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渔业·

·渔业·


 
  【渔业生产概况】 据市农牧渔业局多种经营科1986年调查:鹤岗市渔业自然资源丰富,全市河流、水库、塘坝、泡沼总水面 113,118亩,其中人工可养鱼的水面19,108亩,占总水面的16.9%。在人工可养鱼的水面中,1986年底已养鱼 8,400亩,占人工可养鱼水面的43.9%;在已养鱼的水面中,养殖收获面积8,086亩,占已养鱼水面的96%。市河流、水库、塘坝和泡沼的水,含有有机物和无机营养类,底栖植物和水生植物繁殖旺盛,天然饵料丰富,宜于放养鲢、鲷、草、鲤、鲫等经济鱼类。市有沼泽地 239,729亩,其中可建精养鱼塘的有20,000亩,占沼泽地总面积的8.3%。沼泽地多为河流冲积而成,水源丰富、黑土层厚,有机质含量大;土壤粘重,保水力强,是兴建精养池塘的好条件。1986年末市乡镇及企事业单位,修建精养塘 2,000亩,占可建精养塘面积的10%。
  1986年,鹤岗市共有养鱼场(点)94户,比1985年增加28户,增长 42.4%。其中,国营鱼种场 1户,隶属市水产公司;集体所有制养鱼场21户,隶属各乡镇和矿务局集体经营服务公司;个体养鱼专业户72户,比1985年增加38户,增长一倍多。全市渔业生产的主要设备有:渔船42艘,比1985年增加 2艘,增长4.7%。其中机动渔船2艘,3吨34马力;非机动渔船40艘,20吨。渔亮子10处,大小拉网2趟。共有渔业生产设备165台,其中增氧机17台,颗粒饲料机 3台,打浆机3台,推土机19台,拖拉机3台,饲料粉碎机20台,水泵60台,泥浆机38台,汽车2台。1986年鹤岗市水产养殖收获面积8,086亩,比1980年增长 7.4倍。水产品总产量816,000斤,比1985年增加188,000斤,增长 30%;其中养殖产量716,000斤,比1985年增加158,000斤,增长31%;鱼种生产453万尾,比1985年增加282.3万尾,增长76%。1986年,鹤岗市已有鱼池越冬面积677亩,其中国营鱼池越冬面积461亩,占鱼池越冬总面积的68%;集体鱼池越冬面积 121亩,占鱼池越冬总面积的17.9%;个体养鱼户鱼池越冬面积为95亩,占鱼池越冬总面积的14.1%。全市鱼种越冬总数391万尾,其中国营的318万尾,占81.3%;集体的45万尾,占11.5%;个体的28万尾,占7.2%。
  【渔业生产技术进步】 1986年鹤岗市在鱼种繁殖、养鱼越冬、养鱼技术推广等方面,均有突破性进展。
  鱼种繁殖 1985年全市共生产鱼种 453万尾,比1985年提高1.8倍,比1980年增长3.1倍,创历史最好水平。增加了鳞鲤、镜鲤和虹尊等优良品种。市国营鱼种繁殖场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密切合作,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推动了鱼种繁殖工作。采用国内新技术——利用丰年虫高密度水箱育苗,即:将鱼卵放入装满水的铁箱内孵化,用人工控制给氧、喂食,用丰年虫卵为饵料。由于铁箱清浅、升温快、无杂鱼、饵料精(丰年虫含蛋白 60%含有多量氨基酸),使“水花”(刚孵出的小鱼)成活率达 95%,比发塘育苗成活率高一倍;鱼苗密度每立方水15万尾,等于发塘一亩水面育苗的数量,成本低;幼苗生长期缩短10天。1986年市国营鱼种场培育出鳞鲤、镜鲤鱼苗200万尾,占全市鱼苗总产量的44%。
  成鱼和鱼种越冬。1985年以前,我市越冬鱼成活率高低的关键——保持深池水内有足够的含氧量,主要采用机械导水增氧或直接破冰增氧的方法。这种方法既浪费人力、物力,又无保障。越冬鱼成活率只在 40%左右,有的鱼池因缺氧,春天一尾鱼不剩。1986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推行了省水产局新的科研成果——越冬鱼采用生物增氧的办法,即:扫清越冬鱼池冰面上的浮雪,让阳光透过冰层照入水中,使水中的生物复活发出大量的氧以供鱼维持生命。这种办法既经济又保险;既节省了机械增氧和破冰增氧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使越冬鱼成活率由40%提高到75%。全市越冬鱼池总面积增到677亩,其中国营的461亩,占68.1%;集体121亩,占17.8%;个体的95亩,占14.1%。鱼种越冬391万尾,其中国营318万尾,集体45万尾,个体28万尾。1986年全市越冬池面积和鱼种越冬数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总结和推广养鱼先进经验】 1986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总结了鹤岗矿务局供应公司渔场《实行科学养鱼,抓改革促高产稳产》的经验。这个渔场从1983年起,连续 4年保持高产稳产,保持全年亩产的最高水平。1986年放养成鱼225亩,生产商品鱼119,250斤,平均亩产 530斤,比全市平均亩产多298斤,是全市平均亩产的2.2倍;全年盈利8万多元,亩盈利355元,创全市养鱼亩产和经济效益的最好水平。这个鱼场实现高产稳产的主要经验有5条:i、坚持改革,实行经济承包制。2、实行科学养鱼。3、抓好鱼池套养和鱼种间捕。4、坚持成本核算。5、提高养鱼队伍素质。1986年 7月中旬市水产公司主持召开了全市养鱼现场会议,组织全市各鱼场领导和养鱼员现场参观学习,听取经验介绍。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将供应公司鱼场的经验印成书面材料,发至各鱼场广泛宣传,使其经验普及全市。
  【国营渔种场】 鹤岗市水产公司渔种场,是鹤岗市唯一的国营渔种场。1986年共有职工24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技术员1人。全场固定资产原值55万元,其中房屋、建筑物32万元;机械设备 5.4万元;非生产设备4.8万元。全年流动资金12万元。1986年养鱼总水面838亩,其中水库390亩,鱼种池360亩,池塘80亩。全年共销出鱼种301万尾,其中春片91万尾,夏花150万尾,秋片60万尾。全年生产总收入21万元,比1985年增长1.4倍;盈利2.3万元,比1985年增盈 43%。鱼种的主要品种有鲤鱼、草鱼、鲢鱼、鲷鱼。1986年这个渔种场全面实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签订了鱼种越冬和饲养管理的承包合同,落实了奖惩措施,调动了养鱼人员的积极性。全年渔种基本自给,鱼种质量好于往年,春片平均每斤20尾左右,秋后实现了一尾鱼长成斤鱼。全市没出现空塘。
  【养鱼个体专业户刘德增】 团结乡东胜村个体养鱼承包户刘德增,于1984年承包了村办渔场 100亩鱼池,承包的头二年,因不懂技术和不会管理,效益不高。1986年刘德增在提高养鱼技术,实行科学养鱼上下了狠茬子,他在南方聘请了一名养鱼技工承包了养鱼技术工作,经常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帮助指导,严格施实科学饲养和高产技术措施,一年实现了大变。他培育了208尾鲤亲鱼,进行了鲤亲鱼科学孵化,培育出鲤亲鱼夏花100万尾,除满足自己放养外,外销40万尾,仅此一项盈利 6,000元。加上春片、秋片和成鱼的收入,全年纯盈利1.5万元。
  【水产技术推广站】 鹤岗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隶属市水产公司,共有职工15人,其中国家水产专业学校毕业分配的专业技术人员8人,占53%。有的技术人员已从事水产专业工作十余年。这个站担负着全市养鱼事业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及技术推广工作。1986年协助市鱼种场,引进佳木斯市西格木渔场的鲤亲鱼 500尾,调整了鲤亲鱼退化问题。协助矿区渔场引进了呼兰县培育的江西红鲤母本和本省野鲤父本杂交第一代的鲤鱼夏花30万尾。为普及养鱼技术,帮助农村养鱼专业户提高技术水平,每半个月做一次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针对农民急需,采取请上来、走下去的办法,举办了苗种饲养管理、鲤亲鱼培育孵化、鱼种运输等各种类型学习班3次,授习人员100余人次。总结和推广了矿务局供应公司渔场和市国营渔种场的先进经验和个体户刘德增、韩昌国等坚持科学养鱼致富的经验。 协助乡镇对400亩抗灾能力低的老鱼塘进行了改造,增加和改进注排水设施,巩固坝基。经省、市水利部门领导验收合格,投产使用。
  【矿务局供应公司渔场介绍】 矿务局供应公司渔场是1981年建场的。几年来,在市、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改革、依靠科学养鱼,使渔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商品鱼产量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6年放养成鱼225亩、产商品鱼11.9万斤,平均亩产530斤,盈利8万余元,70亩鱼种池。生产秋片鱼种1.4万斤。
  坚持改革,全面落实经济承包责任制1986年,渔场在1985年承包的基础上,改革了生产管理体制,由渔场和供应公司签定承包合同,再由养鱼员和渔场签定承包合同。渔场对养鱼员实行“六保”(保水、保饲料、保鱼种、保电、保肥、保机械工具)“五定” (定产量、定水面、定利润、定设备、定成本), 超产分成,减产扣罚,责任到人,利润到人,充分调动了养鱼员的积极性,使渔场上下树立了以渔场为家的思想,夺得渔业生产的好成绩。
  实行科学养鱼实现高产稳产1986年渔场在水产部门的指导下,始终把科学养鱼当作经常性工作来抓,平均亩放春片80斤,提高鲤草鱼的比例,鲤鱼50%,草鱼10%,鲢鱼30%,鲫鱼10%。
  在放养上,早清塘早注水、早施肥、早投放、早开食,延长鱼类生长期,克服北方地区生长期短的不利因素,做好“四勤”,勤巡塘、勤记录、勤除杂草、勤检查鱼的生长情况。投料上按科学的“四定”办法:定点、定量、定质、定时,坚持“四看”:看天、看水、看吃食情况、看季节变化,坚持了科学养鱼方法,使鱼的长势良好。
  抓好成鱼池套养鱼种和间捕。为了挖掘池塘的生产潜力、充分利用水质,创造较大的价值,采取成鱼池套养鱼种和间捕的生产方式,平均每亩产4寸以上鱼种21.5斤,总计4,837斤、价值1万余元,平均每亩间捕商品鱼15斤,到秋季平均亩产量不但没有下降,而且略有提高。
  提高养鱼队伍素质培养专业化养鱼人才养鱼员中有一名在省水校中专毕业有 4名养鱼员考入了市农广校淡水渔业班,7 人在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举办的养鱼骨干训练班学习过。实现了养鱼员个个懂技术、人人有知识、会管理。一支专业化养鱼骨干队伍正在逐步形成,基本上适应了养鱼事业发展的需要。
                             (王洪生、仲 力、文 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