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企业
重点企业
重点企业
【华隆玻璃有限公司发展概况】 2002年是华隆玻璃有限公司面临压力最大、困难最多的一年,也是公司发展过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玻璃行业宏观失控,全线亏损给公司完成全年生产经营计划造成很大的难度。公司党委和董事会在全体股东和广大员工的鼎力支持下,以加快公司发展,壮大企业实力,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中心,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使一个负债率高达500%的三无亏损企业,一举成为新企新制的股份制公司;从租赁经营到拥有净资产5060万;从一个负担最重、矛盾最多、困难最大的“老大难”企业一跃成为地方工业的支柱产业。
公司改制后,仅用一年时间就使一个负债率高达500%,严重资不抵债,濒临破产倒闭的企业,走出了连年亏损的“怪圈”迈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与改制前三年相比,产量增长8.9%,工业增加值增长238%。累计上缴税金1113.8万元,比老企业31年上缴税金的总和还多。并且实现了从租赁经营,到回购净资产的历史性跨越。
【强化基础管理】 2002年,公司在强化基础管理,实现降本增效上创新。公司始终坚持漏洞就是潜力、堵漏就是挖潜,杜绝跑、冒、滴、漏,成立了成本控制中心,对全年工作目标进行逐项分解落实,修订年度利润、费用考核实施方案,力求科学、合理、有效,严格控制费用指标,加强核算力度,做到一月一分析,一月一公布,并兑现奖罚。改变了过去事后算帐的状况,确保生产成本从始至终全面处于受控状态。如原、燃材料实行了比价管理,组成了由主管经理、有关部门以及监事会参与的物价监督机构定期进行市场调查,及时调整计划价格,供应部门实行货比三家,降低采购和营运费用,物流中心加强了现场管理,避免了大宗原燃材料消耗。使原燃材料费用支出实现了每年以 10%速度递减的目标。由于各项生产消耗指标落实到人,各单位千方百计严管细控,全公司各项生产消耗大幅度降低。
【质量管理】 公司坚持以质量为生命线,走创名牌的发展道路。经过技术人员不断研究,大胆实践、对生产中出现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如发霉、彩虹、粘连、汽泡等,多次召开技术分析会议重点研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跟踪调查落实,很快得到了控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抓产品质量,公司首先从推行ISO9002 系列国际质量认证人手,从根本上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完善质量保证措施,在进行质量体系的策划,组织培训和对现状调查分析之后,编制了近十万字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公司各单位各部门积极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协调和改进、终于通过了标准验收,使产品质量登上了新的台阶,“华隆”牌平板玻璃顺利获得1S09002 国际标准质量认证证书,并获“黑龙江名牌产品”称号。
【实现人本管理创新】 改制以来,特别是2002年公司加大了改革力度,使职工能各尽所长,打破了干部与工人的界限,以能力的高低和业绩的大小为依据、实行竞争上岗。并推行员工6%尾数淘汰制,对精减的员工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后分流到分厂或车间待岗,待岗合格后转为正式员工。2002年,公司又进行了一次内部机构、人员大调整。机关人员由过去的56人调整到29人,并大胆启用了年轻干部,真正体现了一职多能。为激励员工干劲,公司还多次组织优秀管理干部、优秀员工出国赴俄罗斯和沿海城市同行业兄弟单位学习考察,回来后对企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大部分已被采纳在劳动、人事,用工三项制度改革方面;公司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水能升能降的改革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员工爱岗敬业的积极性。如机加分厂、汽车队,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后,经济效益、员工精神面貌等各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观,成为企业基层样板单位。并改革了内部分配机制、推行了 A 、B 、C三级动态工资制,使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基本工资与承包任务,奖金与岗位责任“三挂钩”。贡献大小,决定收入多少,拉开了收入差距,形成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完善营销机制】 2002年为抓好销售工作,公司制定了地销为主,占领周边市场的销售战略思路,始终贯穿“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营销理念,产市场之所需,供用户之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产品规格、品种。一方面加大板高到 2米。板宽由过去的 2.7米提高到2.9;另一方面开发2mm超薄和6mm 厚玻璃,并一改过去只生产7、8个规格的状况,使产品规格增加了几十种。满足了客户需求。并遵循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开辟市场、网络用户。供销公司积极捕捉市场商机,搞好市场分析、预测,进一步改进了对营销人员的考核办法,按月制定回款计划,严格按着销售回款包干指标考核。做到有指标、有考核、有兑现,对业务能力差的、实行末位淘汰制。改制以来,经考核先后有十几名销售人员调离岗位。另一方面、公司申请到了产品自营出口权,并建立了外事科,专门负责国际贸易。上半年,产品已销往俄罗斯、意大利、阿富汗、朝鲜等国家并与台湾、香港客商建立了业务联系。2002年公司对外贸易出口额为200多万元。
【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 2002年,公司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加大了技改投入,累计投入390 万元,先后完成了引上机改造、掰切机组加长加宽改造、汽油、汽化系统改造,供水系统改造等26项。调整产品结构,上新项目是企业多年来的夙愿,虽经几任班子坚持不懈的努力,始终未能成功。2002年,公司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和技术准备,克服困难,顶住压力,投资 396万元,启动了停产多年的黑龙玻璃制瓶生产线,广大职工克服了设备丢失、锈蚀严重、水电线路瘫痪,资金严重紧缺等种种困难,仅用60多天,就完成了设备检修一安装调试一筑窑一点火一试运行等全部工作、11月2日进入正式生产阶段。年可生产各种异型瓶1000 万只,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安置了上百名下岗职工,闯出了一条生产自救的生路,而且添补了本市制瓶业的空白,培植新的税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龙江酒业发展概况】 2002年,龙江酒业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销售收入仍完成2452.9万元,同比提高5.2%;工业增加值完成912.6万元,同比增长5%;实现税利539.2万元,同比增长16%。优质红粮酒生产110.6吨,比计划提高10.6%;瓶装酒加工3772.4 吨,比计划提高8.7%;饮料、纯净水生产5184.6吨,比计划下降5.7%。车间主要产品成本:鹤岗白酒吨成本3289.60元,比计划降低1.7%;小香槟饮料吨成本252.52元,比计划降低4%;红粮酒吨成本6380元,比计划降低3.8%;车间挖潜增效达31.82万元,比计划提高15.7%;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96.05%,比计划提高6.05个百分点,综合能耗吨酒达1.52吨,比计划降低0.32吨。
公司获得市“诚信纳税户”、“工业振兴工程先进集体”和省市消协“诚信单位”、黑龙江省“模范集体”等项称号;产品连续获市“优质名牌产品”、黑龙江省“用户满意食品”和“质量信得过产品”等荣誉。通过复查评审,公司连续获市“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爽花”牌注册商标连续获黑龙江省“著名商标”。
【加强企业管理】 一是以人为本,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各项管理进一步加强。年初公司召开了二届三次股东年会,并多次组织股东、非股东座谈会,员工们积极为公司的管理、改革与发展提意见和建议;公司多次组织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学习法规、管理、技术业务知识和组织有关知识竞赛;加大了管理力度,深入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加强了检查考核;调整加强了营销管理,充实了人员,增设了宣传车,统一了服装。针对市场加强了宣传促销、直销和外销力度,外销额达250 余万元;开展了诸如劳动纪律、人员、定额、物资、厂容厂貌等专项治理整顿,开展了“双文明”创建活动,公司形象明显增加,环境面貌大为改善。
【科技兴企】 2002年公司又研究开发了38度龙江酒、龙江情、普龙江液、二代鹤岗白酒和大头梨、青苹果、棕子饮料等十余种新产品,龙江品牌形成系列;为了扩大饮料纯净水生产,自行上马了桶装、瓶装生产设备,改善生产车间条件,为扩大生产规模奠定了基础;狠抓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加强预防检查,定期组织品评,严格落实质量否决权制度,红粮酒、瓶装酒、饮料的产品质量均完成计划指标,同比都有所提高;为了长期稳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信誉,加强质量科学管理,公司组织按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编制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正在贯彻、试运行,并进一步规范。物资采购基本做到了货比三家,严把进货质量关,直接与厂商联系进货,定点采购,保证了生产物资需求。车间生产也急销售所需,及时满足销售品种数量的需求,质量比较稳定,并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挖潜增效】 公司长年开展挖潜增效活动,进一步定岗定员定额目标管理,加强了人员、物资、资金等项管理,2002 年的管理费用、销售和财务三项费用同比分别下降了7.6%、18.1%和 59.1%。各车间通过深挖内涵、进行小改小革、修旧利废、严格控制消耗、努力降低成本,主要产品成本都低于计划指标。大部分产品成本同比有所下降,挖潜增效指标完成的都比较好。物资管理有了显著加强,库容库貌明显改善,成品库损率下降,能源与酒的计量等项管理成效显著,吨酒能耗比计划下降17.4%,同比下降 6.7%。上年加强了欠款欠物的清理,总结清陈欠款15.1万余元,瓶装1275套。
【东华水泥公司发展概况】 东华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于1997年6 月由原市水泥厂转制为股份制企业,现有职工550人,其中各种专业技术人员58人。6年来,该公司负重拼搏、迎难而上,6年向前迈了6大步,实现跨越式发展,累计实现利税2527万元,资本积累2077万元,成为市建材行业骨干企业,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地方名牌产品”、“地方工业纳税大户”、“支持城市建设先进单位”、“重合同、守信誉”等荣誉称号。2002年东华水泥公司在市场需求增长趋缓、产需矛盾更加突出,竞争更加激烈的严峻形势下,坚持“科技强企、勤俭办企、依章治企、文化兴企”的经营理念,在认识上追求“早”,在行动上追求“快”,在效果上追求“实”,赢得市场经济竞争的主动权。2002年生产水泥89228万吨,产销率达100%,实现利税406万元,使企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建立完善科学管理体制】 在实施基层模拟二级法人治理工作中,该公司加大力度,对采运公司、装卸队、卫生所实行个人承包、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方式,取得良好效果。采运公司以质量求效益,对内部体制,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坚持生产指挥在现场,处理问题到岗位,产品质量从“窝子”抓起,工资奖金向一线倾斜,调动了全体工人的积极性,树立了“产品质量就是生命”的新观念,实现了矿山石一、二级品合格率90%,日产349吨,月产6552吨和工人月平均收入1007元,成为该公司水泥生产主要石灰石供应基地。
【调整市场结构】 强化水泥销售。抓住本市大建设的有利时机,坚持以产保销,优质促销,低价营销的策略,留住老客户,广交新朋友。现客户已由过去52家发展到如今75家。强化节支降成。推行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压缩非生产人员,实行采购审批管理规定;严格执行经济目标责任制,认真履行承包方案条款,及时结算,按期考核。水泥分厂坚持低成本发展战略,深挖潜力。探求降成提效途径,在分厂内部开展提质降耗,修旧利废、增产增效工作,水泥生产成本比三年前降低23.88元,降低11.8%。动力分厂2002年发电 475万度,占公司总用电量的53.1%,为公司节支创收171万元。
【加强企业基础建设】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该公司为适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按IS09000质量认证标准,在企业标准化建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投资30 万元将原机械衡改造为50吨的电子汽车衡;投资20余万元建成全省第一流标准化化验室,受到省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投资100 余万元对回转窑、冷却机筒体、汽轮机机组、煤粉磨进行更新改造;投资10万元建立了网络控制中心,对回转窑操作系统安装了变频调速器,为水泥磨安装电收尘;投资150余万元对原水泥厂不良资产进行处理;投资56万元兴修水泥路面5000 平方米和铺设一条450米上水管路。完成了水泥生产许可证验收和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工作。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以控制重大事故为目标,以防范人身事故为重点,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宁肯停工停产,也不违章冒险”的原则,、先后完成窑头房盖更换,窑尾房盖加固等工程;加强隐患排查和整改,坚持生产班组日检、生产单位周检、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月检制度,对查出隐患及时给予处理;加强对火药、雷管库和电站、锅炉房安全管理,对易燃、易爆物品及岗位强化安全基础工作;加强安全教育,推行安全生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和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组织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培训班,学习《安全生产法》,并进行考核,提高干部职工安全意识,公司实现无重大机械事故和人身事故。
(本栏责任编辑:杨 光)