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历史
·历 史·
【历史沿革】 鹤岗市位于松花江下游北岸。古代,这里是我国满族的先人活动区域。清末,陆续迁来垦荒居民。民国初年,在今鹤岗周围出现数十个垦荒村落。民国 7年(1918),沈松年,孙丙午等人组织兴华煤矿公司,开发煤矿。民国 14年(1925年)7月,鹤岗煤矿公司铺设矿山至莲江口间的运煤铁路。民国15年(1926年)11月铁路建成通车后,煤矿发展,矿山工人增多,商业、服务业随之兴起,矿山开始形成集镇,称兴山镇,也称矿山镇。
民国18年(1929) 3月,鹤岗煤矿公司在莲江口设驻矿事务所管理矿山。驻矿事务所总务部设街基管理员管理矿山镇街政,在今向阳区老街基一带开放地号,各种店铺逐渐多起来,是矿山镇热闹的商市地区,兴山镇和鹤岗煤矿开始闻名省内外。民国19年(1930年)7月27日上海《新闻报》载:“东北矿产虽多,但权利咸握外人之手,其完全华人自办者,只一黑龙江鹤岗煤矿耳。”同年9月9日《民国日报》载:“该矿煤质精良,年来销路日广,几达华北各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东北。次年 8月11日,兴山镇陷入敌手。在日伪统治期间,伪康德5年(1938年)设治兴山街,隶属汤原县。伪康德6年(1939年)隶属鹤立县。伪康德11年(1944)改称鹤岗街。
1945年 8月13日,苏联红军进驻鹤岗,日本侵略者从鹤岗败逃。同年11月中、下旬,三江人民自治军司令部和中共合江省工作委员会先后派干部接管鹤岗,建军建政,恢复煤矿,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14年的鹤岗获得解放。
1945年12月20日设治兴山市,成立市政府。
1949年5月,台江省建制撤销并入松江省,兴山市隶属松江省。同年11月 24日,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兴山市改称鹤岗市。
1954年8月,松江省建制撤销与黑龙江省合并,鹤岗市隶属黑龙江省。
1958年4月,鹤岗市为台江专员公署管辖。
1966年2月,鹤岗市为黑龙江省直辖至今。
【兴山市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后方】 解放战争时期,兴山市地处东北解放区的大后方。鹤岗煤矿职工,在日本侵略者留下的废墟上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下,全力支援解放战争,1946年至1949年,生产 494万余吨煤炭,保证军需民用。1947年末,东北铁路党委来电嘉奖称:“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军用煤无缺,有功焉。特此传令嘉奖。”兴山市人民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46年和1947年,中国医科大学、东北民主联军第九后方医院、东北电影制片厂、军工部第二办事处先后迁来或诞生在这里。当时仅有3万余人口的兴山市,为东北解放区军民所瞩目。
中国医科大学 简称为中国医大,于1945年10月离开延安向东北进发,1946年 7月到达兴山市,与同年5月到这兴山的东北军医大学合并。1946年8月15日正式开学上课。该校在兴山时期,坚持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医务干部的办学方针,培养了1 731 名医务卫生干部,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和革命发展的需要,1948年10月迁往沈阳。
东北民主联军第九后方医院 该院于1946年 6月迁来兴山市。中国医大迁到兴山后,后方医院为中国医大的附属医院。由于伤员增加,先后设4个所,每所可容纳三、四百名伤病员。4个所均在今向阳区内。经常住院疗养的伤病员有1 000余人。 1946年四平保卫战时,合江省政府指示兴山市政府3天之内作好安置1 500名伤员的准备。市政府、矿务局组织人力、物力整修房屋,迅速做好安置准备,并随时动员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公安队员等带着担架,打着红旗到车站迎接一批批伤员。市、矿务局党政领导常到医院看望前线转来的伤员。广大工人、机关工作人员、学生、市民,捐献慰劳品,为伤员洗衣、献血、进行护理,军民鱼水之情十分感人。后方医院不断地接收伤病人员,不断地欢送伤愈人员重返前线。后方医院共接收伤病人员1万人。
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兴山市建立 1945年 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长春地下党组织派人进入伪“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组织进步职工进行护厂斗争,反对国民党特务分子的破坏阴谋。同年10月 1日建立了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 4月14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派人接管了伪“满映”。当时国民党军队大举向东北解放区进攻。为适应形势变化,1946年 5月23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将接收伪“满映”的器材,并动员部分职工迁往东北解放区的大后方台江省兴山市。同年9月,延安电影团40余人,经过3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也由陕甘宁边区辗转来到兴山。在鹤岗矿务局和兴山市政府的大力协助下,经过短期筹备,于1946年10月 1日,在兴山市建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直属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领导。兴山时期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组大型纪录影片《民主东北》,共17辑,是数十个战地摄影队随军拍摄的。影片真实地记录了东北解放战争的重要战斗、战役场面和辽沈、平津两战役的部分实况;记录了群众加紧生产,努力支援前线的情景和人民生活的面貌,记录了人民解放军的北平入城式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在北平西苑机场同各界代表会面,检阅人民军队的动人情景,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在拍摄新闻纪录片的同时,还拍摄了人民电影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长故事片《桥》。并开始拍摄《白衣战士》等 3部故事片。兴山时期的东北电影制片厂,训练和储备了大批文艺工作干部,积累了拍摄各片种的经验,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往长春。
军工部第二办事处在兴山市成立 1947年 2月,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军工部决定在兴山市成立军工部第二办事处。同年先后迁来子弹厂、炼钢厂、手榴弹厂。
子弹厂:原为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军工部第三兵工厂。1946年 5月在吉林延吉东盛涌建厂。因战争需要,经一年多的辗转搬迁,于1947年 4月迁来兴山市。迁来后,将该厂定为三厂。厂址在老街基矿务局仓库及日伪统治时期的矫正辅导院旧址。职工近千人,生产枪弹。
炼钢厂:1946年在通化建厂。后因战局紧张进行搬迁。1947年 6月迁来兴山市为二厂。厂址在原矿务局机修厂院内。职工300余人。
手榴弹厂:原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合江军区后勤部设在佳木斯市的手榴弹厂,也称光复铁工厂,后因故迁往外地。1947年 7月迁来兴山市为一厂。厂址在陆镜(今大陆)的日伪统治时期刑务署旧址。手榴弹厂迁到兴山后,留在佳木斯的翻砂厂也迁来兴山市,厂址在新街基。1947年12月,翻砂厂与手榴弹厂合并。该厂职工600人,生产手榴弹。
1947年 9月,东北军区在哈尔滨召开了各地区军工部办事处负责人会议,统一了组织机构、制度和生产任务,隶属东北军区领导。
1947年是解放战争的艰苦年月。驻兴山市的军工各厂,艰苦创业,职工们夜以继日地忘我劳动,改进和自制设备,生产逐步发展。生产的大批枪弹、手榴弹源源运往战争前线。兴山市成为东北解放区的主要军工生产基地之一。
1948年春,第二办事处决定子弹厂(三厂)搬迁,选南大营为新厂址。南大营地处兴山市南郊,是日伪统治时期的日军兵营。日本侵略军溃逃时,已破坏得断壁残垣。 3月开始建厂,建厂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自己采石烧灰,上山伐木,修建起厂房宿舍。11月,子弹厂全部搬入新厂房。为加强生产管理,将子弹厂划分为三、四、五、六厂。三厂修造机器,四厂制作弹壳,五厂生产子弹头,六厂装配枪弹。木材厂生产手榴弹柄和枪弹包装木箱。第二办事处设工程科、材料科、经理科,生产科,行政科。1948年,机械设备、厂房面积均有增加,厂房面积比1947年扩大 3.6倍,工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改进技术50多项。广大职工自力更生发展生产,提高了生产水平。1948年生产枪弹比1947年提高 3倍。1948年底,手榴弹厂停止生产,人员分到其他各厂。
1949年8月,军工部第二办事处所属四、五、六厂迁往外地。同年10月1日,第二办事处更名为东北军区军工部二二工厂。1950年5月全部迁往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