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
种植业
【本市果树栽植发展迅速】 1991年在市、县、局、乡及各单位领导支持和重视下,在“要想富,多栽果树”的群众致富门路指引下,全市果树栽植发展迅速。1991年末,全市果树面积已达953亩4.9万珠,其中绥李“三号”400顷2.4万株。在全市果树栽培总数中,1991年新栽培李子、小苹果365亩,占果树总面积32%。全市栽植果树单位有:蔬园乡合兴、前进村;新华镇永兴、东安村;东方红乡东兴村;五道岗农场;市林业局重点林场;矿务局大陆、峻德农场;萝北县园艺果树场;绥滨县良种场等。百亩果园 2处,15亩以上果园10处;果林专业户及庭院果林50余户。
1991年全市水果产量达 1.5万公斤。其中绥李“三号”、北方一号一万公斤。崇学果园、大陆矿农场果园的产量约占60%。1991年末,全市有果树苗木基地2处,出圃各种苗木 0.7万株,春、夏嫁接各种苗木 1.5万株。1991年从省园艺所、牡丹江农科所等果树单位引进果树新品种有中型苹果锦红、龙冠;梨有龙香、伏香、秋香;杏有龙恳二号;葡萄有乍娜、潘诺尼亚;李子有17号等15个品种,进行示范推广。目前全市果树品种已达42个。
(李玉贵)
【崇学果树园兴旺发达】 1984年蔬园乡粉厂副厂长刘崇学自愿申请回村承包荒山120亩,栽植果树。1984至1991的 8年,刘崇学在他承包的这片荒山上栽植李子、黄太平、杏、梨、山楂、葡萄3000多株,并建立 6亩地苗圃。刘崇学经过反复多次科学实践和艰苦劳动,把荒山变成全市有名的“花果山”。1991年崇学果园共生产水果7 500公斤;出售各种苗木5 000株,收入2.5万元。
(李玉贵)
【市政府重视并加强果树生产的发展】1991年市政府通过农委加强了果树生产的领导:
一、认真贯彻省召开的果树生产会议精神和省提出的“坚持果树上山下沟,进村入院”的方针。
二、实行果园承包制度。本市崇学果园和大陆矿农场果园等百亩以上的大型果园都和村、场签订了果园承包合同书,并进行公证。承包期10~30年。由于实行承包,调动了果农的积极性,把物质和劳动力,投入果园生产上。
三、建立建全果树管理机构。1991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设经济作物栽培指导站,将从事农业工作30多年的老农艺师李玉贵派到该站任站长。萝北、绥滨两县和市区各乡均建立建全经指站,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果树生产栽植的组织指导工作。
(李玉贵)
【“科技兴农”初见成效】 1991年市农业局在“种植业”领域狠抓了“科技兴农”工作,并初见成效。
一、开展农业科技培训。1991年该局从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冬闲有利时机、分层次对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进行培训、采取集中办和分散办相结合、讲课与放录相相结合、电视讲座与发放资料相结合以及农民科学种田知识大奖赛等多种形式进行了科普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45 期,共培训3.4万人次,发放科普资料3.1万份,全市农民受教育面达到85%以上。
二、包村蹲点搞科技示范。1991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直接参与东山区承包集团,农业技术干部分别参加五个集团承包分团,其中有两名科技人员常年蹲点包村在东山区新华镇的永昌村。通过推广良种、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使这个村粮食产量增长11%,人均收入增加120元。全村水稻旱育稀植面积由上年的19亩增加到403亩,占全村水稻面积的 33%;亩产达454.7公斤,比直播田平均亩增产290.9公斤,仅水稻旱育稀植这一项技术就增产粮食11.72万公斤。
三、繁育和推广秋白菜佳白二号优良品种。1989年佳白二号引入本市后,实践证明:该品种抗病、抗逆性强,可做为本市主栽品种。1990年该局在红卫良种场进行自繁,1991年突破58亩,亩产和总产均创历史较好水平。主要采取低温春化处理,实行地膜覆盖,两遍掐花,喷施增产激素等促早熟措施,保证品种质量,杜绝秋菜品种多,乱、杂现象,实现当年育种当年播种。1991年共推广佳白二号良种2.9万亩,促进秋白菜增产3 743万公斤。
四、以乡、村集体经济为基础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出现了统分双层经营体制。1991年该局从强化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入手,按照“围绕服务办实体,办好实体促服务”的原则,以市推广中心为中枢,以县推广部门为纽带、以乡镇为基础,为农村搞好服务。全市共建立综合服务站16个,占乡镇总数的57%。配备村级农民技术员398人,并成立以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甜菜和烤烟农民研究会541个、拥有农民会员6 144人。由单一的产中技术辅导向产前、产后扩展。共为农民调剂种子2.67万吨,化肥1 540标吨、农药127吨,经营总额达到 318.7万元。同时强化田间管理和粮食销售工作,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问题、为农民提供了各种有效的社会服务。
(刘相友 刘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