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政管理
医政管理
医政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服务功能日臻完善。根据《黑龙江省社区服务实施方案》,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已逐步形成了以一、二级医院为依托,功能合理,方便群众,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于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今年,主要加大了检查指导力度,并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结合实际,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边规划、边调整,使其逐步合理、规范。目前,全市规划设置7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批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36个,实际运行30个;二是严格审批,规范管理,制定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考评细则”,从设置标准、原则、人员条件、科室布局、服务范围、功能等方面严格审核,并集中进行了 2次检查指导,使其基本实现了基础设置、 科室布局,规章制度、组织机构、 名称牌匾、医疗文件、健康档案“六统一”,使社区卫生服务向规范管理方向迈进,规范化率达 80%;三是形成网络、完善功能。经过 4年的运行,已形成了以一、二级医院为依托,以社区服务为网络,以双向转诊制度为纽带的小规模、大群体网络型的基本框架。同时,重点加强了居民家庭健康档案的管理,制定了健康档案质量考评标准,使健康档案的数量和质量都明显提高,全市共3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58个居民委,共24 218户人口,已建健康档案17 285份,建档率达71.4%。
【医疗质量管理】 一是加强了对一次性输液器的管理。转发了省厅《关于加强一次性输液器临床使用管理督查的通知》,对全市33所医疗机构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进货渠道、用后毁形情况进行了严格检查、认真的指导。目前,全市医疗机构一次性输液器使用合格率为 80%;二是为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市卫生局建立了医疗纠纷逐级调解制度。全年共组织医疗技术事故鉴定8起,调解成功9起,无医疗责任事故发生;三是进一步完善急诊绿色通道的建立。确保“ 120”急救电话24小时畅通,实行护送、取药、检验、办理入院一条龙服务,强化了节假日急诊抢救工作检查监督,使本市的急诊急救工作有序、通畅、安全、及时、有效;四是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健全了“医院感染控制细则”、“消毒剂管理制度”、“医院感染控制方案”等制度。实行定期培训、检查、考核。加强对供应室的管理,对全市17所医院供应室进行自查,合格率为 78%,杜绝了院内感染事故的发生;五是加强临床检验工作,增加设备投入,加强了人员技术培训,提高了技术操作水平,达到了临检质控无不及格单位的目标,使本市的临检工作达到了全省上游水平;六是继续强化整体护理工作,完善整体护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把整体护理与医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护士除常规护理外,经常深入病房与病人交流,讲解病情、用药、饮食、及相关注意事项,促进了整体护理工作的稳步开展。
【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根据《黑龙江省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办法》,按照医疗机构的性质、功能及其承担的任务划分为非营利和营利性医疗机构,实行分类管理。目前,全市共有173个医疗机构符合分类管理条件,经省卫生厅复审,鹤岗市现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97所,营利性医疗机构76所。
【血液管理】 血液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成份输血率大大提高。一是进一步加强采供血机构的规范化管理,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大技术人才培训力度,认真执行体检化验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确保采供血安全。为改善市中心血站采供血条件,控制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省计委,卫生厅已批准本市新建一座 1 800平方米的中心血站。现已完成选址和施工设计。二是加强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及成份输血知识的宣传力度,普及成份输血知识,杜绝血液浪费和滥用。截止目前,全市成份输血率已超额完成了与市政府签订的2%的目标,已达4.8%。
【执业医师考试】 贯彻实施《医师法》,组织了年度医师资格考试。为加强医师队伍建设,提高执业医师综合素质,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要求,组织了2001年度医师资格考试。共对全市30多个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571人进行了资格审查,全市共555名考生参加了综合笔试。
【整顿医疗市场】 根据卫生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省卫生厅、公安厅等 8厅(局)下发的《关于在全省开展整顿医疗市场的通知》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医疗市场清理整顿。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专项治理组织机构,会同公安、医药、新闻等部门重点对无证行医、医疗机构承包、出租科室、擅自扩大诊疗项目,非法坐堂行医等行为进行清理整顿。经过3个多月连续不断的清理整顿,共取缔无证非法医疗机构196所,分支机构22所,没收药品、器械价值100 000元,行政处罚4 000元,并在新闻等单位监督下,对罚没的药品器械进行了集中销毁。同时,还对医疗广告进行了整顿规范,与工商、医药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及医疗广告管理的通知》,建立了广告审查制度。对医疗广告经营、发布单位存在的问题每月通报一次,非法医疗广告大大减少,确保了群众就医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