山等周边市县,特别是“特二粉”质优价廉,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他还同饲料公司的领导班子一起推进设备更新,提高产能,增加品种,生产出 4个系列20多个品种的畜禽饲料,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要,促进了全县养殖业的发展。1989年,全县粮食企业进入全盛时期,在县地方工业低迷的情况下,粮办工业一枝独秀,实现工业总产2 277.5万元,利税 154.3万元, 分别占全县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利税的26.21%、20.65%。
1988年,王俊山站在时代改革大潮的前沿,率先在全县进行了工业企业内部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他深知改革涉及到企业的生存和职工的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将带来人心动荡和经济损失,责任重大。为此,他周密部署,精心谋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把改革的目标确定在企业增活力、职工得实惠上。他在全系统内建立了“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职工实行全员风险抵押,将企业的风险变为全员的风险,打破铁饭碗,实行浮动工资,搞定岗定编、优化组合,用经济手段来增强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感,极大地调动了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在粮食定购任务调减后,评价粮油收支缺口增大的情况下,他认真落实国家“议转平”的粮食政策,组织各粮食收购企业成立了粮油议价收购机构,实现财务分设、账目专管。为稳定粮价、增加粮食库存、保障供给,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88年,全县入库粮食54 109吨,是库存粮食历史最多年份。
王俊山把单位当成自己的家,处处精打细算,从不乱花一分钱。在百货公司门市部工作时,有一次,公司领导让把门市部的门面装点一下,迎接上级检查。王俊山无奈,只好简单布置一下。当送走检查工作组的领导后,他惋惜地说:“又白白浪费了五六尺红布”。在粮食局工作期间,凡是上级领导来调研或检查工作,都在粮食招待所吃住,按工作餐的标准招待客人。他对不正之风深恶痛绝,常说的一句话是:“有的人什么都吃,就是不吃亏;什么都要,就是不要脸”。他一生两袖清风,廉洁自律,在佳木斯治病期间用的是最廉价的青霉素,从不用贵重药品。
王俊山离休后,每逢老干部活动,他都准时参加。2005年 2月,他去佳木斯做膀胱癌手术,临行前还打电话向粮食局老干部党支部书记王振国请假,说:“我去做手术,这个月支部活动日参加不上了”。手术回来没几天,正赶上党支部活动日,他提前到场。王振国见后,很吃惊地问“你怎么来啦,刚做完手术,赶快回去休息”。王俊山却说:“支部每个月才活动一次,我怎么也能坚持下来”。他的话感动了在座的全体党员。
王俊山于2007年6月21日逝世,享年77岁。
(供稿 蔡春生 责任编辑 王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