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民族

民族



  【帮助和指导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经济】 2000年,市民委紧紧抓住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民族乡村经济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帮助和指导民族地区实施“科技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健康、有序、快速发展。首先,市民委经过深入民族地区调查研究,针对民族乡村农民市场意识和发展意识差,科技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重,不愿种地,只想出国输出劳务快富等思想根源,组织民族乡村干部到省内外民族地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取得的成果,引导和教育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眼界,使他们从心里感到思想意识和行动上落后于形势,从而激发了他们向上的意识,提高了市场竞争意识,带动了各民族村农民学先进、学经验、学技术的热情。其次,市民委积极组织民族乡村开展科技培训、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活动,围绕发展质量效益性农业,推广特种经济作物和水稻优质品种耕作新技术,打绿色品牌,发展畜牧养殖业,再造支柱产业,合理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在民族乡村共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28次,聘请东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的学者和专家,以及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员等,到民族乡村讲授农业适用新技术21项,主要有:水稻寒地三超栽培、水稻钵体育苗摆栽;大豆大垅密植、玉米大垅双行覆膜、烤烟覆膜移栽、科学畜牧养殖、种植药材等新技术,受训人员达 3 595人次,使民族乡村科技种植面积达6 348公顷,农业技术覆盖率达94%,农业增加值达 150万元,牧业增加值达130万元,农业开发示范园区4 558亩,特色农业开始突显效果。第三,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三年来,市民委始终在民族乡实施产业化战略,积极主动立项目、跑项目,引资金 300万元,帮助萝北县东明朝鲜族乡和绥滨县福兴满族乡,建立了优质米生产基地和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培育了畜牧养殖大户。特别是东明朝鲜族乡生产的大米在上海展销评比中获第三名;打进韩国、日本市场,订单农业增加,近占 65%。福兴满族乡利用黑龙江水和沿江草原带,开展绿色农业(大豆、水稻)和特色养殖项目,种植优质大豆、黑玉米和优质水稻,扶持和发展了养殖大户,养黄牛、绒山羊和本地禽等项目,并都已初试成功。第四,为了帮助和指导民族地区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解决种植业单一问题,市民委利用春耕期间,深入到民族乡村教育和引导相结合,积极协调帮助民族乡村解决农业贷款 130万元,指导和提供经济信息,帮助其扩大经济作物和特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发展了洋葱、辣椒、蔬菜、烤烟、甜菜、药材、青贮玉米、蔌子叶等生产基地和示范点,农民提高了经济收入,还尝到了甜头,而且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杜绝了荒废承包地的现象。同时初步达到了合理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的目的。最后,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民委倡导的“兴边富民行动”,并把民族地区的经济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市民委协调有关部门,组织经济专家、技术人员等到民族乡,帮助其制定和完善了民族乡、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第十个五年规划,还纳入了各县的“十五”计划之中,求得支援求得快速发展。据初步测算,民族地区粮食总产达3.5万吨,其中水稻2.2万吨,基本与去年持平;国民生产总值达8 800万元,总收入8 020万元,其中种植业4 400万元,牧业610万元,多种经营和乡企1 010万元,劳务输出2 000万元,总体指标都比去年明显增长;民族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 500元,超额完成了全省民族地区“九五”规划标准和要求,净超人均近1 000元。
  【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 市民委为了提高民族乡村农民的整体素质,以帮助民族地区建设基础设施为突破口,深入民族地区积极调查论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跑项目、跑资金,协调省民委从省引进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0万元,争取民族教育网点布局调整资金40万元,帮助萝北县东明朝鲜族乡中心校建设了168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帮助绥滨县福兴满族乡中学安装了暖气、增添教学设备,解决了校舍简陋破旧、拥挤问题,改善了办学条件和学习环境,提高了教学教育质量。由于市民委协调解决了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大额资金,使得民族地区从紧张的乡村财政中拿出资金,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环境。萝北县东明朝鲜族乡拿出20万元,建了350平方米的乡派出所办公楼,扩建乡卫生院100平方米,解决了办公拥挤,病房紧张问题,改善了办公条件和医疗条件。东明朝鲜族乡还为离乡政府30华里的三个朝鲜族村安装了程控电话,至此,乡属10个民族村全部实现了通程控电话,全乡电话普及率达65%。东明朝鲜族乡还投入了3万元,发动各村清淤水渠,土方2万立方米,打4眼灌溉机井;郊区团结乡桦春朝鲜族村投入6万元,加高加固平原水库堤坝,完成堤坝护坡880延米;郊区新华镇东和胜朝鲜族村投入2万元,在村内交叉路上全部埋设了水泥排水管,修路 10华里,使村道路整洁一新。市民委组织市内歌舞创编人员,新创作少数民族歌曲14首,编舞 2个,为我市组织少数民族文艺代表团参加全省第三次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取得好成绩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外,会同市政府民宗委办组织医疗专家,到民族村为少数民族义务就诊和医疗咨询72人次,开半费就诊治疗处方30多个,免费送药1 000元,受到了民族村农民的赞扬。
  【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市民委紧紧围绕“团结、进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法规,妥善处理和解决少数民族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一是宣传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经过调研,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六条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意见。二是结合庆“七一”,利用民族政策问答板报专栏、印发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单 1 500份,向社会宣传了民族政策,扩大了政策宣传面。三是严把政策关,审核少数民族考生的民族成份58名,恢复和更改民族成份12名,使他们享受民族政策的照顾,保障了少数民族享有合法权益。四是经过协调市委办,积极作回民代表的工作,在市委的重视和支持下,根据《黑龙江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市委办免收动迁差价45万元,解决了市区回民代表上访要求,解决回民商店动迁移位问题,妥善处理了回民代表上访问题。五是及时与市民政局协调,迁移和平掉在回民墓地乱葬的汉民坟,稳定了市区回族群众的情绪,教育了群众,解决了我市民族问题中热点问题,维护了安定团结。六是协调公安部门,妥善处理了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川藏民在我市卖药引发的纠纷。七是山东省“阳信事件”发生后,针对我市不少回民收到来自山东、河北等地穆斯林发出的请求声援的情况,及时向市领导汇报的同时,市民委主动采取调查了解全市回族群众的动向,并与市公安局取得联系,一同到工农清真寺召集市伊斯兰教协会负责人和教职人员进行座谈,讲明政策,要求他们高举爱国旗帜,杜绝有人前往,维护安定团结,相信党和政府一定会妥善处理“阳信事件”,必须遵纪守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等。通过教育和引导取得了共识,他们一致表示紧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维护团结和稳定。至此,我市没有出现声援者,回族群众情绪稳定,同时也受到了省城有关部门的表扬。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民族政策法规进一步得到贯彻落实,民族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和圆满解决,少数民族的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创造了全市各民族团结和睦的良好社会氛围。
  【少数民族干部工作】 2000年,市民委积极主动参与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推荐工作,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向省委组织部、省委统战部和省民委推荐我市两名少数民族优秀干部,即市水利局五号水库管理处处长、锡伯族吴一凡和市民委民族科科长南仁燮,参加在省委党校举办的全省第三期少数民族处级干部培训班,培训一个半月。
  【参加全省第三次少数民族文艺调演】 2000年11月25日—27日,由朝鲜、回、满等少数民族组成的鹤岗市少数民族文艺代表团一行10人,参加在省城哈尔滨市举办的全省第三次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共演出4个节目,其中独唱3个,舞蹈 1个,获得声乐银奖刘永合(回族)、铜奖王芳(回族)、优秀奖金昌城(朝鲜族);获得舞蹈优秀奖李丽娜(朝鲜族)、张楚(满族)、邹冰瑶(三人舞);获得声乐创作银奖、铜奖、优秀奖各 1个;获得舞蹈编舞优秀奖,还获得优秀组织奖,共获9项奖。
  【组织医疗专家到民族村治病送药】 2000年11月12日,市民委会同市政协组织市政协委员中的医疗专家,利用休息日,顶风冒雪下乡到市郊东和胜朝鲜族村为村民主诊中西医内科、外科和耳鼻喉科的主任、副主任医师,出资1 000元,购买 16种常用药品,深入到郊区朝鲜族村进行了一天的义务就诊、医疗咨询活动,共就诊和咨询72人次,开出到市人民医院新华分院再就诊半费处方30多个,并免费送药到少数民族患者手中,受到了朝鲜族村民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