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 扭亏脱困的工作措施
改革创新 扭亏脱困的工作措施
【改革创新 扭亏脱困的工作措施】
一、加快公司制改革步伐。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本着自下而上、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先后将机电总厂、建安总公司、水泥厂等十四个与主体关联不大的单位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母子公司体系初步形成。积极争取债转股,与中国信达和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签订债转股框架协议。债转股总额17.9亿元。对资源枯竭,扭亏无望的新一矿实施关闭破产。重组成鹤岗益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同时,积极争取兴山矿、岭北矿和大陆矿关闭破产。其中兴山矿、岭北矿已列入国家“1660”工程项目。推进下岗再就业,全局下岗 4 289人。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将师范校、财校移交地方政府。
二、强化经营管理。按照省下达的盈亏目标,核定经营指标,完善经济政策,突出目标成本管理,广泛开展挖潜提效活动,吨煤电费同比下降 2.16元,电费支出可比上年减少2 272万元,吨煤材料费下降2.17元,节支2 283万元,采购成本降低1 462万元。
三、加强营销管理。进一步突出销售工作的龙头作用。千方百计搞活煤炭销售。把局内煤炭销售由代理制改为两部销售制,局煤炭销售总公司收购各矿煤炭产品,对外统一集中销售,并对局销售公司实行大包干政策,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抓住省政府对全省煤炭市场实行宏观调控的有利机遇,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流向,确定主攻电煤、冶金煤,稳定机煤、出口煤的销售策略,全年商品煤销量885万吨,其中电煤销量 217万吨,比上年多销 57万吨,电煤回款34 254万元,年末应收煤款比年初下降2亿元。
四、科学组织煤炭生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生产布局和格局,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工艺改革,推广应用悬移支架放顶煤、π型钢梁放顶煤、综采轻型支架放顶煤新工艺,全局放顶煤产量318万吨,占大井产量的28.6%,采掘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67.5%和75%。加大生产准备工作力度,全局有155个队月进破百尺,全年移交新区26个,获得煤量1 160万吨。峻德二水平改扩建和富力矿副井补套与排矸改造等重点工程移交投入生产,为矿区下步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五、大力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确保安全生产。广泛开展“安康杯”竞赛和“百日安全生产”活动,着力抓好质量标准化基础工作。逐月召开质量达标现场会,通过“两学六推”典型引路,带动了全局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稳定提高。突出安全工作重点,大打“一通三防”基础工作会战,严格落实通风系统、瓦斯管理、防火、防尘等十个方面的管理标准,有效地控制了重大事故发生。加强小井治理整顿,将23对原矿管小井纳入大矿采区管理,对系统不完善、越层开采、威胁大井安全的60对小井予以关闭。
六、加速发展非煤产业。坚持以集中力量上有效益的大项目,自筹资金 9 000万元进行热网一期工程建设,供热能力200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效益仅用煤一项,年节约1 000万元。年产15万吨的型煤厂正在试生产。已投资500万元的陶粒岩厂和投资300万元碳化硅厂正在积极筹建之中。对地面非煤厂点,通过实行股份制、承包、租赁、出售等形式,使国有资产逐步退出,对集体多种经营总公司 149个地面厂,采取扶持一批、发展一批、重组一批、关停一批措施,逐步使经营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七、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举办研究生进修班、工商管理班等培训班 202期,培训12 000余人次;开展党风廉政教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监督约束机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六不准”规定,加大执纪纠风力度。把解决职工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为 8 000名农轮工转为合同制,为出勤好、贡献大的千余名采掘工每人无偿送煤2吨,为特困职工子女减免学杂费 60余万元。持续开展“结对子、交朋友、心连心”和“送温暖”等扶贫救助活动,借助省、市城市“一帮一”活动,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仅今年春节期间,全局走访慰问困难户 1.8万余次,发放救济款物4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